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綁病人的選擇
醫護人員因為擔心病人安全,約束病人的行動能力──「怎樣可以不綁病人?首先就是要接受病人跌倒有時是無可避免的。」上周寫到沙田醫院護理總經理徐若萍(Maria),二零零七年開始嘗試在兩間病房讓病人不穿約束衣,以為她會列出連串替代做法,沒想到她說:「我們要明白『零跌倒』是不可能的,就算綁了也不可能,我們只可以減低跌倒的風險,但總有意外,所以不應把目標定為無人跌倒,前線醫護人員和管理層都要清晰知道。」
可是病人跌倒,後果可以很大,尤其是長者?她回應:「我們不是強調要有實證和科研?無論我的博士論文研究和外國研究都發現,綁住病人不等於可以減低跌倒,病人用盡方法鬆綁,後果更危險。如果病人有風險跌倒,應該想辦法減低風險,我們只是迷信綁住就不會跌。」
接受病人有機會跌倒,不等於由得病人跌倒,她指出優次:第一,減低跌倒;第二,如果跌倒,要減低後果,然後才能和病房護士一起找出不綁病人的替代方案:「十隻手指有長短,一間病房都會有些護士比較正面肯嘗試,有些比較抗拒,但大家最擔心就是病人跌倒後要負責,如果知道就算真的跌倒,不會只是怪責、會繼續支援,那才會放心試新方法。」
Maria說最初護士們都講很多理由做不到,但當不能綁,才會想到其他可能,漸漸找出大量方法,關鍵是要了解病人,尤其是難以溝通的認知障礙症/腦退化病人。
「我也覺得同事很有創意。」她舉例:有一位認知障礙症的病人不斷想落床,同事無法看住,尤其夜更一個人要看二十多位病人,後來從家人知道他煙癮好大,但醫院不能抽煙,護士於是用紙捲了一支假煙,病人竟然坐下靜靜「抽煙」:「夜更的同事告訴日間的同事,日間的又再捲假煙,越捲越似,有些同事還用印章發出咔一聲,扮作點煙。病人不再『攞攞攣』,穩定下來後慢慢做復健練習,能夠走路可以出院。」
有病人喜歡中國茶,就給他一套茶壺,裏面其實是水,病人專心地在床上泡茶;男病房有馬經,病人讀得入神;女病房有一個洋娃娃,有些病人抱着就安靜;對應長者易跌,是加強步行訓練,「你陪我做嘢啦。」護士試過讓病人跟着巡病房,增加活動機會;還有調低病床、用乳膠墊圍住、地板鋪軟地墊,在椅子和地蓆安裝感應警報器,病人戴上護髖墊而不是約束衣……
「不是control,而是manage,若能和病人溝通,病人會合作。」她坦言也有病人用盡辦法後仍然需要被綁,但一更之後一定要檢討。
大半年後,沒有被約束的病人叫嚷,病房變得安靜,病人復康快了,平均住院日數減少,家屬很感激,醫護人員亦很鼓舞,二零一一年沙田醫院開始全院病人不穿約束衣。「當時也是每個部門都說情況不同,不可能做到,用了很長時間不斷嘗試。」Maria當時已由內科及老人科部門運作經理升為護理總經理。
效果是顯著的,2005年沙田的約束物品使用率達到32%,2006年每一千病人平均有六次跌倒,2007年嘗試不用約束衣,2008年每一千人只有一兩次跌倒,2010年約束物品使用率下降低於1%。
然而就在2011年全院實行,年底就有一位伯伯跌倒,幾天後死亡。
家屬怎反應?醫院怎面對?下期再續。
原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9%9…/art/20160116/19453498
圖片出處
http://www.theguardian.com/…/anti-psychotic-drugs-kill-deme…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2011年 馬3通病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國軍官兵抗戰每月拿多少錢?
作者: 諶旭彬
抗戰準備時期,底層二等兵年收入,相當於擁地50畝之半自耕農
抗戰14年,簡略言之,可區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自1931年至1937年,乃“抗戰準備時期”,期間雖有局部抗日戰事,但當局的主要精力仍集中于交通、金融、賦稅、軍制改革、秘密國防線構築等事務。第二階段,自1937年至1945年,是謂“全面抗戰時期”。
國軍官兵抗戰時的待遇,在這兩個階段,迥然不同。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國民政府蔣、汪、胡三派內鬥正酣;1932年初,中央政府恢復運轉,稍後即頒佈“國難餉章”,薪餉較之平時,有所削減。
按:據學者陳志讓統計,1931-1935年間,四川農村,占地100畝以上的地主,其平均年淨收入為1068元;占地50畝以上的半自耕農,其平均年淨收入為103元。換言之,拿“國難薪餉”的中校及以上軍官,其年收入,相當於擁地百畝以上之地主;最底層的二等兵,其年收入,也相當於擁地50畝以上的半自耕農。②當局之所以制定如此優渥的官兵薪餉,乃是希望能夠吸引到盡可能多的有文化且體格健壯的優秀兵源,以應付“國難”。
不過,因軍閥割據及派系政治的影響,上述薪餉標準在不同背景的部隊中,執行程度各異。譬如:宋子文財政部所屬稅警總團資金豐裕,不發放“國難薪餉”,仍發放“平時薪餉”;四川軍閥劉湘窮兵黷武擴軍不休,一度坐擁五十二團人馬,但川中一隅稅賦有限,故其部二等兵薪餉僅四元而已,遠低於中央所定“國難薪餉”標準。③
全面抗戰時期,軍餉受通脹衝擊最為嚴重,過半國軍士兵營養不良
及至1937年全面抗戰啟動,軍費消耗龐大,物價迅速上升,官兵薪餉標準也屢次變更。主要變化有二:1、實施糧、餉分離,伙食費由公家統一安排,不再包含於薪餉之中。2、薪餉隨通脹不斷上調,但始終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1937年,上將薪餉240元,1945年上升至5萬元,增漲208倍;1937年二等兵薪餉7元,1945年上升至900元,增長128倍。但同期物價已增漲了2100餘倍。④
據1944年6月《四川經濟季刊》的一份調查報告,自1937年至1943年,各行業“購買力指數”,大致變化情形如下(以1937年統一預設為100)⑤:
毋庸諱言,以當時情形,該調查絕非完善,但亦已足以反映當時的通脹,對各行業所產生的衝擊的巨大差異。相比農民、工人乃至雇工,士兵、公務員、教授所受通脹衝擊為最大。具體而言,1943年重慶豬肉限價,定為每斤14元,同年,一位上校的月薪不過290元;至於底層士兵,狀況自然要慘得多,中央軍校17期畢業生譚繼禹回憶,1940-1942年間,其每月薪餉,僅夠買肥皂與草鞋。考慮到欠薪幾乎是所有部隊的通病,其生存狀況之惡劣,可想而知。⑥
薪金之外,伙食亦嚴重營養不足。據統計,二戰期間,美國陸軍戰地口糧,為每人每天6磅;日本陸軍為4磅,中國陸軍則不足1.6磅,且這1.6磅,還只是檔層面的數位,具體撥發、運輸過程中的貪汙、損耗等,並未計入。伙食狀況惡劣的直接後果是:1944年,美國專家抽調國軍1200名士兵進行體檢,發現57%的士兵營養不良。⑦
即便國軍士兵困頓如此,軍費開支仍遠遠超出了國民政府財政收入所能承受的範圍。孔祥熙在一份1939年6月給蔣介石的“極密報告”裡透露:全面抗戰僅一年半,財政支出已高達“三十三萬萬元”,而這一年半裡,財政收入僅“七萬六千餘萬元”——“三十三萬萬元”財政支出中,軍餉、軍務、槍械購買經費,占到了70%。⑧
綜上,自不難理解,何以抗戰期間,國軍官兵普遍走私,即便是待遇最好的雲南遠征軍,據戴笠秘查,亦走私成災;各部隊普遍“吃空餉”,按陳誠估計,“實際上吃軍糧者達七百二十萬人……能有三百萬可戰部隊就很不錯”⑨——國府財政實際上陷入了一種致命的惡性循環:軍費開支的龐大使得當局不敢提高部隊官兵薪餉待遇,以免陷入更惡劣的通脹;官兵薪餉待遇惡劣,則刺激空餉、走私愈演愈烈,進一步加重財政負擔,再刺激通脹,官兵薪餉再縮水……及至抗戰勝利,無論當局如何嚴申,亦無法阻止公務員及軍隊變“接收”為“劫收”。
注釋:
①何應欽《軍政十五年》,(台)史政編譯局1981,P139-140。轉引自張瑞德:《抗戰時期陸軍的人事管理》,(台)中研院近史所集刊第21期。②陳志讓:《軍紳政權》,(台)穀風出版社1986,P169。轉引自《抗戰時期陸軍的人事管理》。③(台)中研院:《劉航琛先生訪問記錄》,九州出版社2012,P25。④⑥⑦張瑞德:《抗戰時期陸軍的人事管理》。⑤汪蔭元《四川戰時物價與各級人民之購買力》,《四川經濟季刊》1944年6月,P262-265。轉引自張瑞德:《抗戰時期陸軍的人事管理》。⑧《孔祥熙關於1937-1939年財政實況的密報》(上、下),《民國檔案》1992年第06期、1993年第01期。⑨《陳誠回憶錄:建設臺灣》,東方出版社2011年,P162。
更多文章:https://peaceinhistory70.wordpress.com/…/%E5%9C%8B%E8%BB%8…/
文章來源: http://view.news.qq.com/a/20140927/030398.htm
鳴謝:騰訊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