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奔騰不息,有無畏的氣魄,生生不息拼搏的精神!歡迎喜歡藝術的妳們點讚追蹤主頁哦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4):1、寧波:姚江尋寶;2、寧波:擺渡河姆渡;3、寧波:走進河姆渡遺址;4、寧波:走進田螺山遺址;5、寧波:尋找稀有黃金茶;6、寧波:寧式傢俱製作工藝;7、寧波:余姚土布製作技藝;8、寧波:余姚榨菜收穫忙。 寧波簡稱“甬”,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
黃河藝術 在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500輯|《天才的思考》新書講座快報
#摘要
開場時導演易智言先聲奪人,「不論觀賞藝術或電影,最終都會回歸個人的情感,以下也是純屬個人評論與想法,我喜歡高畑勳多過於宮崎駿,擔心現場有宮崎駿迷,因此有必要先聲明,要來戰也可以,不要丟椅子就是了。」語畢引起現場一片笑聲,黃河則表示,令他印象很深刻的是《龍貓》,「當時強烈的觀後感是,原來美術和漫畫可以轉變為這麼強烈的表達。」
黃河藝術 在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緊急公告】
因應熱帶低壓登陸竹苗,各地豪大雨不斷,為免讀者與講者奔波,原訂今天下午在 森大青鳥舉辦的 #易智言(導演)x #黃河(演員)對談:【吉卜力到底厲害在哪裡──看日本王牌製作人與天才動畫導演怎麼說故事】活動, #延後至下週舉辦,稍早已針對報名讀者寄發個別通知,請留意收信。造成不便敬請見諒,也請大家注意安全。
#更新後活動資訊如下~
時間:8/14(六)下午15:00-16:30 PM(14:30 PM開放入場)
地點:森大青鳥書店(信義路三段59號2樓。大安森林公園捷運站6號出口後方)
對談:易智言(導演)× 黃河(演員)
◆ 本場為收費講座,敬請報名 (已報名者保有優先資格)◆
說明:入場費200元,可抵當日購書,不限書種;森大青鳥並提供當日青鳥特選飲品一杯,現場購書滿三本加贈精緻餅乾。(配合防疫,本活動限額45名讀者。)
報名:https://bit.ly/37o9SwL
主辦:新經典文化× 500輯
協辦: 青鳥 Bleu&Book、 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黃河藝術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4):1、寧波:姚江尋寶;2、寧波:擺渡河姆渡;3、寧波:走進河姆渡遺址;4、寧波:走進田螺山遺址;5、寧波:尋找稀有黃金茶;6、寧波:寧式傢俱製作工藝;7、寧波:余姚土布製作技藝;8、寧波:余姚榨菜收穫忙。
寧波簡稱“甬”,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悠久的歷史和發達的經濟使得寧波擁有眾多歷史古跡,阿育王寺、天一閣、慈城、老外灘、鄭氏十七房村都是寧波的知名景點。本期到寧波下轄的兩個縣級市余姚市和慈溪市去看看那裡的人文風貌和特色物產。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發現了水稻栽培、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是"河姆渡文化"的命名地,是長江下游新石器中期文化的首次發觀。它的發現,為研究當地新石器時代農耕、畜牧、建築、紡織、藝術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浙江省 餘姚市地標 河姆渡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村附近。河姆渡遺址曾先後兩次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陶片幾十萬片。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0日在1973年夏天試掘的基礎上,對遺址的南部進行了首次發掘,發現了四個疊壓的地層,揭露了干欄式建築和水井等遺蹟,出土了很具地域特色的夾炭黑陶器、骨耜等一批重要遺物,大量的動植物遺存,特別是栽培稻穀的大批量發現為同時期其他遺址所不見,並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並發現了豐富的水稻栽培和大面積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帶榫卯的干欄式長房子,出土的大批珍貴遺物及動、植物遺存,對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特別是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多學科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又可靠的實物資料,考古實踐表明黃河、長江流域的原始先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遠古文化。 河姆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田螺山遺址是屬於河姆渡文化的一處古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發現於2001年,曾入選「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選名單。經考古證實,遺址年代約為距今7000年-5500年。由於其地面環境、地下遺存保存較為完好,被稱為「第二河姆渡」。田螺山遺址發現於2001年。當時,一家熱處理廠在打井時發現陶片、動物骨骼和木頭。隨後,文物部門對當地進行了發掘,認為遺址時間不晚於河姆渡文化第二期,且形式與河姆渡文化類似。2004年2月至6月的大規模發掘證實,該文化遺存出土器物與河姆渡遺址幾乎相同,且出現成片干欄式建築遺蹟和較為完整的村落布局。預計遺址總面積達到30000平方米,擁有6個文化層,年代約為7000年-5500年。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副館長黃建華表示,田螺山遺址的地面環境在河姆渡文化眾多遺址中保存最為完好。田螺山遺址發現了其他遺址不具有的人臉形陶支腳、形似大象頭部的陶塑等陶器,這在河姆渡遺址中幾乎沒有見到。出土的器物中,雙耳深腹夾炭陶罐殘存部分有近70厘米高,這在浙江省範圍內是首次發現。遺址中發現大量鹿角、魚骨、象牙等動物骸骨和木材、菱角、酸棗等植物遺存,這反映了當時這一地區的自然狀況。特別是遺址中發掘出的人為種植古茶樹樹根和壺形陶器證明,當時很有可能已經人工種植茶樹並飲茶。遺址中的干欄式建築範圍和大小證明,當時的先民已經能夠挖掘較深的土坑,且能夠應用重力與承重力關係的經驗進行建築。跟據田螺山發掘的大量稻穀證明,隨著時間推移,馴化稻的比例上升,且發現的稻穀並非原始栽培稻。這證明了長江流域稻穀種植歷史比預想的更長。這一成果於2009年被美國《科學》雜誌收錄。2007年,遺址發掘現場建起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將遺蹟發掘成果與發掘現場進行展示,使參觀者能夠親歷考古發掘現場。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ju2UGSfLs8/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AzYsEmTVbEaOJLyrLINcliPpD5Uw)
黃河藝術 在 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吳啟禎書法教室教學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kTH6NLOwAs/hqdefault.jpg)
黃河藝術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福爾摩沙美石特展 #洄瀾石藝展區 #游琇媛專訪
回顧人類文明史,從石器、鐵器、工業到航空等,每個時代的轉變都能發現礦產資源的利用影響人類發展甚鉅。本展彙集臺博館等珍貴藏品約400件。以「臺灣寶石」與「洄瀾石藝」兩大主題區,從臺灣礦石種類、產地與成因談起,進而介紹本土有名的寶石,以及花東地區利用臺灣的寶石與石材創作出的的精美石藝品。
「臺灣寶石」區主要展現五種歷經特殊而複雜的地質作用所形成臺灣寶玉石礦產,包括有臺灣玉之稱的綠色閃玉、新開發具有黑色外觀的臺灣墨玉、以多變色彩及線條呈現出自然美景的玫瑰石、色澤嬌豔的紫玉髓與藍玉髓,以及有獨特同心圓花紋的臺灣文石等。
「洄瀾石藝」區展出源自花東地區的石片畫、石片光畫及石雕作品。看似平凡簡樸的石頭,經過鑽石切割機切割後,竟意外呈現彷彿傳統文人畫的景緻。透過光線照射後,更呈現岩石多樣紋路與多姿色彩,為新興的石藝品。此外還有花東的石雕藝術家許禮憲、黃河及魏永賢等人透過精湛的手法詮釋石雕藝術之美,歡迎蒞臨品味。
策展單位粉絲頁: 國立臺灣博物館
展覽名稱:福爾摩沙美石特展
展出日期:2017/3/7 ~ 2017/10/29
開放時間:每日09:30-17:00(周一休館)
展出地點: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本館)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YsIXgrK6A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