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保留與新生:高雄車站的故事】
(陳信諭 醫師)
(這是陳醫師2017年的舊文,在228時,也重新和大家分享高雄車站的前身今世。由於當時高雄車站尚未通車,因此部分語句有重新經過調整)
若在市區,聽到人家說要去「車頭」,大家第一印象應該是高雄車站吧。
隨著鐵路地下化工程的完成,市區內一舉多出七座新車站,這樣的印象或許正在逐漸改變。
在鐵路地下化通車、中博地下道拆除後,雖然高雄車站距離全部完成還要兩年以上,就像是通過一個漫長的隧道,從我高中以來,十多年一直是「大工地」的高雄車站,終於可以看到盡頭的光亮。

★★最久的臨時車站★★
2017年夏季,傳出高雄車站天花板掉落的新聞,令人發覺這座車站確實已經老了。繞著車站走,外面的隔熱材和外牆已經開始斑駁,站內充滿歲月痕跡,特別是幾處閒置的商店,看來更乏人清理。站內看來最新穎的,反而是牆上貼的大幅地下化願景圖、新車站和綠廊,即將在明年實現。
高雄臨時車站自 2002 年啟用,是台灣使用最久的臨時車站。
這十五年,是半代人的時間,我仍依稀記得高雄車站廣場前的鯉魚、挑高的大廳、和狹小的後站。但現在進出車站的這代學生,應該已經沒有舊車站的記憶了吧。
移到一旁的老車站,以「高雄願景館」的面貌風光開幕。但不知是否等了太久,那些本來是展示「願景」的展品,早一步在願景達成前凋零。目前已重新修繕,改為「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

★★延宕和凋零的高雄車站★★
回到車站遷移的開始,2002 年到 2007 年,進行的並不是「鐵路地下化工程」,而是捷運紅線高雄車站的工程,鐵路本體並沒有施工。因此,2018年以前的「捷運高雄車站」也是位在永久站南側的臨時站。
其實,地下化工程早在 1996 年開始規劃,1999 年完成左營至鳳山地下化計畫,但經建會因規模龐大並未核定。直到 2006 年謝長廷擔任院長任內,才又核定此項計畫。但後來又陸續追加左營與鳳山計畫。繞了一圈,回到原點,直到 2009 年,地下化工程才真正開工。途中又遇到中油管線遷移等諸多問題,讓計畫幾經延宕。
就在計畫不斷延遲之下,高雄車站也逐漸凋零。
左營新光三越開幕後,左營站的進出總人次就已超越高雄車站;近兩年,捷運左營站人流也穩定超越高雄車站。左營車站儼然站穩大高雄最大交通樞紐的位置。
反而高雄車站周邊的幾個商圈,隨著商圈轉移、以及商業模式的改變,欲振乏力。缺乏明確的建設期程,也讓民間投資卻步。
在計畫過程中,多次的計畫變更,中央與地方的協調困難,缺乏不同工程間的整合等等,都是台灣大型建設屢見不鮮的問題。

★★公民參與 X 高雄車站★★
幾經波折的高雄車站,卻有個少見的亮點,就是車站本體的「公民參與」嘗試!
原本的工程顧問公司,找了知名的 SOM 來做車站設計,先是被民間批評對老車站量體缺乏尊重,背後卡在超大頂棚沒有單位想維護的窘境。工程多次修改,改了個小頂棚方案,卻越改越糟糕。
2013 年,許多公民團體組成「高雄車站公民參與行動聯盟」,除了直接對官員提出訴求,也在雄中與願景館辦了多場論壇與工作坊,邀請市民來參與對車站的想像。
在雄中的那幾場,有眾多每天搭火車上學的學弟、畢業的學長、有鐵道迷、有世居周邊的居民,紛紛發表對車站的看法。
加入民眾意見後,雖然最後並非重新競圖,都發局還是擋下了車站都審案,讓工程公司重新更換合作團隊,找來 Mecanoo 規劃車站。
雖然過程並非人人滿意,但此行動已寫下了台灣公民參與都市重大開發案的典範。在眾多官僚爭論推托的曲折過程中,讓我們看到對高雄有期待、想付出的市民,願意關心公共議題。
我想,民主就是在這一連串衝撞的過程中產生的吧。
★★想像我們的城市★★
早年,隨著港市發展,現代化都市計畫因此而建立。高雄車站,承載著帝國前進基地的期許,也見證過再殖民的殘暴鎮壓,也終於能凝聚更多市民的記憶與夢想。
我們真心期盼,這樣的美事不應該只是特例,我們更應該在制度上創造鼓勵公民參與的機制,讓「公民參與」的精神,深入到市民對城市公共議題的日常關懷。
讓我們一起來想像,一起打造屬於我們的城市吧。
我們認為,一個「前瞻」的城市,不能忘記自己的過去,要成為具有歷史厚度的城市,必須珍惜有形和無形的歷史資產,讓市民的共同記憶有所連結,讓我們更清楚城市為何是現在的樣貌,更清楚未來又該走向何方。
★★回顧高雄鐵道發展史★★
歷史上,高雄的主要車站曾經出現過五代車站。應該不少人都知道,高雄第一座火車站不是在「大港埔」,而是在「哨船頭」一帶。
鐵路會在這裏興築與選址,和高雄港的發展息息相關。
19世紀的鐵路建設,為國家經濟與軍事發展重要基礎。日本時期,為了運輸軍需物資,先在清國修築的官道上鋪上輕便軌道供台車行駛,稱為「台灣陸軍補給廠輕便鐵道」。1895年底,打狗到台南的軌道就已完成,終點就鋪到接近哨船頭附近,以利銜接海運,後來縱貫線的工程物資便由這裏上岸運輸。
同時,總督府以發展全台縱貫鐵路列為優先建設,並由南北兩端分頭興築。因清國所建路線選線與施工標準太爛,故北段大部份廢除重建。南段則於1899年底在打狗動工,往台南建設(清國時期縱貫線的規劃最南只到台南)。隔年底就通車到台南。
1907年又興建打狗到九曲堂的鳳山支線,1912年再延伸為屏東線。

★第一代火車站:鹽埕埔庄
1900年通車的第一代高雄車站「打狗停車場」,位置在鹽埕埔車路頂,山下町十七番地,大約在今日鼓山一路87巷口,也就是第二代車站北方500公尺,當時車站的南邊就是海了。
由於縱貫線完成之初抱持速成主義,因此可以推測當初木造站房也只以實用為考量,在第二代站房完工後就拆除,今天已難尋覓存在過的證據。

★第二代火車站
而由於港口鐵道業務量不斷上升,1904年總督府開始往車站南方填築碼頭用地,1908年第二代「打狗駅」就落成在海埔新生地上,而周邊填海造陸的新市街(淺野埋立地),也在1908年「打狗市區改正計畫」後,形成了高雄第一個棋盤狀的現代都市計畫區。
不論是行政,金融,商業等機能都集中在車站周邊。車站延著碼頭往魚市場延伸的鐵路,稱為濱線(Hamasen),就是「哈瑪星」名稱的來源。在2017年9月,這個歷史地名也將重新成為輕軌車站的正式站名。
打狗車站擴建後,鐵道和碼頭的轉運更為便利,現代化船舶已經能直接靠港,鐵道也鋪軌到碼頭上,中間不需再由駁船轉運,便於提供米糖等物資外銷的海陸聯運機能,是高雄現代化港市之始。
1920年日本政府「地方制度改正」,打狗改名高雄,哈瑪星一帶成為高雄州高雄郡高雄街,車站也改名高雄駅。但在港市蓬勃發展下,僅4年高雄街就升格為高雄市,市區也繼續往東擴張,「市區計畫變更」也跨過高雄川納入三塊厝,苓雅寮等地。港口設施在1937年也已經完成到高雄川口。
可以說這時期,高雄的市區、鐵道、港口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第三代火車站:大港埔
1930年代,高雄市人口超越台南,高雄港吞吐量直追基隆,自然需要更新的計畫。在1936年公布的「大高雄計畫」中,高雄駅遷移大港埔的現址,位居都市計畫中軸線位置,整個市區以環狀臨港線為界,範圍和設計居住人口均擴充數倍,預計以1965年飽和人口40萬人為目標。
順道一提,雖然1950年代高雄人口就超過設計的40萬人,但缺乏都市計畫概念與施政能力的中華民國政府,將這個計畫一直沿用到1970年代以後。
第三代高雄駅在1941年6月20號落成,這時候已經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前不到半年了,在軍部執政下,國內氣氛轉向「忠君愛國」,「不惜一戰」等口號。採取興亞式建築的高雄駅,似乎也反映著大日本帝國的自信滿滿。
同年,東港線、鳳山雙軌化也陸續完成,鐵路隨著港區也擴大到苓雅寮,戲獅甲工業區,新高雄車站成為高屏平原的集散核心,高雄市除了港口機能外,也被賦予南向商工基地的角色。
然而,二戰很快就轉向對日本帝國不利的走向,1944年開始,美軍多次空襲台灣,攻擊目標集中在高雄港周邊,高雄港駅也被完全燒毀。現在看到的站房是戰後重建的混凝土建築,位置稍稍偏南一點,已非原始木造站房。
★★再殖民屠殺的見證★★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佔領台灣,受到戰火波及的鐵道雖然迅速修復,但高雄車站卻成為另一樁悲劇的舞台。
1947年228事件發生後,憲兵佔領高雄車站,並在站房二樓架設機槍,高雄對外鐵路交通遭到切斷,糧食無法進入高雄。3月5日雄中自衛隊進攻高雄車站試圖驅逐憲兵,卻被開火壓制,雄中畢業生顏再策中彈喪生。
3月6日高雄鎮壓開始,民間推派的處理委員會在市府被逮捕槍決,彭孟緝命令部隊攻擊高雄車站和雄中一帶,第21師獨立團第3營開拔到場後,便開火掃射車站與地下道人群,死傷慘重。
3月6日至7日,軍隊調來迫砲砲擊雄中並派出步兵攻堅,雄中也成為228事件中唯一遭到國府軍攻擊的學校。
就像是筆者前幾天提到的「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場景,在高雄車站前,中國軍隊對著所謂的「同胞」人民開槍,除了槍彈下的死傷,往後數十年白色恐怖下對歷史的扭曲與壓抑,讓相關的記憶成為禁忌,更長年在台灣人民心中投下恐懼。
我就讀高中時,雖然已是民主開放的年代,但還是對發生在自己城市的血腥歷史所知無幾。
★★城市蔓延造成的衝突和陷阱★★
隨著經濟發展,過去作為城市邊界的鐵道開始被蔓延的城市翻越,在數十年未重新檢討都市計畫下,眾多的矛盾成為城市中暗藏的陷阱。
例如,臨港線旁凱旋路埋設的油管,在1970年代前還在田野之間,卻很快的在短短數十年被密集的住宅所包圍,但是,周邊的居民乃至地方政府,卻是渾然不覺有何危險。

★都市縫合:第四代/臨時火車站
在北高雄逐漸從農田與水塘轉變為高樓大廈之際,鐵道成為交通的阻隔。1970年代之後,南北向的主要幹道陸續興築立體交叉,中博地下道也在1987年貫通,此時隨著台北地下化工程如火如荼進行,「鐵路地下化」儼然也成為每次選舉候選人的政見。
在高雄車站地下化工程終於被核定後,龐大的站區先後進行了多項工程,高雄車站進入超過20年的大施工期。
2002年3月28日,臨時車站先行啟用。雖說是臨時車站,但引進了「準跨站式站體」的概念,站內空間也比原先擴充。在超乎預期的十多年服務後,給予「第四代高雄車站」的地位應該是不為過。

★第五代
隨著文資保存的意識提升,和台北車站的命運不同,市民與市府均有保存高雄車站的高度共識。2002年8月,重量3500噸的車站建築,下方被挖空裝上滑輪,花了3天移動85公尺,推到原址的東南側。
市府當時就拍板敲定,第三代車站未來將移回原址,成為第五代車站的軸線核心。新車站配合舊車站的設計,也將是全台唯一。
值得一提的是,遷移工程是由當年興建第三代車站的清水營造公司台灣分公司吉普營造所延攬。據當時市長謝長廷所述,高雄爭取2009年世運時,世運副主席與秘書長來高雄參觀,跟謝市長說:「一個有能力保留火車站的城市,也一定有能力舉辦國際性運動賽會」。
★★文資保存應該要更完善★★
然而,在風光保存車站之餘,對於鐵道文資的保存意識與實踐卻有更多令人憂心之處。
2002年,高雄港站南號誌樓因興建橘線被直接拆毀。後續雖在「打狗驛保存聯盟」等團體努力下,高雄港站取得歷史建築地位,並改為「打狗鐵道故事館」,然而台鐵仍一直有開發全站區的計畫。2015年高雄港站土地的保留運動,更引起鐵路工會與市民團體的對立。
高雄車站本身雖獲得保留,但在新車站設計的過程中,對於舊車站遷回原地後的利用方式,能否保有部分車站機能,比如說售票,服務中心等,都未得到確定。
而前幾年多位市議員主張舊車站無用,要拆毀舊車站,更讓人看到了地方政治人物對歷史與文化的漠視。
高雄具有台灣最豐富的鐵道文史資源,最多形式的軌道運輸,一頁軌道運輸史,更是和港市的發展與茁壯密不可分。濱線復駛,鐵道博物館......等等計畫,在地方被提及多年,卻常常是有了希望,更多失望。
★★未來展望★★
作為在地高雄人,我一向主張「軌道建設,以人為本」,屬於全體高雄人的記憶,也更該在建設的過程中妥善保留,或轉化嵌入未來的發展之中。回顧高雄車站百年回憶,我們這代更有責任,串連大家的過去記憶與未來期望,訴求更好的公民決策參與機制,讓高雄人對自己的城市有更多的了解與認同!
「1950年代是民國幾年」的推薦目錄:
1950年代是民國幾年 在 東講西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歷史時間 - 1950年代香港》東講西讀
1950年代中國因赤化和政治運動頻頻,大量難民湧入香港,人口暴增,引致香港社會問題叢生。國際上形勢亦相當複雜,境外的國、共兩黨在香港的政治角力令社會不穩定,鎖國中的中國又不時滋擾香港,例如越過邊界擄捕香港漁民。韓戰爆發,加速改變了香港的經濟結構。香港變成輕工業中心,經濟結構亦相對平衡,日常用品和食物不少都能自給自足。
自1951年港中邊界封關後,兩地人民不得自由出入,但大量中國難民卻因政治運動和大飢荒逃難到香港,得到香港的收容,撿回一命,重過新生。
•1950年7月12日,為應付大量難民的需要,英國紅十字會成立第一個香港分部,即今天的香港紅十字會。
•1951年韓戰爆發,由於中國軍隊支援北韓,聯合國宣佈向中國實施禁運,使香港不能再依賴轉口作為其中的經濟支柱,而物資也更要倚重於自給自足。適逢當時不少逃離中國大陸的人都是具有一定資本的工業家,再加上其他難民作為廉價的勞動力,促使香港工業加速擴展。
•1952年5月30日,香港舉行二次大戰後首次市民參與的市政局非官守議員選舉,這次選舉合資格投票者9,000餘人,3,368人到場投票,投票率約35%,由貝納祺及雷瑞德當選。
•1953年聖誕夜, 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58,203名災民無家可歸。港督葛量洪制定緊急房屋計劃。當時,香港政府為了儘快為災民提供安身之所,火速在原址附近興建由混凝土所建成徙置大廈。大每幢樓高七層,可容納2500人。
•1954年7月23日,香港國泰航空的一架DC-4「空中霸王」客機(Skymaster),從泰國曼谷返港途中,在中國海南島三亞以東的公海上空遭兩架中國解放軍空軍拉-11戰機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擊落。事件造成10死8傷。
•1955年4月11日,從北京經香港飛往印尼耶加達的喀什米爾公主號在香港啟德機場停留期間,中國國民黨特務成功潛上飛機放置計時炸彈。飛機在接近印尼海岸時爆炸,機上除3名機員生還外,11名乘客及5名機組人員罹難。
•1956年10月10日至12日港九及荃灣等地發騷亂,原因是徙置事務處職員在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移除懸掛在李鄭屋徙置區之中華民國國旗及大型「雙十」徽牌而引起。事件釀成約59人喪生,逾443人送院。
•1957年5月29日,香港首間電視台麗的映聲(現稱亞洲電視)啟播
•1958年,中國開始「大躍進」運動,隨後幾年因大躍進引致全中國經濟困難及大飢荒,廣東地區大量難民逃難至香港。
•1959年1月21日,倫敦英國紋章院把新設計的徽章授予香港,同年7月27日,香港以此為旗幟設計,旗幟上的徽章從此更改為白色圓形襯托的香港盾徽。
Photo source: 舊課本
1950年代是民國幾年 在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華民國,是真的還是幻的
————————
1949 年,中華民國政府遷來臺灣——這座剛接手四年多的島嶼——原本以為在這座「復興基地」待個幾年,就可以順利「反攻大陸」。
沒想到,這一待,就是 70 年。
❒ 神州大陸
至少在 1990 年代以前,中華民國政府非常堅定的認為,自己是「代表全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即使無法掌控大部分的中國領土,但中華民國仍堅持「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
然而,在 1990 年代李登輝總統執政後,政府的立場開始出現動搖。1991 年,啟動修憲程序,這部 1947 年在南京制定、施行於全中國的《中華民國憲法》,被慢慢的限縮到所謂的「自由地區」(或是「臺灣地區」)。
對於「中華民國」存在的意義,李登輝政府認為,自 1912 年開國以來,中華民國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因此沒有宣佈獨立的必要。
❒ 臺灣
2000 年代,陳水扁政府讓中華民國的意義再次發生變化。陳水扁總統在第二任中曾經說過,「臺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國號是中華民國,沒有宣佈獨立的問題。改國號或宣佈獨立,任期內都做不到。」
2005 年,陳水扁總統發表了著名的「中華民國四階段論」:
「中華民國在大陸,中華民國到臺灣,中華民國在臺灣,中華民國是臺灣。」
這個論述認為,現在的中華民國仍是 1912 年成立的那個中華民國,只是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1990 年代的民主化改革等政治情勢的變動,中華民國的階段已經到了「在臺灣」,並往「是臺灣」的方向推移。
其後繼任的馬英九政府,對於中華民國的態度卻顯得曖昧,馬英九總統曾經多次公開宣示「中華民國或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也曾認為,在 1992 年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各自解讀「一個中國」的共識。
2016 年以後的蔡英文政府,曾多次表示「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臺灣就是中華民國」,也在近期直稱「中華民國臺灣」。
❒ 秋海棠
然而,從政府歷來對中華民國的各個主張之間,可以看出顯而易見的矛盾,甚至主張與政府的實際作為也互相矛盾,對外主張可能又是,另一個樣子。這一切還是要回歸到,中華民國本身的曖昧。有時候主張中華民國就是臺灣,但有時候中華民國又浮現了中國的樣子。
法律上,仍會見到許多秋海棠的影子。像是目前仍然有效的《監督寺廟條例》第 12 條規定:「本條例於西藏、西康、蒙古、青海之寺廟不適用之。」也就是說「中華民國」的寺廟都會受到這部法律的規定,除了法律列舉的「中華民國的邊疆地區」不適用。1950 年代立法院討論本法的修正或廢止時,有立法委員主張為何本法只管「內地中原一帶的僧道,邊疆卻除外?」「難道中國政府不可以管中國的人民?」——即使「內地中原」與「邊疆」都被「共匪」所竊據,法律怎麼修似乎也沒有實際的意義。
中華民國到底是真的還是幻的?面對國家定位的曖昧,她有時候看起來很真實,但擺脫不掉的歷史包袱,卻讓她時而虛幻。
對你來說,中華民國是什麼呢?
●
❐ 光計畫
被蓋上「極機密」三個字,《光計畫》是一份瞞著共軍和美軍顧問團的作戰計劃,卻出現在前日本軍官的日記裡。
1949 年,蔣介石走了一步險棋,授意前日本軍官偷渡來臺組成白團,以白為名,對抗中共的紅。《光計畫》由白團起草,幾經修改,成為後續無數作戰計劃的前身,然而反攻大陸的那一天,始終沒有到來。在退出聯合國與一次次斷交後,自保成了臺灣更急迫的問題。
我們走訪白團後代、政治人物與國內外學者,細數近七十年來,每一個決定臺灣命運的瞬間,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既然人需要光才能看見,誰掌握了光源,是不是就決定我們看見什麼?在背光的那一面,又錯過了什麼?
今年 12 月,我們一起去電影院找答案。
●
❐ 《光計畫》公益放映報名
https://www.imageandimagine.org.tw/post/guangwarplan
1950年代是民國幾年 在 1950年代的臺灣社會(紀露霞黃昏嶺)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這是一段極為珍貴的清晰彩色影像,紀錄了 1950年代 的臺灣社會景象。背景音樂為寶島歌后紀露霞在1957年演唱的《黃昏嶺》,原曲為美空雲雀的《夕やけ峠》 ... ... <看更多>
1950年代是民國幾年 在 國立台東高中105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二自然組歷史科第二期中考 ... 的推薦與評價
( ) 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國,稱當時新中國的經濟型態是屬於 (A)社會主義(B)舊民主主義(C)新民主主義(D)官僚資本主義. 12. ( ) 1950年代,中共先後實施「三反、五反 ... ... <看更多>
1950年代是民國幾年 在 1950年是民國幾年? 年齢對照表 - 首都客運時刻表查詢網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所謂幾零年代的換算時期~如60年代指的是西元幾年到幾年| 首都客運時刻表查詢網. 幾零年代西元- 常常聽人家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那這年代表的時間是什麼時候70年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