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怕失去自由、怕害到別人的人文詮釋》 /曾昭旭
曾昭旭老師是我高一的國文老師,當時對老師的崇拜,幾乎讓我在高三分組的時候,認真考慮要報考師大國文系為第一志願。
雖然最終仍然跟著大潮流走,念了理工,但是影響所及,我在大學一年級的中文課,只會用文言文作文,我的大學同學們應該都還記得。
感謝社群軟體平台的幫助,在我退休之後,加入了高一同學會的Line群組,又與曾老師聯繫上,得以經常閱讀到老師所寫的文章,私下也會向老師請教,得到老師的指點。(如果想要了解曾老師的話,歡迎自行Google上網搜索。)
我今天看到老師的一篇文章,談到中西文化對此次疫情的影響,在美國和台灣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做法。老師從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兩者的缺失,並提出撥亂反正的辦法。
徵得老師的同意,與我的臉書朋友們分享。大師之作,切勿錯過。
《怕死、怕失去自由、怕害到別人的人文詮釋》 /曾昭旭
1.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怕
回顧疫情,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中西差異:
首先,關於戴口罩,台灣可能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地方。加上勤洗手、少出門、與人保持安全距離,合稱防疫新生活。這種軟封城可說是繼上階段的成功加零之後,今年五月以來僅花70天就能把這波疫情壓下來的主要因素。令國外輿論在譏諷台灣過於自滿之後,不得不再度稱讚台灣的防疫能力。而反觀西方人則是對戴口罩非常反感,視為妨礙自由與人權。即使疫情高張,病亡甚眾,仍然要走上街頭遊行抗議,或者不戴口罩群聚飲酒(許多西方人視上酒館為生活必備)。頗令台灣人感到不可思議。
其次關於打疫苗,台灣人多半非常緊張怕打不到,以致連少量殘劑都爭先恐後搶打,天天質問政府為什麼不早買夠疫苗?反觀西方人(如美國)卻疫苗過剩,要用種種方便服務、實質獎勵吸引人民來打;卻還是有一半的人質疑疫苗,選擇不打。以致美國至今完成兩劑疫苗的覆蓋率才50%左右,難以達成群體免疫。也讓台灣人感到匪夷所思。
試問隔一個太平洋,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雖然因素甚多,但主要的恐怕還是文化差異,才使得台灣人(代表中華文化)和美國人(代表西方文化)普遍所怕不同,所以面對疫情,也才有這麼不同的反應。
這文化差異我們很容易想到的就是中國人包括台灣人比較戀生怕死。這看法雖然似嫌粗糙,卻並非沒有道理。中國人常諱言死(連醫院大樓都沒有四樓),俗語更是直說「好死不如賴活」。真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會賴活的人,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都能堅靭地活下去,人還愈活愈多。即使病痛纏身,常跑醫院,每天吃一大堆藥,還是要活。就更不用說病危之時,家屬幾乎無例外地要求醫生用盡一切手段去急救挽回了(而不管是否徒增病人的苦痛)。所以在台灣,洗腎、葉克膜、達文西手臂、鼻胃管灌食、插管、CPR急救等等都有濫用之嫌。遂產生醫藥愈發達,不健康餘命愈長且愈苦痛的荒謬現象。真是執著於賴活到完全沒道理的地步了!那麼,過度緊張於執行防疫新生活是否也是其中一環呢?
當然,這種戀生怕死的所謂文化影響,早已不是中華文化的本來精神。相對的,西方人愛自由而不在乎染疫死亡(所謂不自由 毋寧死),延伸到也不在乎傳染給別人害別人死亡,其實也已經是西方文化精神的墮落;變質為寡頭的個人主義,也並沒有比中國人的戀生怕死好到那裡去。總之,只要是從怕出發,不管是怕死還是怕失去自由,都一樣是文化的變質墮落;只是因文化性格不同,所以墮落也有不同形態罷了!
2.文化精神異化變質衍生種種心理恐懼病痛
原來中國人容易戀生怕死,是因中華文化根本就是一種生命精神,引申之也包括道德精神。狹義的生命精神是指一種肯定生命的存在與求生存的靭性彈性、適應力包容力;用一句白話表示,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但廣義的生命精神則要進一步問活下去所為何來?答案就是去創造生命存在的意義價值,或說去立人達人愛人,亦即充分地自我實現。此即名曰道德性或理想性。用一句白話表示,就是「一旦活得下去,立刻就要求要活得優美」。亦即:生命主體性一定要自覺地發展出道德性來,才是真正的主體性(真我);否則,停留在努力求生存而忘了善用生命以創造意義與愛,生命精神就會失落,退墮到以維持形軀肉身的生存為唯一目的,遂衍為荒謬的戀生怕死心態。其所以荒謬,即在長生永不可得,戀生終必無望,所執只是假我。於是怕死之情也就永不能解除;人生將永只有苦而無樂,反成生命的實質否定。以否定生命(放棄意義之創造)來貪愛生命,此所以為矛盾荒謬也!
至於西方人之愛自由,首當釐清此所謂自由到底是指什麼?原來和莊子所謂逍遙、佛家所謂自在大大不同,而實指一種生存權或基本人權。如羅斯福總統許諾美國人四大自由,總言之實即生存權也。又如西方許多國家的國歌,歌詞大都提到與敵人鬥爭以爭取自由,甚至充斥血腥殺戮(法國國歌足為代表),主題實即國家民族之生存也。但此所謂生存,意思卻和中華文化脈絡下的生存不同:中國人是指素樸的形軀生存,意義是好活用此身以進行道德創造。但在西方文化(姑以基督教文明為例)的脈絡下,人身並無主體的身分(上帝是唯一的主),而只是上帝的工具。上帝頒布律法與上帝之國的藍圖,人則納入此律法結構中享生存生活之權利以盡為上帝服務以依上帝藍圖建構地上之國的義務。換言之,人的自由只是上帝誡命與法律規定下的行動自由(可稱為廣度的自由,與中華文化脈絡下之心靈主體自由或深度的自由不同),目的是藉此善盡待奉上帝的義務。因此,若忘記善盡作上帝博愛工具的責任,自由便會退墮為自我中心、自私任性,到玩法弄權,背叛上帝律法的地步。這當然是西方文化精神的變質異化,於是神化為魔,假冒上帝之名而實行魔鬼之事。西方近代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掠奪世界資源以自利,皆其流也。
3.文化退墮之病仍當用文化療癒
以上分析中西文化異化退墮的不同脈絡,而同歸於有所怕的虛弱心理。而不管怕什麼,都可總說為怕死(請參考前著《論生與死的詭譎相即》一文),亦即怕我之不存在;只是西方人的存在觀是「我自由故我在」(自由本質即生存權),中國人的存在觀則是「我活著故我在」(活著即一切可能之基礎)罷了!
而不論中西,其生命的存在都是要指向意義價值之實現的,差別只在實現的形態不同;在中華文化是善用形軀以作道德創造,在西方文化則是享自由人權以盡為上帝愛人工具之義務。所以,當其退墮為執小我自私的時候,都同樣會有假上帝或道德之名以自我文飾的虛偽。在中華文化脈絡是假借仁義之名而實則忘義逐利(孔子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生活中,無論親子友朋乃至政府人民,口口聲聲為你好而實則以威權干涉宰制,不知尊重人權者多矣。在西方文化脈絡,則是假冒上帝之名而實則叛神歸魔(如浮士德出賣靈魂與魔鬼交易);在社會與國際,自以為秉上帝旨意而對異國異族異教徒橫施歧視侵畧迫害滅族之暴行,不知衆生平等,皆當為上帝之博愛所蔭庇者亦多矣!於是落到疫情的面對,在西方美國,遂有將自我自由無限上綱而敵視戴口罩者、排斥亞洲裔(誣之為病毒源頭)之表現。在台灣,則有將戴口罩以免害別人被傳染之道德立場無限上綱,自居於道德優位而對不戴口罩者輕予指責,橫加干涉,教訓之餘,甚至還施予霸凌懲罰。這些實都是假自由假關懷、假正義假道德的表現,雖中西形態有異,其屬假冒為善則一也。
那麼,對這些因文化精神泯失扭曲變質而形成的病痛(其病徵則可總結為怕之一字,即《大學》所謂:「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也),要如何才能得到療癒呢?而答案無他,就是回到文化發展的堵塞處重新求其通罷了!在此要點有二:一是問你的文化發展是因何堵塞的?二是那要如何才能彌補前愆重新走通?
先說中國文化這一面,問題乃出在由內聖(個人心性修養以成為仁者愛人的君子)跨到外王(事實上能普遍且有效地愛到眾生)時被卡住了,使得愛傳不過去,或在傳過去時愛變質為非愛。為什麼會如此?則因太容易用愛籠罩一切(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而忘了現實上人我有別,當尊重對方的人權或自由意志。遂導致以道德、以義理、以愛傷人,而受傷者還得因感情故委屈忍受。子女忍受父母,父母也得忍受子女,愛之互動竟成互相折磨,遂成中華文化體中的普遍陰暗。那麼當如何彌補此文化體的漏洞呢?簡言之就是當從西方文化得到尊重人權(西方文化脈絡下之廣度自由)的啟發與覺悟、肯認與實踐。由家庭以至於社會、國家,次第皆然;然後從修身開始推擴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事業才能走通;這當然進一步包涵現代社會、政治體制的合理運作,即所謂民主也。
再說西方文化一面,問題乃出在人僅自居為上帝的工具與僕人,生活在依法行政的體制運作中,只與認知理性相關,卻把價值問題丟給宗教,感情問題丟給文學藝術,自己只屬宗教文學藝術的受蔭庇者或受益人(西方人普遍有對教士與文學藝術家的崇拜情結),而不知自己也可以是生命感情與道德價值的主體(這當然須經一番自覺的工夫修行)。於是生命主體沈隱成為佛洛伊德心理學中的黑暗本我,當宗教法律與文學藝術的帶領薫陶力衰退,便會冒上來成為自利相爭的亂源。何止遺忘上帝的仁慈(仁慈更高於正義),更且將自私自利合理化為生存競爭的正義(達爾文的進化論、美國理直氣壯的所謂國家利益、美國優先)。遂致擾亂世界,各奉自己的上帝伸展自己的權利,而難以分辨誰屬上帝誰屬魔鬼了。那麼當如何彌補此文化體中的漏洞呢?簡言之就是當從中華文化得到主體自覺(中華文化脈絡下之自由,即道家禪宗之深度自由也)的啟發與覺悟、肯認與修行。啟動仁心的自覺,以培養根本自信,拓展宇宙心胸,超越一己一族一國一教的局限而直通上帝博愛的本懷,以天下為己任,為萬世開太平。這樣才能真走通依上帝心中的藍圖(大同世界?)以建設地上之國的康莊大路。
當然,以上提示的彌補療癒之道,實質上就是中西文化兼取其長的會通之路。這激盪會通事實從馬哥孛羅、利瑪竇東來就開始了,其間迂迴曲折、辯證跌宕,至今未已,也許才是又一波的方興未艾,而必蔚為未來世界文化發展的主旋律,吾人且拭目以觀,靜心以待。
2021-8-22 4300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少人以為只要讓病人插管或氣切,病人可能就會躺在床上一輩子。但事實上,在某些狀況下,及時插管和氣切往往是搶救病人生命必須處置。不了解氣切與插管為何,可能就是造成誤會的原因,以下胸腔重症科蘇一峰醫師要教你,重症必學的3堂課! 插管是什麼? 插管,全名為氣管內插管,是維持患者呼吸的一種急救醫療措施。...
cpr 做法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投書【「染疫瀕危要不要急救?」緊急時刻下的艱難討論,英美經驗帶給我們的反思】
「家屬您好,病人的病況直轉急下,他有立過DNR嗎?您們是否同意在臨終、瀕死或無生命徵象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COVID-19病況發展快速,許多人在幾天內就面臨生離死別,要怎麼救、要不要插管或CPR,有時竟得在極短時間內決定,對家屬、病人都是艱難抉擇。
事實上因應疫情,過去一年英、美都已大力推行「讓人們早點想想染疫後如何治療」的做法,不僅官方鼓勵人們在疫情期間先行填寫預立醫療照顧計畫文件,民間也針對COVID-19染疫後的情境量身定做,用好幾項問題引導民眾思考想如何治療:「您的血氧飽和度下降,您是要去醫院?還是願意在家中進行非侵入性呼吸照護?您希望醫療照護人員選擇舒適的治療措施、或是為了延長生命選擇侵入性的治療?⋯⋯」
不僅如此,醫護該如何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詢問急救意願?如何讓病人家屬了解治療可能的結果?也都有單位提出指引解說。在台灣,DNR雖已推行20年,但仍不是人們平日就會談論、思考的問題,在疫情下,國外經驗或能提供我們反思。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covid-19-dnr-international-experience
#延伸閱讀
【COVID-19風暴的醫療倫理撞擊:「沒有呼吸器、也沒病房了,你去問問病人要不要簽DNR?」】https://bit.ly/3qQIH6o
【投書|面對COVID-19疫情的醫療倫理衝擊,我們可以做得更多】https://bit.ly/2SQjWeh
#報導者 #DNR #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 #疫情 #善終權 #COVID19 #臨終 #重症 #末期病人 #醫療選擇
cpr 做法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日寫完個post發現好多人覺得只要病人或家屬想要,醫護就要尊重同服從。
但其實條線並非想像中咁簡單,舉幾個常見嘅兩難
1. 最常見的不作心肺復蘇CPR
其實法律上這個是一個醫療決定,醫生可以直接決定要不要CPR。但在晚期癌症或無可逆轉的長期疾病的病人上,進行CPR很多時候只會造成更大創傷而對生活質素或預後並無改善。
醫生跟病人和家屬一起商討是希望大家一起下shared decision,令大家明白為何醫護人員傾向不作CPR,好讓大家不會覺得有遺憾。
晚期病人好多CPR同插完喉,一試圖extubate就轉差,只能依靠呼吸機生存係唔係有品質嘅生活?
插喉插得耐又會易感染肺炎,敗血症時落唔落抗生素、落唔落強心針?落完但又甩唔到條喉時,又搞一輪之後再感染又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係咪病人或家屬話要救,又再落抗生素同強心針、升壓劑等等?
無生活質素,需要依賴機器生存嘅時候,係咪對病人好呢?如果純粹因為病人或家屬話要,就隨便服從、我唔認為係負責任嘅做法
2. 輸液IV fluid與否
好多人覺得病人想要就應該俾,但其實IV fluid都係一個醫療決定,醫生同樣可以直接決定俾唔俾。的確醫生寫兩隻字唔難,輸液亦唔係咩高風險嘅治療。但其實對晚期紓緩治療嘅病人來講,要唔要輸液真係一個兩難。
好多病人無胃口進食困難,或因癌症壓迫食道或腸胃道而無法進食。的確你可以一直輸液buy time,但輸液要有IV access,唔係個個病人都有條PICC line或PORT可以長期輸液,打豆嘅話粒豆每幾日又要換。
老人家或者晚期癌症病人,特別有bone narrow infiltration嘅話,血小板唔高,次次打豆都會打到成身瘀晒。每幾日又要換豆,好多晚期病人本身都唔易打,又要打幾次先上,成身d靜脈都用哂去打豆,成身都瘀哂,對病人同家屬來講又係唔係容易消化同承受嘅事?
你輸液我當你慢輸80ml/hr,你每日要換兩包水,粒豆有時downstream obstruction部機又係咁beep beep叫,護士又要幫你調整下粒豆,每次都會整醒你,一日俾人整醒十幾廿次嘅生活又係唔係有質素呢?
輸得液嘅時候,好多醫院都要求有regular vital signs obs,我當你每日6次度血壓量心跳,又要整醒你搞你一輪。
但你進食唔到嘅病人就會覺得個人好乾,就算每日護士幫手做mouth care,都未必足夠,咁嘅時候要唔要輸液呢?輸完又wean唔Wean到?wean唔到係唔係要輸到2046到病人臨終嘅一日?
3. 病人同家屬決定就好,醫護無權幫人作決定
其實好多醫療決定,如果無醫護人員諮詢建議嘅話,只係想個責任同壓力拋俾病人同家屬。純粹係但求可以輕鬆覺得既然佢地都決定咗,就咁啦,尊重病人如家屬就好。
我認為重大醫療決定唔應該係單方面醫生或病人或家屬去做。而係一個shared decision,醫護人員盡力進行諮詢,係尊重病人同家屬意願同時,亦要以病人實際生活質素去考慮。
但呢個講就易,實際操作時其實好難

cpr 做法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不少人以為只要讓病人插管或氣切,病人可能就會躺在床上一輩子。但事實上,在某些狀況下,及時插管和氣切往往是搶救病人生命必須處置。不了解氣切與插管為何,可能就是造成誤會的原因,以下胸腔重症科蘇一峰醫師要教你,重症必學的3堂課!
插管是什麼?
插管,全名為氣管內插管,是維持患者呼吸的一種急救醫療措施。蘇一峰醫師說明,做法主要是將呼吸管透過鼻孔或口腔放入我們的氣管。氣管導管約有30至35公分,放置過程會壓住口咽,「其實是很不舒服的。」
蘇一峰醫師舉例,嚴重肺炎、呼吸衰竭時,會需要機器代替呼吸,就會採取插管的方式。此外,還包括一些緊急狀況,例如:車禍受傷、需要開刀等,得維持呼吸道穩定時也會用到。
插管適應症
全身麻醉手術患者
搶救危重與呼吸心跳驟停患者
非手術患者須氣管插管治療者
氣切是什麼?
氣切,全名為氣管切開術,蘇一峰醫師指出,假如我們認為這個患者插管時間會需要2至3週,甚至更久以上,這時候就會建議執行氣切。
氣切是在脖子開一個大約1公分的小洞,導管由此接至氣管,所以不會像插管的管子那麼長,氣切導管大概是7、8公分的C型管。
許多人會說千萬別做氣切,因為「氣切一做,人就死定了!」對此,蘇一峰醫師則說,這其實是以訛傳訛的錯誤迷思。
「病人做氣切,其實反而比較舒服。」蘇一峰醫師說明,氣切因為導管更換容易、管路短,所以比較不容易細菌感染、造成呼吸器肺炎;此外,同樣因為管路較短,未來患者脫離呼吸器時,克服的呼吸阻力也較輕,所以脫離呼吸器的成功率會上升。
氣切手術優點
病患較舒適
易清潔、不易細菌感染
患者易脫離呼吸器
蘇一峰醫師表示,氣切是重要的醫療處置選項,比起插管也能讓患者更舒適,因此是一個有待大眾好好討論及澄清的項目。
醫療小百科: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蘇一峰醫師解釋,心肺復甦術是環環相扣的急救措施,包括以下的執行步驟:
壓胸:維持心臟輸出
電擊:將心律不整整流回正常心律
插管:維持呼吸道順暢、提供氧氣
急救主要是為了恢復心律功能,所以上述步驟缺一不可,因此蘇一峰醫師透露,在急救過程中,三個步驟常常是不斷變換的。「時常這時候插管,等一下變壓胸,突然心律不整又要電擊。」然而他說,有時候會遇到一些家屬「點菜式選擇」,同意實施CPR,但三個步驟卻只願意執行一、兩個。
蘇一峰醫師分享,曾碰過一個心肌梗塞的患者,家屬雖願意做CPR、也願意插管,卻不要電擊。「偏偏這個患者是心律不整型的狀況,過程中需要電擊卻不能做。」因此造成心律一直不正常,只能不斷靠壓胸維持心臟輸出,「甚至壓了一個小時心跳還是沒有恢復正常。」
蘇一峰醫師強調,醫師非常不推薦這樣點菜式的選擇,因為容易延長患者急救的痛苦。若是患者因病情需求,例如已到末期,可以考慮拒絕全部的急救措施;或者就授權醫療人員施予全部的急救措施,「限制一樣、兩樣,都不是一個好選擇。」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4月號《病床上的選擇權-關鍵18課》
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710
【更多早安健康影片】
重症醫師的生命課程。到那一天,我不要被插鼻胃管︱陳秀丹醫師
https://youtu.be/cG-F2baV7Bs
不抽菸卻得末期肺癌!醫師警告:空汙正嚴重威脅你我生命!|蘇一峰醫師
https://youtu.be/Ej3_8PNlee4
必學!照護2堂課。鼻胃管、胃造口︱蘇一峰醫師
https://youtu.be/xnb2oZUVs3U
【相關文章】
病床上的選擇權,關鍵18問:當家人倒下,你能做對醫療、照護的選擇嗎?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1431
氣切表示病人快死了?醫師忠告:錯!其實氣切有5大好處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785
陳秀丹醫師: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744
#蘇一峰 #插管 #氣切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cpr 做法 在 Re: 關於CPR流程- 看板EM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原文恕刪
原Po你的想法沒有錯,只要是CPR就是盡量達到高品質,
EMT教育為了速成存在太多口條,反而忽略背後的原理,學起來變得有點死板。
--
講到高品質CPR,想必大家都講得出
「用力壓、快快壓、胸回彈、末中斷、勿過度換氣」,
但這不只是口訣,要身體力行才能對病患有實質幫助。
研究指出(Stiell, Circ. 2014)最高存活率出現在按壓深度40~55mm(尖峰46mm),
速率在120~125下/分(Circulation. 2012 Jun 19; 125(24):3004-12),
那為什麼現今的的CPR要設定在100~120下/分及5~6公分呢?
是因為操作者常見的問題就是壓太快、太淺,所以留點阿縮比。
深度及速率是初學者最關注的兩個項目,反而剩下三項指標卻相形忽略,
胸回彈的部分,不是手放回原點就可以,
回彈(上升)速度越快,會有更高的存活率(Resuscitation 2015),
研究建議回彈速度要達到400mm/s以上,
有句話說「壓顧腦,放顧心」,按壓的時候將血打到腦,
放的時候讓血回流到心臟和冠狀動脈。
莫中斷的指標即為CCF(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
白話來說就是從接觸患者第一下CPR開始到脫手的時間有多少的比率有CPR,
CCF與ROSC率呈正相關,尤其在不可電擊(Non-Vf/VT)的病患上更是重要,
具體提昇CCF可使用M-CPR來搬運、建立進階呼吸道後皆以6秒給一口氣...等,
但真的要大幅提升CCF必須從Protocal下去改變,
西雅圖的Medic One目前有個Protocal可以把CCF拉到97%,
也就是10分鐘的急救只能中斷CPR 18秒,
1. 他們不論有沒有建立進階呼吸道皆是6秒給一口氣,CPR不因給氣中斷。
(2017 AHA 更新有提到這樣的做法)
2. 使用手動電擊,每次次要分析心律前就先預先充電,
CPR一停手,確定Vf/VT就電擊,不然就馬上CPR。
3. 另外就是懸浮手,分析心律時,CPR手只會放於胸口上5公分,
電擊手會一手放於電擊鈕,一手放於CPR手手上,一電擊完直接把CPR手往下壓。
勿過度換氣應該是最不被看重的一指標,
給氧其實跟CPR的效果是互斥的,我們將氣體擠進肺部,會造成胸內壓增加,
血液就更難流出去,因此適當的給氣量是很重要的!
現在建議給氣到胸部有起伏即可,約莫是300~400ml的潮氣量,
以一顆1500ml的BVM來說,只需要擠壓不到1/3。
現今電腦安妮越來越便宜,Laberal出了一個2000塊的擴增模組可以直接裝在安妮上,
雖然沒有像QCPR這麼精細,但也有基本的深度跟速率,算是CP值蠻高的選擇。
(上述資料參考新光醫院侯勝文主任於Zoll Workshop的HP-CPR Handou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2.103.2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MS/M.1522160735.A.E2D.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