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主題:#城市人間的維生系統: 菜市場大不易/疫 ▌專輯引言- #疫情來襲下的傳統街市演化進行式
7月主題來談牽連生活脈動的 #菜市場,由城鄉所黃舒楣老師及阿姆斯特丹的博士研究生林穎資共同策畫。從一堂課《市場、城市、交換的城鄉鏈結》開始,嘗試探索,市場既是交換又是地方,更是社會過程的多重存在。
疫情之下,各地人流匯集的傳統市場成為標的,雖說市場相關的交換鏈結是彈性且具韌性的,但公私部門有問題的盤根錯節中,該如何更為結構性的回應。
菜市場作為關鍵基礎設施系統中重要的一環,本月特輯將分別探討以雙連市集為底,從城市治理、城鄉商品交換、設計與物件(以攤車改造設計為例)為題;萬華西昌街舊貨市場中的邊緣交換;以及數篇跨案例對話:舒楣與課程助教書瑋邀請人類學者(謝一誼)和建築師(許麗玉》的對話,分享他們在參與市集組織過程中觀察到協作關係;柏澍探討台北市公有市場立體化的長期發展的觀點;以及穎資比較台北與阿姆斯特丹菜市場的空間治理,分析台灣縣市政府長期忽視的治理情境。
城市從交易開始,唯有理解傳統市場的存續演變,我們才能深入理解城市肌理和氣味。
https://eyesonplace.net/2021/07/14/17460/
#菜市場
#城市人間的維生系統
#本地食材與市場管理
黃士瑋建築師 在 周奕瑋 Jarvis Chow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JARvelogue周奕瑋的旅人視角・瀨戶內海/直島】
去年,我踏上三年一度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19》旅程。目不暇給的一星期遠去了,我希望用文字來記錄這一趟跳島旅程。
第三站,直島,上篇。
從高松港向北出發,到達的是充滿著名展品的直島(なおしま/NAOSHIMA)。相信對很多旅人來說,直島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這次會分地區來介紹,上篇是「美術館地區」。
直島是現代藝術的聖地,一個人口不到四千人的小島,在多位知名藝術家和建築大師的努力下,成為了一眾藝術愛好者必到的朝聖地,亦是藝術祭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地方。登上直島的宮浦港,很多人都會直衝到草間彌生的《赤南瓜》,畢竟不少人到直島的一大目的就是想一睹赤南瓜真身。不過正如我在節目中所說,赤南瓜在回程時會再經過,所以還是先坐巴士往島的另一端、「美術館地區」進發。在「美術館地區」附近,還有《南瓜》/草間彌生,就是我們常在網上看到的海邊黃南瓜,亦是草間彌生《南瓜系列》中最有名的作品。如果幸運遇上好天氣,藍天碧海加上黃南瓜,真的是一片讓人打從心裡感動出來的「日本經典風景」。藝術祭期間人流較多,未必能跟南瓜拍下多張寫真,但平日去的話,黃南瓜絕對可以讓你獨佔。順帶一提,黃南瓜附近有個向海的小鳥居,都是另一個能拍出好風景的地方。喜歡Shopping 的話,還可以到附近的Benesse House (ベネッセハウス ミュージアム),除了有Cafe、餐廳和展覽館外,還有專售草間彌生作品相關產品的小店,當中更有不少是當店限定的呢!
與南瓜道別之後,一定要多留點時間在美術館地區參觀。眾多美術館之中,《地中美術館》/安藤忠雄是必去的一個。安藤忠雄是著名建築師,作品多不勝數,較為人熟悉的有東京「表參道Hills」、北海道TOMAMU「水之教堂」和大阪「光之教堂」等等。他擅長利用清水混凝土、玻璃、木和鋼材,令建築物和大自然合一。《地中美術館》建於地形高低不一的直島山丘中,為了不破壞當地自然景觀,安藤忠雄將美術館的建築融合地形,再加上自然採光,令作品在不同時刻、不同季節,看起來也會不一樣。《地中美術館》內不準拍照,所以裡面的展品就留待大家親身感受了。但館內最有名的五幅莫內(Claude Monet)真跡是不能錯過的。另外還有《地中之庭》,一個將莫內畫中的睡蓮世界呈現出來的空間也是必看的。就算在藝術祭期間,持藝術祭Passport的人也需要購票入場,而且很受歡迎,所以去地中美術館前一定要在網上先預約好呢。
美術館地區還有很多不能錯過的地方,但遺憾時間不夠我未能一一參觀,有去過的朋友,不妨在留言欄分享一下照片和旅後感,讓我也可以感受一下吧。
直島中篇,周末見。
➖➖➖➖➖➖➖➖➖➖➖➖➖➖➖
以上作品都是我2019年在藝術祭期間看到的,有些展品長年展示,有些只限藝術祭期間公開。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三年一度,下一個三年,展品內容會改變,有增也有減。所以遇上的每件作品,都是「一期一會」。三年後,有緣可以再見,無緣的話只能慨嘆一聲,或期待遇上另一次一期一會了。
溫馨提示:如果想在藝術祭以外期間到直島的話,可以在高松港坐船直達直島的宮浦,大約一小時一班,高速船的船程約30分鐘、普通船則要50分鐘船程。由於直島其實距離岡山縣較近,所以亦可從岡山縣的宇野港出發到宮浦,班次教多,不用一小時就有一班,高速船的船程約5分鐘、普通船也只需20分鐘。最後還可以選擇在宇野港出發到直島的本村地區(下篇會分享的地方),雖然船程只要20分鐘,但一日只有5班船,想坐就要留意時間。
#JARvelogue
#日本旅
#瀨戶內海
#瀨戶內藝術祭2019
#第四回瀬戸内芸術祭
#ArtSetouchiTriennale
#直島
#周奕瑋的旅人視角
黃士瑋建築師 在 指傳媒 Fingermedi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臺中州廳暨大屯郡役所修復工程開工典禮 打造歷史文化園區 促進經濟繁榮】
【特派記者游勝鈞/台中報導】國定古蹟「臺中州廳」,創建於日治大正2年(1913),作為當時臺中廳的辦公廳舍,因陸續擴建,至昭和9年(1934)奠定現有規模,臺中市政府於今(17)日全面啟動修復工程,預計111年底完工,市長盧秀燕表示,本案位於臺中市西區精華地段,修復完成後將與「刑務所官舍群文化園區」及「綠空鐵道」形塑臺中文化城中城,為「臺中文化城」注入新靈魂,透過歷史空間再造,重新定位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價值,復甦舊城區文化產業之發展及喚醒民眾對於歷史軌跡之共同記憶。
今(17)日開工典禮嘉賓雲集,立法委員黃國書辦公室執行秘書王信允,市議員李中、黃健豪、陳文政、張彥彤皆親自出席,市議員顏莉敏、陳政顯、劉士州、陳成添、羅廷瑋、賴順仁、鄭功進、何敏誠、江肇國、黃守達皆派員出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副局長張仁吉;市長盧秀燕,環保局長吳志超,祕書處長顏迺倫,都發局副局長謝美惠,文化局長張大春、臺中市文化資產處長李智富;建築師郭俊沛,慶仁營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瑞雄,中佑營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邱敏錦,經典國際公司董事長黃政勇;文資審議委員邱上嘉、方鳳玉,臺中女子高級中等學校校長洪幼齡,居仁國民中學校長徐吉春,西區大同國民小學校長馬任賢;西區公所區長王瑞嘉,中區公所區長林忠訓,南區公所區長陳佩玉,西區利民里長陳敏祥、三民里長廖吳芬芳、公益里長劉興峰、公德里長楊博文、民生里長黃文濱、民龍里長吳國楨、吉龍里長林育見、忠明里長賴瑞滄、忠誠里長賴文隆、昇平里長蕭行凱、廣民里長林水順、藍興里長吳瑞德、中興里長湯鈞任等皆盛情參與開工典禮。
市長盧秀燕表示,臺中州廳擁有107年歷史,因建築物年久失修,臺中市政府與文化部合資辦理整修工程,感謝歷任文化部長與臺中市長的合作,以及立法委員和臺中市議員在預算上的支持,這次的工程也特別邀請傳統細木匠師林瑞雄師傅參與。臺中州廳預計111年底修復完工,重要局處仍會留下辦公,未來配合大智路打通,並結合綠空鐵道等建設,藉此振興當地經濟、帶動觀光,要讓舊城區,大發展。
文化局長張大春說明,臺中州廳雖為現存臺灣四個州廳(臺北、新竹、臺中、臺南)之中設計最單純者以及創建期設計量體最小者,但反使其營造成果的裝飾語彙使用節制造型使風格表現更為簡練而雅緻親切,且就落成日期來說為四個州廳之中最早者,而歷史建築臺中州廳附屬建築群為臺中州廳廳舍擴建與配置形式之見證,並與臺中州廳及大屯郡役所共同構成完整的行政機關群。因使用需求因素,曾進行多次之增建,對原古蹟建築長久保存及安全已造成威脅,加上後期設備為了因應使用而加設,於是零星的裝設未能作統一規劃,使得內部管線機電設施混亂,以及多處因漏水與蟲蟻蛀蝕導致損壞,市府向文化部提出臺中文化城中城歷史空間再造計畫並獲補助3.79億元,加上市府配合款2.53億元,合計近6.32億元。未來各棟建築修復方向將依據原有形貌復原,並將公共區域依原歷史空間脈絡分階段規劃進行整修,以回復臺中州廳全區原有樣貌。
文化局長張大春表示,臺中州廳未來的再利用方向,原則上會依地方意見規劃作為「辦公廳舍」,以維持其歷史意義,並有部分空間作為史蹟展示及服務設施,待修復完成後,臺中市文化資產處預計進駐都發設計大樓(即舊中山地政大樓),除能就近管理臺中州廳及鄰近大屯郡役所、刑務所官舍群等文化資產,也能打造文化資產基地,積極推廣臺中市多元豐富的有形和無形文化資產。針對臺中州廳的戶外廣場空間,將定期邀請和媒合街頭藝人及表演團隊等辦理演出,以多元的藝術展演豐富臺中州廳內涵。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指出,臺中市中西東區有非常豐富的文化資產,百年古蹟「臺中州廳」和鄰近的「大屯郡役所、市役所」、由臺中刑務所官舍群、浴場和演武場構成的「刑務所官舍群文化園區」、歷史建築「帝國製糖廠臺中營業所」等,目前臺中市文化資產處積極進行部分文化資產的修復工程,未來將針對每個文化資產的特性,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活化發展方向,同時也串聯各點成為臺中市政府「綠空鐵道軸線」計畫的核心。民眾可從各地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於臺中火車站下車,沿著綠空鐵道軸線悠閒散步或騎單車前往各個文化資產,盡覽歷史文化的發展軌跡,穿梭其中的藝文展演空間、文創小店、特色餐飲等,享受古今融合的文化觀光體驗,將能吸引國內外的旅客,大幅促進中西東區的經濟發展,以文化資產的活化利用創造老城區的復興繁榮。
黃士瑋建築師 在 黃士瑋建築師事務所| Taipei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黃士瑋建築師 事務所, Zhongshan District, Taipei. 680 likes · 1 talking about this · 2 were here. Local busines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