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奶茶已經不只是臺灣各地手搖店必備品項,而成為國際知名、儼然是代表臺灣文化的飲品。我們也不難注意到,在其他國家,珍珠奶茶成為日常消費文化一部分的在地化過程中,發展出許多反應當地社會文化特色的創意料理方式。珍珠奶茶全球化現象的視角,也提供我們從中進一步看見物與文化認同動態交織過程。讓我們藉由 端傳媒 記者 張妍 的這篇報導,了解珍珠奶茶在美國興起與普及的過程,以及這項飲品對於亞裔美國人思考認同的不同意涵。
--------
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研究珍珠奶茶全球化的學者張馨瑋對端傳媒說,珍珠奶茶在世界上遍地開花與台灣的資本和移民密不可分。「有一批台灣移民,最初跟著資本的走向,走到了香港和大陸,用加盟等形式開奶茶店,教育出第一批消費者,並為大陸後來誕生本土奶茶品牌提供靈感。這些消費者出國之後,依然將奶茶當作他們的日常消費選項,帶動了全球市場的興旺。」
「另外一批台灣移民,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移民政策更開放之後來到美國,從事餐飲謀生。珍珠奶茶曾經是台菜小吃店裏的『隱藏菜單』,只有熟客才會點——就是台灣移民二代小時候喝奶茶的樣子。」張馨瑋補充,「台二代介紹了自己的同學、朋友喝,越傳越廣。他們也開始借奶茶思考自己的身份,創造關於奶茶的歌、MV。這和2000年左右亞裔文化向北美流動一樣,包括Kpop、壽司、日本拉麵,都成為潮流文化。」
美國西海岸的珍珠奶茶被叫做「Boba Tea」,諧音台灣俗語「波霸」,因加州是台灣移民最初聚居的地方,恰印證了張馨瑋指出的路徑之一。在東海岸紐約、波士頓等地,由連鎖品牌做起來的珍珠奶茶叫做「Bubble Tea」,「bubble」源自手搖杯產生的泡沫。
...
珍珠奶茶沒有亞裔移民的苦痛形象,而是時髦的、中產式的消費品,吸引了不同背景的亞裔移民向它靠攏。「所謂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包括55個國家移民過來的人,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族群都有。有錢人家的華人小孩,和過來打工的紐約非法移民的小孩,他們的共鳴,變成珍珠奶茶,變成在臉書裏大家都按讚的東西。不牽扯任何政治,不牽扯社會階層。」周成蔭說。
...
張馨瑋在歐洲做調研時發現,歐洲消費者潛意識裏已將珍珠奶茶看作是「北美的」,「人們雖隱約知道這是亞裔飲料,但他們覺得這是美國的流行產品」。一方面因珍奶的形象通過Instagram、TikTok等社交軟件在英文世界傳播,被全球受眾看到;另一方面,它確實沒有在強調「東方吸引力」。
「如果珍珠奶茶沒有進入美國,沒有成為許多美國年輕人的記憶,我不覺得它能夠全球化的這麼快。」張馨瑋補充。
與此同時,人們製造了一個關於珍珠奶茶的新詞:波霸自由主義(Boba Liberalism)。這個詞是負面的,是對某一種喝著珍奶長大的亞裔年輕人的貶低。這些年輕人會用潮流文化符號來定義自己的身份,但在其他地方又尋求白人主流文化的接納,對於真正的亞裔議題,缺乏清晰的政治立場。
(引用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922-international-us-taiwan-milk-tea/)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Cup 媒體 Cup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停泊在銅鑼灣避風塘超過半世紀、香港唯一船廟 —— 銅鑼灣三角天后廟,將於下年搬到陸上新廟。 船廟現時由一群平均 60 歲的漁民後代守護,他們都稱這位海上女神為「阿媽」。三角阿媽庇佑幾代漁民,亦不只是信仰。「當拜神,或是維護自己一班兄弟。我們是屬於這裡、屬於這個阿媽的。」負責人梁帶好說起小時候拜阿媽...
60年代 潮流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綠色行業:氣候變化挑戰中三個年輕人的職場故事。 類似這樣的新趨勢,其實也正在台灣發生ing.....(09/17/2021 BBC News中文網)
在新冠病毒仍然沒有在世界範圍得到控制、國際間關注阿富汗局勢、中美戰略競爭、經濟前景不明等等問題的同時,一項新的全球民意調查顯示年輕人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焦慮程度。
由英國巴斯大學(Bath University)牽頭與另外五所大學所做的一項民意調查,據稱是此類調查中規模最大的,有超過一萬名年齡介於16到25歲的年輕人參加問卷調查。
其中近60%的受訪年輕人說他們對氣候問題感到非常擔心或極為擔心;超過45%的受訪者說對氣候的感受影響到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其中四分之三的人說他們認為未來是可怕的;超過一半(56%)的人說他們認為人類在劫難逃。
受訪者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說感到悲傷、害怕和焦慮。還有許多人感到恐懼、憤怒、絶望、悲痛、羞愧,和希望。
一個16歲的少年說:「這對年輕人來說當然是很不同的事情,對我們來說,地球毀滅是關係到我們個人的事情。」
在這樣的焦慮中,英國年輕人對「綠色工作」的興趣日益濃厚,他們有的工作在海上巨大風力發電場,還有的參與到製造家庭供暖新設備的綠色行業中。
綠色工作新潮流
什麼才算綠色工作?最簡單的答案是,一份直接有助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當然許多人認為它應該也包括間接支持這一目標的職位。
這一類的工作致力於減少碳排放、恢復自然環境和物種多樣化、改善環境等。一般來說綠色就業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建築、交通、工業、農業和林業等六類經濟部門。
英國政府希望創造更多這樣的工作,有計劃將綠色工作職位從現在的41萬個增加到2030年的200萬個。
這樣的計劃並不是沒有風險,但某些領域將為許多人提供職業機會。
BBC科技事務編輯大衛·舒克曼(David Shukman)走訪了三個選擇在快速成長的「綠色職場」工作的年輕人,從他們的親身體驗中可以了解從事這些工作的感受。
無排放供暖
家庭燃氣鍋爐排放的廢氣導致地球過熱,國際能源署的智庫表示,如果全球要實現零排放能源目標,必須盡快停止銷售家庭燃氣鍋爐。
在愛丁堡附近的利文斯頓,三菱電機的工廠正在生產一種替代產品:空氣源熱泵,它從空氣中汲取熱量供暖和提供熱水,在此過程中沒有任何碳排放。
27歲的保羅·麥庫根(Paul McGoogan)七年前開始在生產線上工作,塑造空氣源熱泵的外殼金屬板。他現在是這個團隊的負責人。
他說,在一個新興的行業中工作,好處不僅僅體現在工作有保障、有安全感。
「我和女朋友剛剛買了新房子,我們的下一步是希望有孩子,所以知道我們在做的工作是在為更可持續的未來盡一份力,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有了熱泵,就需要安裝,因此安裝熱泵的工作也是可持續的職業。據統計,2019年,全英國的熱泵安裝工作職位有900個,到2028年,預計將有15000個。
低碳農業
21歲的貝絲·坎貝爾(Beth Campbell) 在英格蘭北部林肯郡的斯肯索普(Scunthorpe)工作。去她就職的農場參觀,就像踏入了一個科幻小說的世界。
她在瓊斯食品公司(Jones Food Company)擔任研究助理,該公司是歐洲最大的垂直立體農場。在那裏,她檢查成千上萬的香料植物羅勒(basil)。這些香料種在巨大的托盤上,相互堆疊在,沐浴在柔和的紫色燈光下,吸收的是經過精心控制的營養和水分。
這裏, 水是循環使用的,電力來自屋頂上的太陽能電池板,不會釋放化學物質,沒有重型柴油機械,收獲後的作物在當地銷售。這一切都是為了盡可能降低環境成本。
貝絲見到海灘上的塑料垃圾和農作物歉收的景象後被深深打動,於是她報讀大學時選了化學專業。偶然的機會她從英國自然學家大衛·愛登堡的紀錄片中聽說了垂直立體農業,並意外地發現了這個離她家不遠的工作機會。
「我一時興起馬上申請並得到了這個工作機會,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第一次進來的時候就被嚇到了,農場的規模之大令人難以置信。」
室內農業作為一個概念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就一直存在,但從未有如此規模和全面的技術來使其成為可持續的農作方式。英國各地正在計劃建立幾十個。
貝絲說:「這可能會徹底改變農業,因為你在本地生產、本地銷售就不會因為把東西用飛機運送到世界各地而產生數以噸計的碳,這個過程中還有很多東西在運輸時就已經腐爛了,運到目的地時只能扔進垃圾箱。」
維修海上風力渦輪機
風力渦輪機正像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在英國周圍的水域,這導致了海上建築和維護工程業的蓬勃發展。
這個行業直接和間接創造的工作崗位達26,000個,到2026年,這一數字將上升到70,000個。
23歲的布雷迪·薩爾蒙(Bridie Salmon)是風能公司Orsted的學徒技術員,她正在學習如何維修這些巨大的機器,確保葉片保持轉動,發出沒有任何碳排放的電能。
她在看到了澳大利亞大堡礁的死珊瑚後,下決心要為環境所遭遇的破壞做一些事情。
她說,在她的職業規劃清單上,第一就是要加入一個幫助氣候變化的行業。於是她入讀了在林肯郡的格林斯比學院(Grimsby Institute),學習維修風力渦輪機。
獲得維修資格後,她將在一艘維修船上工作兩周,有機會去到離岸邊最遠的渦輪機。但這份工作充滿了挑戰。要檢查維修渦輪機,她必須首先經過波濤洶湧的海面,從船上去到渦輪機塔樓的底部,然後還要攀登很長的距離才能到最高處的機身。
最新型的一些渦輪機有近200米高。她怕不怕高呢?
她的回答是:「必須學會相信設備,相信保護繩索一定會給你保護,然後就不怕了。」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8557823
♡
60年代 潮流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看着今日的新晉歌手參加《全民造星》、《聲夢傳奇》等歌唱比賽節目,可會令你聯想到當年青澀的新秀Sammi(鄭秀文)?
曾經,香港巨星的風采引領着兩岸三地以至整個亞洲的潮流,「港星」風頭一時無兩。走進香港文化博物館的《瞧潮香港 60+》展覽,讓人完整地看到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是如斯的豐盛多元。
由戰後經濟起飛後的百花齊放,60年代蕭芳芳帶動的迷你裙熱潮、70年代反映小市民「搵食艱難」的電影《半斤八両》、唱出香港精神的《獅子山下》、80年代樂壇巨星如張國榮、葉麗儀 、羅文、梅艷芳及Beyond、港產片除了受到港人喜愛,更踏上了國際舞台⋯⋯香港流行文化潮來潮去,一浪接一浪的歌、影、視經典走進香港人的生活,隨着時代變遷,沉澱又演化,遂成為專屬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除了提供娛樂,流行文化其實也在回應社會需要,例如1991年華東水災,電影界製作了《豪門夜宴》,是一部雲集當年業界巨星的大電影;1972年六一八雨災的時候,電視業界也相應做一些慈善籌款的活動,例如有創新的馬拉松式籌款節目,這些突破性的節目與創作,其實都有回饋社會的意義。」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特別職務)吳雪君說。
透過豐富的展品,《瞧潮香港 60+》展覽向公眾展出過去六十年間香港的流行文化浪潮,時間線由戰後一代開始伸延至千禧年代,蘊含了幾代香港人的成長回憶。展覽展出多件別具意義的展品,例如電影海報師阮大勇的珍貴手稿、許冠傑的第一張粵語唱片《鬼馬雙星》、黃家駒用積蓄買下的第一枝木結他及多位巨星在紅館登台的華麗服飾等,每一件展品都訴說着一個時代的故事。
吳雪君特別提到,展覽中電視的部分最難收集展品,原因是部分電視台已經結業,「當年電視業界的競爭非常激烈,製作要求很高,作品都非常出色,例如佳藝電視就有不少精彩作品,它也是第一間電視台將金庸武俠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在當年引起廣大迴響。只可惜保存下來可供展覽用的展品不多,於是我們就利用當時的電視周刊,向大家展示當年的劇照和演員的服裝造型。」
懷緬過去的同時,或許有人會感嘆香港流行文化輝煌時代不再。吳雪君館長則有另一看法:「香港娛樂圈標誌性人物,寶珠、芳芳、Sam哥、家駒、梅姐及哥哥,他們都在那個年代冒起,可謂造就了一個時代的高峰。但再看看現時香港的歌唱比賽和音樂節目,我從新晉歌手身上看到了一點Sammi的影子。記得Sammi在訪問時提到,她自己當年毅然進入歌壇,是因為看了梅姐的新秀比賽,她當下就告訴自己,只要一夠歲數就要去參加新秀,最後她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近年,一群對音樂很有熱誠的年青人陸續冒起,他們也各自有自己的啟蒙和榜樣。這種一代影響一代的精神傳承,其實一直在發生。香港流行文化要再創高峰,感覺上並非遙不可及。」
#香港文化博物館 #瞧潮香港60 #香港文化 #流行文化 #傳承 #hongkongpop60 #hkexhibition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康文署
「瞧潮香港60+」展覽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新界沙田文林路1號)
日期:即日起免費入場
開放時間: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星期一、三至五)
上午10時至晚上7時(周末及公眾假期)
逢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及初二休館
60年代 潮流 在 Cup 媒體 Cup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停泊在銅鑼灣避風塘超過半世紀、香港唯一船廟 —— 銅鑼灣三角天后廟,將於下年搬到陸上新廟。
船廟現時由一群平均 60 歲的漁民後代守護,他們都稱這位海上女神為「阿媽」。三角阿媽庇佑幾代漁民,亦不只是信仰。「當拜神,或是維護自己一班兄弟。我們是屬於這裡、屬於這個阿媽的。」負責人梁帶好說起小時候拜阿媽,笑得特別開懷:「就是為了吃,跟著爸爸去廟船,一定有東西吃,以前 5 月賀誕更有豬肉分,很多小孩一起玩…… 長大就求出海平安,搵到兩餐。」
7、80 年代是香港漁業黃金時期,梁帶好看著上一輩出錢出力,維護船廟,一年一度的賀誕亦愈來愈盛大。直到近年他接手,只能慨嘆愈來愈吃力:「年輕的不信你這些,我們這一代做得幾多得幾多。」雖然不捨得船廟,但打理陸上廟較慳水慳力,亦更方便善信入廟,他認為是延續這項傳統的必要一步。
研究天后信俗多年,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廖迪生指出,2000 年間,國際興起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風潮,影響了本地政府和新一代。這個契機如何幫助延續傳統文化?這些本土文化對今日香港人又有何意義?
延伸專題:
【子承父業,化傳統為潮流】
http://bit.ly/2kZkiOy
【氣候變化之下,300 年意製樂器傳統亦受威脅?】
http://bit.ly/2Giwzo3
【「消失」的撈金魚檔,為難的養魚業者】
https://bit.ly/32RXT98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60年代 潮流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你知道牛仔褲原本其實跟牛仔無關嗎
【 本集工商服務:#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青年好政 】
💰 獲得 9 萬元的機會來啦!
你是 18-35 歲的青年嗎?
你想要參與公共議題討論、共同參與政府決策嗎?
趕快募集 3-5 位夥伴組隊參加教育部青年署舉辦的「青年好政 Let’s Talk」活動,你和朋友們就有機會獲得最高 9 萬元的獎金!
詳情請看這邊的活動官網👉 :https://bit.ly/2XfJgZg
記得在 6 月 30 日以前完成報名呦❗
-
✔︎ 成為七七會員(按這裡,你可以幫助我們繼續日更):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00 預告
00:43 牛仔褲的發明,跟黃金有關?
03:05 牛仔褲三巨頭與他們的重要里程碑
05:18 工商時間
07:51 牛仔褲:叛逆青年唯一指名款
10:48 我們的觀點:休閒與正式的集合體
【 製作團隊 】
|企劃:歡歡
|腳本:歡歡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范范、歆雅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李維‧史特勞斯:牛仔褲先生:https://bit.ly/36w63UK
→ 牛仔褲:經典不敗流行:https://bit.ly/2zoDNrk
→ 牛仔褲百年史,致那條陪我們歷經風霜的牛仔褲|女人迷 Womany:https://bit.ly/2A6Qcju
→ 牛仔褲維基百科:https://bit.ly/2B369b0
→ 【心得】 世界上第一條牛仔褲-Levi's 501的故事:https://bit.ly/2zxdAXl
→ 【心得】 美國丹寧三巨頭之一-LEE的故事:https://bit.ly/36vbFid
→ Lee - 源於1889年的牛仔傳奇:https://bit.ly/2A5Nb2W
→ 馬龍白蘭度:https://bit.ly/3bYu8Vn
→ 養子不教誰之過:https://bit.ly/3c5mmck
→ 亂點鴛鴦譜:https://bit.ly/2M0UBY0
→ 亂點鴛鴦譜 imdb:https://imdb.to/3d5bwEy
→ 貓王:https://bit.ly/2TjTg2l
→ #時尚歷史課:回顧60、70、80年代,音樂與時尚碰撞出的服裝革命:https://bit.ly/2LZSKCF
→ BBC|西裝歷久不衰的真正原因:https://bbc.in/2TDaQyL
【 延伸閱讀 】
→ 加利福尼亞淘金潮:https://bit.ly/3d70xL4
→ Levi's 品牌故事:https://bit.ly/2TIvjSO
→ #時尚歷史課:美式休閒中的文化亮點,丹寧褲的輝煌成長史 - The Femin:https://bit.ly/3eoXGNL
→ 品牌故事 ∣ 美式牛仔 ‧ 潮流新面貌 WRANGLER:https://bit.ly/36wdifv
→ 快被遺忘的WRANGLER威格(世界三大牛仔褲品牌之一):https://bit.ly/2LYnioz
→ Vogue 時尚百科: 永遠穿不膩! 100年來的牛仔褲演變史:https://bit.ly/2TEwtyy
→ #時尚歷史課:美式休閒中的文化亮點,丹寧褲的輝煌成長史:https://bit.ly/2LVEVFk
→ 一條牛仔褲值31萬?!原來是這位性感女神穿過的遺物……:https://bit.ly/2Xdx1MD
→ 【GQ長知識】穿着你的牛仔褲死去吧!:https://bit.ly/2yDwiMM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simpleinfo.cc
60年代 潮流 在 黃君聖Sunny營養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畢業15年的營養師之路
國中開始就很愛打籃球
高中畢業就到士林球鞋店打工
當時的我只是個工讀生
那時候的時薪差不多100元吧
由於我是店員的關係
所以店裡面的鞋子可以拿折扣
差不多可以打七折
那時網購剛開始盛行
所以就可以把鞋子拿去網路上賣
一雙鞋2~3000元
可以賺一折也就是2、300元
比我一個小時在那邊站著上班好多了
就這樣開始做了球鞋生意
後來也開始在網路上賣了衣服
所以我大學時期常常都是在
網拍回問題、面交、寄貨
根本就沒有心思在學業上
由於是唸食品營養系的關係
就感覺是要考個營養師執照
對未來會比較有幫助
不過那時只抱持著試試看的態度
根本就沒有認真準備
所以想當然爾只是去陪考而已
而那時我服飾生意一樣在做
後來還做了批發
全省都有配合的店家
而後還開了店面
那時台北最多還開了五家店
年營業額還做到有六千多萬
但是由於擴張過於快速
賺的錢也都花在開店以及人事成本
所以也沒有真正的賺到錢
做了七八年又回到原點
而後家裡的廣播事業需要有人能夠接班
想想也好
但是剛開始時是非常不能適應
第一是要講台語
第二是要接觸老人
第三還要早起
跟原本的工作實在是天差地別
原本是在做潮流的服飾產業
講求的是最新最流行的東西
而生活作息也是日夜顛倒
還有就是生活在北部的年輕人
幾乎是用不到台語
講起來也真丟臉
所以一開始還因此去學台語課
明明台語就是我的母語
為了要與許多阿公阿嬤溝通
所以一樣硬著頭皮去學
但是台語實在是太深了
也不是一時半刻就可以上手
一直到現在都還要繼續學習
然後我開始送貨
其實ㄧ開始也不理解
為什麼都要親自自己送貨
大可以用很方便的宅配就好
但是電台的工作其實很重要的一環
就是情感的連結
其實做生意也是這樣
就像做人一樣
好險我本身就是一個挺有耐心的人
所以常常可以聽聽阿公阿嬤
說說他們的人生故事
久而久之我的台語也漸漸進步了
做廣播其實就是老人照護問題
因為他們的小孩
中生代的年輕人都正在打拼
所以也沒有多餘時間照顧家裡的長輩
而聽廣播就變成了他們的休閒娛樂
廣播電台的主持人每天聽著聽著
就變成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天天噓寒問暖中也與他們成為朋友
變成一種精神上的慰藉
這就是為什麼廣播電台主持人所說的話
他們可以深信不疑
但是也由於這樣
所以在我的理念當中
更應該給予他們更優質的服務
包含產品
我們主要是販售保健食品
但是實際上普遍年輕人當中
對於廣播電台販售的商品
都沒有好的印象
就是因為在早期廣播盛行的年代當中
產品品質良莠參疵不齊
所以常常認爲這種都是騙人的
這個觀念其實已經根深蒂固在大家的心中
但是其實想要做好產品的人還是大有人在
不過要扭轉這樣的觀念實在非常的困難
也遇到許多的阿公阿嬤
買個東西要偷偷摸摸的
為了就是怕被家裡人唸一頓
長期在這種環境下工作的我
覺得相當的挫折
常常人家問的在做什麼的
我也不好意思......
甚至是說不敢告訴大家
而這時的我也有個想法
我自己本身是營養系畢業的學生
為什麼我不好好把握能考營養師的資格
有了專業的證照
才能更有說服力
因為畢竟考營養師是要念相關科系
而且要有實習才有應試資格
所以在2017年的時候
上網找了間線上補習班
就開始準備考試了
但由於要邊工作邊念書
而且準備的時間也只有兩個月
其實沒有真正的靜下心來唸書
也還找不到方法
所以那時候也才考了48分
後來還有繼續報名
但是卻沒有去考試
就這樣又開始自我放棄了
但是由於一直在這樣的環境工作
考營養師這個念頭
一直在我的心中不曾消失過
日子又這樣過了一年
那時決心想要認真的為自己再拼一次
所謂天助自助者
當你想要努力的時候
一路上就會有許許多多幫助你的力量出現
這時候我遇到了一位長輩-楊總
雖然他現在不在了
我也是非常的感激他
他提供了我一些非常有用的方法
那就是夢學板
你把你想要的東西寫下來
並且寫出達成夢想後的優點
並且寫下該如何達成的實際方法
這也成為了我的開始
另外我也遇到了在營養師界的大推手
黃尚銘老師
他對於營養界的貢獻
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大
他就是名副其實的營養師之師
透過向他學習的專業知識
以及讀書的方法當中
讓我這個已經畢業15年
以及補習過好幾間的學生來說
能夠在這次順利通過考試
真的是要非常感謝他
不過雖然方法找到了
也認真地讀了半年書
但是我也不是一個這麼順利的人
在2019年的第一次考試後
放榜了
我考了59.42分
這個應該是接近落榜頭的分數
拿到成績時真的是很憂鬱
能夠做的我都做了
申請複查成績、閱覽試卷
結果也是都一樣
沒有改變
這時候的心情調適其實是最困難的
還好這時候有家人們的支持
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並且給了我繼續唸書的時間
所以我也是看了幾部勵志的電影
馬上把眼淚擦乾
沒有想太多就繼續坐在位子上面讀書
就這樣又拼了四個月
從早到晚三個時段
約莫十個鐘頭的苦讀
週一到週六
當然還是要有適當的休息時間
不然是很難維持
直到最後終於是順利過關
其實最難的不是考試本身
難的是堅持的心
讀書方法分享
1.夢學板
夢想學習板
設立目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但是要怎麼達成目標就需要把它量化
而夢學版就可以幫助你完成這件事
先把你要達成的目標寫下來
再把要完成目標該做的事項寫下來
而且是寫得越詳細越好
並且寫上達成目標後的優點以及缺點
最好能再給自己
完成階段性目標的獎賞與逞罰
舉例
我的目標就是考上營養師
總共六個科目
每科平均60分
那就是把各科的目標分數訂出來
再來就是檢視自己可用的時間
一天可以念多少小時的書
多少時間休息、吃飯、睡覺
當初我就是設定
一天分三個時間唸書
早上、中午、晚上
每個時段約3.5小時
當中包含了
看線上課程以及真正唸書的時間
以及每個時段需要看的內容
我則是安排一週唸書六天
另外當然也要安排休息時間
我是安排一週一天休息時間可以放鬆
不然沒有休息時間根本就無法維持太久
再把這些通通文字化
寫下來貼在牆上
這樣不時的就會看見自己需要做的事項
如果完成的某階段的目標
例如念完某個章節或是做完哪幾年的考古題的時候
我就會讓自己稍微放鬆一下
看部電影之類的獎勵
2.讀書計畫
營養師國考總共有六科
營養
生化生理
膳療
食安
團膳
公衛
總共可以拆成以下主題
生化搭配營養
生理搭配膳療
營評、生命期、公衛
團膳、食安、法規
我自己的方式是採取單科來念
這樣我覺得比較能夠有個整體性
不過最好將所有的主題安排唸過三次
畢竟我不是天才
沒有辦法看過一次就過目不忘
不過第一次的時候採取快速看過
不會看得太細
讓自己本身了解各個章節的重點範圍
著重於理解、分析、必較、整理
第二次著重於考古題來複習
並且分成選擇題以及問答題
選擇題一定要把每個選項都搞懂
了解為什麼對以及為什麼錯
因為做到最後你到會發現
錯的選項沒搞懂就會一直錯
過了一段時間再做一樣會錯
那就是代表你沒有真正的搞懂它
問答題要著重於答題的架構才是關鍵
一定要自己寫過
補習班給你的答案很完整
但是考試的時候是根本寫不出來那麼完整
只有自己寫過做過才有辦法答題
如果寫的覺得太慢的話
也可用錄音的方式記錄下來
然後自己用聽的複習
重點就是要把答案
先用你的腦子先想過一遍
讓這些記憶永久停留在你大腦的區域
那就可以隨時完整的表達在考券上
說跟寫就是表達的一種方式
第三次就是屬於背的階段
專業的養成就是不斷的練習再練習
所以這個階段
就是讓你有更好的答題成功率
要把所有的重要生化路徑
都內化在你的心中
只要題目一出來
這就像是你天生就會的東西
反射動作沒有什麼好懷疑的
而這就是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夠做到
我自己的例子就是已經畢業15年了
當初也會有懷疑
覺得自己是不是年紀大了
腦子不好使
記憶力越來越來差
但是事實證明
只要你有心
一定還是可以完成的
就看你願不願意
花時間一步一步的完成你的目標
希望我的故事能夠對你有些幫助
黃君聖/Sunny營養師 與你共勉之
60年代 潮流 在 顛覆時尚感官分水嶺的1960年代 - OJO SALON|常晨企業 的相關結果
成為60年代經典鞋款之一。 說到60年代表人物無庸置疑的絕對是Twiggy,. 顛覆上個世代女性形象,. 以纖細瘦弱身材、boylish的低層次俐落短髮以及濃密大眼娃娃妝;. ... <看更多>
60年代 潮流 在 1960年代的時裝風格 的相關結果
60年代 後期流行披風(Ponchos)、莫卡辛鞋(moccasins)、獎章項鍊、珠子、波卡圓點印花、鍊狀腰帶、喜歡比勝利手勢V、長而多層的泡泡袖,無論男女都穿 ... ... <看更多>
60年代 潮流 在 60年代時尚潮流:迷你裙、時髦菸裝,顛覆傳統印象的各式多 ... 的相關結果
1960年代是一個時代的分野,舉凡人文藝術、設計、音樂與時尚潮流,無一不在這個年代有著最大的碰撞與火花,Marc Jacob 就曾說:「60年代有著震盪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