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3月17日
地點:廣東省城
人物:林則徐
事件:
林則徐「在寓中傳訊通事蔡懋等,至晚始罷(註1)」。
#知史討論:
「通事」即翻譯員。
從1839年3月到1840年11月,林則徐一直進行著組織翻譯的工作。當時由林則徐聘請的專職譯員有四名,包括亞孟(父華人,母孟加拉人)、袁德輝(曾在麻六甲學習英文)、林阿適(曾在美國讀書)、梁進德(曾在美國傳教士家住了八年)。
這些譯員為林則徐翻譯的報刊計有《澳門雜錄》、《澳門紀事報》、《廣州紀事報》、《澳門新聞錄》、《廣州週報》、《澳門月報》、《中國叢報》等。另外,還翻譯一些西書如《各國律例》、《對華鴉片貿易罪過論》及《世界地理大全》等。
在報刊文獻資料外,林則徐更搜集口碑資料以豐富和加深對外的瞭解,以致被英國官方文件讚歎說:「他瞭解情況之廣之細,往往令眾人吃驚。(註2)」
歡迎暢所欲言,加入#知史討論。
註1: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九冊日記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383 / 4575。
註2:張馨保著,徐梅芬等譯:《林欽差與鴉片戰爭》(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頁137。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長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鳴 梁 海峽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2月24日
地點:江西泰和縣
人物:林則徐
事件:
林則徐在前往廣東的途中,根據一路調查瞭解到的情況,開列了一批勾結外商從事走私活動的不法商人和漢奸的名單,密令廣東布政使、按察使逮捕是分銷鴉片的奸商、為英人運輸鴉片快艇的頭目六十一名(註1)。
在當日發出的〈密拿漢奸札稿〉中,林則徐明確指出,「來粵查辦海口事件,首在嚴拿漢奸。緣外夷鴉片之得以私售,皆由內地奸民多方勾串,以致蔓延日廣,流毒日深。現在新令極嚴,查拿不容不力」。
六十一名漢奸包括主要人犯十六名:王振高、關信良、蘇魁大、羅柚明、徐廣、孟成有、李亞福、李亞可、九王、林仔、黃狗仔、方鼻泳、陳老眷、譚升、謝安、盧意、馬老六;次要人犯四十五名:蘇光、馬元、楊發、余發、馮老應,余富、區二,孔芬、歐老四、余琳盛、郭亞亮、孔坤、王昭、鄧老二、何高、朱昌、胡春,朱亞壽、朱亞二、畢章、蔡章、梁光,蔡蘇九、蔡阿榮,余琳長、陳燧、何建基、黃老二、周五九、陸亞社、陳老二、鄧老三、馮禮寅、馮亞泳、高亞福、蔡老應、梁懷本、高老元、何懷明、何懷顯、蔣大彪、保二少、梁恩升、倫世光、倫朝光。(註2)
這些不法商人被抓,使外國商販再次認識到林則徐此次禁煙的決心。
解說:
林則徐在入廣東省境之前,先期指名拘拿案犯一事,有人認為這是一種雷厲風行的作風。實際上,按照當時歷史現狀,這是林則徐老於官場,為減少到粵阻力的一種措置。它可使某些有關人員有回避轉圜的餘地。這不是對林則徐貶意的揣測,而是作為封建政權中能員的林則徐在當時官場中不得不善加處理各種關係的一種辦法(註3)。
註1: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五冊文錄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101-104 / 2387-2390。
註2:《林則徐信及錄》〈密拿漢奸札稿〉己亥正月十一日。
註3: 來新夏:《林則徐年譜新編》,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
#知史討論:
居廟堂之高,常身不由己。要在錯綜複雜的官場中,做一名實幹型好官更不容易。其實,在當代的一些公司團體或機構中,亦不乏此類情況,您怎麼看呢?
歡迎暢所欲言,加入#知史討論。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長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鳴 梁 海峽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1月28日
地點:護城驛
人物:林則徐、跟丁、廚丁
事件:
林則徐一行人走至護城驛,在行館留宿。
廬州戴守鳳翔(江西都昌)、合肥史令積薪(順天人)迎接(註1)。
當天走了約一百二十里路。
註1: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九冊日記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370-371 / 4562-4563。
#知史討論:
護城始建于漢朝,三國時期梁園為慎縣,護城為護鎮,兩地相距不足8公里,為維護縣城安全,便於傳遞書信,曾在護鎮設驛站,並將護鎮改稱為護城,護城由此而得名。南宋時期,名護慎城,明清時,又改稱護城驛。有些地方的名字,其古名甚至比今名更具文雅美感,你能和大家分享舉例嗎?
歡迎暢所欲言,加入#知史討論。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