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V焦點】吸睛!黑面琵鷺繁殖季 胸口金毛引遊客搶拍
#熊貝兒編:哇!原來要用「金毛」求偶呀~
---
嘉義鰲(ㄠˊ)鼓濕地森林園區,日前有民眾觀察到保育類動物黑面琵鷺換了一身金毛,非常美麗,原來是因為春天要到了,公鳥為了要吸引下一代,換上金毛吸引異性。
#黑面琵鷺 #金毛 #求偶
---
【訂閱 #台視新聞 掌握最新消息】
黑面琵鷺求偶 在 林國政桃園好爸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01春節桃園親子、情侶賞鳥趣;絶對令您「牛流忘返、」
初四(2/15)、初五(2/16)好天氣⋯林國政為您精心設計規劃的戶外防疫活動⋯
@上午賞侯鳥:
經度121.159574
緯度24.979932
「蒼鷺、高蹺鴴、大白鷺、水鴨、、」
@下午賞大鐵鳥:
大園101景觀餐廳-飛機起降景觀 咖啡廳 夜景餐廳 網美,地址:337桃園市大園區中正東路97-2號8樓
@賞鳥應注意事項:
1. 賞鳥時,遇鳥類進行築巢或育雛時,要使用望遠鏡保持適當觀賞距離,以免干擾親鳥的行為,至親鳥因而棄巢、幼雛死亡。
2. 拍攝鳥類,應採自然光,不可使用閃光燈,以免驚嚇牠們。
3. 不可使用不當方法引誘其現身,如餵食或放鳥音、棄擲石頭等粗暴行為。
4. 不可追逐鳥類,追逐行為可能導致其步向死亡之途。
5. 發現特別鳥種在育雛時,請" 守口如瓶" 且謹記不干擾原則,勿告訴第二人,不論他是否為野鳥保育者。
6. 賞鳥活動時,請遵守領隊的指導,以不影響鳥類的安全為準則。
7. 不可為了便於觀察或攝影,隨意攀折花木,破壞鳥禽棲地及附近植被生態。
8. 請尊重鳥類的生存權,不要採集鳥蛋,捕捉野。
問:
在謝屋魚池傍,看到大白鷺的様子,好幾隻👌像在換羽的樣子,參白色,因沒有大炮,無法拍攝。現在非求偶吧!
答:
是的,大白鷺已經開始換繁殖羽,而且在台灣繁殖的點也越來越多,從台南塩水溪被發現後,楊梅及新屋均有發現,新屋繁殖地。
「蒼鷺、高蹺鴴、大白鷺、水鴨、、」
賞鳥座標導航:
https://maps.apple.com/?address=328%E5%8F%B0%E7%81%A3%E6%A1%83%E5%9C%92%E5%B8%82%E8%A7%80%E9%9F%B3%E5%8D%80&auid=8847414542973783476&ll=24.979926,121.159579&lsp=7618&q=%E6%88%91%E7%9A%84%E4%BD%8D%E7%BD%AE&_ext=EiYpfrODAM/2OEAxPKWD9X9BXkA5/WfNj78UOUBBUfnX8spKXkBQDA%3D%3D&t=m
註一:高蹺鴴,又稱「紅腿娘子」,黑翅長腳鷸體態修長,體長越35釐米,通體黑白分明,一雙紅腿很容易辨認。黑翅長腳鷸的喙黑色細長,雄鳥繁殖羽的從眼後到頭頂和頸後黑色,背部和翅為黑色,與頸後的黑色不相連,其他部位為白色;雌鳥的繁殖羽在頭和頸後沒有黑色,眼後有灰色斑。亞成體的鳥色塊分布接近成鳥,但顏色較淺,為灰褐色。黑翅長腳鷸的腿和跗趾修長,為紅色,亞成體鳥的腿顏色略淺,顯橘紅色;飛行時長腿拖於尾後,是重要的辨識特徵。虹膜粉紅色。
註二:大白鷺是冬候鳥,這幾年發現多筆在台灣繁殖的記錄,很值得觀察,就像當年高蹺鴴原是迷鳥,從大肚溪口發現後,逐漸的越來越多,變成台灣普遍的留鳥,黑翅鳶也是如些,從鰲鼓發現第一筆繁殖記錄後,現也是台灣到處都有,應該是環境變遷變成牠適合的環境,擴散至台灣所致。
註三:蒼鷺蒼鷺體長 84-102 厘米,翼展 155-195 厘米,高約 100 厘米,體重 1.02-2.08 公斤。其上半身主要為灰色,腹部為白色。成鳥的過眼紋及冠羽黑色,飛羽、翼角及兩道胸斑黑色,頭、頸、胸及背白色,頸具黑色縱紋,餘部灰色。幼鳥的頭及頸灰色較重,但無黑色。虹膜-黃色;喙-黃綠色;腳-偏黑。叫聲:深沉的喉音呱呱聲及似鵝的叫聲。
蒼鷺來了,黑面琵鷺也就不遠了!台南七股頂山地區向來是黑面琵鷺。另外蒼鷺來了,黑面琵鷺也就不遠了!台南七股頂山地區向來是黑面琵鷺。桃園出現~「先行者」蒼鷺來了,黑面琵鷺也就不遠了,所以還有機會看到黑面琵鷺哦!
追蹤林國政粉絲專頁+點讃+分享好友,有精彩鳥的照片也要在粉絲專頁分享給大家~
#蒼鷺
#高蹺鴴
#大白鷺
#桃園101
#賞鳥
#望遠鏡
#謝屋魚池
#親子戶外防疫之旅
黑面琵鷺求偶 在 台南學甲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學甲幼兒園師生造訪學甲生態園區認識生態收穫滿滿
李榮茂/臺南報導
台南市學甲幼兒園師生三十一日造訪學甲濕地生態園區,在導覽員黃永豐等帶領近距離認識濱海植物、蟹類以及親眼蟹類爬出洞口覓食、求偶或打鬥,目睹生態保育的環境,很多小朋友首度造訪覺得新鮮又有趣,大家很認真的聆聽,在有獎徵答更是爭相答,答對獲得小小黑琵書包,相當開心,全場洋溢著歡笑 。
台南市學甲幼兒園小朋友及老師一行五十人,配合學甲濕地生態園區「導覽解說教學」活動,在園長沈麗瑛及曾麗敏、賴惠君、黃玉婷、黃惠鈺老師率領下,造訪學甲濕地生態園區進行生態導覽解說教學活動,受到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榮譽理事長邱仁武及總幹事蔡振賢、副總幹事黃永豐、周湘瑤及志工等熱烈歡迎,並進行現場導覽解說。
學甲幼兒園師生首先抵達學甲濕地的賞蟹區,由總幹事蔡振賢導覽,他說,廢棄農地形成的學甲濕地,也已成為蟹類的家,其中以弧邊招潮蟹、清白招潮蟹、北方招潮蟹最多。此外角眼拜佛蟹、淡水泥蟹、台灣厚蟹、雙齒近相手蟹等,可在鯽魚膽及紅樹林植物底層發現。喜歡棲息於砂質底質的圓球股窗蟹,則出現在感潮的潮間帶地區。這裡也是螃蟹分布最豐富的地方,淡水泥蟹、鋸緣青蟳、萬歲大眼蟹等,都在潮間帶的砂地上留下一行行爬痕。副總幹事黃永豐則導覽認識招潮蟹、彈塗魚以及紅樹林等生態,幼兒都很感興趣,並當場提問,由黃永豐作解答,讓師生受益良多。
副總幹事黃永豐也帶領師生到第一賞鳥亭觀賞冬季候鳥,黃永豐表示,學甲濕地生態園區,國際級保育鳥類「黑面琵鷺」每年均來報到棲息過冬,最高紀錄為四二八隻,但活動現場並未是看到黑面琵鷺,只有看到許多黑腹燕鷗等鳥類。幼兒邱唯劭說,雖然沒有看到黑面琵鷺,但能目睹許多冬季候鳥,覺得很開心;幼兒郭浧萍也說,聆聽導覽伯伯說學甲濕地生態園區有招潮蟹、彈塗魚、紅樹林以及各種候鳥,經過介紹也認識部分生態,收穫滿滿。
圖說,學甲幼兒園師生造訪學甲濕地生態園區,在導覽員黃永豐等帶領近距離認識濱海植物、蟹類以及親眼蟹類爬出洞口覓食、求偶或打鬥,目睹生態保育的環境,覺得新鮮又有趣,有獎徵答更是爭相答,答對獲得小小黑琵書包,全場洋溢著歡笑。攝影/李榮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