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胎》I WeirDO:一起生一場名為愛情的病】
《怪胎》是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執行導演廖明毅所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同時也是台灣首部以 iPhone 拍攝而成的劇情長片。以一部愛情喜劇商業作品而言,《怪胎》確實走出了自己的路,而且也交出亮麗的成績。兩位主演林柏宏與謝欣穎的表現可圈可點,彼此迸發而出的浪漫火花也足以讓人感受到初戀的粉紅泡泡。
透過患有強迫症的社會邊緣人人設作為劇情出發點,令人感到耳目一新,也讓觀眾反思在人與人相處時何謂正常健康、又何謂病態怪異。戀愛的想像不僅只是停留在命中注定的夢中情人,而是轉化為一種同病相憐的同理、接納與包容;畢竟在愛情當中,我們都是無藥可救的病人。而歪打正著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期間,這個處處講究社交距離與個人清潔衛生防護的時期,《怪胎》來得正是時候,完全切合時宜。
《怪胎》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的攝影。以 iPhone 拍攝非但沒有限制其畫面的質感,甚至透過各種魚眼廣角、刁鑽的鏡頭角度等,以及一絲不茍的精準構圖,拍出了一個古靈精怪的童話故事。當中的左右對稱的置中構圖讓人想起了魏斯安德森的一貫手法,而各種大膽斑斕的色彩呈現也宛若台版《愛蜜莉的異想世界》,畫面以 1:1 方形比例呈現似乎也呼應了 IG 世代的說故事/看世界方式。而這一切都不是為玩而玩,而是為了服務劇情。嚴謹的構圖對照了角色的強迫症症狀、高飽和度的對比色調看到最後也越趨噁心,就如同角色們反覆的儀式性行為也從一開始的可愛逐漸轉為惱人。畫面比例到了後段也不忘隨著劇情的展開來個《親愛媽咪》式的比例玩轉。這一切都可以看到導演、攝影、剪輯、美術上的巧思和膽識。
而另外也不得不提一下本部片的配樂。由許家維和黃鎮洋所譜寫的配樂,應該是台灣少見玩得如此出色、配器如此豐富的電影配樂。從前段手風琴、黑管和小號交織而成的皮亞佐拉式拉丁舞曲,到後段各種千奇百怪的合成器電子樂,隨著劇情推演越加奔放,玩得不亦樂乎。許家維曾獲得金音獎最佳電音單曲獎,他對電子樂的混音和特效的掌握度在此可見一斑。這部片的美術設計同樣值得一提,在服裝設計和布景設計都為本片的獨特風格加了不少分。特別是要把雨衣穿得可愛滑稽、要把完美主義的排列癖好落實在場景之中,十足考驗著美術部門的功力。
《怪胎》整體而言瑕不掩瑜,是不可多得的成功商業電影,而且也讓人看得非常愉悅。整體執行力強、美學獨到、趣味橫生、主角也富有魅力,看得出導演在說故事上有想要突破的野心。然而若要追根究底,《怪胎》也有其可惜之處。私以為最主要的問題在於電影的「調性」(tone)有的時候並不清楚。電影前三分之二都是輕盈的喜劇調性為主,但到了最後三分之一卻急轉直下,顯得有些突兀。不是這麼做不行,而是當電影開始深入角色動機的反思、進入比較嚴肅甚至悲觀的宿命論辯證時,那些電影前半段仰賴的強迫症笑點卻依舊存在,而觀眾也就有些無所適從。而到頭來,強迫症作為引出整部劇的楔子,似乎也只是作為推進劇情的工具,非但沒有對強迫症患者的治療、預後、在社會上的適應有更多著墨,而以強迫症的症狀和行為模式來堆砌笑點也有強化污名的疑慮。這些部分都是讓《怪胎》無法從商業電影跳脫昇華為更有意思的創作的可能原因。
-
怪胎 i WEiR DO 於 8/7 正式上映
Activator Marketing Company 發行
#怪胎 #iweirdo #廖明毅 #林柏宏 #謝欣穎
黑鏡急轉直下反思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地下評論】《#誓血五人組》(Da 5 Bloods)
#以下有雷斟酌閱讀
「良心不會讓我去射殺自己的黑人兄弟,或射殺膚色較深在泥濘中挨餓的可憐人,以成就強大的美國。而且射殺他們做什麼?他們又沒罵我『黑鬼』,沒處私刑要弄死我,沒放狗咬我、沒剝奪我的國籍。」——拳王阿里。
上述這段對白,是非裔黑人名導史派克李在 NETFLIX 新作《誓血五人組》的開場,引用拳王阿里的真實歷史畫面與談話,此開場近一步延伸,立刻明瞭拳王阿里背後的意義是美國黑人平權運動的Icon(象徵),這段話更是拳王阿里反對越戰的直接宣言。
史派克李延續上一部作品《黑色黨徒》的風格,開場便開宗明義地使用歷史畫面,將砲管對準美國歷史上的戰爭污點——「不知為何而打的越戰」。在拳王阿里之後,《誓血五人組》呈現一段段黑人前往戰場的真實畫面,史派克李善用剪輯,靈巧地在其中倏地剪進阿波羅 11 號登月的歷程畫面,聽著旁白說起:「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這是縹緲的登月計劃,人類對外太空虛無的想像;而越南戰場中流血、送命的軍人,則是血淋淋的真實,兩相對比之下,當時美國的登月輝煌,軍備競賽中的勝利,史派克李刻意並置越戰的失敗,更顯諷刺,這是史派克李熟稔剪輯的力量,送給觀眾一記當頭棒喝。
接著陸續出現平權運動領袖 Malcolm X、Kwame Ture、Angela Davis、Bobby Seale 等人,對法西斯主義的畏懼與擔憂,對種族歧視的憤怒,史派克李帶著觀眾直視這場貪婪、醜陋的戰役且同時映照出社會的動盪、紛擾,從短短不到五分鐘來看,史派克李已為全片定調。
若觀眾從《誓血五人組》的片頭直接回望 1960 年代,能發現美國社會經歷著諸多抗爭,導致人心惶惶,總統甘迺迪、平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等人遇刺;「女權」興起;「黑人平權」運動高漲,對抗傳統價值與反社會主流的「嬉皮」文化狂飆,這是瘋癲、反動的時代。當去年名導昆汀塔倫提諾選擇聚焦 1969 年震驚全美的曼森家族謀殺當紅女星莎朗蒂的血案時,史派克李則在今年交出了《誓血五人組》,選擇著眼越南戰爭,且從黑人視角看待。
從當時美國總統來看,以艾森豪資金援助南越算起,美國有四任總統與越戰較為緊密,艾森豪、甘迺迪、詹森、尼克森(接下來的福特基本上在做收尾撤軍的動作而已)。而美國民眾在六零年代末期,在一連串的美軍陣亡當中,開始質疑越戰的正當性與必要性。尼克森致力終結美軍對越戰的參與,靠著「結束越戰」的口號上台,不該打一場南越與北越自家的戰爭。
美軍在越南的叢林戰爭長達十餘年,而以越戰為背景的影視作品更不勝枚舉,影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作品之一,當然是法蘭西斯柯波拉的《現代啟示錄》,令人不勝唏噓的是,美國從越南撤軍 40 多年之後,《誓血五人組》幾乎可以宣稱是少數以非裔美軍士兵在這場戰爭中的經歷為主題的電影。從影視作品來看,非裔美軍似乎一直站在越戰衝突的局外人的位置,在軍事的貢獻上好似一種集體性的遺忘,猶如銷聲匿跡。然而,每一場美國參與的戰爭,非裔美人都曾在美軍服役,這些人不該被忘記,也該有影像提醒世界有這樣一群人的存在。
《誓血五人組》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不同於《現代啟示錄》的白人視角,這樣說並非史派克力反感於《現代啟示錄》,相反的,從《誓血五人組》中甚至可以發現史派克李多處向《現代啟示錄》致敬,例如主角們初到越南時去的酒吧,背景就是《現代啟示錄》的海報主題,甚至當主角老兵們坐上前往叢林的船時,背景音樂就放著《現代啟示錄》曾使用過的經典樂章〈女武神的騎行〉。
《誓血五人組》描述四位非裔越戰老兵相隔數十年後,重返越南的胡志明市,四位老兵表面要找尋當年戰死沙場的小隊長屍骨,但實際上卻想深入叢林,取回當年越戰時期偷埋的大量金條,藉以返回美國致富。
基本上《誓血五人組》是一部專屬於黑人的公路史詩電影,當年血氣方剛的英勇青年,經過歲月洗滌後轉為白髮蒼蒼的老人,然而,這些老兵就算帶著瘸腳的傷疾或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到了熟悉的叢林,縱使地雷滿佈,仍舊對地形、環境記憶猶新,這是時間帶不走的歷史傷痛、戰爭遺毒,史派克李透過角色的傷痕,暗示越戰如同幽靈鬼魂般,纏繞著老兵,同時也籠罩於美國之上,揮之不去,也無法抹滅。
更驚喜的是,史派克李巧妙地透過攝影媒材的轉換,拉出今日與往昔的對比,電影中只要是「現在」的時空,畫面比例大都以 1.85 : 1 或 2.39 : 1 拍攝,進入回憶後,便限縮畫面比例,改以視覺風格較小的 1.33 : 1,藉此呈現出當時越戰壓迫、緊繃的氛圍,而本片攝影師Newton Thomas Sigel再透過 16 釐米底片獨有的顆粒色澤感,拉出舊回憶的時代感,光是媒材的轉換,便能窺見史派克李的用心。
有趣的是,這四位老兵的角色分別名為保羅、邁爾文、奧提斯和艾迪,而小隊長名為諾曼,早已戰死沙場,但中文片名《誓血五人組》,缺一人才成五人,這第五人,就由保羅的兒子大衛補上,當然也能視做跨世代的傳承。而保羅、邁爾文、奧提斯和艾迪和大衛,更是成立於 1960 年代並走紅的黑人團體《誘惑合唱團》初代成員的名字,順道一提,諾曼則為其製作人。《誘惑合唱團》雖然是黑人組成,但歌曲打破種族藩籬,紅極一時,史派克李透過虛構的角色名稱相呼應,成為特別的弦外之音,歌曲能撫慰、震撼人心,影像同樣也能,兩者間的呼應,史派克李的用心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誓血五人組》當中,配樂上也使用了多首黑人靈魂樂歌手馬文蓋伊的音樂,這當然是本部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也讓黑人力量(Black Power)更加凝聚,透過歌聲傳唱。
不過,《誓血五人組》並非一味強調黑人至上的作品,老兵保羅戴著標誌「讓美國再度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帽子,支持圍牆政策,顯而易見,黑人保羅是支持川普的非裔族群,史派克李更安插了一段黑人與越南人在水上市場起衝突的戲碼,藉此能感受出史派克李筆下的角色有血有肉,也不全然那麼「政治正確」。
黑人老兵受困於當代社會,畫地自限,希冀美國再度偉大,也能是川普的擁戴者,對此,史派克李展現同一群體中的多樣性,並非故步自封的天真認為黑人就不會、不該是川普支持者,反過來說,藉著攝影機,史派克李可能更希望觀眾去傾聽這些人的聲音,看見不同,才有機會跨出同溫層,找到改變與和解的可能,史派克李一直對他自己的角色,抱著某種理解,也邀請觀眾去理解。
而在這四位老兵加上一名青年的公路歷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然是找到小隊長諾曼的屍體,眾人找到諾曼後,在諾曼早已化為骷骨的荒野中,向神禱告,史派克李特此將鏡頭從特寫拉往遠景的空鏡頭,精準利用鏡頭語言的轉換,致敬其餘越戰已死的無名英雄(特寫專注於個人情緒,遠景空鏡頭則有精神層面上的象徵),此時此景,都是對於越戰的弔念與哀愁,史派克李情緒給的飽滿且立體。
在此過後,影片調性急轉直下,發現諾曼屍體同時,眾人也找到了金條,於是在金條的利益薰心之下,角色開始在立場上有了偏移,原本果敢的團結一心,成了貪婪的暗算鬥爭,史派克李筆鋒一轉,《誓血五人組》成了一場刺激、大逃殺的風格類型電影。
而在這五人組於檯面上的爭奪之外,檯面下也有另外一股力量對金條虎視眈眈,觀眾透過全知視角,發現越南人也有意爭奪金條,而越南人背後,則是法國人指使(法國殖民過越南),於是在電影中的當代敘事線,非裔黑人、越南人、法國人的三方角力,都能一步看作是殖民主義到現今的政治解讀,史派克李游刃有餘地整合、拆解各方勢力,這是史派克李調度多線並進的導演功力所在。
精彩的是,在角色一個接一個死於非命時,觀眾也能發現,當年諾曼戰死沙場的主因,是保羅開槍誤殺,在保羅覺醒的過程中,史派克李打破第四面牆,讓角色與觀眾對話,同時讓保羅與諾曼在虛幻中相見(保羅中了蛇毒才能在恍惚中看見諾曼),在如夢似幻中,諾曼原諒保羅,也解了纏繞保羅心中一世的悔恨,最終保羅雙手一攤,誠實面對死亡,這是史派克李給予的救贖,也是對角色的溫柔。
綜觀全片,《誓血五人組》對於種族議題的力度,每一場戲、每一句台詞都是直球對決,且史派克李雜揉各類型的影像,鏡頭語言豐富、視覺風格強烈,在公路類型中醒覺、成長、找到救贖,並與人性對抗,重口味卻不鹹膩、直通人心,進而反思越南戰爭。史派克李透過手中的鏡頭直面剖開美國底下的醜陋面紗,其情緒是鏗鏘有力,如同片中「美國欠我們的」那句台詞一樣,擲地有聲。
最終,《誓血五人組》結尾收在馬丁路德金恩博士逝世一年前的真實演講畫面,提到:「為了拯救美國的靈魂,我們認為不能短視近利,只為黑人爭取到某些權利就自滿,而是要堅信美國永遠不會獲得自由和解放,除非我國奴隸的子子孫孫能完全掙脫,依舊如影隨形的桎梏。就某方面而言我們都認同蘭斯頓休斯——哈林區的吟遊詩人所寫的詩:『是啊,我說得直白一點,美國從未是我所期待的美國,但我鄭重發誓,它將來會是我理想中的美國!』。」
開場是拳王阿里,結尾是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史派克李透過兩名黑人平權運動且反越戰的英雄做出首尾呼應,更將真實歷史畫面和虛構故事合一,將劇情片與紀錄片兩者形式疊合,強調了這部作品的真實性,可謂神來一筆。
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段宣言可以識讀史派克李現今對美國的態度,從電影拉回現實,美國目前正處在「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平權抗爭風暴之中,歷史過了幾百年,種族歧視的警察暴行等事件一再上演,美國或許正搖搖欲墜;美國或許離平權還有一大段路要走;美國或許永遠抵達不了和平彼岸,但史派克李仍舊期許美國能成為理想中的樣貌,堅定帶著各種膚色的觀眾共同見證。
#史派克李 #NETFLIX #BlackLivesMatter
黑鏡急轉直下反思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會計師 The Accountant Movie》
《勇者無敵》的導演 Gavin O'Connor 這次帶來的新作《會計師》,也是評價兩極的動作驚悚電影,演員囊括了 Ben Affleck、Anna Kendrick、 J.K.Simmons、John Lithgow 的亮眼陣容。
說實在個人覺得,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在鋪陳、畫面、色調與情感超越多數動作片,各個元素分開來看都適度的掌握,但全部湊合在一起就是有一股不太搭嘎的違和感。
故事敘述一位患有自閉症的天才會計師,自幼獨特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模式,塑造了他與眾不同、獨來獨往的人格,以一抵五的會計能力雖然為他帶來大量收入,也豎立不少敵人,引來殺身之禍。
這個劇本其實給別位導演著手絕對會是完全迥異的另外一種電影,可以說 Gavin O'Connor 提升了《會計師》的層次,以樸實沉穩的鏡頭訴說這麼一個智勇雙全的故事,嘗試顧及各個層面與議題,不只是拍攝一部單純的動作爽片,意圖塑造出外在與內在的反差,透過這個主題讓人重視亞斯伯格症患者超乎常人的獨特,卻也有些顧此失彼。
前半段鋪陳讓人眼睛一亮,像是拼圖一般隨著鏡頭一幕幕拼湊出主角 Christian Wolff 的人生,黑暗、冰冷的色調就像是他的內心世界,孤傲也不為人所理解。
但是急轉直下的劇情發展卻是漸趨溫暖,前段都在經營父子情,後段卻突然變成兄弟情,讓人不太能適應這種過於強烈的前後對比,撇開善惡的複雜設定配上單純的發展,過於突兀也不太連貫,重點是讓「會計師」這個主題變成像是 MacGuffin 的可有可無存在。
最後一點還是演員, J.K.Simmons 精湛的內心戲、John Lithgow 優秀的反派演出,然後搭配被譽為「面癱」的 Ben Affleck,還有青春洋溢的 Anna Kendrick ,真的滿讓我出戲的。
但整體而言,還是一部相當不錯的電影,雖然最後的神轉折讓我至今不太能釋懷,不過在各個劇情線發展和導演功力與畫面都值得一看,一來兼顧了動作的娛樂價值,二來也喚起世人對自閉症、亞斯伯格症這種疾病的反思和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