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Ordinary Life" tells the story of five pioneering camerawomen who travelled the world for CNN while filming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angerous events of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 documentary, which had its online world premiere at the Tribeca Film Festival earlier this year, details the lives and careers of Jane Evans, Maria Fleet, Margaret Moth, Mary Rogers and Cynde Strand. Each one is a legend who braved the front lines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conflicts from behind their cameras, in a male-dominated field.
Please join me at 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Hong Kong for a screening followed by a Q&A with director Heather O'Neill and Cynde Strand, one of the trailblazing journalists featured in the documentary.
For FCC members and guests:
Monday, 20 Sep 2021 06:00 PM - 09:30 PM
#FCC #FCCHK #NoOrdinaryLife @cyndestrand @fcchkfcc @noordinarylifefilm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00的網紅Air Franki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Those Were the Days American Roy C Farrell and Australian Sydney H de Kantzow founded Cathay Pacific Airways on 24 September, 1946. Initially based i...
「correspondents」的推薦目錄:
- 關於correspondents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correspondents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correspondents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correspondents 在 Air Franki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correspondents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correspondents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correspondents 在 The Correspondents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correspondents 在 The Correspondents | Facebook 的評價
correspondents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There's something about Harry's cartoons.
(They've made me giggle. They've made me snort. They've even made me snarf my morning coffee onto the newspaper. Not pretty.)
For more than 20 years, Harry Harrison's cartoons have been a daily staple for many of us in #HongKong.
A selection of his original cartoons from his new book, "Add Ink: Cartoon Chronicles of Life in Hong Kong," are on display and is open to the public until September 30, 10a-noon & 3pm-5:30pm daily at 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Please feel free to register at the Concierge before visiting. @fcchkfcc @harryharrison1494
correspondents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Amid India's #Covid19 crisis, photojournalist Saumya Khandelwal traveled 1200km to chronicle the journey of India's migrant workers as they fled cities in lockdown.
"A Pandemic Unfolds" is open to the public August 2–31, 10a-noon & 3pm-5:30pm daily at 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Please feel free to register at the Concierge before visiting.
@fcchkfcc @khandelwal_saumya
correspondents 在 Air Franki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Those Were the Days
American Roy C Farrell and Australian Sydney H de Kantzow founded Cathay Pacific Airways on 24 September, 1946. Initially based in Shanghai, the two men eventually moved to Hong Kong and established the airline. Legend has it that Farrell and a group of foreign correspondents thought up the airline's unique name in the bar at the Manila Hotel!
An Investment In the Future
The new company began to operate passenger flights to Manila, Bangkok, Singapore and Shanghai. Expansion was fast and, in 1948, one of Hong Kong's leading trading companies, Butterfield & Swire (today known as the Swire Group) took a 45% share in the compan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John Kidston Swire, Butterfield & Swire became wholly responsible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 airline.
Those Were the Days
Taking the Jet Age By Storm
The 1960s represented our coming of age. Between 1962 and 1967, business grew at an average rate of 20 percent a year. We also initiated international services (another world's first) to Osaka, Fukuoka and Nagoya in Japan.
The One and Only "Betsy"
The Old and Only "Betsy"
"Betsy", a converted Douglas DC3, is fondly remembered as our first aircraft. Sold in 1955, "Betsy" was discovered, almost 30 years later flying cargo around the Australian outback.
We bought the aircraft back, repainted her in the original 1940s livery and returned her to Hong Kong.
Today, "Betsy" hangs suspended from the ceiling at the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correspondents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Wong Wai Man
亂世好修行。一條沙中線,搞到區區沉降,站站危機,象徵了九七後香港的現實處境。
大陸的文化在侵蝕,香港的核心價值在剝落。
欺上瞞下,層層呃呃騙騙,過到骨就係神仙,理得你將來死人冧樓。
由地盤工人,到監工主管,簽字工程師,到那批年薪千萬的高層,到問責局長,人人不負責任,唔關我事。
陳帆徹底揭開了董建華問責制的虛偽和有權無責。
作為負責運輸的問責局長,他說:
看新聞才知道這單事件;
他和公務員團隊的表現有目共睹;
他是否要問責?公道自在人心!
一貫的輕佻,毫不尊重自己。
這就是今日官場的行事風氣,這就是今日的香港。
骯髒的污泥,可以長出潔淨的蓮花,這是香港這個城市修行的好機遇,也是個人修行的好環境。
《周易》作為衰世之學,其中第五十二卦,艮為山卦,是教我們止欲修行的卦。
第五十一卦是震為雷,第五十二卦是艮為山。震為雷,艮為山,震代表腳,艮代表手;震為動,艮為止。行是震,止是艮。兩卦合起來,就是人生的行止。
震艮相綜,代表人生的行止關係。
時行則行,時止則止。時機成熟便行,時機不當便止。
行中有止,止中有行。行極則止,止極則行。
兩者既對立,又統一。
人,不能永遠的行,也並不可能永遠在止。這便是陰陽循環的道理。
行是陽,止是陰,行止永遠在交替運行。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靜到極致,我便看到萬物的運作模式,是循環往復的。
第五十一卦的震為雷卦,本意是動,上下都是震,重雷疊至,一個又一個的雷響,象徵人生的打擊。一個接一個,永不休止。
生命既有嚇你一跳的打雷,就有五十二卦的艮為山的處理智慧。
上卦是艮,下卦也是艮,重山之象。古人見山即止,這個卦叫你停下腳步。
里仁篇說:以約失之者,鮮矣。
人生修養第一課,就是學習約束自己。懂得約束自己,在言行上犯上過失,是很少有的。
這個止,是教我們止欲修行。
人生的打擊,往往根源於我們與生俱來的欲念。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有無窮之欲,像孫悟空的如意金剛棒。這支可大可小,用的時候拿出來的東西,就是人類的煩惱根源。孫悟空就是用它來大鬧天宮。
天翻地覆,群仙束手無策,最後如來佛祖出手,這個手,就是艮卦,艮為手,為指。
如來將孫悟空壓在五指山,任他法力高強,就是跳不出佛祖的掌心。那便是艮,止欲修行的象。佛祖的手,五根手指,壓住悟空五百年。
艮卦的卦辭: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艮為止,卦名在這裡作動詞用。艮其背,在亂世修行,要止欲,將我們的欲念壓下去。
一切有情眾生的痛苦源頭,都是身體,要修行就得從身體開始修。
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我們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為這個身體,這副臭皮囊,無論儒家道家佛家的修行,都是為了超脫肉身的障礙。人間的欲望無窮,要修到及吾無身,沒有肉身的包袱,吾有何患?那裡還有什麼煩惱呢?
這就是解脫禍源的概念。
艮其背,就是佛家修行的面壁。用背,對著滾滾紅塵中飲食男女,金錢權力的誘惑。
人開始修行,總因為定力不足,先要跟塵世隔離,到山上,艮為山,塵世人多煩惱多,在山上人少煩惱相對便少。所謂「艮其背」,就是從遠離誘惑開始。
「不獲其身」,好像連肉身都不見了。這是象徵性的說法,因為一切煩惱都是從肉身而來,一旦艮其背,通過面壁苦修,到肉身彷彿都不見了。小乘佛法修到最後就是這個境界。
金剛經說:無我相,先空掉自己開始,然後再進一步無人相;做到無我無人,時間空間都失去意義,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進入永恆的空相了。
但這只是羅漢的境界,只不過是個自了漢,只是自渡,沒有渡人,小乘境界而已。
佛教追求的,是兼善天下,濟渡眾生,所以必須重返人間,照顧自己以外的眾生,這是菩薩的層次。
有了「艮其背,不獲其身」的基本功,走入人群,各行各業都是修行道場。
政客可以修,豬肉佬可以修,有錢佬可以修,乞兒可以修,動中修定,就是「行其庭,不見其人。」
走出門戶,接觸人群,不論在朝在野,都不見其人。芸芸眾生,不管男女老少,鰥寡孤獨廢疾者,無眾生相,都沒有差別。
離一切諸相,無一切諸相,故名諸佛。
這樣,結果就是無咎。
艮卦,止欲修行,就是追求無咎。不是吉凶悔吝,不是成敗得失。
無咎,就是沒有遺憾而已。
不要怨恨今日甩甩爛爛的香港,佛教的本義是蓮花,生長在最骯髒的污泥,修行就是在最髒的地方,開出最潔淨的蓮花。
#沙中線 #FCC #廿三條
2018年8月14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FCC陳浩天 #沙中線 #廿三條立法
correspondents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Wong Wai Man
梁振英一班港共集團,大力宣傳香港土地不足,導致樓價畸型飆升,所以,建議開發郊野公園,填海做地,年輕人搬上大灣區等等方法。其實,都是騙局。
新界有723公頃棕地,未被納入發展,無數私人會所是政府土地,單是粉嶺高爾夫球場,收回興建公屋,便可以容納六十萬居民……
香港樓價畸型發展,月入三十萬元,也無法置業;北角邨那塊公屋地皮,建成的住宅,呎價六萬元,千五呎單位售價便超過一億元……
這都是政治需要,香港樓價只能這樣非理性。因為,中港樓價血脈相連,大陸房地產,更是莫名其妙。深圳地產,過去幾年,升了十倍,幾十萬元人民幣買回來的住宅,已經過千萬了。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超級泡沫。
特區政府如果認真處理房屋政策。香港樓價回復正常水平,那便出現一個怪現象,香港的淺水灣住宅,還比大陸番薯田蓋出來的豪宅便宜,那便變相由香港刺破大陸地產泡沫了。
香港特區官員不敢,北京政府亦不容許。
由大禹治水開始,中國便定性以農立國。
士、農、工、商,幾千年來,農民擁有崇高社會地位,歌頌農民的詩詞文章無數。歷代政府都重視農業政策,是社會穩定的基礎。
1978年鄧小平改革開放,走市場經濟,大陸由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
沒人再種田了。農民都湧到城市工廠當民工。大批廉價勞動力出現,土地不值錢,沒有環保意識,隨意污染。全世界的商人,蜂擁到這地方設廠,工資低,無需保障工人,污染環境沒後果,官員腐敗,有錢使得鬼推磨,破壞毒化的河流森林,不危及自己子孫,太爽了,世界工廠成型。
城市變血汗工廠,農村沒人種田,田地沒用。地方沒收入,如何點石成金?應付開銷,還要上繳中央?
荒田變豪宅,碧桂園的模式出現了。
民工賺錢回鄉,買地蓋房子。最初幾萬元一間,這些房子竟可以變十倍,幾十萬元一間。再有地方銀行做按揭,一間變四間,每間升幾倍,人人變大款了。
誰還種田?誰還做工廠?
有磚頭的變富戶,沒磚頭的心慌了。
種田做工廠的不可能上車,挺而走險的念頭出現了。只要有錢賺,那怕傷天害理?反正社會對我不起,毒死他們也是活該!
不擇手段的有毒食物,由水產、農田、蔬菜、奶粉、醫療、藥物、地溝油……反正衣食住行,無所不為。
有房產的暴發囂張,沒房產的無惡不作。
土地有價,地方政府便發財了。本來都是荒田,現變豪宅,賣地收益,豬籠入水,上繳中央,下面各級自肥。
銀行體制也得益了,拿著各式房屋抵押,水漲船高,各層可以上下其手。
房地產泡沫不能破,由中央到地方,由銀行到業主,各式中間人,寄生蟲,都靠這個泡沫來生存。
中國大陸由傳統的農業,到改革開放方世界工廠,現在沒田耕了,沒工廠開工了,十四億人口,靠什麼生存?
貿易呀!高科技呀!整體國力已經超越美國呀!
其實是靠房地產泡沫!
美國看準了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部署十年,借中興轉賣芯片做藉口,打響貿易戰第一槍。
貿易戰是消耗戰,要掌握敵我形勢。
美國目前近乎全民就業,低通脹;中國大陸則經濟放緩,農業工業乏善足陳,樓市泡沫嚴重,人心不穩,北京權鬥嚴重。
貿易戰,第一波,重關稅懲罰大陸貨,伊朗立即揚言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截斷波斯灣石油航道。沒有中東石油供應,看你美國還打什麼貿易戰?
經濟制裁伊朗,北京就打破缺口,買伊朗石油;關稅重罰中共,伊朗就要封海峽截航道。
首尾相應,美國人知道,打伊朗,就要同時打北京;打北京,亦要同時手打伊朗。
所以開戰前,先要孤立伊朗和大陸兩對手。
2018年美國的全球策略做了什麼:
- 嚴厲制裁伊朗;
- 圍堵加沙哈馬斯;
- 領使館搬到耶路薩冷;
- 新加坡會金正恩;
- 與普京談敘利亞、黎巴嫩;
- 對北京貿易戰。
對伊朗和中共的盟友,能收買便收買,不收買到使趕絕。目的,就為了這一場貿易戰。
對北韓,用經濟手段來引誘,幫助改革開放,重返國際,否則,倚賴北京,繼續赤貧。
中東亂局,獎賞以色列,承認西岸殖民區,美國領事館搬到耶路薩冷,圍堵加沙。
對敘利亞、黎巴嫩,拱手讓普京,只要俄羅斯距離伊朗。
至於中東石油,伊朗封鎖海峽,已傷不到美國,因為境內頁岩油已正式投產。
周邊佈局完整,便正式打這場中美貿易戰。
當然,美國手上還有一張台灣牌,當大陸經濟崩潰,泡沫爆破,華盛頓便會宣布放棄一個中國政策。
北京一直沒有認真看待這場貿易戰,以為只是特朗普一人的神經刀做騷。其實十年前,2008年,北京奧運,也是美國金融風暴的一年,美國經濟出了大麻煩,要求北京幫忙大購美國債券⋯⋯當時,北京認為美國時代過去了,下一世紀是中國人世紀。
那年開始,北京自視高了,大陸人也開始不可一世了,美國也醒覺了。
他們等時機,能源研發生產成熟,國內經濟穩定,失業率低,社會民生安穩便出手了。
習近平這段時間神隱,他一人在北戴河力鬥元老院。
他的前任毛澤東和鄧小平都一樣,獨裁和專制,都無法帶來安全感,身邊永遠都有敵人,愈是身邊的愈危險。
一人匹夫無法帶動社會改革,精力都花在維護自己的權力中。
打貪腐五年,仍有毒疫苗事件,證明人民仍活在貪腐社會中。
所謂打貪,只是有權力的人,用來打擊政治對手的藉口。
中共無法進步,內部的問題,重覆又重覆。
貿易戰可能是逼使其真正改革的外圍因素,這是陰中有陽的希望吧。
2018年8月7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樓市泡沫 #外國記者會 #習近平神隱 #FCC #香港民族黨
correspondents 在 The Correspondents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The Correspondents. 30509 likes · 46 talking about this. 'Who Knew' is out now on all platforms! https://kud.li/tc011 Watch the video:... ... <看更多>
correspondents 在 The Correspondents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The Correspondents. 70.2K subscribers. Subscribe. http://www.thecorrespondents.co.uk. Home. Videos. Playlists. Community. Channel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