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產業行腳 #陶瓷技法材質】
還記得上周日跟大家分享了鶯歌陶瓷的產業聚落發展歷史嗎?
今天,小編要來跟大家談談陶瓷技法,
讀完下面提的,你就能說你略懂鶯歌陶瓷囉~
第一步驟 採土
「土」是決定陶瓷品質好壞的主要關鍵。鶯歌位於大漢溪及海山地區的石灰岩帶上,地層中蘊藏豐富的「大湳土」。
這種土黏性強、質地細緻,非常適合拉坯及燒陶,只是有個缺點,「雜質比較多」,因此還必須經過洗土、陳腐、練土及揉土等程序,讓土質純淨並增加黏性,才可使用。
後來因應產業快速發展,清理雜質讓工序複雜不少,遂改用北投瓷土或混用北投瓷土。1957 年北投禁採土礦,鶯歌的陶瓷產業曾短暫使用金門瓷土,而現在絕大多數業者都進口歐美日的土礦,不僅土質較佳且供應穩定,更有利於應付現代社會的需求,大量生產。
第二步驟 成形
陶瓷成形技術可簡單分為「手工成形」和「機械成形」兩大類。
清領時期的鶯歌使用腳踢「轆轤」以手拉坯成形為主, 1920年日治時期前後引進「手擠坯」技術,後來又加入「鏇坯」、「注漿」等技術。
最大的改變莫過於工業時代來臨,普遍使用電力之後,開始結合機械與模具,為機械複製和大量生產時代揭開序幕。
下面,小編為大家簡單說明五種手作技法
1. 盤條法:把泥搓揉成條狀,圍繞成形,常用於製造水缸、甕
2. 拉坏法:以轆轤旋轉的扭力和手掌摩擦力,把濕陶土拉塑成中空的柱狀體,然後隨著器物外觀造形(就是現在鶯歌可以體驗到的手拉坯)
3. 陶板法:將陶土團壓成厚度均等的陶片,再把陶片圍成所需形狀,再沾上泥水黏合底蓋即可,不適合用來製作大型器皿。
4. 注漿法:利用石膏模吸水的特質,讓泥漿接近石膏模的部分先行凝結,到了一個厚度,倒出多餘的泥水,形成中空坏體,再取出整修。
5. 旋坏法:把中空石膏模固定在旋坏機上,放入土團利用機器旋壓。待坏體表面的水分被石膏模吸收,就可以輕易取出坏體加以整修。
6. 塑雕法:用手將陶土「塑」成外形,再「雕」刻出線條,並除去多餘的部分,通常被應用在藝術創作上。
第三步驟 裝飾
清領時期陶器雜質多、含鐵量高,難以彩繪,大部分都用拍打、鏤空、貼花、刻花、浮雕等方式來裝飾表面。
日治時代因土質含鐵量較小,坯體顏色較白,開始運用簡單的彩繪來裝飾。
1960年代鶯歌開始大量生產碗盤,手工彩繪的吉祥圖文經常可見於碗盤上,業者也開發出轉寫釉色花紙技術,以增加量產,後來更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釉色花紙的品質日臻成熟。
第四步驟 施釉
在坯體裝飾完成後,於表面塗上一層玻璃質的釉藥,稱為「施釉」,一方面保護坯體、一方面可以增顯色彩。
不過,因為臺灣地區釉料取得不易,清領時期多只使用容易取得的泥漿釉,直到陸製陶師傅來臺後,才開始使用灰釉與鉛釉。而日治時期則由日人引進各式釉藥與色料,但那時使用仍不普遍。1970年代以後為了開創國際彩繪代工市場,鶯歌業者在色釉與彩繪技法上多力求專精,不但讓陶瓷色彩更為穩定與豐富,表面質感也更加多元。
第五步驟 高溫燒製
最後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施釉後的坯體必須入窯高溫燒製才大功告成。
臺灣陶瓷業所使用的窯爐有過多次變革,種類相當複雜。清領時期的窯類有包子窯、蛇窯、目仔窯(登窯)、錦窯等,都是由中國大陸傳過來的;日治時期引進四角窯,是臺灣陶瓷走入現代化的重要歷程;民國以後,瓦斯梭子窯、電窯、隧道窯、滾軸窯等新式窯的出現,帶動了鶯歌地區窯業的蓬勃發展,並使鶯歌成為臺灣現代窯業發展齊全的地方。
好了,讀完了吧~太棒了
現在你可以跟小編一起說「 我 懂 鶯 歌 陶 瓷 」。
#更多台灣產業故事請持續鎖定產業行腳臉書與MIT微笑標章臉書
鶯歌陶瓷水缸 在 流水組合(陶瓷水缸)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參考網頁, 鶯歌 老街網:http://www.yingge.tw/search/label/%E6%B0%B4%E7%BC%B8%20%E6%B5%81%E6%B0%B4. ... <看更多>
鶯歌陶瓷水缸 在 求助!青花瓷水缸哪裡有賣?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我記得在鶯歌老街有幾家都有現貨賣, 就看你方便過去嗎? 不然線上搜尋一下店家, 宅配到府也可以。 ... <看更多>
鶯歌陶瓷水缸 在 鶯歌137巷食堂- 好懷念的大水缸..... 以前這個水缸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以前這個水缸,可是女兒我的小小遊戲空間呢! ... 137巷食堂內不單是吃美食,我們也搭配了些許的陶藝作品使店內更融入鶯歌在地的文化,食堂內也會持續的更新作品讓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