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咖啡越爛、越有可能征服世界??----到底有沒有道理的「爛咖啡征服世界理論」】
#那些生活中的小世界史
好啦標題是有點聳動XD 剛好今天在咖啡館工作,
就來寫寫咖啡的故事吧~~
.
好的大家都知道,咖啡這東西起源於非洲的衣索比亞(不,不是很多人知道)
最古早的咖啡故事,就是「跳舞的山羊」傳說
是說在千年前的衣索比亞,有位叫做卡蒂(Kaldi)的牧羊人看見自己的羊在跳舞
他仔細觀察了以後,發現羊是在吃了一種紅色果實後才變得那麼嗨的
好奇的他也跟著吃了下去,果然精神變得超級振奮的!
.
這個故事,也變成日商「加樂迪咖啡廣場」(Kaldi coffee farm)的命名由來
它們的包裝就是咖啡樹旁邊,站著一隻山羊。
不過商人不會告訴你這故事有蠻多版本的,其中阿富汗的版本是
牧羊人在嗨到爆的時候,順手就抓起一隻看起來最漂亮的母山羊,然後.....
#叫它惡魔的吟釀真是沒冤枉它
.
之後咖啡逐漸從非洲傳到中東,成為伊斯蘭的重要飲料。
嗜咖啡如命的人甚至稱喝了咖啡之後的狀態為marqaha
意思就是:「神之子民在看到隱藏的奧秘、美好的神啟時,所感受到的喜樂。」
但原本是伊斯蘭飲料的咖啡,又是怎樣跑到歐洲的呢?
.
關於這點,有個說法是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
這是西方文明生死存亡的關鍵年,鄂圖曼土耳其集結24萬兵力,
團團圍攻當時西方世界最大的政治中心----哈布斯堡王室的都城維也納。
四面楚歌的守軍亟需通知在城外的波蘭援軍,就在這時,一位士兵寇爾斯奇(Fanz George Kolschitsky )自願擔負起這項任務。
.
最後任務成功了!伊斯蘭軍隊撤退,留下好幾百袋奇怪的黑色豆子
維也納人還以為是動物飼料,但待過大馬士革的士兵知道,這種豆子就是傳奇的:咖啡。
論功行賞時,士兵便說:「請把那些豆子給我吧!。」
因此他就拿著這些豆子,在維也納開起了第一間咖啡館,而咖啡也就這樣傳了過來。看到這裡我不禁嘆道:
.
那個士兵是個傻蛋啊啊啊~~
皇帝都說要行賞了,要個伯爵什麼的躺在家裡不爽嗎?開咖啡廳?你是台北小文青嗎??
所幸,這是否是歐洲咖啡的起源也令人存疑。專家對這篇故事的看法是:
「這是篇故事,但是一篇好故事」
.
不過,歐洲的咖啡館的確是從17世紀後開始多了起來。
但真正的原因,可能還是因為土耳其的咖啡館被大量禁止的緣故
而整場「咖啡迫害」的主角,就是討厭咖啡的土耳其蘇丹:穆拉德四世。
這位脾氣暴躁的蘇丹時常微服出巡,看城市裡有沒有叛徒存在
.
就在某個晚上,蘇丹先是去了一間酒館,發現裡面很多醉醺醺的人在唱情歌
他默不做聲的離開了。接著他到了一間咖啡館
發現裡面的人正認真、嚴肅的批判帝國制度。
不久以後,蘇丹便下令:嚴禁咖啡!
.
伊斯坦堡的咖啡館全部被夷為平地
根據一些外國人的說法,蘇丹甚至會帶著劊子手上街,
只要一看到有人喝咖啡或抽水煙,就立刻把水煙插進他們的鼻子裡,然後親自砍下他們的頭。
大量熟練的咖啡工人逃到西方,也間接促成了西方咖啡文化的盛行。
.
有的時候坐在咖啡館裡,我就會想到先前看過的「爛咖啡征服世界理論」
這是一個德國人提出來的。他的論證是:維也納有咖啡館後,神聖羅馬帝國就沒落了;
巴黎有咖啡館後,法國就大革命了;
還有全世界最好的咖啡之國義大利,上次它打贏是什麼時候了?
.
表面上看來,這個理論完全就是在胡說;但仔細想想後,
會不會箇中原因不是咖啡本身,而是「咖啡館」這個場域所代表的意義:
.
它供人們一個場所,可以讓人在清醒的環境下討論文化、思想與政治
而這種地方,恰巧是有野心的統治者最不想看到的。
我想到歐洲的咖啡館,最後也成為啟蒙的溫床;
還有戒嚴時期的茶館文化,也在黨外運動中扮演著重要的意義。
.
你覺得呢?這個理論有道理嗎?😆😆
#這就是有趣討論一下
#千萬不要太認真啊~
黑布街命名由來 在 跟著媽祖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恭祝朴子配天宮媽祖聖誕快樂
朴子配天宮已具三百三十多年的歷史,而配天宮的奠基與布袋半月莊先民林馬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林馬因篤信媽祖, (康熙21年) 1682年從湄洲祖廟恭請媽祖(開基媽)神像回家供奉,當行經牛稠溪(今朴子溪)畔時於一棵千年樸樹下休息,欲啟程時發現媽祖重如泰山,經請示媽祖後媽祖表示欲永駐此地,這也正是朴子古名「樸仔腳」的由來。1687年(康熙26年)建廟後,宮名為「樸樹宮」,且因朴子媽神威顯赫、神蹟屢現,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信徒在媽祖廟附近定居,因而形成頗具規模的聚落,便是有名的樸仔腳街,也因此稱朴子市為媽祖所創造的小鎮。民間傳說,清乾隆年間,嘉慶太子偕同李勇、王發遊台灣,期間經過「樸樹宮」祈求朴子媽保祐一路平安順利,後也真的得到朴子媽的庇祐,因此奏請乾隆皇帝勒封賜名為「配天宮」。
從左護龍二樓拍攝的朴子配天宮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起先新社、社口二莊當時有兩個肩販(當時無人記載其姓氏不詳)常常南下樸子腳地方經商,有一天禱告樸樹宮二媽得到默佑,其心萌感念之恩,遂奉請媽祖金身返故里朝夕虔拜,久而久之左鄰右舍禱之則靈,起先暫於茅屋奉棲,朴子的二姑婆於當地俗稱「社口媽」,西螺社口地區的先民,也用「社口媽」稱號重新拆字組裝後,將宮名命名為「福天宮」。 分靈起初間斷回朴子配天宮謁祖進香,文獻計載曾在大正15年有過大規模謁祖進香,但因路程遙遠中間又間斷了一陣子; 後來於乙丑年(1983年)連續謁祖進香三年,因建廟經費有限再度中斷。 壬午年(2002)年管理委員會王振同主任委員與時任福田裡長廖瑞玄先生及眾多信徒努力推動下,重啟往祖廟嘉義朴子配天宮謁祖進香,而社口媽進香團於西螺社口地方開始起駕後便在西螺社口過溝仔前的十字路口搭車前往開往前進到至北港大橋下車,隨後於嘉義地區繞境沿路村莊,而延續至今每年皆會舉辦「二姑婆回娘家」系列活動,可說是連結雲林與嘉義地區之宗教,或一種或多種「情感」之感情的某種形式的宗教盛事。
朴子配天宮正殿失火後受損的三川殿木構
2012年配天宮參與電影《天后之戰》的拍攝,成為該部電影的主要場景及劇情主軸。2013年3月26日凌晨配天宮發生火警,大殿燒毀非常嚴重,由樸樹雕刻而成的《不動天后》「請不動媽祖」也被燻黑,預計耗時四年重建。
2017年9月21日,配天宮舉辦慶啟入火安座大典,並啟建送火神科儀。是日多名信眾共同參與寶殿重光,祈願天上聖母澤被廣布。
黑布街命名由來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超克東京] 小心鬼出沒: 東京幽靈坂 / 李長潔
.
有一天的早晨在早稻田大學附近亂晃,正陶醉於風光明媚的氣候之時,突然覺得一陣寒氣逼人,覺得冷風吹,眼光一瞥,見到旁邊小坡邊豎立著一根地標,上頭寫著「幽靈坂」(如附圖)!!什麼鬼,居然有一條路被取名叫「幽靈」。環顧四週,是一個平凡的小通道,並沒有讓我想吐頭暈或起乩,也沒有發現任何靈動事件。當然,身為一個專業的研究者,勢必是要馬上做「文獻回顧」,不可能放過任何一個可以變成一篇SSCI論文的現象。居然發現….
.
在東京市中心總共有14個幽靈坂,主要分布在新宿、千代田、文京、品川等區,通常指的是墓園旁的巷子。江戶時代時一般寺廟旁都會有安置墓園收納亡靈,而這些寺廟與靈園一旁的斜坡小徑人們稱作幽靈坂,由於其人煙稀少、草木扶疏,茂盛的樹林將部分陽光遮擋,行人紛紛繞道而行,故形成了某種陰翳的空間。
.
這種陰翳是日本人很重要的美學觀念,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Tanizaki Junichiro)善道這種日本形式的美學,其作品《細雪》、《鍵》、《瘋癲老人日記》等等小說文本都常描述這種陰翳古典美的空間。谷崎潤一郎比對西方文明對理性光明的追求而提出日本人對漆黑幽密的美感追求,在《陰翳禮讚》傳達出了對幽暗的關心,那些陰暗小巷中、樹林裡、神龕櫃子內的神祕安靜。這些幽靈坂的設置也有相同的美感經驗,有些古代著作家著迷於這類日常又幽暗的小徑,描繪此日常生活空間充滿了不確定性的秘密,帶有濃厚的宗教性質。
.
當然在都市街道的歷史推進下,有些其他們山坡也會由於地理與人文特色也被命名為幽靈坂,像是湯立坂,由於在崇拜須佐之男的冰川信仰中有用沸湯蒸氣來進行儀式的橋段,所以那種煙霧繚繞的情境也被描述為某種類型的幽靈坂,此外像是紅梅坂、宝龍寺坂、庾嶺坂也都因為各自的原因也被稱作幽靈坂。
.
這些幽靈坂的命名歷史由來已久,常可以在附近區域看見古時代留下來的道路遺跡,其見證著歷史的推演。例如三田的幽靈坂附近(見下面附圖照片),是由1635年的八丁崛江戶城內的諸多寺廟組成,其中有許多巷弄仍然保有數百年前的路線,路旁的小石堆是當時寺廟的殘存保留;在忍願寺與南台寺的出口處有個魚籃坂,附近有江戶時代就存在的墓園,這裡就是三田的幽靈坂,只不過現代化的燈光早已把這裡照得十分明亮,沒有陰翳感了,但這個路線是東京都內重要的一個古道,但是遊客是不太會去注意到這種歷史性的小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