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上的眷村聚落】 #康樂市場
康樂市場得名於康樂里,原址位於今南京東路、林森北路口的康樂公園與林森公園,舊時屬三板橋一帶,日治中期劃分為三橋町,是當時日本人的共同墓地,比如第七任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就曾安葬於此。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大量軍民湧入臺灣,但本地沒有足夠空間可供收容,無法獲得安置的底層移民只得自力救濟,任意尋找空地搭建平房、依群而居,逐漸形成了非列管眷村,其中有一批人便在當時的三橋町共同墓地住了下來。
勉強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後,居民為謀生便開始擺起各式各樣的攤販與生意,而隨著臺北這座城市的快速發展,康樂里搖身一變成了都市中心,並在外地尋求發展機會的人不斷加入下,聚落規模日漸擴大,康樂市場也愈見繁華,據1996年市政府統計,共有一百七十四戶攤商。
然而早在1956年,臺北市政府便依日治後期的都市計畫將此列入公園預定地,雖有居住事實在前,但雜亂、缺乏規劃、不符法規的康樂市場終不免被認定為違建,基於公共安全及城市發展,自1980年代起便不斷傳出市府有意拆遷的消息。
1997年時任臺北市長的陳水扁終於下定決心拆除康樂市場,同時也引發了臺灣首次大型的反迫遷運動,但在市府的強力執行下,康樂市場最終在一個不斷失火的夜晚後被拆除,而部分攤商則轉往欣欣百貨鄰近巷內的金財神大廈,繼續以康樂市場的名義營業,但如今已漸沒落。
康樂市場曾是導演萬仁在《蘋果的滋味》、《油麻菜籽》、《超級市民》、《超級大國民》等電影的取景之地,反映了城市底層人民的生活,也展現了無窮的生命力;它記錄了來臺軍民的顛沛流離,也接納了北上打拼的中南部民眾,最後卻在都市發展的名義下,使這些居民不得不再次離開。
#都市發展史 #城鄉遷移史
#聽說有些屋子裡就有墓碑
#現在已完全看不出原樣了
#報時光UDNtime
歷史新聞
【1997-02-23/聯合報/16版/台北人】
超級市民 前途茫茫覓家園
面對即將拆遷 十四、十五號公園地上
千餘戶居民 面臨著「天人交戰」的惶惑
【記者楊金嚴】農曆年剛過,一般市民還沈浸在過年氣氛中,不過年初五市府一上班,社會局社工就開始調查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居民的安置意願,隨著公園開闢時間日益逼近,兩公園預定地上居民都知道,這次是真的要離開這個住了數十年的「第二故鄉」。
走在林森北路上,兩邊不少商家都貼出結束營業大拍賣的海報,希望在地上物拆遷前將存貨出清,因不少商家是租的店面,對公園拆遷大都沒有意見,像在林森北路南京東路口賣仙草的老闆就說已準備搬了,否則能怎樣?
陳才根故事 引發共鳴
曾被電影「超級市民」當做題材的十四、十五號公園用地,進入兩側低矮的巷內,有的住戶已在打包,一些高齡的老人則仍坐在室內,面對將被拆除的房子,及未來要開始的新生活,頗有前途茫茫之感。
目前兩公園內有一千零八十九家住戶,住戶中有高齡的榮民,也有三四十歲由中南部到台北打天下的本省人,因為戰爭、婚姻,讓這群人聚集在這裡,近五十年來,這群人歷經時代的大變動、兩岸的變化,目睹了台北的成長,早年台灣仍有省籍情結時,這兒早已默默的進行著省籍融合。
過年前關心兩公園拆遷的都市計畫學者,在十四號公園外的人行道舉行守歲活動中,放映以十四號公園內老兵陳才根由大陸至台灣轉戰一生經歷紀錄片,引起不少人共鳴。
其實在兩公園內,五百多名七八十歲的榮民,都有和陳才根類似的經驗,每人都經過了戰亂,目睹了生離死別,在九死一生中輾轉才到台灣,不過在離開軍中後,因為沒有一技之長或是學歷不高,只好在社會底層中求生存,睡在日本人的墳墓上活了下來。
生活雖貧苦 彼此照顧
最早到林森北路左側十五號公園預定地上的山東人,從小在十五號公園預定地上長大的康樂里長禚淑雲說,她父親以前是國軍五十軍的尉官,卅八年大陸逆轉,五十軍經海南島轉進來台,眷屬隨部隊撤退到台北時,在舉目無親下只好住在當時只有墳墓和草叢的「郊外」。
稍後不少離開軍中自謀生活的老兵,在互相聯絡下,以山東人為主的卅二軍、五十軍的長官、部屬,不少人都住入十五號公園預定地上,稍晚到的江蘇、福建籍老兵,則住在對面十四號公園預定地內。
老兵們開始新生活時,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大都以拉三輪車或是賣饅頭為生,生活都相當辛苦;禚淑雲記得小時候,家裡地面是黃土,下雨時雨水潑進來,地上滿地泥濘,雖然生活辛苦,但彼此相互照應,共同度過艱苦的歲月。不過這群人生活雖不富裕,在中美斷交,各界舉行捐款購機運動時,康樂里是中山區各里中,捐款最多的。
在十五號公園預定地巷內做包子的呂作雲太太說,和呂結婚時丈夫身上只有六百元,如果有錢早就搬走了,誰想住在這種地方,已八十多歲的呂作雲也不反對公園更新,不過擺在眼前的也是房子拆後,不知要住那裡,只好向市府求助。
七十二歲的丁學故說,不少鄰居曾回鄉探親,但發現在相隔數十年後,不只兩地生活、觀念已差距太大,加上他們在台的生活不是很好,大陸親人也不見得歡迎,想回大陸的不多。
十四號公園預定地新生北路二段二八巷內的李金方,民國四十二年在離開部隊後,進住當地時,周圍到處是草叢,旁邊還有豬圈,他太太說,後來因為見到鄰居沒有住的地方,把門牌給對方搭房子,他們再重新申請門牌,想不到這次公園要拆遷時,因為門牌是七十九年設的,無法領取拆遷費,變成領不到一毛錢。
雖然有五十年交情的老戰友鄰居,自動要將拆遷費分一半給他,不過李金方認為,沒有必要為此傷了卅年的交情,也不想要錢,只是眼見拆遷將屆,仍沒有住的地方,他也不禁著急。
李金方對面的施三妹,已八十多歲又是素食,雖然在區內住了卅年,也有類似李金方情形,領不到一毛錢,這陣子他試著找房子,但同樣因為每月租金都要上萬元,讓每月只領一萬多元榮民津貼的施三妹,愈來愈急,在社工員上門時,又不知道說明自己情形,只有乾著急。
居住四十年 補償無著
原籍桃園的營業戶自治會會長吳坤明,因為姐姐嫁到當地,在退伍後到十四號公園預定地上打拚,早年他以手工彈棉被為生,他的棉被店開張時,林森北路只有三家商店。他說林森北路開發前叫九台街,底下是一條大水溝,路拓寬及欣欣大眾百貨開張後,林森北路才開始繁榮。
他記得早年區內還有本省人、外省人打架的情形,不過到民國六十年以後打架已很少,六十五年以後居民已打成一片,沒有本省外省人之分,這幾年對面十五號公園住戶有幾次火災,還是他們十四號公園一側的住戶協助撲滅的。
吳坤明很早就支持民進黨,在黃信介選立委時,康樂里只有三票投民進黨,其中一票就是他的;在陳水扁選市長時,陳在里內拿一千七百多票是歷來之冠,不過對陳水扁沒有履行先建後拆承諾,民進黨中央也沒有表示意見,讓他覺得很沒有意思,他說目前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家鄉在彰化的賴文筆,退伍後在朋友介紹下,到在康樂市場賣雜貨,一晃廿七年,賴文筆說,他到康樂市場時,就聽到市府說要建公園,但說了廿七年都沒有動靜,這次居然真要幹起來了,由預算通過到要執行拆除,前後只有一個多月,中間又卡著過年,拆遷戶怎麼來得及應變,對市府的作法,賴文筆直說太過分。
住宜蘭的林飛龍在區內住了廿年,也是到台北打天下的類型,他說有錢的人早走了,眼見家園即將拆遷,他擔心的是市府是否真的能做好八十多戶高齡單身住戶安置工作。
盼做好安置 免於恐懼
卅歲的韓鴻順,從小生活在這裡,是區內的第二代,父親早逝,母親又失明,負起家庭重擔,面對拆遷他已開始另找房子,但問到的房子幾乎每月的房租要兩萬元上下,讓他也覺得壓力很大,不過因為年輕,他也認為整個地區改建是時勢所趨,早晚他要搬出去,只是對市府沒有讓他們有太多的搬遷時間,讓他覺得很不平。
在兩地預定地上待了近五十年,不少人將這兒當作第二故鄉,大多數的人也同意這個人鬼雜居民的地方,是需要拆除改建,只是面對茫茫的未來,都希望市府在拆遷前能作好安置工作,讓他們能免於第二次的流離失所。
就像一名高齡榮民在市府說明會中曾激動痛訴的,他在大陸的家已被共產黨毀了,想不到臨老,又遇到市府要拆他房子,大半輩子居然要兩次被「掃地出門」的情況,第一次是戰爭,他無可奈何,不過這次只是為了「建設」,就要拆他房子,真是情何以堪。
五十年來,台北已由農田、水道遍布的地方,變成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之地,在這個城市的核心,這群見證台北成長的人,隨著公園拆遷將離開這住了數十年的第二故鄉;以往市府在公共工程進行時,對拆遷安置往往說的多作的少,或是存有霸王硬上弓的心態,這次在學者和外界一直要求市府拆遷前一定作好安置工作下,市府正全力進行老弱的安置工作,希望市府能交出一分讓市民一新耳目的成績單。
來源:聯合報
日期:1992/7/22
攝影:胡國威
圖說:第14、15號公園預定地街景。
來源:聯合報
日期:1992/7/22
攝影:胡國威
圖說:第14、15號公園預定地街景。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7的網紅見域CitiLen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五峰鄉境內兩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林立, 地理位置位於雪山山脈西緣,鄰近油羅山脈、鹿場大山、五指山、鵝公髻山、霞喀羅大山(石鹿大山)等山脈,也是前往雪霸國家公園的途經之地。日治時期,泰雅族被強制遷往五峰鄉麥巴來社,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後,將麥巴來社改名「和平部落」;目前部落裡以泰雅族人為大宗,其次是賽夏族,也...
「1980年代是民國幾年」的推薦目錄:
- 關於1980年代是民國幾年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1980年代是民國幾年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1980年代是民國幾年 在 韓順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1980年代是民國幾年 在 見域CitiLens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1980年代是民國幾年 在 Re: [討論] 為何現在很多人懷念80年代? - 看板TW-history 的評價
- 關於1980年代是民國幾年 在 這是今天的《蘋果日報》,上頭提到西門町在1980年代一度沒落 的評價
- 關於1980年代是民國幾年 在 90年代流行的歌曲代表作分别【林志炫,任賢齊,張學友, 張宇 ... 的評價
- 關於1980年代是民國幾年 在 1980年代的機車價格與現在相比(第2頁) - Mobile01 的評價
1980年代是民國幾年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民眾黨顯然還沒有弄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在高雄輸到只剩下4%。
前一天民眾黨發了篇文宣,標題是「嚴守財政紀律,不用舉債也可以建設」,大力吹噓柯文哲很會還錢;言下之意是中央政府和其他縣市都執政無能,只有阿伯很會做事。
這個文宣我真的看得很堵藍。打個比方說,就好像一個拿爸媽的錢全現金買房的少爺,跑去酸中產階級「為什麼你要貸款買房,真是廢柴一條」。這種吃米不知米價的話,您聽得下去嗎?
姑且不論柯文哲是不是很會建設(事實上柯六年來所做的重大公共建設案少得可憐),關於各縣市的財政問題,如果不去瞭解前因後果的話,很容易陷入像民眾黨這樣的思考誤區,變成一個討厭的 #天龍人。
首先要認清一個事實是,台北的富裕,是掠奪地方的結果。台北市上繳的稅收裡面,有多少是生產活動完全在中南部,只因為掛了個總部辦公室在台北市,稅收數字就整碗被台北市端走的?拿掉地方上的生產活動,請問孤零零一個台北市,還剩下什麼?
再者,各縣市的立地條件根本不一樣。台北市只要管好盆地裡的一小塊地方就好。而其他縣市,例如高雄,幅員廣闊,上到玉山,下至台灣海峽。既要衝刺繁榮市區的高端建設,也要滿足郊區偏鄉的基本需求。這些都是鉅額成本啊!當初2010六都升格的時候,光是與台北縣合併,台北市就喊不要不要,嫌台北縣太窮會拖累。比起來陳菊真是有guts太多了,高雄縣的負擔說扛就扛,也沒聽過她嫌棄窮兄弟。
更不要說,幾十年來,中央政府對台北與台北以外,態度真是天差地遠。先不提其他,就拿北高兩直轄市來講就好:
😡 #鐵路地下化,台北市的部份就是中央政府全額出資,高雄就得要分段提出 #自籌款 25%-55%。光這部份就是兩、三百億的差距。
😡 #捷運路網,台北市的一期路網是政府蓋好,「#一元起租」給北捷公司營運,北捷不用負擔硬體折舊與利息。高雄就要弄一個四不像的BOT案,高捷公司要負擔硬體(至少是機電設備的部份)折舊與利息,然後天天被媒體酸說高雄捷運虧錢要倒。最後陳菊市府跟銀行團債務協商,市府作價買回機電設備,高捷公司馬上就打平了。說起來,這也不過就是回到跟北捷一樣的基準點而已。
😡 #治水預算,台北是從民國五十年代就開始做,民國七、八十年代,為期十五年的《台北地區防洪計劃》,就花掉了一千一百多億。要知道這是三、四十年前的千億新台幣,換算成今天的幣值恐怕都要翻倍。而高雄了不起就是近一、二十年來,拿了差不多三百億的治水預算。所以台北可以淡水河、新店溪沿岸堤防蓋好蓋滿,再加上亞洲最大的抽水站(南港玉成)、基隆河截彎取直、二重疏洪道再加員山子分洪隧道。而高雄則是省錢有省錢的做法,以廣設滯洪池、還地於水為主。可笑的是,柯文哲當初吹噓的「#海綿城市」的做法,還是咱們林副市長帶過去的know-how。
😡 軍方的態度也差很多。信義計劃區過去是 #聯勤206廠(舊稱四四兵工廠),1980年代台北要搞信義計劃區,聯勤二話不說就搬去了三峽。高雄亞洲新灣區旁邊有一個 #聯勤205廠,高市府協商他們搬去大樹,(馬英九時期的)國防部獅子大開口,說要高市府全額出資在大樹幫他們蓋好新廠,並負擔所有搬遷費用,數字大概三百億,否則免談。
隨便加一加算一算就是千億以上的差別待遇。以下種種暫且不表。而且同樣的基礎建設,台北至少比高雄先跑二三十年,高雄好一點,比其他縣市早個十年左右。要知道三、四十年前搞重大建設,難度和成本比現在低太多了,土地取得和環評的問題都可忽略不計。
而重大基礎建設是有先發優勢的。股神巴菲特的成功心法是「複利的力量」,而台北,就是靠著這個先發優勢,利上滾利,才能有現在的繁榮的。
#話若欲講透支,#目屎就撥未離 啊!
錢不是唯一的問題。來到高雄,問題還多一層,就是 #舊工業時代的包袱。
其他縣市要搞開發,很簡單,土地都是農地,地籍喬好、馬路開好、基礎建設弄好,就可以進行開發了。高雄就不是;重工業撤出,污染會留下。高雄現在重點開發的亞洲新灣區,很多土地都是以前的重化工廠,要開發以前還得土壤整治,這是曠日廢時又花錢的大工程。亞灣很多地塊整治了十年以上,最近才驗收通過可以開發。而2015年停工的中油楠梓廠,更是號稱要花17年,到2032才能土壤整治完成。在那之前,土地只能拋荒在那邊,有錢也開發不了。
高雄也想要台積電啊。但是長久以來高雄的城市定位,就是要幫全國扛起3K的基礎重工業。水電資源都已經被石化與鋼鐵產業卡住了,很難騰出新的資源來給半導體。都說台積電是台灣的命脈,中鋼和中油又何嘗不是國人一日不可或缺的基礎工業?問題是前者就被當護國神山,後者還會被一些進步派嫌棄說,這種耗能耗水的產業活該被淘汰。我幹你陳老師,太糟蹋人了。
柯文哲的支持者都很愛吹噓阿北很會做事,順便踩一下別的縣市長。但我必須講,每個縣市的發展都在不同的階段,面對不同的問題;柯文哲是不是很會做事我不予置評,但其他縣市長絕對不是閒閒沒事幹。
台北市是經過李黃扁馬郝,幾十年建設到現在,差不多也告個段落了。柯文哲能做的,就是個後人乘涼的市長,做一些錦上添花的事情。嚴格說起來柯六年並沒有什麼大型公共建設,當然也沒什麼大錢要花。這點我不怪他,但真的不用把自己吹噓得超厲害,別人都是笨蛋。
要講難度,高雄市長的難度大太多了。高雄現在的階段,是初期基礎建設告一段落,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下一階段,往台南與屏東方向擴張。除此之外,還要盡可能「#高高平」,縫合原市區與縣區的發展落差。而過去幾十年遺留下的工業包袱,需要花更大的力氣去解套;例如中油楠梓廠原址整治開發,例如 #大林蒲遷村,以利仁武大社的石化業者往西南邊集中管理,一舉解決石化管線與市區空污的問題。而趁著美中交惡、全球產業鏈重組的時機,高雄更要加緊建設橋頭科學園區,好趕上這波數十年不遇的經濟大洗牌。
這些都是台北不曾,也不需要面對的困境與機會。而不管要克服困境,還是抓住機會,都必須要投資大筆金錢。在國家財政結構還沒有大幅改革以前,舉債建設是台北以外縣市的宿命。而你柯文哲硬要給人套上一個「#財政紀律」的緊箍咒,這不是強人所難嗎?
最後,我必須忠告民眾黨與其支持者:「沒有歷史感」的偏狹台北本位主義,無益於國計民生。台北市是近幾年人口外流最嚴重的縣市,但這一點我不會怪柯文哲,而是台北市幾十年來過度發展,已經到頂了。繼續砸錢下去,也很難取得可觀的效益。
我甚至認為,不應該再把人往新竹以北塞了。人類社會,適度的人口集中是正常,但過度集中,只會適得其反-在北部的人天天抱怨 #高房價高擁擠,而在中南部的人天天煩惱 #低薪資低發展。結果就是全體國民都過得不開心。
中央政府帶頭建設中南部,不但是給中南部出身的人一個機會,同時也是在給身在北部的人一個機會,讓大家能夠在經濟機會與生活品質之間取得一個更好的平衡。我看到很多在台北一邊幫柯文哲敲鑼打鼓,一邊轉貼「打房圓夢家」之類憤青文宣的年輕朋友們,我都很為他們感到悲哀。
他們沒看到的是,柯文哲與民眾黨那種偏狹的「#台北本位主義」論述,與他們的人生幸福,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之處。
(圖片來源:Toby Morris,『一盤之間的貧富差距(On a Plate)』,Inga W.中譯)
1980年代是民國幾年 在 韓順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跑酷誤解之一 : 維基百科❎錯誤百出
以下擷取維基百科解釋跑酷的相關歷史部分
想直接看我解釋的可以下拉到分隔線跳過
◾1980年代晚期,跑酷在巴黎城郊成型,是一個適應環境的活動,也是與環境的一種互動。參與的人有時被稱做「traceurs」,意即法文的子彈。他們會盪過樹枝、跳躍房子、飛越欄杆、跑上圍牆等高難度動作。
◾啟蒙跑酷文化的一個人物是喬治•伊柏爾,伊柏爾是個法國海軍軍官,在一次大戰之前就曾駐守世界不同地區,對法軍以及西方國家的體能訓練有著重大影響。伊柏爾被非洲土著深深影響,在他提出的「自然之道」中寫道:「他們(土著)有著美妙的身體,靈活且矯健,動作具有技術和耐力。可是他們沒有體育教練,大自然就是他們的體育教練。」「自然之道的精神不只在肌肉與呼吸之中,而是一種力量,一種引導與控制身體肌肉的意志力。」
受盧梭原始主義的影響,伊柏爾編成一套以此為中心的體能訓練方法,有「行走」、「跑步」、「跳躍」、「四腳爬行」、「攀爬」、「平衡力」、「投擲」、「舉重」、「自我防衛」及「游泳」等十種方法。多種日後的體能訓練之場地都是受伊柏爾的影響,都是利用假想的自然環境去訓練,伊柏爾提倡的主義大大地影響到軍隊以及消防隊的訓練。
◾雷蒙•貝爾(Raymond Belle)是一個前軍人兼運動員,他曾在越南服役,退役後當上消防員,長期的工作歲月都接觸到伊柏爾的運動主義。雷蒙的兒子大衛•貝爾被很多人視為是跑酷的原創者,他擁有體操、田徑及武術的底子,他很快便找到一幫朋友願意幫助他去發展這種新活動。
◾這幫發展跑酷的運動員逐漸被注意,由當地的新聞報導到搬上大螢幕的電影《企業戰士》,但大衛•貝爾並未參加電影製作,他說這部電影是「出賣藝術」。原有的隊伍分裂後,原成員賽巴斯汀•富康(Sebastian Foucan)與多個媒體組織領頭製作了許多紀錄片,這些作品把跑酷重新帶到觀眾眼前,在網路上的影片傳播和互動也加快了跑酷在全世界的宣傳。
-----------------------------------------------------
以上為維基百科目前的內容,相較我5年前看已經增加許多正確知識,但還是有很多可能與事實有點出入,我多年查國外文獻與歷史當中的人物訪問,加上我有運動學理+媒體操作的理解力,整理後與各位分享我對這段歷史的看法。
1. traceurs 只是早期某單一跑酷社群,他們稱自己為traceurs,並沒有全部練跑酷的人都要這樣暱稱,目前國際間常用freerunner,Parkour athlete等單字,或是可以口語直接說 I am a parkour trainer。台灣目前中文翻譯,跑酷玩家或是跑酷運動員。
2. 喬治•伊柏爾的大自然訓練法,被公認為啟蒙跑酷這項運動的前身,這是大部分的跑酷訓練者都支持的觀點,大自然訓練法的訓練重點在於”緊急逃脫”與”自我防衛”,所以目前所謂的”純跑酷”,就是意旨訓練目標在於,具有實際”移動用途”與”動作效率”這兩項重點。其餘的花式跑酷與個人特色,皆屬於後代建構於跑酷基本能力之上,加上個人特色去發展的移動藝術。
3. 拍攝企業戰士出名的團體Yamasaki,與大衛•貝爾的紛爭,基本道理就是原本年輕時是一起訓練,長大後各自有不同理念去推廣罷了。兩方都是跑酷這項運動的初始同期代表人,也各自拍了不同類型的電影,擁有不同的推廣理論。大衛•貝爾傾向於比較放任自由主義去發展,Yamasaki偏向於有紀律有互助去發展。Yamasaki稱他們的運動為”移動的藝術”,而大衛•貝爾在後來的推廣途中遇到一名導演,討論出一個好記的名稱,最後演化為我們常說的Parkour跑酷。
4. 基於以上所說,所以大衛貝爾容易被稱為Parkour創始人,並不是他發明跑酷,而是定義名稱而已,Yamasaki雖然不是定義跑酷的人,但作為同期的推廣者,絕對也算是跑酷的初期創始人之一。但要說Yamasaki是唯一老祖宗,那我認為就有點太誇張了。
5. 大衛貝爾對於跑酷運動的影響力之所以比Yamasaki更強大,就是因為他除了從小接受大自然訓練法之外,本身還有接觸體操,田徑,武術的底子,造就他的動作比起Yamasaki的其他成員運動能力更加優秀與強大,不信自己去找古老影片來看,這點也間接造成後來空翻與跑酷之間的無法分割之關係。因為大衛貝爾本人在個人特輯影片中,展現他能夠純跑酷,花式與空翻等複合式能力,雖然大衛本人說空翻不是跑酷,只是他開心就做,但作為觀眾與下一代練習者,他們就是喜歡大衛貝爾結合多項的運動美學,而不是單純的大自然訓練法。
6. Sebastian Foucan也是初始同期代表人,但他後來去英國發展,並在英國新增了freerunning來當作跑酷的名詞,在英國強大的經濟與文化實力之下,最終影響了全球的跑酷文化,並在全球化與互聯網的造就之下,變成了大家現在看到的多元跑酷文化。現在有英國的技術,歐洲的創意,俄羅斯的瘋狂,美國的專業,日本的藝術,已經在全球混合多元發展,跑酷的歷史只該做為借鏡與參考,拿來當作權威或是唯一創始人說法,對跑酷未來文化進步毫無幫助與意義。
7. 基於初始同期代表人如此眾多與複雜,所以在台灣我比較推薦大家以喬治•伊柏爾作為跑酷的發源與啟發,並單獨統稱跑酷這個名詞,跑酷之下在去做各門派風格的命名與展現。
8. 台灣只用跑酷這個名詞就能代表這麼多流派,其實可以少了很多紛爭與雜事,由於跑酷是從歐洲開始,台灣自然比西方在跑酷運動上更加落後,但大家可以參考這幾年澳洲運動員崛起。其實落後,代表著有機會逆勢崛起。
9. 兩個前提,1是要有超越國外的心,2是要國內團結共識。這就是你從跑酷歷史可以看到的事,其實不管是Yamasaki或是大衛貝爾,本質在推廣的東西一樣的,但當下為了某些原因而沒有一起做推廣,造就了英國跑酷超越法國成為主流。讀歷史要看出脈絡與學習經驗,而不是拿來當權威與束縛的道具。
10. 記得來參與中華民國跑酷協會教練。
本文章之內容為我在中華民國跑酷協會教練考試中,與考生分享的國際跑酷歷史內容,如今在此與各位分享。本文歡迎轉貼與複製,只要註明以上圖文來源即可。
1980年代是民國幾年 在 見域CitiLens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五峰鄉境內兩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林立, 地理位置位於雪山山脈西緣,鄰近油羅山脈、鹿場大山、五指山、鵝公髻山、霞喀羅大山(石鹿大山)等山脈,也是前往雪霸國家公園的途經之地。日治時期,泰雅族被強制遷往五峰鄉麥巴來社,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後,將麥巴來社改名「和平部落」;目前部落裡以泰雅族人為大宗,其次是賽夏族,也有少數客家人與漢人共存。早期泰雅族以狩獵維生,1980 年代,五峰鄉成為煤礦產業與林業的轉運站,1990 年後林業禁伐、煤礦產業告終,部落的人失去工作機會,年輕人選擇離鄉就業,老人家多仰賴傳統農耕生活,在逐漸漢化的部落裡,泰雅文化就像失了根一樣。
出現文化斷層的多年以後,有一群人循著祖先走過的路,希望找回失落三十年的泰雅文化。在這群人之中,有一位流著客家血統的泰雅女婿,他創辦了獵人學校、推動文化傳承,也成立合作社與協會復甦在地產業經濟。「能夠為五峰鄉做產業,我認為應該是祖先叫我回來幫忙的。不能說是宿命,應該是使命吧!」出身竹北客家庄的郭文標大哥, 十幾年前從公務員職位退休後,舉家搬回妻子的故鄉和平部落,希望運用自身企劃、提案的能力為部落做一些事,展開一場屬於泰雅人的「文化復興」。
【貢丸湯vol.22】專訪五峰獵人學校創辦人郭文標
攝影:陳虹羽
剪輯:王薰慧、林怡嘉
▌詳細內容請參考《貢丸湯》Vol.22「#心向大山」
📖去哪買?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s://citilens.pse.is/ulrzx
讀冊生活 TAAZE網路書店:https://citilens.pse.is/t3dpf
各地獨立書店:https://pse.is/GM9TG
全台誠品、金石堂、墊腳石書店
見域小賣店 CitiSelect:新竹市長安街6號(平日13:30-18:00,假日無固定)
📖想看電子版?
TAAZE讀冊生活電子雜誌:https://citilens.pse.is/vluw9
Readmoo讀墨電子書 電子雜誌:https://citilens.pse.is/p5k5g
1980年代是民國幾年 在 這是今天的《蘋果日報》,上頭提到西門町在1980年代一度沒落 的推薦與評價
事實上,1970、80年代是西門町的鼎盛時期,百貨公司林立,戲院數量突破了30間, ... 發展西區」,結果馬郝柯三位都沒能辦成這政績,西門町這幾年卻自己活出新生命了! ... <看更多>
1980年代是民國幾年 在 90年代流行的歌曲代表作分别【林志炫,任賢齊,張學友, 張宇 ... 的推薦與評價
60 年代 、70 年代 、80 年代 、90 年代 流行的歌曲代表作分别【林志炫,任賢齊,張學友, 張宇, 蘇芮, 巫啟賢, 王傑, 邰正宵, 林憶蓮, 張信哲, 趙傳, 潘越雲, ... ... <看更多>
1980年代是民國幾年 在 Re: [討論] 為何現在很多人懷念80年代? - 看板TW-history 的推薦與評價
1980年代的時空背景是這樣:
政治:從早年50-70年代的絕對威權到解嚴,承認兩岸分治,蔣公是中華民國偉人
與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法統論至此已遭受嚴重質疑
經濟:大放異彩,如果說70年代是台灣從赤貧走入自給自足,那80年代便是轉為富裕,
60.70年代的家庭式工廠,小企業等,部份到了80年代已變成中型,甚至大型企業,
除此之外股房價狂飆,亦造就不少暴發戶,解嚴後勞工地位,待遇大為提高,
也讓中下層跟著受惠,加上當年嬰兒潮世代逐漸成為社會中堅勢力,帶起強大消費力,
加速經濟增長,部份高價品如汽車,冷氣,錄放影機等,跟著走入家庭,80年代更重點的是
服務業的快速崛起,到末期甚至成為產業之王
交通:這反而是80年代最弱的一環,汽車高速成長,但交通建設卻沒太多改變,
至多是省道拓寬,與台北鐵路地下化局部通車,二高還在建,捷運才剛開工兩條,
高鐵還是紙上談兵,道路壅塞逐漸成為民眾惡夢
教育:那時大學生比例不高,大學錄取率也低,也沒什助學貸款,很多人讀夜間部,
高中職畢業算是相當普遍學歷,好一點就讀到專科,該時期年輕人很多,
但學校卻少,升學主義瀰漫下,不少只讀到高中職的人畢業後還要等當兵下,
這兩年的空窗期易有人誤交損友走上偏路
社福:早年國府整天喊反攻大陸,沒錢搞社福,1980年代雖然陸續有勞保等,
但農保,老人年金保險,健保通通沒有,早期有人生病乾脆去藥房買藥,求偏方,
甚至放著等死,1980年代生活情況改善不少,但對中下層而言,大病依然生不得
金融:台灣錢淹腳目,台幣40:1升到25:1,股價上萬點,台北華宅一坪破60萬,
定存利率一年高達7-8%,1000萬放銀行大概就高枕無憂了
人口結構:當時沒有少子化,老人比例低,且子女眾多下問題不大,1989年人口金字塔中,
最多處集中在10-30歲這一塊,相當年輕化,30-40歲也不少,50歲以上不多,
算是潛力國家的典型
治安:由於社會快速變遷,功利化,暴發戶大增,
過去農業社會的人與人之間高度信任逐漸瓦解,加之解嚴下,
治安惡化迅速,而當年街頭運動不斷亦使政府難以兼顧百姓治安,
造成一堆社會案件與重大暴力犯罪劇增,且當時沒有路口監視器,沒有網路,
破案率相對偏低,有經歷1980年代末期的人多認為當時的社會治安有如夢魘
環境:那時沒有什麼環保標準與環評,一味發展經濟造就嚴重污染等社會代價,
比如垃圾場一度設在基隆河旁,汽機車的噪音與空污遠比現在糟,
綠色運輸不普及下,在市區像是身處大染缸內
1980年代的主角是40-60年次的人,其中40-54年次的人,他們從小喝聯合國牛奶長大,
從小有好幾個兄弟姊妹,在60年代醫學不發達時期,有不少還遇過兄弟姊妹病死
或是家窮送走等,他們很多經歷過沒有電扇,沒有電視,沒有冰箱與洗衣機,沒有電鍋
沒有電燈的時期,55-60年次則相對幸福些,小時候家裡可以自給自足,
不過也僅止於如此,也因此造就他們對於改善生活品質渴望,長大後遇到經濟大好,
自然能賺就賺,可在暴發戶一個個冒出頭,過去不敢想的高級品愈來愈多人擁有下,
也扭轉過去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老觀念,反而愈來愈多走上投機之路,
連帶影響社會風氣與治安,也衝擊了跟上一世代(戰前世代)的相處關係,
從一些工運,社運,學運,更能發現那個年代年輕一輩的人夠悍,敢挑戰權威,
不是那麼容易妥協的.多少也跟那票人從小到大有過現在人難以想像的辛酸
與被戒嚴教條壓抑有關,跟現在很多人寧可逆來順受的情況真的差太遠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8.96.21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