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風吹 人類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恐攻911事件,是如何改變美國的?】
2001年9月11號,19名歹徒劫持4架民航機,衝撞世貿雙塔和五角大廈等知名地標,造成將近3000人死亡,2萬5千多人受傷。
事件發生後第3天,在全美上下一片同仇敵愾的氣氛下,美國國會火速通過作戰授權案,並揮軍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成了反恐戰爭的起點。之後更大幅提升政府監控人民的力道和權限。
不過,這些做法讓美國更安全了嗎?又引發什麼爭議呢?
#911事件 #反恐戰爭 #阿富汗
---
👉🏼如果你更習慣用 YouTube 看影片,也可到以下連結🔗
每週更新你的國際視野:https://bit.ly/32WHzlI
加入會員支持我們:https://bit.ly/2PtaTM4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集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是我們2020第一集,所以我們要來打通關,用一整集的時間來談熱騰騰的人臉辨識科技,它到底是治安利器還是全民公敵? 我知道一講到人臉辨識,大家第一個馬上想到中國。但一講到中國,大家血壓馬上上升兩格,所以我們今天人臉辨識的科技應用,就不是談中國,我們來看看民主國家怎麼做。 ...
「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的推薦目錄:
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國際大風吹 人類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恐攻911事件,是如何改變美國的?】
2001年9月11號,19名歹徒劫持4架民航機,衝撞世貿雙塔和五角大廈等知名地標,造成將近3000人死亡,2萬5千多人受傷。
事件發生後第3天,在全美上下一片同仇敵愾的氣氛下,美國國會火速通過作戰授權案,並揮軍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成了反恐戰爭的起點。之後更大幅提升政府監控人民的力道和權限。
不過,這些做法讓美國更安全了嗎?又引發什麼爭議呢?
#911事件 #反恐戰爭 #阿富汗
---
👉🏼如果你更習慣用 YouTube 看影片,也可到以下連結🔗
每週更新你的國際視野:https://bit.ly/32WHzlI
加入會員支持我們:https://bit.ly/2PtaTM4
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911事件二十週年—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回顧集體共享之歷史餘波
#911事件 已過去二十年,那一天發生的恐怖攻擊、對世界局勢的影響,至今仍未消散。#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簡稱IWM)在2021年9月10日推出「9/11:二十週年」(9/11: Twenty Years On)計畫,透過典藏展、特展、廣播節目和故事分享,探討恐怖攻擊對全球造成的創傷與衝突,反思事件的嚴重性如何影響過去二十年的世界動向。
隨著世界持續努力應對後911事件的衝擊,IWM發起「9/11:全球故事」(9/11: A Global Story)計畫,邀請大眾向館方訴說自己的故事,不論是親身經歷或事後影響,這些歷史時刻下的個人故事是博物館致力蒐集的重要文獻。館方同時在其廣播節目專題「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增加特集,邀請倫敦國王學院國際激進主義與政治暴力研究中心舒拉茲・馬赫(Shiraz Maher)博士,以及小說《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作者莫欣.哈密(Mohsin Hamid),探討911事件在日後所引發的國際衝突。
展覽方面,IWM展出多件與911事件相關的文獻和典藏品,包括紐約世貿雙子星倒塌後的局部鋼結構、在伊拉克損壞的路虎戰場救護車等,邀請觀眾反思恐怖攻擊的緣由和意義。知名德國導演 #文溫德斯(Wim Wenders)的攝影特展「文・溫德斯:歸零地攝影」(Wim Wenders: Photographing Ground Zero)則為週年計畫的最大焦點。溫德斯在2001年11月親赴被摧毀的紐約世貿雙子星現場,五件巨幅攝影作品捕捉了大規模修復行動的樣貌。回顧他在紐約所目睹的一切,溫德斯說道:「我的相機見證了此地所發生,如地獄般恐怖的事件。請不要讓此地成為仇恨的根基,不要讓在這裡被奪走的生命成為更多流血的原因。」這批攝影作品呈現溫德斯見證911事件的個體經驗,同時也是所有人的集體記憶。
IWM當代衝突部門總監Louise Skidmore表示:「我們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見證』並『經歷』了911事件的餘震。我們希望透過這項計畫去鼓勵人們分享他們的故事,開啟一場關於此事件如何重塑生活的全球對話。」911事件的陰影確實未曾離去,IWM週年計畫不僅回溯歷史時刻,更幫助我們了解事件發生後的二十年,歷史時刻如何持續在全球迴盪。
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這集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是我們2020第一集,所以我們要來打通關,用一整集的時間來談熱騰騰的人臉辨識科技,它到底是治安利器還是全民公敵?
我知道一講到人臉辨識,大家第一個馬上想到中國。但一講到中國,大家血壓馬上上升兩格,所以我們今天人臉辨識的科技應用,就不是談中國,我們來看看民主國家怎麼做。
根據美國布魯金斯學院的報告,倫敦據估計有42萬支監視器。僅次於北京,在民主國家中奪冠,排名第三名的美國華府,只有三萬支。那倫敦到底要這麼多監視器幹嘛?這就要回溯到1990年代初期,英國跟愛爾蘭的恩怨情仇,當時為了避免愛爾蘭共和軍恐怖炸彈攻擊,因此倫敦這個大都會,就大量裝攝影機;2001年美國爆發911事件,全球民主國家也開始加強監控管理;到了2005年,倫敦獲選奧運主辦城,隔天就發生地鐵與巴士恐襲...每一次恐怖攻擊與重大國際事件發生,倫敦就會出現更多鏡頭,而且他們還打算裝更多。
這原因主要是現在的監視器太聰明了,可不是像以前的攝影機只會呆呆的拍,現在的監視器它可以做人臉辨識,把歹徒從人群中認出來,比如英國警方做了這個實驗,就發現監視器可以在好幾條街外,老遠就把人認出來,你想想看你跟小三逛街,老婆在三個足球場外就可以把你認出來,你嚇不嚇?除此之外,現在的監測器還可以偵測到異常的舉動,比如不該聚眾的地方突然出現了一群人,監測器就會示警。
這些監控攝影機協助倫敦警方每天破獲約6起案件,包括連續殺人犯與炸彈案。
而且傳統監視器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工監看會因為疲勞造成疏失。有研究顯示,一般人如果很認真的連續監看2個以上的螢幕12分鐘,將會忽略45%的細節,22分鐘後將忽略95%的細節,畢竟人的體力和專注力都有極限,而電腦卻不會。另一個很重要的是,現在攝影機越來越便宜,一個警察的薪水,可能就可以買好多支這樣厲害的監視器,功能強大,還可以省錢,倫敦市民應該也覺得這真是棒棒棒了吧?但你如果感覺老是有人在盯著你看,是不是會感覺很不自在呢?
有這樣想法的倫敦市民其實還不少。
在2019年一月就發生一件事,警方在Ramford這個地區的某輛警車上,安裝了人臉識別的攝影機,但裝得非常低調,刻意不讓人發現他們的實驗目的。但還是給一名路人發現了,他不想被拍,就在經過的時候把衣領拉高,擋住臉部。
不過警察卻認為他行跡可疑,上前阻止,要他不准遮臉,雙方發生激烈口角。最後這名男子把臉遮住不給拍的代價,是被冠上「失序行為」的罪名,被罰款90英鎊,大概台幣3500元左右,哇,這樣也有事?那我今天沒化妝,不給拍,是不是也要罰錢哪?
在這個事件發生後,英國有個公民自由團體叫做Big Brother Watch,就出來痛罵英國警方,說這名可憐路人沒有任何可疑的地方,只是在行使不讓自己的臉被監視器掃描的權利,這樣也要被捕,是住在共產國家嗎?
還有一位叫Ed Bridges的英國人說警方在沒有他同意的情況下,在他去買東西跟參加遊行示威時,至少拍了他兩次,讓他超不爽,他就把警方告上了法庭,但他沒告贏就是了。
很多人會說,你只要沒犯法,為什麼怕被拍?但對很多人來講,我的臉是我的,我為什麼一定要給你看?這就是隱私權的概念,我只要不作姦犯科,我個人的私生活,我的數據,是我自己的,法律保護我,我有權利不給你看。
目前全球針對人臉辨識的法規,起步最早的就是歐盟。
2018年開始實行的「歐盟資料保護法」(GDPR)中規定,生物識別必須經過當事人明確同意,並且已經自行公開資料,或者是有涉及司法案件的時候,才可搜集或使用。歐盟中的國家當然可以自己訂相關的法律,但不管怎麼訂,都是要符合這個規範。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實在是老掉牙的話,但卻也是不變的真理。
未來人臉辨識和監控議題討論的次數肯定越來越多,牽涉的層面也將越來越廣,這個議題並不光是一條線,更像是一個鐘擺,在保護隱私跟預防犯罪的光譜之間擺盪,就看人們比較重視什麼,還有如何在這中間,找出一個比較讓人自在的平衡點。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 在 美國2001年發生震驚國際的911攻擊事件。時間回到2001年9月 ... 的推薦與評價
這是恐怖組織凱達,透過挾持民航客機,衝撞紐約地標的自殺式恐怖攻擊。 911事件發生後 一個月,10月13號,取1013的諧音「一人一善」,慈濟推動「愛灑人間 ... ... <看更多>
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 在 「911恐怖攻擊」走過20年逾2977人罹難成美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的推薦與評價
民視快新聞】影音中心/吳靜宜報導2021年8月31日美軍全員撤離阿富汗,結束了美國自 2001年 以來,長達20年的阿富汗戰爭,而這場戰爭的起源,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