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參加由 綠惜地球 The Green Earth 主辦的《夢想山徑 - #麥理浩徑的集體回憶》公眾講座,聽 #王福義博士 分享當年 #郊野公園 和 #麥理浩徑 和 #衛奕信徑 等由無到有的發展歷史,場內展示多張珍貴照片,加上王博士風趣幽默,實在非常精彩。最令全場有共鳴的莫過於比較當年及今日對於郊野公園「#邊陲」的定義:
1973年時,港督 #麥理浩 對立法局說:「the mountains and beaches are for the many but the golf courses and the yacht are for the few」(#綠惜地球 譯:「山及海灘是為很多的大眾,而哥爾夫球場球及遊艇會只是為了少數人。」)
反觀現今政府於2017年施政報告中,指「應該思考利用郊野公園內小量生態價值不高、公眾享用價值較低、位於邊陲地帶的土地用作公營房屋...
we should also consider allocating a small proportion of land on the peripheral of country parks with relatively low ecological and public enjoyment value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此古今對比真的非常諷刺,大家愛山之人失望又無奈
https://www.facebook.com/greenearthhk/posts/770480819962504
而最精彩的部份莫過於公眾發問和討論環節,因為大家的問題都很有質素,亦能引發深思和討論:
- 行山/跑山比賽參加者與行山人士時有衝撞,並被轟消耗山徑,舉辦者是否應該回饋山徑維修或支付費用予魚護署維修?
- 山賽選址能否選些較少遊人的路徑,例如小徑或古道?
- 星期日是否不應舉行山賽?(有與會者表示假日才去行山,碰巧遇上比賽便很擠迫無奈)
- 參賽者自身又是否可做多一點,環保一點,包容一點?
- 郊野公司能否吸煙?
未知大家又有何看法?
王博士以此作結:「希望大家都有共享郊野的胸襟」
活動中還有些小亮點,例如麥徑標誌,魁梧的港督麥理浩站着扶着膝蓋,是否走了這麼遠路累了膝蓋痛?(笑)
「佢當時係喺山頂休息緊,瞭望遠方,寓意大家多看遠方,享受山徑。」
原來如此!
而哪些地方應否納入郊野公園範圍也很講究,與郊野公園條例也息息相關,例如條例列明不準生火,因此難以包括元朗、屯門等民居較多的地區...等等
上了寶貴的一課。
麥理浩徑的集體回憶 在 隨我行FolloM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麥徑成日行,你對麥徑嘅認識有幾多呢?
「共築可持續遠足山徑」公眾講座系列二
夢想山徑 — 麥理浩徑的集體回憶⛰
當年點解會「咁大工程」建造麥理浩徑?
歷代港督真係咁鍾意香港的山徑?
麥徑通走、毅行者…...民間對於挑戰它又有幾熱血?
我們邀請當年有份見證麥徑(仲有衛徑)誕生的嘉賓,也想邀請留下不少腳印的你,來一起找尋山徑的回憶!
日期:2018年12月12日(三)
時間:7:15pm– 9:30pm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
合辦:綠惜地球、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
報名留位 👉🏽 https://goo.gl/forms/ApwHO0ZM3hU29sLf2
費用全免,額滿即止
講題:
▶ 麥理浩徑的來龍去脈
(主講嘉賓: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座教授 王福義博士)
▶ 麥理浩徑的民間集體回憶錄
(嘉賓講者:Victoria162賽事總監莫子傑先生)
#鳴謝環保基金贊助
#可持續山徑
#麥理浩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