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隨筆。麻竹篇。09》
當筍子放涼後,加以些許鹽巴,放進發酵桶中,透過重壓脫水和封蓋隔絕空氣,讓空氣中的乳酸菌以筍子為基質,在無氧狀態下發酵兩個月,除了帶來漂亮酸韻,發酵過程中,筍內酵素也會分解纖維,讓竹筍質地軟化。等待發酵完成,這時的筍子稱為「酸筍」,以此切絲炒肉塊,可是農家餐桌上的極品,市面罕見,畢竟剛發酵好的酸韻會隨著時間改變,保存不易,因此每到十月份,秋陽正暖,農友會將筍子攤開日曬,廣場上一片黃澄澄,日曬除了脫水,也讓酚酶作用,增添所謂太陽的味道。這種發酵再日曬的傳統,既降低酸鹼值又減少水活性,不需添加防腐劑就能保存食材。曬前的分切和前處理,決定了日後的產品名稱,譬如將筍尾直接或剖半再壓扁,曬後稱為「鳳尾筍乾」或「玉蘭筍乾」,切為兩指寬的筍尾稱為「二指筍干」,以此類推,諸如筍尾茸乾或筍條乾等,皆可做筍乾焢肉或是筍乾肥湯,淋在飯上,所謂好竹連山覺筍香,自笑平生為口忙。夠味人生,不外如是。
如是種種,這就是以「產業」為主軸規劃的麻竹筍之旅,譬如鮮食的「菜筍」級麻竹筍,規模產地多在台中太平區和大坑區一帶。七月至八月,可看「青筍」級的麻竹筍如何煮筍醃筍,如醬筍、筍絲和筍干等,大多在雲林古坑和南投竹山,日本拉麵常見的筍條乾,則多見於嘉義梅山和大浦。等到十月和十一月,同樣的地點,可見到如何日曬為筍乾的景象。至於「桶筍」級的麻竹筍加工廠已經少見,梅山和古坑一帶尚有數間,屬於餐館才會尋求的特定品項。
(待續)
#徐仲風味學從產地到餐桌 #知味品味玩味 #竹筍隨筆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