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手錶隨身裝置資料直通雲端 資安及法規遵循不容輕忽
穿戴科技實現智慧健身 連網隱私供應鏈皆須安全
2021-05-25陳宏志
企業或組織內部對於連網裝置有較嚴謹規範,如自攜裝置(BYOD)相關規定,一般多會注意NB或智慧型手機。然就穿戴式裝置或相關設備,有鑑於其功能及能蒐集之資訊等日新月異,企業經營者或管理者規劃蒐集資料、擴大商機之外,在內部管理亦不可不注意。
約三五好友下班後或假日去練空中瑜珈、TRX,或到健身房內使用跑步機、飛輪,這樣的場景處處可見。而運動的過程不僅搭配音樂、錄音/影或社交軟體,以及各類健康管理APP,以便隨時直播、貼文、上傳相片,更會拿起智慧型手機計算消耗之卡路里等,健身時結合穿戴式裝置或軟體,幾乎已經成為全民運動。
由於國人健康意識抬頭,運動產業之盛行也是有目共睹。以民營健身中心為例,依教育部體育署2020年的統計,2019年全臺高達620間,銷售額更已突破新臺幣100億元。當臺灣正掀起一股健身熱潮下,運動結合科技打造新型態智慧健身已成為發展趨勢,各部會也投入相關資源,如經濟部技術處與資策會成立運動科技大聯盟以服務產學研界,宣示帶動運動產業轉型發展決心。且積極健身的同時,民眾常搭配穿戴式裝置(Wearable Devices),如智慧手環或手錶,以掌握心跳、血壓等生理資訊,作為私人教練或自我鍛鍊時規劃運動處方之參考。
二類生理數據/資訊法規各自適用
然而上開情境涉及生理數據或相關資訊,且可能被設備製造商或其他服務業者所蒐集、處理或利用,有關穿戴式裝置蒐集所得資訊是否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簡稱個資法)之敏感或特種個資,以及適用該法規範,曾引起不少爭議。為解決爭議,個資法令主管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於2018年11月,就「業者蒐集、處理、利用民眾自行操作器材所得之生理數據資訊,是否屬醫療或健康檢查之特種個人資料範疇」已有函釋,將這些裝置蒐集所得資訊依對象、目的等分為二大類,並說明各自適用規範。
依國發會函釋重點,若屬受醫療院所委託,為供醫師或其他醫事人員以醫學目的所為之診察治療或基於醫療行為檢查,取得民眾自行操作器材所測量之生理數據資訊,符合個資法對醫療或健康檢查個人資料(簡稱個資)之定義者,這些穿戴式裝置、設備、器材或軟體所蒐集、處理或利用之資訊,不僅符合敏感或特種個資,更應依個資法相關規定辦理,如書面同意等。
但如果不是醫療院所委託,而屬於民眾自行操作器材所蒐集之資訊,因未涉及醫事人員診察(診斷)、治療,或以醫療行為施以檢查等,並不屬於敏感或特種個資。不過由於相關資訊仍會符合個資法對個資之定義,且可能提供給業者進行蒐集、處理、利用之行為,故應依循個資法規範,如履行告知、符合法定情形並於特定目的內利用等,不可不慎。
穿戴式裝置是否符合醫療器材
除了健身器材如為醫療器材應符合法規外,民眾所使用之穿戴式裝置若屬供醫師或其他醫事人員,以醫學目的所為之診察治療或基於醫療行為檢查的用途,其所蒐集資訊除須符合個資法外,因涉及疾病診斷及治療等醫療目的,尚須依循醫療器材相關規範。因醫療器材管理法已於2020年1月公布,將於2021年5月1日施行。但在新法暫未施行前,就醫療器材之管理主要係依藥事法及醫療器材管理辦法為主。如運動時搭配之穿戴式裝置或軟體,先依醫療器材管理辦法附件一所列品項作為判斷依據,再搭配是否具診斷、治療功能或協助診斷、治療等綜合評估。
不管是穿戴式裝置內建,或自行下載之健康管理軟體,是否須納入醫療器材之管理,前提是要先符合法規定義。依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衛福部食藥署)於2020年12月修訂「醫用軟體分級分類參考指引」觀之,所謂醫用軟體泛指蒐集、儲存、分析、顯示、轉換人體健康狀態、生理參數、醫療相關紀錄等處理軟體。其使用場所更涵蓋醫療院所、個人居家使用或遠距醫療照顧。
爰民眾搭配健身所使用之穿戴式裝置或APP等,無論是內建或自行下載,依食藥署對外說明,倘該軟體僅為協助掌握日常生活或健康管理需求,如計算休閒或運動時之心率及血氧值,或鼓勵、監控飲食或運動之作息管理,不涉及特定疾病診斷及治療等醫療目的者,暫不涉及醫療器材之管理。反之,已列入前述法令之適用範圍(如附件所列品項),或經綜合評估屬於醫療器材之範疇,則須依循現行管理法規,包含但不限於如遵守產品開發、申請查驗登記相關規範,並清楚刊登廠商名稱、地址、品名及許可證字號等完整內容。
萬物聯(連)網、安全第一
不僅上開個資與醫療之法令遵循需求,穿戴式裝置等連網裝置之安全,也非新興議題。如自2015年起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及歐盟網路與資訊安全局(ENISA)等主管機關,已陸續提供物聯網(IoT)指引或參考資訊,並推動認/驗證。以FTC為例,像是設計此類產品時,需要考慮身分驗證、以保護產品與其他設備或服務間接觸的端點。連網後如何控管權限、利用現成的軟體工具保障安全,或在啟動產品或服務前進行安全測試,甚至預設安全選項供做出廠設定等,都是其建議廠商應注意的安全防護要項。
此外,除前述對IoT之安全考量或建議,如果企業或組織內部對於連網裝置有較嚴謹規範,如自攜裝置(BYOD)相關規定,一般多會注意NB或智慧型手機。然就穿戴式裝置或相關設備,有鑑於其功能及能蒐集之資訊等日新月異,企業經營者或管理者規劃蒐集資料、擴大商機之外,在內部管理亦不可不注意。
另因現代產業因專業分工甚細,生產、製造、銷售或後續服務可能分由不同廠商提供,或採用特定零組件再行組裝,且2019年隨著5G相關產品與服務逐漸興起,運用科技方便迅速之餘,也不能忽略對委/受託業務的監管,以減少或避免風險。這從2020年震驚全球的美國Solarwinds案件就可瞭解發展趨勢,駭客透過供應鏈內的平台,進行竊取其他成員資料之行為,更讓許多企業或組織意識到內部與委外管理一樣重要。基此,穿戴式裝置連網後,不僅在資安管理或隱私保護,確保供應鏈安全亦將是未來應持續關注之重點。
資料來源:https://www.netadmin.com.tw/netadmin/zh-tw/viewpoint/566EFC7BB1384CDB913F5B2D90FC8E0D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enisa」的推薦目錄:
- 關於enisa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enisa 在 iThome Secur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enisa 在 股民當家 幸福理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enisa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enisa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enisa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enisa 在 European Union Agency for Cybersecurity - Hom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enisa 在 ENISA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enisa 在 ENISA (enisaeu) - Profile | Pinterest 的評價
enisa 在 iThome Secur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自駕車的技術發展,對於交通事故減少了人的風險因素,因為很多事故主因都是人,但是,也帶來了人工智慧技術與相關網路風險,近日歐盟網路安全機構與ENISA與JRC發布新的報告,再次指出相關風險,特別是,當中也強調汽車供應鏈要從一開始就採安全設計
enisa 在 股民當家 幸福理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物聯網的眼睛-再次崛起的契機
2021/01/25(一)
大家早,我是 LEO
.
■ 發展歷程
美國911恐怖攻擊,台灣安控產業發展的第一次轉折,當時美國對公共安全與國土防衛的需求攀升,直接或間接促進對安控產品的需求,為台灣安控產業黃金十年埋下伏筆,早期台廠的網路監控攝影機獨步全球,稱霸中國長江以南,直到大陸傾全力扶植自家廠商,紅鏈崛起,啟動流血價格戰,台廠節節敗退。
.
■ 中國崛起
在「雪亮計畫,天網計畫」支撐下,中國監視攝影機市場獲得政府龐大資金挹注,最主要目的在於部署綿密監控攝影機,中國的城市監控攝影機安裝數,估計是美國同類型監控的4.5倍,促成了中國安控產業的崛起,海康威視、大華技術….等公司快速成長,甚至成為全球第一大領導廠商,橫掃歐美市場。
.
■ 美中貿易戰
到了2018年,情況有變,美國對中國產品一舉調升至25%高額關稅,2018年美國通過國防授權法案修正條款,禁止美國政府購買中國製的監視器,將嚴重威脅美國安全,例如中國持股42%的海康威視,曾使用在美軍事基地甚至外交重地,都很難保證是否影像資料受到北京監控。
.
事實上,海康威視挾著政府支持與低廉的生產成本席捲全球,但隨著川普上台後各國對中國崛起的防備心增加,無論是 5G設備、無人機、監視器….等,凡涉及機敏資料有可能涉及中國軍方或北京政府在背後支持的產業,大多封殺或採保留的態度,至於拜登上台事涉國安短期也不會有太大改變。
.
■ 疫情發展
監視器產業發展到今日,除了畫質變清晰以外,AI人臉辨識、車牌辨識、溫度監控、行車紀錄器、甚至醫療胃鏡、居家看護、遠端監控…等用途越來越廣,甚至防疫監控,雖然民眾有不同的聲音,無論民眾對設置監視器持什麼態度,數量均持續上升,全球目前約有7.7億支監視器,2021年以前很可能會增加30%,超過10億支。
.
■ 資安認證成轉機
歐盟通過Cybersecurity Act-資訊安全系列法案於2019年6月27日生效,並將於2021年6月28日適用於整個歐盟,法案主要賦予ENISA(歐盟網路資訊安全局)永久性授權,並為ICT產品、服務和流程,建立歐洲網路安全認證框架。
.
全球有132國有隱私保護法案,台灣經濟部正在推動資安標章政策,美中貿易戰促成供應鏈重組,資安認證帶來新的附加價值,台灣的資安規範面面俱到,是台廠優勢,趁機擦亮MIT招牌,自然會吸引歐美客戶目光與訂單。
.
靠著資安招牌,台灣網路監視器產業已從紅色供應鏈,逐步走出陰霾,根據經濟部數據顯示,資安產業的產值成長率從106年以來,每年都超過10%,推估109年產值可達新台幣553.6億元,年成長率達12.2%。
.
■ Edge AI智慧影像辨識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在2020年10月《MIC FORUM Fall》論壇上表示,在智慧科技新興應用方面,有四大趨勢值得關注,包含「AR/MR」、「PC變局」、「資料中心」與「Edge AI智慧影像辨識」。
.
Edge AI智慧影像辨識-邊緣運算是一項新的契機,轉型成智慧監控工控產業,有機會讓台灣安控業重返榮耀,在5G+AI推波助瀾下,原本資料需上傳雲端才能進一步分析,且無法處理大量資料,但是導入AI後,未來前端攝影機已可進行分析。
.
■ 展望未來
近 2 年美國大動作封殺中國科技廠,其中包括禁止採買中國海康威視與大華的產品,讓國內安控業者走出產業崩壞期,陸續接獲日本、紐澳、歐洲等國家訂單,新的應用像自動倉儲、生產線自動化、汽車自動駕駛、無人商店、無人機......等,就是搶佔先機和突破的機會。
.
隨著轉單效應擴大,客戶積極詢問,軟硬體都為台灣製造,並且通過資安認證的產品,訂單需求強烈,台灣相關廠商已經開始摩拳擦掌,搶佔新的藍海,相關安控廠商龍頭晶睿(3454)、奇偶(3356)、彩富(5489)、陞泰(8072)、昇銳(3128)、慧友(5484)、天鉞電(5251)、杭特(3297)….可追蹤未來業績的變化。
.
想知道哪顆「眼睛」是明日之星,鎖定團隊頻道⤵
.
🌞 Line群組〈點網址〉
https://lihi1.com/jjjwf
🌞 Telegram 即時訊息
https://t.me/stock17168
enisa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enisa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enisa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enisa 在 ENISA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ENISA is a 24 year old singer/songwriter from Brooklyn, NY. Her classic sound is a fusion of pop and soul. ... <看更多>
enisa 在 ENISA (enisaeu) - Profile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ENISA | The Agency's Mission is to support a high and effective level of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within the European Union. ... <看更多>
enisa 在 European Union Agency for Cybersecurity - Hom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10 people checked in here · http://www.enisa.europa.eu/ · +30 281 440 9710 · Organization.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