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肺炎疫情,許多國家都鼓勵人們之間距離拉遠,或是施行封城隔離,好降低病毒傳播的可能,但也因此任人們感受到孤寂。
這篇來自【CUP】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心理學家如何推廣遙距「社交」(ditant socializing),來協助人們面對因為「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所帶來的焦慮。
------------------------------
武漢肺炎肆虐,政府緊急規定,禁止 4 人以上的聚會,只要保持社交距離,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物理接觸,就能大大遏止武漢病毒擴散。可是,人類始終是社交動物,工作需要各種禮儀,情侶間也會想談情。如何可以在抗疫的同時,又能滿足人類的心理需要?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副教授 Jamil Zaki 就倡議,與其「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不如遙距社交(distant socializing)。
去年,Zaki 出版了學術著作 The War for Kindness: Building Empathy in a Fractured World,當中透過實驗,證明人類的同理心並非固有性格,而是一種可以鍛鍊出來的技巧。近日,他透過同理心的理論框架,思考有關社交距離的問題,認為長期維持社交距離,會違反人類基本社交需要,尤其在困難的時候,人們極需要互相憐憫和安慰。很多心理實驗指出,身邊人的支持可以減輕腦部對壓力的痛苦反應;反之,孤獨感會加劇失眠,做成抑鬱、免疫力失調和心臟毛病;長期孤獨更等於一天吃 15 根香煙。
武漢肺炎不是短期內可解決的問題,除了病毒感染,它帶來的恐懼和精神健康損害,同樣是一場公共衛生危機。即使疫情過去,人類存活下來,身心卻可能已經受損。Zaki 用上社會科學常用的框架理論(Framing Theory),認為首要把「社交距離」重新框架(reframe)為「遙距社交」,因為比起社交活動,物理接觸才是病毒傳播的主因。專家們應傳遞一個重要訊息:即使大家相隔各地,但仍然互相緊扣。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cup.com.hk/2020/03/30/distant-socializing-instead-of-social-distancing/?fbclid=IwAR1SGjJU_Ct6MbeGiXH82uhCJ74qscHyYV8AHsuoBaFb_HsNQg5K_A2ehMY#.XoFXTOf2CIs.facebook
Search
empathy theory 在 01-Carl Rogers on Empathy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