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咩媽心情真的很down~
還記得咩媽在過年前一週與人發生車禍,被撞受傷嗎?!
經過一個多月後,初判表寄來了,肇事責任全在咩媽身上
因為我騎在單線雙向可以迴轉的路段欲迴轉,然後遭後方汽車追撞,一般來說這樣的狀況,法規是後車全責,但因為後車的行車紀錄器拍到我的方向燈沒亮 (我有打,但不知為何沒亮,可能壞了?!),總之因為方向燈沒亮所以我要負100%的肇事責任!
看到初判表後咩媽整個都傻了,但家人安慰我說:算了~還好人沒受很重的傷,機車就是自己修一修就好,對方的車碰撞當下外觀幾乎沒有大礙,只有車牌因為撞到我的車牌,所以她的車牌略微不平整,所以我猜應該頂多賠對方2萬的維修費,結果.....沒想到對方事發後並沒有馬上將車開去維修,而是等初判表下來(離事故發生時間已過1個多月),看到她無肇責後才開進原廠維修
咩媽以為看到自己需負全責已是很大的衝擊,但事實上最大的衝擊是,對方一開始估價維修單從4萬追加到12萬,最後最後的總維修費是16萬多!!!!!
警察當時有拍我們雙方車的損傷,她車外觀真的看起來沒怎麼樣,這16萬到底修了什麼?
對方保險表示,車體內多處「內傷」,所以所有零件換下來16萬多,光是左大燈8萬,但照片看起來她的燈就沒事啊,而且撞擊點又沒撞到燈,反正通通都說是內部卡榫,基座斷裂,這款車是紙糊的嗎?
因為咩媽騎機車,只有強制險,肇責又是在我身上,所以對方開多少,我就得自付?
一件小小碰撞車禍,這賠償合理嗎?
咩媽真的好Blue啊~~
你們還有聽過什麼誇張的賠償嗎?
#經過這次咩媽馬上去把機車險加重
#常騎機車的人請記取咩媽的經驗_務必加保第三人責任險
#新聞很常聽到為什麼應注意未注意和未保持安全距離這兩條_但為什麼都沒在我案出現
#從沒想過被撞也能衰成這樣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100% 肇事責任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找出AI「真實力」,商業價值無限大
2020.11.03 by 劉奕成 作者簡介
若沒有充分考量商業價值及目的,所謂的AI應用,不一定能徹底解決商業問題,反而抓住重要命題,才是贏家。
微軟與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EY)於今年8月連袂發布、針對兩岸三地116家企業的《大中華區人工智慧成熟度調查》,顯示逾7成企業認為人工智慧是停留在高階管理層面的話題,僅有4%的企業已積極投入該技術到多個流程中,並有能力處理高階任務。而有72%的企業相信,「人工智慧將在5年內對產業產生較大,甚至是重大的影響……。」
無庸置疑,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簡稱AI)將是企業營運的關鍵科技能力,很多人開始想試試看,還沒有能力試的,也多少想玩玩看。
不過,所謂的AI,到底是什麼?
普羅大眾對AI的印象,從擊敗西洋棋冠軍、IBM的Deep Blue,到戰勝圍棋世界棋王、Google DeepMind開發的AlphaGo等,這些具備強大運算效能及自動學習能力的AI,在棋藝領域陸續超越人類智慧。
除了前述案例,更多的印象,是來自歷年電影裡鮮活有個性的機器人,看似無生命的機器或個體,卻能自己獨立思考、學習,並在功能表現上持續進化。諸如《2001太空漫遊》裡控制飛船的電腦,《魔鬼終結者》的T800,甚或《雲端情人》裡沒有形體的珊曼莎——一個擁有自我人格意識、可以發展感情的AI系統。
無論現實世界或想像中,AI對人類帶來的威脅有增無減,而今年股價曾暴漲4倍的電動車龍頭Tesla,其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曾言:「未來的AI,會讓很多工作變得沒有意義,或許人類的最後一份工作,會是撰寫AI軟體,但最後AI會直接取而代之,自己寫自己的軟體。」
超越人類,AI能否「真情流露」、增進服務體驗?
當科技持續進步,例行庶務類、勞力投入、欠缺創造性的工作會逐步被機器取代。將來AI技術的最大挑戰,仍在於如何觸動人心的那分溫暖。
說實話,現階段AI的商業應用,要完全做到「真情流露」,並非那麼容易,但若只是模仿人類語氣、在基礎互動中完成交辦業務,倒也沒這麼難。
從AI基礎應用談起,包括語音轉文字、自然語意分析(NLP)、機器學習、光學字元辨識(OCR)、聲紋辨識、數據分析及行銷決策系統等,由演算法構築而成的「智慧」技術比比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將這些技術應用帶到商業活動裡,協助流程優化、提升客戶體驗?
關鍵在以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 BI)為核心,從創造商業價值的角度思考,落實到客戶體驗的各個環節裡,包含AI行銷溝通、授信審核、資訊安全管控及客戶服務等。
以FinTech(金融科技)領域為例,國際間,早已有多家銀行採用智慧客服機器人,代替行員回覆客戶詢問,或是運用聲紋辨識、核實客戶身分。
資產管理公司(俗稱催收公司)更運用AI技術,以催收機器人致電債權人,替銀行催收帳款、降低人力成本。機器人更可依據客戶回應,語音辨識後進一步對話,亦可適當調整為更強硬或溫和一些的口吻。
保險業則可運用AI影像識別,辨識車禍發生的真實性,同時搭配衛星定位系統(GPS)移動軌跡,釐清肇事責任,綜合評估理賠與否。
解決商業痛點,擺脫「虛晃一招」
近幾年,金融機構在法令遵循、風險管理等領域,投入的人力成本逐年攀升,RegTech(法遵科技)也成顯學。
如「智慧法遵分析」需求,建立法規整合資料庫,AI自動撈取監管機關或政府機構發布的法令規章,透過語意分析技術,比對金融機構的內部規範,提出調整與更新建議,降低法遵人力負擔。
像是法遵科技新創Corlytics,能做到自動法規分類,找出與客戶業務相關的遵循法規、監管機關的公告,並運用大數據建立客戶當前或未來的監管風險模型,提醒企業合規、提供法遵的計畫建議,大幅降低法遵成本。
未來更進一步應用發展,或許還能由AI系統直接解讀商業活動、提出法遵建議,即時判斷「規畫中的專案業務是否合規?已上線的產品或活動是否需要因應調整?」
若沒有充分考量商業價值及目的,所謂的AI應用,可能只是虛晃一招,不一定能徹底解決商業問題。舉例來說,現今OCR辨識成功率高達97~99%,但這是就字數而言,每100個字,可辨識出97~99個字。實際應用上,更重要的命題在於:身分認證的證件比對時,每100件申請案裡,系統正確辨識成功率有多少?
能解決真正痛點、有效地執行,才是贏家;在將來的世界,AI的發展,勢必要將基礎技術與商業智慧結合,才能創造商業價值。企業追著消費需求跑的時代已經過去,要利用AI從數據當中抓住顧客體驗,最終目標是提供超乎客戶期待的服務——客戶智慧(Customer Intelligence)。
附圖:若沒有充分考量商業價值及目的,所謂的AI應用,可能只是虛晃一招,不一定能徹底解決商業問題。
pixabay
如何讓AI應用在商業活動上發揮實力?關鍵是以商業智慧為核心,從創造商業價值的角度思考,落實到客戶體驗的各個環節裡。
needpix
資料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9913/find-the-true-power-of-ai?fbclid=IwAR3Is_v4h5gDPjCahcxZCYGJF6pMpDt2FmXfYyVBPDI3cEhFiUKECrkyWbo
100% 肇事責任 在 林智群律師(klaw)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聞:國道一號北上36公里處,今天(5日)上午11時許發生連環車禍,因1輛機車騎上國道,造成10輛車追撞在一起,包含2名警員在內共造成5人受傷,其中1輛聯結車駕駛還受困車內。新北市消防局獲報派遣大批人車前往救援,國道警方也在現場排除。誇張的是,騎士不知何故騎上國道,國道巡邏警力示意該騎士停靠路肩,未料白目騎士一直在後方不斷蛇行,不聽從指揮才釀成後續的10車連環撞事故。
想法:
嗯看過國道警察的影片,
這個騎士一邊抽菸一邊騎車很瀟灑啊!
不知道後面談賠償時有沒有那麼瀟灑?
問題來了,
連環車禍,10輛車撞在一起,要怎麼賠?
1.一般有一個說法,
就是一台賠一台(後面一輛賠前面一輛),
像毛毛蟲一樣,
保險理賠是這樣沒錯,
前車損害由「前車車體險」+「後車責任險」負責,
(前車車頭用前車車體險,前車車尾用後車責任險)
但車禍肇事責任,通常是會找出車禍主因,
遊戲規則是不一樣的。
2.如果前面1-2輛車禍
導致後面車輛(比如:3-7輛)「追撞」,
那前面1-2輛就要對後面3-7輛負責,
如果1-2輛這個車禍是2車100%責任,
那2車就要對1、3-7車負責,
當然3-7車有沒有未保持安全距離(與有過失)
也是要檢討的,
3.如果8車看到車禍停住了,被9-10車「推撞」,
導致8車撞到7車,
那8車不需要對7車負責,因為不是他的問題,
那8-10車就是另一個集團,
9-10車要對8車甚至7車負責,
因為如果他們有保持安全距離,8車是不會撞到7車尾的。
至於9、10車內部責任怎麼分攤,
要看具體情況而定⋯⋯
名詞解釋:
「追撞」,指的是各別車輛皆為行進中,處於行駛(運動)狀態,因前車遇狀況煞車而本車煞車不及撞擊到前車。
「推撞」則是指本車已煞住車,處於停止狀態,而被尾隨的車輛撞擊,進而推擠本車再撞及到前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