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集團Lobby的經濟學家頭象]
每一個傳媒都有它的辦公室文化,面對壹傳媒,我是個外人,雖然我曾經被壹週刊訪問過,也曾客串寫它的人訪,也有好朋友曾在這裡工作.當然,佔中期間壹集團被大媽圍,我也有去聲援過.
但壹集團令我最深印象的,竟然它的Lobby.在它的lobby,我想起美國經典電影Citizen Kane, 大國民.大國民的主角是一位傳媒大亨,住在城堡裡,喜歡珍禽獸,語不驚人誓不休,一手建立傳媒江山,是改篇自美國真人真事.還記得早年某本英文雜誌,把肥佬黎的樣子key落主角導演Orson Welles的身上,好像叫做Citizen Lai之類,喻意,此人乃狂人 / 強人.
說回壹集團的大堂,它除了放了一個巨型鳥籠,裡面有時有鳥,有時沒有.據資深記者Yuen Chan憶述,肥佬黎於1993年曾在屋企花園養過頻危絕種的黑熊,她獨家追訪到去黎家大宅,攝影師拍下了黑熊在籠子裡的身影。
而壹集團大堂除了鳥籠,竟也竪立了幾個頭象(Citizen Kane也愛收集雕塑藝術品).我埋去細看,不是甚麼新聞學者,而是清一色經濟學家,全部是鼓吹自由市場的芝加哥學派,包括佛利民、海耶克,還有laissez faire之父郭伯偉.
在一個傳媒裡,高舉某一派的經濟學者作為精神領袖,這個奇異的做法,令我一直覺得非常非常迷惑,也認為是壹集團潛藏的某種的心理反映.不過,我跟不少在裡面工作過的朋友提及,他們均說:「無人會留意喎.」或者附近有一個告示版,定期更新蘋果日報或壹週刊銷量和網上clickrate,更加令員工們觸目驚心,所以幾位已故老人家的頭像,才沒人會理會.但好像定時會有鮮花供奉.
至少在我有限的經驗裡,感覺壹集團有一些思維,是和這幾位經濟學者的信念一脈相承的.無論在機構風格、新聞編採手法上等等.
至於肥佬黎心中的Rosebud是甚麼,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
人力資本
不少傳媒集團的大堂,展出記者得過的新聞獎項,又或者展示新聞道德的金句,但壹集團的將軍澳總部大堂展示的卻是三個經濟學者的頭像和說話:分別為殖民地時代前財政司郭伯偉、學者佛利民和海耶克。早年我到訪過壹集團,對這些裝飾覺得十分有趣,我記得逐一細看金屬板鑲起的話,大概是說,政府干預市場愈少愈好,市場的無形之手是最好的。
近日造訪芝加哥,特別往芝加哥大學跑了一趟,因為這裏正是自由市場學說的基地,西方有所謂「芝加哥經濟學派」:佛利民長時間在這裏教學,影響整個學院的風格,海耶克也在這裏待過。走進該校的經濟系古典風格大樓,就有一個小房間,把佛利民的諾貝爾獎牌也展示出來,但這裏卻沒有像壹集團豎立幾位經濟學家的頭像。
展覽室另一角也有佛利民同事,另一位諾獎學者貝克的展板。貝克在六十年代提出把工人視為「資本」,十分轟動,尤其是美國由販賣黑奴建國,把人視為死物觸碰禁忌,他卻敢把人視為投資和回報的工具,十分惹火。今日大為流行的「人力資本」一字就是他提出,據說當時出版這書,連書名也引來爭議。
時至今日,把人生視為投資概念、要為自己未來增值的學說,成行成市。企管人嘴邊的「人力資源」就是從他而來。我在大學教書,看到不少調查公布哪學科大學畢業生人工最高,言下之意就是投入的學費和時間才划算。
說回壹集團,它在大堂展示了自由市場的金句,員工告訴我,平日上班都沒有細心看這些,但這些金句或許就是玄機,在公司心目中,傳媒不過一盤生意,記者就是投資的工具而已。正巧是,壹傳媒剛宣布以五億元出售香港及台灣的《壹週刊》業務,早前也有消息指,為了減省開支,雜誌計劃把工種外判。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日子,做記者或許不是去進修新傳媒之道,而是應該去進修一下經濟學,讓大家明白資本主義森林裏的野外求生定律。
在壹集團大堂出現的金句:
"I am favor of cutting taxes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and for any excuse, for any reason, whenever it's possible." Milton Friedma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nsuperable limits to his knowledge ought indeed to teach the student of society a lesson in humility which should guard him against becoming an accomplice in men's fatal striving to control society—a striving which makes him not only a tyrant over his fellows, but which may well make him the destroyer of a civilization which no brain has designed but which has grown from the free efforts of millions of individuals." Friedrich A. Hayek
"In the long run, the aggregate of decisions of individual businessmen, exercising individual judgment in a free economy, even if often mistaken, is less likely to do harm than the centralised decisions of a government, and certainly the harm is likely to be counteracted faster." Sir John Cowperthwaite
星期一見報
whyvan123@gmail.com
Ming Pao Daily News
D05 | 副刊/時代 | 七齣好戲 | By 譚蕙芸 | 2017-07-24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