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想換總統嗎?文在寅帶領的韓國狠甩台灣】
台灣去年防疫有成,
而韓國在防疫初期卻沒有落實疫情控管
不少韓國網友在韓網感嘆
「台灣才真的是先進國家呢」、
「台灣總統來韓國吧,和文在寅交換」
沒想到一年後,文在寅帶領的韓國居然能急起直追 ✅擴大疫情篩檢量、✅積極快速超買疫苗、✅爭取世界疫苗代工廠
✅宣布投入資金準備佈局全球半導體產業帶,甚至名列「#已開發國家」
韓國,因為與我們擁有極為相近的
歷史、產業及文化發展
是多數台灣人心中,超過半世紀的宿命大敵
但是當台灣還苦於疫情之下的疫苗問題、領不到紓困、日子過不下去之時
韓國的崛起已被聯合國認證,躋身與歐美日並列的「已開發國家」行列中
🇺🇳加上新成員韓國,
全球現被列為已開發國家共有32國
評比標準包括國民生產毛額、工業化水準、人類發展指數及生活品質
從經濟數據上來看,
南韓作為已開發國家也是當之無愧
🇰🇷2020年全球疫情蔓延,
但韓國仍然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平均國民所得為30644美元,
甚至超越七大工業國中的義大利
☑️整體GDP 1.63兆美元,超越巴西、印度,成為全球第十大經濟體
☑️國際參與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二十大工業國」,並受邀參加今年英國舉行的G7高峰會議(澳洲、印度及南非等國皆受邀)
☑️與美國、歐盟、中國等52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經濟領土覆蓋率達全球六成
🇹🇼台灣和韓國相比,經濟及外交實力仍有不小的差距
➡️目前人均所得28000美元,
在全球也只是第23大經濟體
➡️雖然去年出口值大增,但多半是受惠於中美貿易戰及疫情間的產能回流及轉單效應,現在各國漸漸復甦、中美關係趨緩,台灣恐優勢不再
➡️國際參與受限於意識形態、被內耗絆住腳的經濟實力
➡️目前簽署的貿易協定(ECA/FTA)的國家只有11個,大多是邦交國、紐西蘭、新加坡等小國
除了這些,台灣和韓國比較起來,
還有太多太多值得切磋
因此在接下來這週,
我會針對 🐲四小龍時期、
🤖️晶圓代工及半導體產業、
💰出口及國際貿易發展、
📖教育及大企業文化
以及 💃韓流與文化創新
這些不同方面與主題,
探討台韓之間的不同
反思台灣的困境與改進方向!
如果看到超前部署了一年,
但現在還在為疫情苦惱的台灣,
政經活動都因為疫情停擺,
毫無防疫韌性可言,
不知道韓國網友還會不會想跟我們換總統呢?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2020國民生產毛額 在 鄭麗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南韓晉身已開發國家,台灣連車尾燈都看不到⁉️】
聯合國近日正式認定南韓為「已開發國家」。「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日通過韓國地位變更案,正式將韓國認定為「已開發國家」,也是自1964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成立以來首次有國家「升級」。
南韓總統文在寅6日回應表示「名副其實」、「感到驕傲」。
什麼是已開發國家?
又稱為「高所得國家」、「工業化國家」或是「先進國家」,
雖然聯合國目前沒有完善的認證系統,
但已開發國家普遍特徵為,
人均國民生產毛額、人均所得、工業化水準在世界前列,基礎設施發達,並擁有極高的人類發展指數。
韓國與台灣經濟指數比較:
👉2020人均國民所得:
韓 (32,860美元),台 (29,153美元)
👉2020國民生產毛額:
韓 (31,489美元),台 (28, 371美元)
👉2020 國家貿易總值排名:
韓 (第7名),台 (第17名)
👉2020 國家出口排名:
韓 (第6名),台 (第15名)
👉2020 國家進口排名:
韓 (第9名),台 (第18名)
👉2019 人類發展指數:
韓 (0.916),台 (0.916)
#很難想像台灣的出口額曾是韓國的四倍
在今年6月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的報告中,
韓國在2021年第一季半導體設備出口重回世界第一名,更突顯台韓之間半導體產業的韓瑜亮之爭,(台灣曾在2019年為世界半導體設備出口第一名)。
在過去的發展上,
台韓兩國均透過政府主導產業政策,
投入大量資源在發展在資訊電子業🖥、
半導體產業以及工具機等產業中,
因此不少台灣企業一直以韓國公司為最大的競爭對手⚔️,但在技術上,台韓在半導體產業有不同專長,台灣在晶圓代工及封裝測試有領先全球的地位,而韓國則是在記憶體方面為全球龍頭。
但近年來韓國晶圓代工技術發展上也動作頻頻,電子大廠三星集團,
企圖要在兩年內追上晶圓龍頭台積電。
而韓國政府在今年5月宣布「K半導體戰略」,南韓認為全球半導體競爭激烈,
其重要性已成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所以 #未來10年將投資510兆韓元(4500億美元),🎯目標是建設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基地,引領全球供應鏈,建設韓國為半導體強國。
面對疫情後的經濟挑戰,韓國政府在去年7月公布「韓國版新政」(Korean New Deal), 這是一個國家發展戰略,
要重振COVID-19對經濟影響,
是一個全面性的綜合發展策略,
要描繪10年後的韓國經濟藍圖。
新政重點是建立一個更加「數位化和綠色」的韓國經濟,其中包含28個專案,橫跨9個領域;並建議重點投資10個關鍵項目:
♦️數位新政3個項目:
「數據大壩」、人工智慧政府、智慧醫療。
♦️綠色新政3個項目:
綠能改造、綠色能源和環保交通運輸系統。
♦️數位與綠能產業結合4個項目:智慧綠能學校、數位分身 (Digital Twin)、社會間接資本數位 (Social Overhead Capital; SOC)數位化、智慧綠能產業園區。
👉盤點這些投資的項目,不難發現其實也是台灣現在經濟轉型很需要的突破點。
對比韓國政府的企圖及雄心壯志💪,
台灣真要停止民主內鬥耗掉國力😫,急起直追。
民進黨2016年執政以來,
台灣在經濟發展比以前更好嗎❓
2016-2020年的5年之間,
蔡政府每年平均的實質經濟成長率為2.87%,低於馬政府8年執政的3.00%,
別忘了馬政府時代還經歷2008-2009嚴重的全球金融海嘯😲。
主計總處6日發布5月 #失業率,
驟升至4.11%創七年半新高😨,
6月三級警戒持續,基層服務業百業蕭條,
再加上畢業生進入職場,失業率一定更慘烈😱
另外台灣還深陷 #缺電危機🤧,
5月中旬的兩次全國分區停電,
都突顯電力供給不足情況迫在眉梢,
核二廠又在7/1日除役,
產生80萬瓩電力缺口(占發電量2.6%),
民營電廠電廠只能補足6成,
也就是我們隨時處在跳電危機之中🤦。
疫情之下更暴露台灣貧富差距嚴重,
民眾隱瞞身體不適只為可以繼續日薪工作😭,單親媽媽攜二子,冒雨騎車跨縣,只為一份「待用餐」,就算疫情過去,弱勢生活難回往常😥。
台灣近年來面臨嚴重的經濟轉型困境,
根據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發現
「國家對政策促進經濟,能力愈來愈弱」
其中面臨礎建設短缺特別是電力問題,
都嚴重影響投資者的意願,但目前也看不到政府拿出下一個十年經濟發展解方。
再加上疫情的衝擊,
對與許多產業都有根本性的影響,
我要在此很沉痛的呼籲政府📣
#停止政治惡鬥💢,
政府應該在此刻好好盤點,
並學習韓國建立疫後重建的經濟藍圖,
正視台灣經濟發展遲滯問題,
快為台灣找回經濟發展的動能。
#台灣民主內鬥耗掉國力
#花大錢大內宣不如實質的經濟投資
#好想贏韓國
#下一個十年經濟發展在哪裡
2020國民生產毛額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聯準會提前升息可能是假訊號?
聯準會釋放出升息訊號 股市不跌反漲
聯準會在6月17日舉行利率決策會議後,聯準會利率點陣圖(附註2)釋放出升息的訊號,如圖1所示,但這幾天資本市場表現詭譎多變,美股S&P 500指數先跌後漲,指數在6月24日創新高,不僅如此,Nasdaq走勢反覆震盪後,指數也創下歷史新高。此外,雙率表現也呈現不一,美元指數呈現大幅反彈,短期公債市場反應較大,2年期公債殖利率大幅反彈,但10年期公債殖利率走勢怪異不漲反跌。以學術的理論上來分析,目前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將近8.06兆美元,一旦聯準會釋放出升息的訊號,市場預期資金恐將會回收,則股市容易呈現震盪下挫、公債殖利率容易呈現反彈、美元指數容易呈現回升,但事實與理論呈現相反。
目前市場主要爭論的地方在於通膨的看法,有人預警1970年代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但另一方面聯準會主席鮑威爾在6月22日國會作証時重申,通膨會向聯準會長期目標水準2.0%回落。我們也認為物價將會暫時性攀高,主要因素除了基期影響之外,新冠疫情造成供應鏈混亂,部份商品價格也呈現暫時性攀高。對於聯準會利率點陣圖所釋放出升息訊號,以目前美國就業市場來分析,仍不足以討論升息議題。當前經濟情勢類似2012年,當時也物價呈現攀高,如圖2所示,同樣聯準會利率點陣圖,也釋放出2014年升息的訊號,但最後聯準會官員在2012年底時又預期2014年零利率政策不變。
2008年金融風暴時期、聯準會相對應政策
回想聯準會在6月17日舉行利率決策會議後,主席包威爾在會後記者會中表示,「沒有真正討論過在任何時點升息是否合適,因為目前討論升息時機是非常不成熟的」,且對於何時縮減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也沒有談到,所以,真正影響到聯準會決策的關鍵點在於,長期預期通膨是否穩固及就業市場是否回升到足以讓聯準會討論升息。我們經常會在聯準會公開的聲明稿中看到,「聯準會委員會尋求最大就業與長期物價穩定在2.0%附近」。以2020年美國經濟結構來看,實質國民生產毛額 (實質GDP)為18.42兆美元,民間消費占GDP比例約69.0%,私人投資占GDP比例約17.7%,出口(含服務)占GDP比例約12.0%等等,所以美國是以內需市場導向的國家,民間消費對GDP影響較大,就業市場越活絡緊俏,人們薪資上漲機率越高,物價上漲的機率越大,聯準會越有理由調升利率,如圖3所示。以下我們將回顧2008年金融風暴時期,聯準會政策與就業市場變化,並且推論未來聯準會政策可能的趨勢。
在2008年金融風暴時期,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不僅把利率降至零的水準,為了讓經濟不陷入通貨緊縮,持續挹注資金到銀行體系,還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從2009年開始實施QE1、QE2與QE3至2013年,期間還實施扭轉性操作(Operation Twist,簡稱OT)。有關聯準會實施貨幣政策時間表與相對應就業市場情況如表1所示。
2021美國經濟呈現復甦 但2023年升息機率不高
如今2021年6月聯準會利率決策會議中,主席包威爾在會後記者會中表示,「沒有真正討論過在任何時點升息是否合適,因為目前討論升息時機是非常不成熟的」,且對於何時縮減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也沒有談到,聲明中維持貨幣政策的寬鬆立場,維持每月購買1200億美元不變,直到就業與通膨取得更多實質性進展(substantial further progress)。所以回頭檢視目前就業表現,非農業就業人口距離金融風暴前的缺口約750萬人、且失業27週以上占總失業人口40.9%,若每個月非農業就業人口能夠平均增加50萬人,則13個月後約在2022Q2,非農業就業人口距離金融風暴前的缺口約98萬人,則類似2014年初聯準會開始縮減QE規模。
依上依分析,預期2022年第二季開始縮減QE規模,2023年第二季結束QE政策,之後為了不使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快速萎縮,且持續觀察經濟表現,會把到期本金再投資到相關資產,所以即使2023年第二季聯準會退出QE政策也不會馬上升息,升息的時間或許比我們想像的還有“一段期間的距離”,至少2023年升息的機率不高。
附註:
1. 有關最新聯準會決策會議可參考「美國聯準會最新決策,調高物價預期、2023年升息」一文。
2. 所謂聯準會利率點陣圖即為,聯準會官員們對於未來利率走向投票結果。
3. 有關聯準會縮減QE規模可參考「美國聯準會想縮減量化寬鬆規模,可能對市場造成什麼影響?」一文。
4. 雖然這次聯準會釋放提前升息資訊,並沒有造成資產價格的變化,可參考「通膨攀升,聯準會為什麼不會「緊」張」與「經濟循環與股市之關連」一文。
之前所介紹的電動車相關題材以及生技ETF連續幾天呈現上漲,本次介紹是一檔主動式管理ETF,該基金將“顛覆性創新”定義為引入技術支持的新產品或服務。
更多的內容與ETF,培養你的全球經濟觀點與ETF養錢術$299,請點入以下網址閱讀:
https://pse.is/3hhkb3
一天不到10元,每周讓你了解全球重要經濟議題,運用ETF,增加你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