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評議會事件 一個月】港大不承認學生會 國安搜校園 收回綜合大樓 禁止學生踏入校園
7月7日評議會事件後,先後引來一連串風波,引起各界迴響。
7月8日:政府部門及親中組織譴責評議會
政府部門包括保安局和教育局以及親中組織《香港政研會》及《DQ行動組》譴責評議會。
7月9日:評議會宣佈撤回相關議案並致歉請辭
評議會成員就7月7日事件召開記者會宣布撤回相關議案及致歉,全體中央幹事及部份評議員亦宣布請辭。
7月10日:評議會通過撤回哀悼議案
評議會於第四次緊急會議中通過撤回議案,並接納大批評議員辭職,包括學生會中央幹事、普選評議員一二、文化聯會、學社聯會及體育聯會之會長及代表。
7月13日:港大宣佈不再承認學生會在校內的角色
香港大學經電郵發表聲明再次強烈譴責評議會,並宣佈不再承認學生會的校內角色。聲明中亦表示校方會嚴肅調查是次事件,視乎情況對涉事學生作「進一步處理」。
7月14日:港大要求學生會交出綜合大樓所有權
香港大學校舍事務委員會主席羅哲基發送電郵要求學生會於7日內,即7月21日前放棄學生會綜合大樓的所有權。學會及學生組織須向校舍事務委員會註冊,並與大學就條款及細則作協議後方可繼續使用大樓內的設施。
7月16日:警方國安處人員到香港大學搜查
警方國安處人員持法庭搜查令到香港大學學生會大樓、校園電視工作室及學苑辦公室蒐證,指調查一宗涉嫌違反國安法第二十七條「宣揚恐怖主義、煽動實施恐怖活動」案件。
7月21日:校方正式收回學生會綜合大樓
校方收回學生會綜合大樓,更換所有門鎖,鑲嵌在學生會綜合大樓外的「香港大學學生會」字樣亦被拆除,而貼在玻璃門上的字樣「香港大學學生會」則被「香港大學」的字樣取代。學生會合作社及學生會辦公室停止營運至另行通知。
7月30日:CCSO成立
校方成立由教務處管轄的Co-Curricular Support Office (CCSO) 處理學生會屬會與學生組織借用資源及場地事宜,並舉行諮詢會議交代其角色與功能,期間以繼父及繼子形容與學生會屬會之關係。
8月2日:Cedars終止與迎新事務委員會合作
香港大學學生發展及資源中心(Cedars)終止與學生會評議會迎新事務委員會有關2021年度新生註冊日之合作,指將直接負責參與新生註冊日的屬會之安排及管理。
8月4日:校委會發表聲明宣佈禁止涉事學生進入校園
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發表聲明禁止所有參與7月7日評議會會議的學生進入校園範圍及使用大學設施和服務直至另行通告。同日,校方高層發送電郵約見涉事學生,而校長張翔亦邀請各舍堂及院會代表共進早餐。
8月4日:張達明辭任校委會成員
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對校委會的決議感到難過,並表明當晚已辭任校委會成員。張指校委會在未讓學生向紀律委員會申辯的情況下作此決定,基本上是「越權」。
8月5日:畢業生發起聯署
一眾港大畢業生發起聯署,指基於程序及公平性問題,要求校委會撤銷對學生會評議會學生的處分,並就相關問題與校方溝通。
聯署中引用多條《香港大學條例》的規程,當中指出紀律委員會為就任何針對學生的投訴作調查及裁決的權力單位,而校委會不得受理任何屬於紀律委員會管轄範圍內的投訴及作裁決,因此就以上條文得出的合理解讀只能是校委會沒有任何權力去對學生作直接處分,否則構成越權(ultra vires)。校委會不召開紀律委員會的做法「明顯褫奪學生的答辦權及獲得法律諮詢的機會,違反普通法原則」。
另外,聯署中亦指出規程中對於學生上訴的權利有明確程序保障(procedural safeguard),學生利益在上訴獲得裁定前不受影響,因此校委會的處罰「明顯有違規程序中訂明的正當程序(due process)」
8月5日:校董會成員發公開信
七名香港大學校董會成員包括趙潔儀、麥東榮、陳家健、陳紹斌、賴振鴻、陳和順及黎雋維向香港大學校委會發公開信,要求校委會撤回以上決定並嚴格按照香港大學條例之相關章程處理是次事年。
聲明中引用《香港大學條例》規程XXXI第2(1)段,並指出是次被處分的學生沒有觸犯條列中列出的15種大學處理學生違反紀律的行為。條例當中亦列明即使學生被法庭裁定觸犯罪行,有關個案亦應由紀律委員會按程序處理,不必由校委會「越俎代庖」,且警方仍在調查是次事件,至今沒有學生被檢控。
聲明末指作為校董會成員,認為上述決定在法理上不恰當,在程序上亦有違自然公義原則,批評校委會以「風險管理」為由剝奪學生學習的機會,亦不符合大眾對大學的教育風範之期望,故要求校委會撤回較早前所採取的處分決定,及嚴格按照相關章程處理事件。
8月6日至7日凌晨:校方未有就公開信作進一步回應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セピアSep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生き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が、罪なんだ。……私には怖くてそんなセリフ言えない。 ※今パートと次パート、ビデオカメラの設定ミスで映像がぼやけてしまっています。 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悔しい! かつて世界史が大嫌いで、中間試験で100点満点中2点を取ったこともある私ですが、 世界史は本当に面白くて、深く...
10月8日事件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4月6日
事件:
(今日風平浪靜。)
#知史討論:
簡評鴉片戰爭前外國人創辦的有關中國問題的報刊
李麗娟
19世紀初,當古老的邸報、京報是清王朝主要新聞傳播媒介時,西方已出現了獨立的報刊業。中國近代報刊正是始于西方傳教士的辦報活動。鴉片戰爭前,以英國為首的外國傳教士在南洋、澳門、廣州等地紛紛創辦報刊,起初報刊多為宗教報刊,介紹中國、傳播教義,隨後報刊主題逐漸指向中國現實同題:貿易問題、鴉片問題、中西文化交流與衝突等,充分發揮了報刊的傳播功效,這些報刊或為來華西人群體的輿論喉舌,代表西方勢力在東方世界的聲音,最後製造出發動對華戰爭的輿論。
一、印度及南洋等地傳教報刊
鴉片戰爭前,以英國為首的外國傳教士率先選在印度及南洋等地創辦報刊,最早由外國傳教士創辦的中文刊物是《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其次還有《印中搜聞》、《特選撮要每月統記傳》等。這些報刊基本以介紹中國、傳播教義為主。
1.《察世俗每月統記傳》(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1815年8月5日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在麻六甲創辦了近代報刊史上第一份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見圖1),米憐為主編,木板印刷,每月出版一期,每期5-7頁,2000餘字,1821年6月停刊。總共出版7卷84期。該刊為宗教性刊物,旨在宣傳基督教教義,用中國傳統儒學的觀點闡述基督教教義,且從內容到形式儘量採用中國的傳統形式以便中國人接受。它主要介紹了中國一些封建倫理道德,刊登了一些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和少量詩文。
2.《印中搜聞》(Indo-Chinese Gleaner)
1817年5月,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與米憐(William Milne)在麻六甲共同發起創辦《印中搜聞》。它是近代來華新教傳教士在南洋地區創辦的第一份英文季刊。分3卷,共20號,共1001頁。1822年6月米憐逝世,《印中搜聞》被迫停刊。
該報有關中國問題的報導可分三類:關於傳教士(即馬禮遜和米憐)在中國(廣州一澳門)活動的情況、關於中國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動態的報導、關於中國歷史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學術研究(註1)。它由麻六甲英華書院印刷所印刷出版,世俗性高於宗教性,為歐洲人瞭解和研究中國提供了比較重要的資料來源。
3.《特選撮要每月統記傳》(Monthly Magazine)
1823年,麥都思(W.H.Medhurse,1796-1857) 和吉德(Samnel Kidd,1799-1843)在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創辦,中文月幹,為印尼一帶華人歡迎。1826年停刊。有關中國問題的報導內容主要是介紹中國的宗教、歷史、各地新聞、文化、雜聞等。
4.《天下新聞》(Universal Magazine)
1828年吉德在麻六甲創辦,中文月刊。雖仿照察量俗每月統記傳》,但較多登載時事新聞、科學、歷史等內容,活字版白報紙印刷,是現有資料最早用活字的中文雜誌,散張,格式更像一份報紙。由英華書院印刷所島版存在時間很短,第二年即告停刊。
可見,鴉片戰爭前洋人最先選擇在印度及南洋等地創辦報刊,報刊多為中文報刊,其目的宗教性強,多為宗教期刊,目的也多為傳播基督教教義,政治性和新聞性不強。
二、在澳門創辦的報刊
在鴉片戰爭前20年間,澳門是華南地區報業的中心,共有8種葡文報刊出現,其中《蜜蜂華報》是第一份近代報刊。
1.《蜜蜂華報》(A_AbelhaDa China)
1822年9月12日,潤門立憲党的首領巴波沙創辦,葡文週報,是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份外文報紙(見圖2),1825年12月27日終刊,一共出版了67期。主要刊載政府通告和會議記錄,也有不少關於葡中官員處理澳門事宜的消息及澳門政情。因為它只關心本國時局和澳門地方事務,對其它地方的事情少有涉及,因此,對中國人和在華其它外國人影響較小(註2)。
2.《雜文篇》(Serial Miscellany)
馬禮遜於1833年4月29日在澳門創辦,是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份中文報刊。《雜聞篇》為不定期刊物,共出版了3期,每期4頁,雙面印刷,以近代報刊樣式單頁出版。終刊1833年10月17號。《雜聞篇》上的大部分內容是宣揚基督教信仰的。
3.《傳教者與中國雜報》(The Evangelist and Miscellanea Sinica)
馬禮遜於1833年5月1日在澳門創辦,是中國首份以中、英文兩種文字合刊的報刊。《傳教者與中國雜報》不定期出版,各期內容主要有:中國文化知識、宗教知識及教義討論、各地消息及評論。
除此外,l833年立憲派最終戰勝了保守派後,葡文報刊在澳門成批出現,如《澳門鈔報》、《帝國澳門人》、《真正愛國者》、《澳門政府公報》等。
可見,外國人在澳門創辦的報刊,多為葡文報刊,也有中文報,醫至出現了中英文合刊。傳播內容除了宗教教義,還有各地消息和評論,宗教性呈現出逐漸減弱趨勢。
註解
註1:吳義雄:《《印中搜聞》與19世紀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載《中山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註2:丁塗林主編,《中國新聞圖中》,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版,第9頁。
……」
歡迎暢所欲言,加入#知史討論。
(知史討論中的文章來源:
李麗娟:《簡評鴉片戰爭前外國人創辦的有關中國問題的報刊》,《明清海防研究》第十輯,網址: http://www.ypzz.cn/f/news-xs?p=8ec18e35918845798b31412fc6ca90bc-c0927d419d9844c5b32924b4856f9887)
#知史 #長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民族英雄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10月8日事件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3月31日
事件:
(今日風平浪靜。)
#知史討論
道光皇帝諭旨裡的黑色幽默:22歲英國女主有無匹配?
作者:張功臣
鴉片戰爭前,中國與西方世界已有了相當長的交往歷史,但是真正瞭解地球那一端「番夷」的人,舉國上下也找不出幾個。及至到了開戰之後,才發現站在自己面前的竟是一個陌生如天外來客的對手,莫說對它的社會政治、軍事文化方面,就連最基本的地理知識也是一頭霧水。這種情形,在今人看來也是無法想像的:開戰前,從大清皇帝到普通百姓,不僅不曉得雙方在軍備武力上的巨大懸殊,甚至不明白英國地處何方,英人生何模樣。
可歎的是,對於英軍已處於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停留在冷熱兵器混用時代這樣一個基本事實,身為欽差大臣、湖廣總督,被稱作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之「第一人」的林則徐,也是一無所知。1839年9月1日,他在給道光皇帝的一份奏摺就認為:「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腿足裹纏,結束嚴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林則徐集·奏稿》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676頁。)到了1840年8月,英國的堅船利炮已逼近中國內海,林氏聽到英軍攻陷定海的消息,再次上疏獻策於道光帝,在《密陳以重賞鼓勵定海民眾誅滅敵軍片》中提出了動員激勵沿海軍民殺敵的具體辦法,仍謂洋兵雖「上身刃不能傷」,但「一僕不能複起」,若以長棍伏擊其足,應手即倒云云。
依據這等荒誕的情報去應戰,其結果就像我們在電影《大清炮隊》裡看到的那樣,手持棍棒的中國兵勇呐喊著向前欲擊洋兵之足,旋即倒在冒著青煙的排槍大炮之百米開外。想想,這樣的仗能打贏麼?
打了敗仗,痛定思痛,於是就有了迫切瞭解和研究對手之一切情形的願望。軍民和大臣們如此,作為交戰一方總指揮的皇帝也不例外。但是這種願望又有多少相關知識,用來作為瞭解或研究的基礎呢?可以說幾乎沒有。鴉片戰爭史料中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甲午海戰甫起,清軍連失鎮海、定海、寧波三地,形勢十分危急;1841年10月,道光帝授皇族奕經為揚威將軍,率領精兵在浙東組織反攻,遲遲未能奏效。皇帝的心急如焚,從他在報告敗訊的奏摺上「憤恨何堪,筆難宣述」幾個朱批大字中一覽無餘。也許正是從此時開始,他才突然發現,自己實在有必要認識一下面前的對手。翌年5月1日,道光帝從奕經的奏摺中得知,可以審問在浙東海戰中抓獲的英軍俘虜後,立即發下一道諭旨,曰:
著奕經等詳細詢以(口英)咭唎距內地水程,據稱有七萬里,其至內地,所經過者幾國?克食米爾距該國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可通?該國向與(口英)咭唎有無往來?此次何以相從至浙?
其餘來浙之(口英)咖唎、大小呂宋、雙英(鷹)國夷眾,系帶兵頭目私相號召,抑由該國王招之使來?是否被其裹脅,抑或許以重利?
該女主年甫二十二歲,何以推為一國之主?有無匹配?其夫何名何處人?在該國現居何職?
又所稱欽差、提督各名號是否系女主所授,抑系該頭目等私立名色?至逆夷在浙氐鳥張,所有一切調動偽兵及佔領郡縣,搜刮民財,系何人主持其事?
義律現已回國,果否確實?回國後作何營謀?有無信息到浙?
該國製造鴉片煙賣與中國,其意但欲圖財,抑或另有詭謀?(《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五冊,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22頁。)
按,諭旨中所謂「(口英)咭唎」即英國,漢譯時每字前加「口」,是為貶義,以示該國是蠻夷之邦,這顯示了大清王朝以自己為「天朝」,蔑視一切世界的虛妄心態。以下「克食米爾」為今之喀什米爾,即印度;「(口英)咖唎」當為今孟加拉;大呂宋為西班牙,小呂宋則為西班牙殖民地菲律賓的別號;雙鷹國是指國旗上繪有雙鷹的奧地利。不過說真的,這些小學級的地理常識問題由我年高德劭的大清國皇帝一本正經地提出,儘管遠在一百多年前,還是令我們心酸。這是一個古老的、高級的黑色幽默。
須知,道光帝如此困惑于夷國的風土人情時,鴉片戰爭的炮聲已在南中國的沿海隆隆響徹近兩年了。不久,他又令臺灣道達洪阿進一步訊問抓獲的英俘,以釋解心中愈來愈多的疑竇。這一回,他對世界地理的發問包括「究竟該國(英國)地方周圍幾許?所屬國共有若干?其最為強大不受該國統治者共有若干?又(口英)咭唎至回疆各部有無旱路可通?平素有無往來?俄羅斯是否接壤?有無貿易相通?」等等(同上書,第264頁),這些問題較前似乎是有了一點進步。儘管在今人看來,這仍屬於十分淺顯的一般地理常識,在當時,比起其治下的泱泱「愚民」,道光帝的這種俯察關注之態,卻已是走在時代的前列了。
然而,一百多年前的中國就理所應當地對外部世界如此茫然,如此無知麼?
否。歷史的記載提醒我們,道光皇帝最為困惑的地理問題,其實恰恰是他最有資格回答的。只是遺憾得很,由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為他高祖父康熙帝繪製的當時中國最精美的世界地圖——《坤輿全圖》,此時正躺在紫禁城南書房的一角,已經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
原文刊載於《歷史學家茶座》2010年第1輯(總第19輯),作者:張功臣,原標題為「道光皇帝:諭旨裡的黑色幽默」。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長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民族英雄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10月8日事件 在 セピアSepia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生き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が、罪なんだ。……私には怖くてそんなセリフ言えない。
※今パートと次パート、ビデオカメラの設定ミスで映像がぼやけてしまっています。
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悔しい!
かつて世界史が大嫌いで、中間試験で100点満点中2点を取ったこともある私ですが、
世界史は本当に面白くて、深くて、ためになる物語だと思います。
この動画シリーズが、皆さんが世界史を面白い、楽しいと感じるきっかけになれば幸いです。
※実写動画はまだ撮り慣れていないので、画質音質などご容赦ください!
もしご要望が多ければ今後諸々改善しながら次を撮りたいと思います!
今回の内容
テュイルリー宮殿襲撃(8月10日事件)、ヴァルミーの戦い、国民公会、ルイ16世をめぐる裁判と処刑
前 pre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gITOfC2jk&t=33s
次 nex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pHq7mulW9c&t=14s
生徒役・ハヤシTwitter
https://twitter.com/hayashi_lanturn
生徒役・亀井有馬Twitter
https://twitter.com/yumakame1215
セピアTwitter
https://twitter.com/xsepia2009
セピアユーザーチャンネル
http://ch.nicovideo.jp/shakesepia
#世界史#フランス革命#セピ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