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自殺-長期被忽略的健康議題】
衛生福利部2020年資料顯示,2019年自殺為國人死因排名第11位,其中65歲老人為所有年齡層中自殺死亡率最高,且連續25年皆居於首位。即使有如此高的死亡率,老人自殺的議題並未受重視,此現象國內外皆然。國外的研究指出因為老人大多不具生產力且逐漸步入人生的終點,導致自殺研究多忽略老年人。
憂鬱是老人自殺最重要的預測因子,憂鬱篩檢對於老人自殺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國內常用的憂鬱檢測工具為台灣人憂鬱症量表和簡式健康量表;由於老人常用身體症狀的問題來呈現情緒的不舒服,一般的憂鬱量表有時並不容易鑑別,因此有針對老人的特性而發展出的老人憂鬱量表短版(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Short Form, GDS-SF),此量表為國際通用,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然而,國人對於到精神科看診常會擔心被烙印,因此,憂鬱篩檢建議可以在一般科的門診進行,透過填寫憂鬱量表,篩檢出高危險的老人,再轉介給精神科醫師加以評估和治療。憂鬱除藥物治療外,也可合併非藥物性的處置,包括懷舊療法、光療法、自我價值療法、以及增進人際互動等,皆可有效改善憂鬱症狀。
為更全面篩檢老人自殺問題,本研究團隊已成功發展並建立自殺意念促發因素量表(Triggers of Suicidal Ideation Inventory, TSII),目前已在台灣和香港的醫院使用,以協助醫療專業人員能更快速發現老年病人自殺意念問題,早期提供治療和照護。希望透過國人對於此健康議題的認識,提升老人接受憂鬱和自殺意念篩檢的意願,以降低老人自殺的問題。
▶ 完整全文,詳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老人自殺-長期被忽略的健康議題」:https://forum.nhri.edu.tw/r34/
■撰文者:
蔡芸芳 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長庚大學護理學系
■審閱者:
王秀紅 諮議委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Reference】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109年研議議題
「台灣護理人力發展之前瞻策略規劃」
■議題召集人:王秀紅教授(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以護理人力的教育、考試、訓練與任用過程,並融合透過人力「輸入(input)─過程(process)─產出(output)」的概念分為7個面向,從護理人力之人才培育(護理教育)、護理專業之能力提升(專業認證、進階護理),以至從初級照護、次級急性照護、至三級照護的執業場域(社區護理、醫院護理、長照護理)之護理人力需求;再以科技護理橫貫人才培育、能力提升以及人力需求等層面的教育與應用。
➤https://forum.nhri.edu.tw/109-pp-3/
1. 資料 / 照片來源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老人自殺-長期被忽略的健康議題」:
https://forum.nhri.edu.tw/r34/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院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學生會
私立高雄醫學大學
台灣護理學會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護理正義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Una Wh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如果你喜歡這部影片的話,可以來給我一點點的贊助與鼓勵噢(*´▽`*)♥! | https://p.ecpay.com.tw/53F5FB4 根據 WHO 2015年的統計,全球罹患憂鬱症人口估計有三億兩千兩百萬人,約莫每二十三個人裡,可能是一個班級或是一個部門,就有一人罹患憂鬱症。它甚至和國人...
depression 量表 在 洪櫻娟醫師。身心紓壓聊天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時序進入秋天,天氣變涼了,秋天是很多疾病好發的季節,也是身心科門診忙碌的時候,提醒大家要多留意身心健康。
除了門診以外,洪醫師在有限的時間裡也會盡量安排對民眾的演講和院內醫療人員的訓練,因為比起在診間一個一個慢慢衛教,一場演講就能傳遞正確觀念給很多人,能帶給團體和社會的更多正面影響。
這週二下午洪醫師應邀至 #阮綜合醫院產後護理之家 演講關於 #產後憂鬱症 的主題,院內專業的護理人員們也提出許多臨床上遇到產婦的情緒困擾問題做討論。
迎接新生命的誕生原本應是充滿喜悅的,尤其在少子化的台灣,每個孩子都是捧在手心的寶貝,市面上有許多養胎補身的資訊和書籍,就是要養出頭好壯壯的健康寶寶。但是媽媽的身心健康是孩子健康的根本,憂鬱的母親對孩子身心健康的影響是終身的,研究顯示產後憂鬱對孩子的影響除了可能造成早產和孩子發展遲緩,也可能影響將來學校適應和行為問題,甚至與孩子成年後的適應不良和憂鬱症有關。可惜關於媽媽身心健康的資訊和書籍卻很少。
產後憂鬱症可能會有自殺和殺嬰的風險,社會新聞上偶而會看到媽媽帶著孩子尋死,造成許多令人遺憾的家庭悲劇,其實都是有跡可循,並且可以治療和預防的。
產後因為賀爾蒙變化,約85%的媽媽都會經歷包含煩躁易怒等情緒,稱為 #產後憂鬱情緒(baby blue),通常兩周內可緩解,不影響日常生活和照顧寶寶的能力,也可以和孩子產生依附關係。
但若是症狀持續或較嚴重,就要注意是否是 #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發生率約10-15%,在產後4周到一年內都可能出現。症狀類似重度憂鬱症,可能包含:幾乎每天都會有以下困擾: 情緒低落或易怒,對寶寶有負面感受,擔心自己會傷害寶寶,食慾及睡眠困擾,整日提不起勁,不想與人接觸,覺得自己沒用或充滿罪惡感,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詳見附圖),是目前用來篩檢產後憂鬱症的工具,用簡單的十個問題,若分數在10分以上就可能產後憂鬱的風險,建議專業人員介入評估。目前在阮綜合醫院的產後護理之家也有例行的篩檢,當產後媽媽有身心上需求時就能及時提供協助。
懷孕生產是非常辛苦的過程,過程中需要身邊親友的支持,絕不是母親一個人的事。另一半的陪伴,同理和溝通,親友的支持,加上實質上的協助,適時提供育兒上的援手,讓媽媽能有喘息的機會,都是協助媽媽度過這段「產後黑暗期」最好的方法。
關心的方式也很重要,千萬別成為豬隊友,常見的錯誤說法如: 「為母則強,不要想太多,你要堅強一點,為孩子好就要餵母乳,不要太自私,你已經夠幸運了,以前的人也沒有產後憂鬱…. 」產後憂鬱是生理因素,不是患者自己能控制的,錯誤的關心反而會造成更多壓力。
媽媽是24小時工作全年無休,而且一輩子都卸不下的工作,有快樂的媽咪才有健康的孩子和幸福的家庭。
❤️快樂媽咪的8個秘訣:
1. 承認你壓力很大: 千萬別硬撐,適時休息,學會放手。
2. 睡眠充足: 睡眠是身心健康的根本,有長期睡眠問題一定要根本治療。
3. 考慮優先順序: 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將事情排出優先順序,掌握好最重要的事。
4. 屬於自己的獨處時間: 即使24小時全年無休,也要擠出一點時間,一個人喝喝咖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5. 給自己創造心流: 培養休閒興趣,當專注做一件事時,就能暫時將煩惱拋開。
6. 把眼光放遠: 遇到煩惱卡住的時候,設想十年後的自己,會如何看待這些事,心境自然容易轉換。
7. 加強和另一半的連結: 當了媽媽以後,心思容易放在孩子身上,也別忽略了另一半,良好的夫妻關係是幸福家庭的核心。
8. 表達感謝: 不管過得多辛苦,每天練習對身邊美好的人事物表達感謝,就會擁有越來越多正能量。
#產後憂鬱症
#阮綜合醫院產後護理之家
#阮綜合醫院身心科
#洪櫻娟醫師
depression 量表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以腸道菌為導向的飲食改善憂鬱情緒跟肥胖]
今日一位久未回診的憂鬱症患者A回診,抽血報告有低密度膽固醇過高的問題,自述最近飲控狀況不好,所以不敢回診。
我:「是不是最近有甚麼事造成情緒低落呢?」
A: 「嗯…我有個朋友最近自殺了,也是在同一個身心科醫師治療的病友」
我:「嗯…我了解了,最近有許多自殺的社會新聞,真的很讓人難過⋯⋯那你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想吃甚麼呢?」
A:「(遲疑了一下小聲說)嗯…燒烤吧,還有吃甜的。」
我:「很好,這些高油高糖的東西也是一種成癮物質,所以在妳憂鬱的時候可以給你的大腦很立即的欣快感,如果它讓妳開心,那我們一周固定一天吃它們吧」
A:「可以嗎?(眼睛一亮)這樣不會破壞減肥計畫嗎?」
我:「當然可以,腸道菌的改變是長時間的,一周吃健康6天吃不健康1天,強過天天不健康不是嗎?別再要求自己一定要多久內瘦多少公斤,我們短期目標先讓血液報告正常再說,健康的胖子絕對強過不健康的瘦子。」
A: 「好,我再努力試試。」
Tammy Wang在成大住院醫師時期輪訓肥胖醫學門診,教授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有兩種病人有極高的減肥失敗率,建議先治療好再來減肥,一個是菸癮,一個是憂鬱症。」因為有些身心科藥物的副作用就是代謝症候群包括肥胖,在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跟藥物影響腸道菌進而影響代謝途徑有關。但是在我的門診,很常見因為憂鬱症或焦慮症而肥胖的患者,其實回想起來都不清楚是肥胖造成憂鬱還是憂鬱導致肥胖。
憂鬱症跟先天基因、後天環境等等有關,和肥胖一樣是多因素疾病,但都擁有許多相同的生理現象跟腸道菌表現。近年來的研究有許多腸道菌跟肥胖和憂鬱的相關整理,發現高糖高脂肪食物造成的發炎反應跟肥胖之後造成的慢性發炎反應,都可能導致憂鬱情緒,因為高糖高脂食物引發的促進發炎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跟引起的免疫反應,會藉由通過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影響腦部上的受器,造成憂鬱的情緒跟行為(感冒或感染時會比較情緒低落也跟這個有關),也會直接破壞血腦屏障的傳輸(很多情緒疾患常見現象)。
另一項研究表明,憂鬱或焦慮患者的血液中跟內毒素LPS結合的抗體比較高,這種毒素在腸道菌破壞時的「腸漏症」常見。於是進入:高糖高脂食物➡️慢性發炎+脂肪囤積加速發炎➡️腸道菌破壞➡️免疫缺失、發炎持續➡️影響大腦的情緒跟行為,因此藉由飲食改變降低發炎的源頭,讓腸道壁的守門員增加、讓神經賀爾蒙恢復正常運輸都有助於一同改善肥胖、憂鬱症跟失衡的腸道菌相。
#那肥胖的飲食介入能改變腸道菌跟憂鬱嗎
在日本一個隨機分配研究,將40名40歲以上的肥胖日本女性(body mass index (BMI) ≥ 25 kg/m2)隨機分為介入組或對照組。介入組包括專業人員進行的每次20分鐘的飲食講座和10分鐘的諮詢課程(包括介紹肥胖跟腸道菌還有飲食的關係),每2周連續8週,發現與對照組相比,以「對腸道菌有益為導向的飲食」干預組體重、BMI、腰圍和憂鬱量表評分都顯著下降,而自我評估的健康狀況有顯著改善,腸道微生物組的多樣性也顯著增加。
#結論:以腸道菌組成為重點的營養教育可改善肥胖婦女的肥胖和心理健康。
越是自我要求高的人,越容易產生焦慮或憂鬱,也越容易因破戒而自我厭惡或放棄,進入惡性循環。我看過很多因為情緒性飲食變胖的人都有非常溫柔而善感的特質,發洩的方式有很多種,有人會去傷害別人,有人選擇傷害自己,而用吃---某種程度也是傷害自己來發洩的人,其實更加地壓抑善感。我們很容易藉由最簡單的吃來紓壓,是因為身體需要「生存」,壓力賀爾蒙在遠古時代是人類被野獸追趕時會分泌的激素,會加速食物轉化為脂肪儲存以便跑到沒力氣時有熱量可以使用。
所以越壓抑不能吃某樣食物,常常身體越渴望能量的儲存,但是當某些違禁品可以固定一天享用的時候,它也不再有那麼強烈的吸引力。
#別讓身體覺得物以稀為貴而吃下平時不會吃下的違禁品。
提供給同時擁有憂鬱跟肥胖的人一些減脂期的秘訣,希望有幫助:
1️⃣採用有飽足感又不會致發炎的高蛋白、低脂、高纖維飲食。
2️⃣憂鬱情緒出現時,不管想放縱吃甚麼,請先攝取蛋白質食物(例如想吃蛋糕前先吃顆蛋和無糖豆漿),讓血糖穩定讓胃有飽足,研究顯示高蛋白質的比例可以降低高脂肪食物的傷害。
3️⃣在飲控期間固定每周有一天的放縱日,平常將想吃的違禁品列出來,集中一天想吃甚麼就吃甚麼,當天多走動,盡量早點結束想吃的東西。
4️⃣情緒性飲食有時只是想吃「很多」東西時,可以挑相對健康的食物吃到飽,例如蒟蒻麵、高纖無糖豆漿、豆腐、蔬菜,高蛋白高纖維比高脂高糖食物其實更有飽足感。
5️⃣要吃高糖或高油的東西,請「擇善固執」,例如甜點請吃一塊150那種,不要挑便宜的,因為食物是一分錢一分貨,較貴的甜點相對用料也比較好,添加物通常很便宜,油請挑好的吃,善待自己。
6️⃣找一個人,不管是醫師、家人、朋友,只要有一個可以在妳減肥路途上聽妳傾訴,不管是挫折也好、對自己失望也罷,千萬不要自己一個人面對所有的事,人類本來就是群體動物,即使只有一個也好,千萬先找一個人陪著妳。
Reference:
1. Schachter, Julieta, et al. "Effects of obesity on depression: a role for inflammation and the gut microbiota."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69 (2018): 1-8.
2. Uemura, Mayu, et al. "Obesity and mental health improvement following nutritional education focusing on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n Japanese wome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8): 1-12.
#圖示為餓了半天被人說不努力而自暴自棄吃鹹酥雞
#正確的飲食介入跟衛教可以醫治身心靈
#憂鬱症患者在藥物治療同時不要放棄飲食改變
depression 量表 在 Una Wh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如果你喜歡這部影片的話,可以來給我一點點的贊助與鼓勵噢(*´▽`*)♥! | https://p.ecpay.com.tw/53F5FB4
根據 WHO 2015年的統計,全球罹患憂鬱症人口估計有三億兩千兩百萬人,約莫每二十三個人裡,可能是一個班級或是一個部門,就有一人罹患憂鬱症。它甚至和國人十大死因中的呼吸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同為「WHO 死亡與疾病負擔統計」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什麼一個既沒發燒也沒頭痛,只是看起來心情不好的疾病,會有這麼嚴重的影響力呢 ?
就讓我用三分半的時間,來告訴你吧🙂!
►來來訂閱 Una Who 吧 | http://www.youtube.com/c/WhoUna
► Una Who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UnaWho/
▶ 檢測量表
你可以用這個量表初步了解自己是否需要專業醫療的協助!(需要協助並不等同於一定是得了憂鬱症,患病與否是需要經過更仔細的檢查診斷才可以得知的噢!)
成年人憂鬱症檢測量表 | http://bit.ly/2x2AlxQ
青少年憂鬱症檢測量表 |http://bit.ly/2x6IFvQ
▶ 推薦相關影片
如何陪伴憂鬱症?獻給座位右邊的你 | http://bit.ly/2oV7Lub
不要再對憂鬱症患者「講幹話」! 淺談憂鬱症原因與治療 | http://bit.ly/2N0XJ9a
好想逃走!憂鬱症陪伴者的心聲 | http://bit.ly/2QgnkJ7
TED 憂鬱,我們共享的秘密 | http://bit.ly/2N1E0X3
▶ 主要資料來源
WHO Projections of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 http://bit.ly/2wXq7Pu
WHO 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 http://bit.ly/2x1kCz8
憂鬱情緒障礙自助手冊 | http://bit.ly/2O4Ke4X
華文心理健康網 | http://bit.ly/2QkPJh4
#Noblue
#面對攸關性命的事
#我們永遠都不該放棄
#今天的影片有點點嚴肅😔
#但它是個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議題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ZDEbTal_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