鯊魚在電影中常被塑造成冷酷、兇殘或嗜血的形象,但事實上鯊魚不主動親近人,無端遭到襲擊原因只是誤認為其他魚類。
2020 年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SAF)統計全球 129 起鯊魚襲擊事件中,其中 57 起為鯊魚無端咬傷,另外 39 起為人為挑釁咬傷事件。 57 起無故咬傷事件,低於近 5 年(2015-2019 年)每年 80 起事件的平均水平,換而言之,鯊魚無端攻擊事件可能性極低。
但每年卻有高達一億隻鯊魚受人類獵殺,因為混獲、割鰭棄身、過度捕撈等問題,全球已知鯊魚物種的三分之一,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受威脅」物種。
位於食物鏈頂端的鯊魚,在平衡海洋生態系統扮演重要角色。鯊魚的繁殖和成長緩慢,需要約 18 年的時間才能繁衍下一代,一旦過度捕撈,想要恢復鯊魚族群數量就難上加難!
邀請您在 7/14 鯊魚關注日這天,一起為鯊魚請命,支持成立全球海洋公約,拯救鯊魚脫離困境🦈https://act.gp/3AWH0t7
鯊魚鰭食物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7月14日)是「#鯊魚關注日」(Shark Awareness Day),雖是海洋食物鏈頂端霸主,但鯊魚卻得努力和漁船保持比社交距離更遠、更安全的距離,以免和人類產生餐桌上的連結。
《自然(Nature)》期刊有研究指出,具有商業價值的鯊魚和國際保護物種的出沒熱點,與延繩釣的重疊率高達76%與64%,並與捕撈量能成正比。
循著產業足跡,台灣也有鯊魚保育責任,國內沿海約有120種鯊魚活動,其中又以象鮫、巨口鯊和大白鯊處境最為難,已被列為禁捕。少到連捕都捕不到的象鮫,被海保署列為優先關注對象,也有專家建議應列為保育類物種。
鯊魚關注日的發起,雖已無從追溯,但保育鯊魚之路漫長坎坷,仍需要你我持續關注。🦈完整報導請見👉https://e-info.org.tw/node/231668
#鯊魚 #漁業 #保育 #SharkAwarenessDay #Nature
圖為八鰭ㄚ髻鮫(Great Hammerhead Shark)。攝影:Alex Mustard;圖片來源:WWF
===
🌍加入定期定額捐款,支持環境資訊傳播 https://goo.gl/phNqwG
鯊魚鰭食物 在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台灣網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7/14鯊魚關注日,和我們一起關注鯊魚保育】
猜猜看,近50年來,鯊魚數量總共減少了幾個百分比?
A. 25%
B. 50%
C. 70%
(想好答案後再繼續往下看,答案在貼文中)
鯊魚是海中的高端獵食者,時常在電影中被塑造成兇惡殘暴的形象。但其實鯊魚是海洋生態裡重要的「關鍵物種」,由於處於食物鏈的頂端,對於維持與平衡其他魚群的數量有著重要貢獻。
每年遭人類殺害的鯊魚高達一億隻,其中包含破壞性漁法誤捕、甚至是直接獵補,漸漸褪去鯊魚在海洋中狠角色的光環。
更殘忍的是,有些違法漁船業者為了讓船上冰艙承載更多的高價值漁獲,活生生割下鯊魚鰭後,再將鯊魚身拋回大海任其身亡,只為滿足人類的虛榮和口腹之欲。
受過度捕撈與海洋污染等因素影響,自1970年至今,「鯊魚數量已經減少了70%」,更有三分之一的鯊魚物種已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最緊急的紅色瀕危物種,過度捕撈是影響主因。😢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演化多年得到的珍貴寶藏,失去鯊魚,將造成海洋食物鏈不可逆的失衡。
過去在臺灣海域被捕獲的溫柔海洋巨獸「鯨鯊、巨口鯊、姥鯊」等濾食性鯊魚,已被列為禁捕。但其他鯊魚仍面臨著過度捕撈的壓力,2019年有超過4000公噸的鯊魚在臺灣沿近海被捕撈,遠洋漁業的鯊魚漁獲量更高達3萬公噸。
只靠保育類禁捕並無法解決鯊魚整體數量持續下降的問題,擴大臺灣海洋保護區,通過海保法讓海洋生生不息,請和我們一起推動擴大臺灣海洋保護區👉https://act.gp/3yKp2rK
#臺灣海洋保護區 #行動代號30X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