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
#馬丁路德金恩 發表 #我有一個夢想 演講
馬丁·路德·金恩(英語: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是一位美國牧師、社會運動者、人權主義者和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領袖,也是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他主張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法爭取非裔美國人的基本權利,而成為美國進步主義的象徵。
1963年8月28日,逾25萬民眾聚集在首都華盛頓市中心國家廣場上——號召「為了工作與自由:向華盛頓進軍」。
這場大遊行的口號是「為了工作與自由」,遊行由許多民權、勞工以及宗教團體共同組織,這些團體各有不同的目標及訴求,其中又以 「六大」團體最為積極:包括以詹姆斯·法默為首的「種族平等大會」、以馬丁·路德·金恩為首的「南方基督教領袖聯合會」、以約翰·劉易斯為首的「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以菲利普·倫道夫為首的「火車搬運工兄弟」、以羅伊·威爾金斯為首的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以惠特尼·楊為首的「全國城市聯盟」。
這次遊行的最主要運籌和戰略組織者是金恩的同事貝雅·拉斯丁。對於金恩來說,貝雅·拉斯丁的角色引發了爭議,因為貝雅·拉斯丁是贊同甘迺迪總統關於改變遊行重心提議的關鍵人物之一。
甘迺迪總統擔心這次遊行會對推動民權立法進程產生不利影響,於是他最初全盤否定了這次遊行。但是,組織者們堅定地要將遊行進行到底。
隨著遊行的推進,甘迺迪政府決定支持遊行以確保成功。起初甘迺迪擔心遊行人數達不到10萬,於是他邀請了更多教會領袖進行援助,還督促美國聯合汽車工會(UAW)發動工人參加遊行示威。
華盛頓大遊行最初設想是引起人們對美國南方黑人所處的絕望境地的關注,以及讓國家首都的當權者們直面遊行組織者的擔憂和不滿。組織者原本計畫譴責聯邦政府未能捍衛公民權力,保障民權工作者和黑人的人身安全。但是,組織者懾於總統的壓力和影響,最終遊行並沒有像最初計畫的那樣尖銳。
這次集會上發表了後來舉世聞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
《我有一個夢想》被公認為美國演講史上最優秀的演講之一。華盛頓大遊行,特別是金恩的演講使民權運動成為美國改革家的首要議題,也推動了1964年通過《民權法案》。
--------------------------------
👀更多報導:
現場直擊》「黑人的命也是命」 全球遍地開花 台北街頭首辦集會聲援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21875
非洲裔黑人抱怨在廣州遭遇種族歧視 被旅館、房東驅趕 露宿街頭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20841
美警殺黑人暴動》明尼蘇達州第一大城宣布「緊急狀態」 部署500國民兵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21635
美國示威》明尼蘇達州為何會有那麼多索馬利亞人?被種族議題掩蓋的宗教衝突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21743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1968 民權法案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睡前故事:【黑色肌膚給他的意義】
「請妳讓座給這位乘客。」司機說。
在司機命令下,一排座位中其餘三人都站起來了,但女生依舊坐著。
「按照法例,妳必須讓座予其他乘客。」司機說。「如果你不站起來,我就叫警察逮捕你。」
「你就這樣做吧。」女生依舊拒絕。
於是女生被拘捕,然後被定罪入獄。
是的,僅僅在六十多年前,黑人拒絕在巴士讓座予白人乘客,是一種犯法行為。
這位女生,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 Rosa Parks。她在 1955 年因拒絕讓座而被捕,事後大批黑人以罷搭方式抵制巴士的種族隔離措施。Rosa 日後更成為美國反種族隔離象徵人物,與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等人一同合作。
抗爭持續接近 13 年, 當 「1968 年民權法案」明確將種族歧視訂為罪行時,抗爭才算告一段落。
從此,黑人終於有權和白人一同乘車、上學、食飯。白人和黑人的隔閡看似被打破了,然而,時至今日美國對黑人的歧視仍無處不在:教育和工作機會缺乏、收入嚴重低於白人,連居住權利仍然不平等。
在美國,黑人被殺事件幾乎每日發生,而且大多數時候施暴者都不會被起訴。2020 年,黑人 George Floyd 被白人警察單膝跪頸超過八分鐘而死亡,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事件引發美國各地大規模示威,企業名人紛紛表態支持,希望儘早結束美國無處不在的歧視。
「我已經厭倦再看到黑人死亡。」Floyd 的兄弟痛苦地告訴媒體。
當年拒絕讓座的女生,Rosa Parks 在自傳中這樣寫道:
「人們總是說,我不讓座是因為我累了,但這不是真相。是的,我累了,僅僅是因為我對屈服感到厭倦。」
是的,我們都累了,但不是肉體上的累,而是精神上的累。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反抗,是因為我們對屈服感到厭倦。
「黑色肌膚給他的意義 是一生奉獻 膚色鬥爭中」
BEYOND 為南非前總統孟德拉寫的 《光輝歲月》,同樣映照著全球各地的黑人平權運動,「可否不分膚色的界線 願這土地裡 不分你我高低」。願世上再也沒有歧視。
Text by Storyteller team
Illustraion by Justin Tsui @_justintsui.art_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
Subscribe our newsletter: https://bit.ly/2YWEwYs
關於創作企劃製作/品牌推廣/慈善活動推廣/合作伙伴,可以電郵到 info@story-teller.com.hk 。
💁🏻歡迎來臨故事館 @cabinet.of.stories 親身欣賞更多藝術及故事作品,跟我們面對面交換故事 🙂
🌝Mention and tag @everyone.is.storyteller if you want to be featured in our Instagram.
#everyoneisstoryteller
1968 民權法案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68 年,即使美國政府已正式簽署「民權法案」,以法令限制加諸黑人身上的暴行,希望能扭轉種族歧視的現象,但同一年黑人民權領袖金恩博士依舊遭暗殺。這也激化了原本非暴力的種族平權運動,一步一步走向暴力⋯⋯
而這些爭取自身權益的黑豹黨人,在當時戒嚴氛圍下的臺灣,又是怎麼被「解讀」與認識的呢?
是暴徒?還是平等的爭取者?
──────────────────
關鍵字專題 玩具:你永遠的好朋友 🪀☞bit.ly/tshit-tho-mih-a
故事年繳會員 8 折限時優惠中🎉 :http://bit.ly/stor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