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岑宜在瑞芳學的幸福
初認識山長施岑宜是她擔任新北市黃金博物館館長時期,黃金博物館位於瑞芳,是金瓜石、水湳洞地區珍貴的自然生態、礦業遺址、景觀風貌、歷史記憶及人文資產的生態博物館,也見證了20世紀前半葉東亞礦業的經濟活動與歷史。
黃金博物館是西元2002年至2004年,前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館長吳進風參與規劃營運工作。當時,還曾與已經因為血癌過世的進風兄,一起勘查過荒煙漫草的博物館預定地。
歷任館長幾乎任職時間都是一年至兩年多,岑宜(2008-2009.06)是接任王騰崇先生,擔任第四任館長。因為採訪之故開始結緣岑宜。她雖在館長任內只有一年半的時間,後來,卻以一位來自都會區大半生都奉獻在瑞芳這個兼具山海景色,九份名氣勝過瑞芳的迷人小鎮,甚至,在「瑞芳學」找到她的幸福,也讓旅人找到幸福。
由於工作的關係,在岑宜卸任館長後,與之仍有聯繫。尤其,知悉她與山夫落腳金博館山腳下的水湳洞,人生的道路似乎找到一處安身立命的角落,即使有時候有些質疑與茫然。但,一路走來,無論是在水湳洞的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山城美館」藝文、組織「不一鼓」村落團體、甚至現在力推的瑞芳學,都未曾背離其所學的城鄉規劃,甚至,身體力行的實踐。
因著資訊之便利,偏鄉的水湳洞的一草一木,鄰居的言行或吆喝,似乎一直在我未曾錯過的故事,甚至是神往仿效的對象。
甚至,曾經旅行台東、曾經跨海到中國大陸、岑宜的孩子陳果,從學步到入學國小甚至現在自學,與山夫爸爸牽著手漫步山徑、家裡所養的公雞又有何新發現、山夫請泥水師傅如何協助闢建所規劃的空間、陳果脫光衣服在海邊游泳,有如電影分鏡的畫面,就好像是住在我隔壁鄰居的日常。
山長原是只養兩隻狗、兩隻貓,不想生養孩子的頂客族,未料山城的土地與人際關係,讓她蛻變成兩個孩子的媽。岑宜帶著不一鼓和居民走出水湳洞,像「浮球」般與各社區交流。
在金瓜石山下的水湳洞定居,窗外面對陰陽海與黃金瀑布的美景。她一心想翻轉瑞芳小鎮風情,在火車站旁開新村芳書院、好事學田,牆上架著7個黃藍橙紫的「不一鼓」,曾是她推動山城居民情感連結的樂音,如今,成為老貨運行轉換為新村芳書院的敲門磚。在小紙卡寫上「息」字,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企圖實踐人與土地、環境的關係。
在新村芳書院規劃、落成、營運的過程,又是另一個令人驚艷的過程。「實踐」本身就存在許多的故事,也是值得分享的題材。我看到的,除了山長的堅持與弩力,其實,也有著山夫的支持與愛。
在圖像為王道、網路盛行當下,閱讀著山長的文字是溫暖的,也有著濃濃的人文關懷,一如她暖暖的關懷著瑞芳。我深深相信,為字仍有其魅力與力量,岑宜一篇篇的文字故事,在報紙副刊發表時,也是我與內人必定拜讀與分享的日常,我也成為新村芳書院的鐵粉之一。
在20多年前,曾經感佩、支持曾經是媒體同業的謝敏政,伉儷回到故鄉嘉義東石鄉一起實踐社區總體營造,那時候,正是農村社造風起雲湧之際,敏政與大姊等家人,說服鄉間耆老等,一起胼手胝足創設「船仔頭文化藝術基金會」,滿滿的是對於故鄉的愛。
類似的故事未曾中斷,岑宜大學唸的是輔大景觀設計系,畢業時正值台灣「社區總體營造元年」,碩士唸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也是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博士。多年後,岑宜的「他鄉變故鄉」的故事持續上演。如同「不一鼓」漂流的心,因為與社區連結緩慢而扎實生根。
一路走來,甚至變成推動的瑞芳學,在聊著聊著的理想中,更讓我佩服的是山長的毅力、堅持、與實踐。來自天龍國的女子,來到小村落生活,跨出舒適圈才發現世界大不同。也因為跳脫框架,才有機會回頭看到社會是如何被建構。
瑞芳小鎮面臨的人口老化、少子、隔代教養、產業沒落與環保議題,正是台灣所面臨的困境與考驗。岑宜說,透過實踐希望找到解決困境的答案,這一切,從翻轉瑞芳開始。
收到岑宜的「我的幸福在瑞芳學」1個多星期了,一直要找個晚上一口氣讀完才會暢快淋漓,卻因著塵世俗物耽擱。想想,不能再延遲下去。掀開扉頁,山長寫著「願我們可以一直在幸福裡,成為他人與世界大大的祝福」,又是一段刻苦銘心的文字。
編輯以四季的「夏、秋、冬、春」串連一位來自天龍國女子的故事,以春天鋪陳瑞芳學的新生命的喜悅與迎春,裡面有許多的生活態度,以及我要的傾聽與探索,即使有些閱讀過,也正打算今晚泡一壺好茶,細細品味閱讀重溫,或尋找曾經錯過的桃花源。那是一種「態度」,這兩個字也是我從孩子還小時,一直與三位公主一起分享的家訓。(夸父老鷹/ 吉達兒巴狼Cidal Palang/ 瓦紀瓜歷 Wagi Qwali)
2021/08/26
新村芳書院推社區營造 施岑宜翻轉瑞芳(黃旭昇)
https://youtu.be/EBC7qKPG7c4
#我的幸福在瑞芳學
#新村芳書院
《我的幸福在瑞芳學》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7102?loc=M_0039_002
誠品線上: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10932682042191007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蘇貞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首映會】「還好,有蘇貞昌」 #2. 鶯歌文藝復興 #還好有蘇貞昌 #新新北 #衝衝衝 今天要向大家介紹兩位職人,許朝宗和偕達德先生,他們來自鶯歌,對於陶、工藝,與鶯歌,懷抱非常深厚的感情。 鶯歌陶瓷是百年技藝,經歷轉型挑戰、也面臨沒落的危機,但每一次危機,都是更加精緻燦爛的轉機。陶土在火中孕...
「鶯歌陶瓷沒落」的推薦目錄:
- 關於鶯歌陶瓷沒落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鶯歌陶瓷沒落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鶯歌陶瓷沒落 在 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鶯歌陶瓷沒落 在 蘇貞昌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鶯歌陶瓷沒落 在 蘇貞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鶯歌陶瓷沒落 在 鶯歌文史工作室- 鶯歌陶瓷產業發展概況...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鶯歌陶瓷沒落 在 陶瓷產業轉型鶯歌老街風華再現|小世界周報|世新大學新聞學系 的評價
- 關於鶯歌陶瓷沒落 在 鶯歌陶瓷廠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殯葬禮儀資訊集合站 的評價
- 關於鶯歌陶瓷沒落 在 鶯歌陶瓷廠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殯葬禮儀資訊集合站 的評價
- 關於鶯歌陶瓷沒落 在 鶯歌陶瓷沒落- 全台寺廟百科 的評價
鶯歌陶瓷沒落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城鄉發展可觀環境不同 重劃改變都市景觀
新北改制10年仍有偏鄉差距,開發區與傳統老舊社區景觀差異大。市政府透過捷運建設與都市更新與土地重劃,企圖改變景觀帶動發展的動能。圖為新北環狀捷運車廂內,往外眺望的新北市景觀。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攝 109年12月20日
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012200061.aspx
行政區變革與城鄉差距(改制十年專題之二):
新北改制10年城鄉發展各特色 地方創生翻轉命運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黃旭昇新北20日電)新北市改制10年,官派區長發揮空間有限。官員認為,年輕人口移居都會是世界趨勢,新北城鄉差距仍難改變。偏鄉雖無軌道建設,仍會藉地方創生、道路建設及精進大眾運輸,發展觀光產業展現不同的特質。
社會高齡化及少子化影響,各縣市都爭取人口紅利所帶來的經濟發展,依新北市府統計,民國100年底391.6萬多人,直到107年舉辦抽獎等誘因下才達399.5萬多人入籍,7年來人口總數僅成長7.9萬多人。
市府官員分析,捷運帶動城市發展的外擴效應下,台北市人口逐漸向新北移動,加上市府推動都市重劃及「都更3箭」的都市更新,確實帶動新北市房市與人口發展。
民國108年4月新北突破400萬人,截至今年10月突增到403萬人,增速驚人。市府秘書長林祐賢分析,受限客觀時空因素,年輕人移居都會是世界共同趨勢,不是政府寬編預算或多辦活動可以改變城鄉差距。
官員表示,過去造鎮不易的「林三淡(林口特定區、三峽北大特區及淡海新市鎮)」,長期被視為空城的區域也受惠,成為新北市人口增加最多區域之一。
新店中央新村北側、板橋江翠及新莊副都心等重劃區,也是房市蓬勃。
市府統計,板橋區人口突破55萬人,其他的原台北縣時代的縣轄市,至少也有30萬人以上。相對,大文山區的坪林、雙溪、平溪等區及東北角海岸、北海岸,受限交通及城鄉建設,人口幾乎不增還減,偏鄉一個區的人口不及1萬人。
林祐賢表示,因缺少就業機會及公共建設,人口外移也造成城鄉差距日益嚴重。
但偏鄉就沒有翻轉命運的機會?返鄉青年、青農,或眷戀故鄉的在地人,希望透過地方創生與再造,結合地區產業、觀光休閒與人文歷史,翻轉命運。無論是淡蘭古道沿線的山城,或傳統漁業的海濱,地方首長適時推一把,有助於新北大都會的後花園展現新風貌。
新上任的坪林區長周慶珍企圖心旺盛,很想改變偏鄉高齡、回鄉青年謀職不易的現狀,但區公所資源與預算有限,只能尋找民間資源協助,盼望帶動茶鄉沒落的命運。幸虧她的熱情與人脈贏得外界的支持,地方商圈同業的同心協力,也讓位於淡蘭古道南路的坪林的亮點,逐漸被看見。
有錢好辦事,沒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周慶珍的困境也是其他27位區長的窘境,不具名官員表示,改制後,預算集中匯入新北市政府的大水庫,官派區長權力驟減,甚至被形容只具「長工」功能,擔任第一線體察民意及發掘民瘼的尖兵。
市府沒錢,昔日市議員的建議配合款只保留硬體建設的資本門,取消活動補助等經常門預算。市長侯友宜常說,「區長就是我的分身,對外代表市長」,因此,區長除24小時待命外,想要多做事發揮理想就要各憑本事。另,仍需等待財政收支劃分法能儘速修正。
偏鄉特例的是烏來區,區長周守信擔任過台北縣烏來風景特定區管理所所長、改制前烏來鄉公所秘書、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專員,第一屆的官派區長、第四屆民選區長,他說,屬於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的烏來,與新北其他28區不同的是,屬於擁有自治權的地方自治團體。
周守信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新北改制後,烏來區預算的編列與運用比其他官派區長有更多彈性。他舉例,市政府匡列給烏來的年度預算新台幣2億1000萬元,但他可以做到5億元的預算建設,其中很大部分來自於向中央爭取的計畫型建設。
有中央與地方資歷,對助於周守信尋求財源,他說,烏來公所的預算運用,只需要與深耕地方深知建設需求的7名烏來區代表會代表溝通,其他區公所要溝通的對象是新北市60多名議員。加上,烏來區代表又可向新北市議員爭取補助預算,每年約可多200至300萬元建設經費。
周守信以大羅蘭溪畔的賞魚步道、蝴蝶公園為例,他以戶外生態教室的概念,向經濟部水利署台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爭取新台幣3000萬元建設。當時,大家認為在深山道路盡頭的福山部落建設生態公園,有誰會來?但現在卻不輸內洞森林遊樂區,熱門時,每天有1000名遊客。若只靠烏來區公所自籌經費,應無力興建。
住新店區的邱先生認為,區長改為官派後沒有預算,缺乏行政資源,更談不上地方發展的願景。過去市府內部各局處已是本位主義獨立發展,缺乏共同的願景,區長官派後更稀釋地方諸候的力量,里長成為市長直接民意對口的唯一管道,容易成為選舉操作與資源分配的崩壞缺口,使得政府無法規劃願景,市民對未來沒有期待。
改制前,民國85年起就在台北縣某縣轄市的公所建設課任職的官員,現在任新北市府中階幹部,他歷經民選鎮長、縣轄市長、與現在直轄市長的施政風格。官員觀察分析,有民意基礎的民選鄉鎮市長,可依自主規劃施政。官派區長則只能執行市長整體政策。
至於當年改制前,地方公所爭取縣府預算是否會因黨派色彩不同,而有差別待遇?這名官員觀察,就算是綠營的縣長,為爭取選票反而會更重視新店、中和等傳統藍營票倉。
不過,民意代表有不同看法。林口區的新北市議員蔡淑君認為,改制後,民意代表爭取建設直接面對市府單一窗口,她說,「選民服務簡單而直接」比較有效率,不受制於地方派系的掣肘。但,相對的在偏區建設也因法令規範,不如改制前鄉鎮市長的自主彈性,也比較綁手綁腳。
過去,公共預算分配大致由民意代表、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社會團體所掌握;
官派區長能做的有限。但市民透過參與式預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可以民主的程序決定一部分公共預算支出的優先順序。
改制後的新北市府與市議員陳儀君、洪佳君等人鼓吹,民眾透過辯論、協商,可以打造具特色的鄰里公園、提升鶯歌陶瓷產業、結合社區與學校的環境教育、甚至圖書館的有趣活動,也以參與式循環福利的精神,擴大與整合「愛心大平台」,讓社會資源獲得最大的效益。
陳儀君說,新北市沒有議員配合款補助活動,但有議員建議款可興建地方建設,透過參與式預算精神,大家集思廣益可突破個人思維的盲點和刻板印象,推出的計畫與建設會更周延並符合民眾所需。
除參與式預算,改制後,因為網路社群發達與自媒體盛行,民意反映管道更多元,包括市府、區公所、警察局都有專人回應民意。住新店區的邱先生表示,改制後,最大的改變是第一線公務人員服務民眾的態度。他說,台灣的民主制度讓民眾得以用選票,將台灣改變成我們喜歡的樣子,但網路的發達導致政治人物盲從民粹,缺乏願景,讓人憂心。
新北市府捷運局長李政安表示,過去10年積極推動軌道建設,已出現正面效應,環狀線帶動沿線土地重劃案,淡海輕軌也帶動淡海新市鎮及沙崙地區發展,三鶯線及安坑輕軌也都可發揮經濟發展的外推效應。
李政安表示,郊區可因軌道建設拉近城鄉差距,促進北海岸等地偏鄉接軌都會區,也吸引台北市等外縣市的民眾移居新北,連帶促進當地就學就業觀光及產業發展等正向循環。1091202
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012200061.aspx
#新北改制十年
#新北升格十年
#地方創生
鶯歌陶瓷沒落 在 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有去過九份的人,應該知道早期此地的礦業發展。事實上,日治時期的鐵路金瓜石線串接起從九份到金瓜石、水湳洞再到基隆,當時的金礦、煤礦隨著火車線路運至基隆港後交由船隻送至日本。
雖然礦業沒落了,但是基隆港因為海港、郵輪的興起,讓附近的九份與金瓜石一帶透過遊客而有著更繁華的風貌。也成為外國遊客認識台灣文化與文史的第一道門。
而在另一頭的大漢溪,因為河運發達,清代時期就有木材、樟腦、大菁等經濟作物往來當中。當北台灣的茶葉貿易開始興盛,大溪、三峽、鶯歌發展成熱鬧的聚落,不只是茶葉產地,也讓木材、陶器、茶葉、煤礦各種物產順流而下,運往各地銷售。
如今,大溪木材,鶯歌陶瓷,三峽茶葉、藍染都還是極具代表性的在地工藝產業,也是每個人對這些地方的深刻印象。
在戀戀山海快閃展,我們可以一次看見兩個文化廊帶的特色與物產。在工作坊這天,我們直接和地方團隊對話,一起深入探索在地!
場次時間|10/11(日),14:00-17:00,僅此一場
地點|季風帶書店(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98號2樓)
內容介紹|https://bit.ly/2HHfEjp
費用|單人價$ 100元,附點心
快閃展展期|10/01-10/15,每日10:00-18:00
主辦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執行單位|島內散步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島內散步
#永續旅行
鶯歌陶瓷沒落 在 蘇貞昌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首映會】「還好,有蘇貞昌」 #2. 鶯歌文藝復興
#還好有蘇貞昌
#新新北 #衝衝衝
今天要向大家介紹兩位職人,許朝宗和偕達德先生,他們來自鶯歌,對於陶、工藝,與鶯歌,懷抱非常深厚的感情。
鶯歌陶瓷是百年技藝,經歷轉型挑戰、也面臨沒落的危機,但每一次危機,都是更加精緻燦爛的轉機。陶土在火中孕育新生命,化成瓷,這座城也一樣。
這是「還好,有蘇貞昌」系列短片的第二支,我想讓大家知道,一個城鎮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危機、產業成功轉型。我也想跟大家說,未來,我們可以一起,再拚一次。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81zkjxvG78/hqdefault.jpg)
鶯歌陶瓷沒落 在 蘇貞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許朝宗和偕達德先生,都是陶藝職人,他們見證鶯歌陶瓷的潮起潮落,對鶯歌的深厚感情,不遜於任何人。
鶯歌陶瓷產業的豐富歷史,經歷轉型的挑戰、也面臨沒落的危機,但每次的危機,都是更加精彩燦爛的轉機。陶土在火中孕育新生命,化成瓷,這座城也一樣。
80年代的鶯歌,產業受外來衝擊,我帶領的縣府團隊,努力說服業者與居民,再造鶯歌老街、鶯歌陶瓷博物館,也辦鶯歌陶瓷嘉年華,新面孔擠滿老街、老技術找到新市場。最後,我陸陸續續完成總長一公里的老街再造。讓鶯歌陶瓷的百年品牌,再度重生。
鶯歌不會畏懼挑戰,危機,只會讓這座城鎮的工藝更加燦爛。未來,我要再造的不只是一條街、一個館,我要帶動整座城的產業復興,匠人的工藝讓城鎮創生,讓鶯歌文藝復興、風華再現。
只要讓技藝被看見,就不會凋零,因為我知道,
城鎮的驕傲,源自大匠的專注眼神。
#還好有蘇貞昌
#新新北 #衝衝衝
【還好,有蘇貞昌】
#1 一起,找回家的路
https://youtu.be/nhDzM8Vyxw0
#2 鶯歌文藝復興
https://youtu.be/ZjvxQ9g9eW0
#3 團結,成功對抗失控戰疫
https://youtu.be/-RghTp4qAas
#4 永遠的搖滾魂 海洋音樂祭
https://youtu.be/C2oJpmMLo4k
#SP 守護,每個來到新北的孩子
https://youtu.be/o_F0Du6kggU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jvxQ9g9eW0/hqdefault.jpg)
鶯歌陶瓷沒落 在 陶瓷產業轉型鶯歌老街風華再現|小世界周報|世新大學新聞學系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昔日為台灣 陶瓷 器重鎮的「 鶯歌 老街」,曾經擁有數十家 陶瓷 、燒窯工廠,隨著時代變遷, 鶯歌 逐漸敵不過低價 陶瓷 的引進,產業逐漸 沒落 。為求生存發展, ... ... <看更多>
鶯歌陶瓷沒落 在 鶯歌陶瓷廠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殯葬禮儀資訊集合站 的推薦與評價
在鶯歌陶瓷沒落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pchunters也提到體恤長者搭車鶯歌車站增12座電扶梯2022/02/23 15:51 好房網News記者黃芸涵新北市鶯歌區人口逐年 ... ... <看更多>
鶯歌陶瓷沒落 在 鶯歌文史工作室- 鶯歌陶瓷產業發展概況...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鶯歌陶瓷 產業發展概況. 依據目前的研究文獻探討,鶯歌窯業發展起始於1804年吳鞍家族,吳鞍為福建泉州人,隨著閩粵移民潮搬遷到鶯歌的兔子坑(今為桃園縣龜山鄉),如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