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究竟是什麼
這一講不是要講經商,我們小小地梳理一個大大的話題:從經濟學角度看,人生應該追求什麼。
簡單地說,最值得追求的東西是「利潤」。
我不信你會不想要利潤。利潤是收入減去成本剩下的那一部分,是收穫比付出多出來的部分。利潤是正的,說明你的一切努力都沒有白費,說明瞭社會對你的肯定。利潤要是負的,就說明你創造的價值配不上你的一番折騰。
但你要是細想,利潤是一個神秘的東西。
*
你必須直接去市場上買賣點什麼東西才談得上利潤。上班拿固定工資是沒有利潤的。哪怕你工資再高,那也只是你的勞動所得,都是根據你這個水平,你應該得的,是市場認為正好等於你的付出的回報 —— 這表現在你要是不上班就沒有收入。
而利潤則是「不該得」的東西,可以說是躺著賺的錢。這個性質曾經使得有些思想家認為拿利潤是不道德的。
馬克思譴責利潤。你開個工廠,買了機器和廠房,雇了工人,進了一批原材料,工人生產出產品,你把產品賣掉。然後你一算賬,賣產品的收入減去工人工資、機器廠房和原材料的花費,還多出來了一筆錢,這就是利潤。你欣然把這筆錢放入自己口袋。馬克思說且慢!工人累死累活工作才拿那麼一點工資,你幹什麼了就拿這麼多錢,你那叫剩餘價值!你無償佔有了別人創造的價值。
你當然不服氣。你說不是啊,我管理工人,我組織生產,我聯繫了進貨和銷售,我安排廠裡的大事小情,這怎麼不是創造價值呢?
馬克思會告訴你,你做的這些事兒的確也是勞動,你可以拿一份高工資,但你的工資不會像利潤那麼高。你完全可以雇一個職業經理人替你管理工廠。你把職業經理人的工資發了,還會剩下一筆錢,這筆錢才是真正的利潤。
這個計算讓馬克思深感憤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咱們還是單說資本主義這邊對此是怎麼想的。崇尚市場的經濟學家也算了這個賬,但結果是利潤好像不應該存在。
我們假設老張開工廠賺了一萬塊錢的「淨」利潤。這個是把老張本人付出的管理勞動該拿的那部分報酬去掉之後剩下的錢,是老張「躺賺」的錢。那如果是這樣的話,市場上就應該出來一個老李:老李說既然是躺賺,我不用那麼高的利潤,我躺賺五千元就行,我願意把商品賣便宜點,給工人工資高點。那你說老張能幹過老李嗎?
你很容易想到老張繼續存在的理由。比如老張有資本而老李沒有。或者老張跟政府關係好,壟斷了這塊業務。或者老張掌握一個技術護城河,老李學不會。但是對經濟學家來說這些都不是本質問題:資本可以貸款,跟政府的關係可以用一個更好的條件重新談,技術可以請人研發。事實上,經濟學家的推理是,哪怕現在還沒有一個具體的老李,只要市場存在老李出現的可能性,老張就不敢壓榨太高的利潤,他必須用比較低的價格和比較高的工資預防老李的出現。
要這麼算的話,市場充分競爭的結果一定會把利潤變成 0。總會有一個老王出來,說我就當自己是個職業經理人跟大家交朋友算了,我拿個應得的工資就行,利潤我不要。
那真實世界里的利潤是從哪來的呢?當然市場不可能是充分競爭的,總會有些老張偶爾能享受到利潤……但市場力量應該讓利潤越來越薄才對。經濟學家必須找到一個產生利潤的過硬的機制,否則解釋不了為什麼總有人拿那麼高的利潤……甚至解釋不了為什麼有人願意開公司。
*
利潤從哪裡來這個問題的解決,在經濟學史上是一個里程碑。1921年,美國經濟學家弗蘭克·奈特(Frank Knight, 1885-1972)出版了《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一書 [1],提出了一個傳世的洞見:利潤來自不確定性。
組織生產、採購和營銷、日常的管理,企業中一切常規的操作都可以由拿固定工資的人做,只有一件事必須由企業家本人做,那就是風險決策。
比如說,為了在今年秋季上市一批新女裝,我們必須在夏天就定下來款式,備工備料,展開生產。可是秋天還沒到,現在誰也不知道到時候流行哪個款式,那我們生產什麼呢?這個決策,必須由企業家本人做出。為什麼?因為他是承擔決策風險的人。
如果你賭對了,秋季正好流行這款女裝,因為別的服裝廠沒生產只有你生產出來了,你就佔據了稀缺,你就可以要一個高價,利潤歸你。你要是賭錯了,到時候服裝賣不出去,工人和經理們還是會拿同樣的工資,損失也歸你。
生產、日常管理、冒險,是三種不同的能力。為什麼企業家要開公司?因為他敢冒險。為什麼工人和經理人選擇拿固定工資?因為他們不想冒險。
這個道理聽著挺簡單,但是其中有個大學問。奈特之前的經濟學家也想到了企業家承擔風險,但是他們沒搞清楚到底什麼是風險。
*
如果女裝只有比如粉色和綠色兩個選擇,而且你明確知道它們流行的可能性都是 50% —— 那這個風險其實不用企業家承擔。因為你可以買保險!概率已知的風險都是可以管理的。銀行可以給生產兩款女裝的工廠都提供貸款,到時候肯定一個賠錢一個賺錢,只要利息和保險合適,銀行和企業雙贏。有這個保險機制在,大家誰都不用冒險,可以各自拿一份固定工資,根本不需要企業家。
奈特的真正貢獻在於,他把風險給分成了兩種。
第一種就叫「風險(risk)」,但是特指那些已知概率大小的風險。這種可以用保險解決,不需要企業家。
第二種叫「不確定性(uncertainty)」,是指那些無法評估概率大小,可能是從來沒出現過的新事物,甚至是現在人們根本無法想象的東西。這個不確定性,才是企業家存在的理由,才是利潤的來源。
現代經濟學家把這個不確定性特別稱為「奈特不確定性(Knightian uncertainty)」。我們專欄講過 [2],統計學家有個更科學的說法。已知概率大小的,叫做「偶然不確定性(Aleatoric uncertainty)」, 也叫統計不確定性。不知道概率大小的,叫做「認知不確定性(Epistemic uncertainty)」,也叫系統不確定性。前者發生的事情都是你事先能想到的,後者則是你想不到的。比如「黑天鵝」事件,就是一種認知不確定性。
你開一個賭場。賭場每天都在跟賭徒們賭博,但是因為輸贏的概率是固定的而且有利於你,所以你的日常經營本身並不是冒險。真正的冒險是要不要開這個賭場:你能預測客流量足夠讓你收回投資嗎?你能擺平當地黑社會嗎?你能確保政府發展博彩業的政策不會變嗎?這些事兒沒法計算概率。
搞定這些不確定性,才是企業家該乾的事兒,也是企業家的回報所在。
流行趨勢通常不能用以往的經驗判斷。有個企業家認准了一個全新的款式,說我非得生產這個,銀行能給他擔保嗎?這個不確定性沒法系統化管理,他自己必須承擔 —— 這才是企業家存在的意義。你要是願意給這樣的項目投資、分擔不確定性 —— 而不是把錢交給銀行拿固定的利息 —— 你也是企業家。
要做服裝這一行的企業家,你肯定得對流行趨勢有個很好的感覺才行。不過企業家本人不一定非得特別懂女裝 —— 他完全可以請人來給他設計,只是設計師不承擔不確定性,人家拿固定的設計費,風險還是要由企業家承擔。
簡單說,企業家,是市場上的 player。他拒絕聽別人的安排,非得按照自己的想法決定做什麼,然後他安排別人也按照這個想法去做,最後他獨自承擔後果。
*
奈特找到了公司存在的最根本理由。市場競爭再充分也不可能是絕對可預測的,未來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需要企業家在各個方向上大膽探索。奈特後來成為經濟學的大宗師,他本人沒得過諾貝爾獎但是他有五個弟子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是「芝加哥學派」的祖師爺。
奈特之後,別的經濟學家又找到了公司存在的其他理由。比如科斯說公司減少了交易成本能起到協調作用。張五常說公司提供了合約。還有人說公司解決了監督、提供了資源獨特性……等等等 [3],但是奈特這個「不確定性」的說法,是最根本的。
如果從某一天開始,世界上再也沒有不確定性了,那麼市場的力量就會迅速把公司利潤變成 0:企業家就不需要存在,大家都應該拿固定工資。
其實現在企業家的日子也不好過。我們看街上那些餐館,開了關關了開,真正能長期賺錢的沒有幾家,可能大部分老闆都是賠錢。沒有稀缺是不可能賺到錢的,但是利潤只發生在你剛剛掌握某種稀缺、而別人還沒有跟上的那個時間段。別人跟上了,模仿了,你就必須再去尋找新的不確定性。
一切賺錢的生意都有不確定性。你把一大筆錢放銀行裡拿利息,那叫躺著花錢不叫躺著賺錢。哪怕是買幾套房子收租金,你都得面對房產市場的不確定性。
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利潤,也沒有真正躺著賺錢的企業家。
那你說平均而言,企業家的收益是正的還是負的呢?我到底該不該去做個企業家呢?沒有答案。有答案就不叫不確定性了。
*
不確定性都是從哪來的呢?一個有意思的不確定性是中國經濟學家張維迎在 2008 年的一次演講中說的 [4]。他說中國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之中,商業活動最大的不確定性,是「體制的不確定性,政策的不確定性,政府行為的不確定性。」這體現在政府對資源的調配非常隨意。
張維迎當時說,正是這個不確定性加劇了中國的貧富差距。在中國市場化程度高,體制不確定性低的地區,比如浙江省,人們更富裕,收入差距反而更低:因為利潤分布更均勻。
這個規律是不確定性越大,利潤就越高 —— 企業家為利潤而奮鬥,但是市場看不見的手恰恰在降低總利潤。是那些看得見的手,提供了額外的不確定性,才給人帶來不合理的利潤。
那你說如果我們把體制給理順,讓競爭越來越公平,未來的不確定性會不會越來越少呢?不一定。
*
奈特列舉了不確定性的好幾種來源,比如未來人口的變化、資源的供給等等。其中我們現代人最關注的肯定是創新。創新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你不知道未來會有什麼新技術出來,你也不知道一個新技術出來會不會被市場接受。一切創新都有強烈的冒險成分,關於這一點已經有太多經濟學家討論了。
而奈特更厲害的一個洞見,則是「價值」的不確定性。說白了就是人的慾望的不確定性,你不知道未來的人喜歡什麼。奈特 1924 年發表了一篇文章叫《經濟學中科學方法的局限性》,說經濟學不僅僅是什麼資源的有效調配,把一個什麼價值函數最大化的問題,因為人的價值觀是會變的 ——
「人生在根本上是對價值的探索,是努力發現新價值,而不是照著現有的價值觀把生產和享受最大化。」[5]
一百多年前整天坐馬車的人沒有想要一輛汽車。2006 年以前的人並不期待智能手機。今天的多數人不能理解馬斯克為什麼非得讓人去火星。人生的終極任務不是滿足某種價值,而是發現和創造新價值。
因為這個見識,奈特後來被認為是個道德哲學家,而不僅僅是個經濟學家。
也因為這一點,你不需要非得是個企業家,也不一定非得拿金錢利潤。藝術家、教育家、每個工人和管理者、包括每個消費者,都可以是價值的發現者和不確定性的製造者。
只要把周圍的世界往你想的那個方向上推動一小步,就算是你的成功。
注釋
[1] 弗蘭克·奈特,《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文有郭武軍、劉亮翻譯版,華夏出版社 2013。
[2] 精英日課第三季,哪種不確定性?什麼黑天鵝?
[3] 關於公司為什麼存在的理論發展總結,可參考向松祚,《新經濟學》第二卷,新經濟範式。
[4] 張維迎的這次演講首次發表於《經濟觀察報》2008年1月20日,修改後的文章曾收入作者主編的《中國改革30年:10位經濟學家的思考》。
[5] Frank Knight (1924), "The limitations of scientific method in economics」, 原文是「Now this, we shall contend, is not very far; the scientific view of life is a limited and partial view; life is at bottom an exploration in the field of values, an attempt to discover values, rather than on the basis of knowledge of them to produce and enjoy them to the greatest possible extent. We strive to "know ourselves," to find out our real wants, more than to get what we want. This fact sets a first and most sweeping limitation to the conception of economics as a science.」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partial out 中文」的推薦目錄:
partial out 中文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時事英文] 言論自由與冠狀病毒
在自由的社會中,每位公民都能依照個人的自由意志來行使權利。言論自由讓每位公民都能監督政府,要求政府改變不公不義的法規與政策。
In a free society, all citizens must be able to pursue their own paths, set their own goals, and think for themselves. The freedom of speech safeguards these rights as it enables us to challenge and change government regulations and laws we find oppressive and unjust.
歷史表明,在缺乏監督機制的情況下,政府的絕對權力將導致絕對的腐化。即便有些言論不合我們的心意,但禁止人們發聲不僅限制了言論自由,也剝奪了人們聽取他人意見的權利。禁止言論,並不能禁絕思想。唯有透過對話與協商,才能達成共識,而使社會進步。
History has shown that without the corrective mechanism of free speech, governments would consolidate their powers without regard for the rights and freedom of those whom they ought to serve. To deny people of free speech is a double wrong, because doing so would also deprive people of the right to listen, even though some speech would undoubtedly make us feel uncomfortable. Banning certain speech would not result in the elimination of ideas. It is through engagement and negotiation that we can reach consensus and progress as a society.
每個人都應享有批評政府的權利,而無需擔心遭受迫害。這也是當今公民得以贏得諸多權利的原因。言論自由是值得全體人類努力爭取的基本人權。
All people ought to have the right to criticize their government without fear of persecution, because it is how we have won the rights we have today. The freedom of speech is a fundamental human right and it’s worth fighting to protect.
★★★★★★★★★★★★
《紐約時報》報導:
Trevor Noah, the host of “The Daily Show,” has won praise on the Chinese internet for his searing criticism of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s mishandling of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So has Jerry Kowal, an American who makes Chinese-language videos chronicling the dire situation in New York.
1. win praise 贏得讚賞
2. searing criticism 猛烈抨擊
3. mishandle (v.) 對⋯⋯處理不當
4. chronicle 記錄
5. a dire situation 可怕的情況
因為猛烈抨擊川普政府對新冠病毒疫情的應對不當,《每日秀》主持人特雷弗・諾亞(編按:中國網民給他取了一個暱稱叫崔娃)在中國的網路上備受讚賞。受到追捧的還有郭傑瑞,作為美國人,他製作的中文影片記錄了紐約的可怕情形。
★★★★★★★★★★★★
China’s response to the virus has its own sharp-eyed critics at home, and they have found a vastly different reception. One resident of the virus-struck city of Wuhan who writes under the name Fang Fang documented despair, misery and everyday life in an online diary, and has endured withering attacks on social media. Three citizen journalists who posted videos from Wuhan in the first weeks of the outbreak disappeared and are widely believed to be in government custody.
6. response to 回應
7. sharp-eyed 眼尖的;目光敏銳的
8. a vastly different reception 截然不同的對待
9. virus-struck 病毒侵襲
10. document (v.) 記錄
11. endure attacks 忍受攻擊
12. withering 令人難堪的;嚴厲的
13. be in government custody 被政府監禁(或拘留)
中國對疫情的應對在國內也引發了尖銳的批評,但這些批評者卻遭到了截然不同的對待。在病毒肆虐的武漢,一位筆名方方的居民用網路日記記錄了人們的絕望、痛苦和日常生活,結果她在社群媒體上遭到了猛烈的攻擊。在疫情暴發的前幾週,三位在武漢發布影片的公民記者失蹤了,人們普遍認為政府把他們抓走了。
★★★★★★★★★★★★
The pandemic unfolded dramatically differently in China from the way it has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 at least, if one believes state-run Chinese media. Chinese news outlets used words like “purgatory” and “apocalypse” to describe the tragic hospital scenes in Italy and Spain. They have run photo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medical workers wearing garbage bags as protective gear. A lot of the same miseries happened in China, but those reports were called “rumors” and censored.
14. pandemic 全球性流行病
15. unfold 展開;顯露
16. state-run 國營;國有
17. news outlet 新聞出處
18. purgatory 煉獄
19. apocalypse 末日(天啟)
在中國,這場大流行的展現方式與世界其他地方截然不同——至少,如果你相信中國官方媒體的話。中國的新聞媒體用「煉獄」和「末日」這樣的詞來描述義大利和西班牙醫院裡的悲慘情形。它們還登載了英國和美國的醫務人員把垃圾袋當防護服的照片。中國也有很多類似的悲劇,但那些報導被稱為「謠言」而遭到刪除。
★★★★★★★★★★★★
The death of Li Wenliang, the whistle-blowing doctor in Wuhan, on Feb. 6 galvanized many Chinese people into demanding freedom of speech. Online sentiment became much more skeptical, and many young people openly challenged the party’s message.
20. a whistleblower 吹哨者
21. galvanize somebody into… 激起;使震驚
22. freedom of speech 言論自由
23. online sentiment 網路輿情
24. skeptical 存疑的;持懷疑態度的
25. openly challenge 公開挑戰(或質疑)
2月6日,武漢吹哨醫生李文亮的去世激起了許多中國人對言論自由的要求。網路上的懷疑情緒更多,許多年輕人公開質疑黨的訊息。
★★★★★★★★★★★★
Th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bungled their own responses, and China’s propaganda machine saw an opportunity. Using the West’s transparency and free flow of information, state media outlets chronicled how badly others have managed the crisis. Their message: Those countries should copy China’s model. For good measure, the propaganda machine revved up its attacks on anybody who dared to question the government’s handling of the pandemic. For many people in China, the push is working. Wielding a mix of lies and partial truths, some young people are waging online attacks against individuals and countries that contradict their belief in China’s superior response.
26. bungle 弄糟;(笨手笨腳地)把……搞砸
27. propaganda machine 宣傳機器
28. see an opportunity 看見機會
29. manage a crisis
30. transparency 透明度
31. free flow of information 資訊的自由流動
32. chronicle (v.) 記錄
33. rev up sb/sth(使)活躍;(使)積極
34. dare to question 敢於質疑
後來,當美國和其它國家搞砸了各自的疫情應對時,中國的宣傳機器看到了機會。中國官媒利用西方媒體的透明度和資訊的自由流動,記錄了其它國家在應對危機時的糟糕表現。他們的訊息是:這些國家應該效仿中國模式。此外,宣傳機器還加大力度,攻擊那些敢質疑中國政府處理疫情方式的人。
★★★★★★★★★★★★
Many of the same people praising Mr. Noah have been slinging arrows and rocks at Fang Fang, whose real name is Wang Fang, for telling the truth about China. Her diary was moderate and personal, and a place where many of us turned for comfort during the darkest hours of China’s epidemic. But after Harper Collins announced plans to publish it in English, tens of thousands of online users descended on her Weibo account, saying she was a traitor for supporting the enemy’s narrative.
35. sling arrows and rocks 口誅筆伐
36. tell the truth about 說了關於⋯⋯的實話
37. moderate 溫和的
38. turn to comfort 尋求慰藉
39. the darkest hours 最黑暗的時刻
40. descend on 突襲;向⋯⋯湧來
41. a traitor 叛徒;賣國賊
在這些讚美諾亞的人中,有很多卻對真名為汪芳的方方口誅筆伐,就因為她說了關於中國的實話。她的日記是溫和而私人的,在中國疫情蔓延最黑暗的時刻,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在這裡尋求安慰。但在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宣布計劃出版該日記的英文版後,成千上萬的網民攻擊了方方的微博帳號,說她在支持敵人的敘事,是個賣國賊。
★★★★★★★★★★★★
The online backlash has been so severe, Fang Fang wrote on Weibo, that it reminds her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decade of political violence and chaos that she saw as a child. The only comfort, she wrote, is that “this type of Cultural Revolution is only conducted in cyberspace.”
42. online backlash 網路上的強烈反對
43.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文化大革命
44. remind sb of sth 使⋯⋯想起⋯⋯
45. political violence and chaos 政治暴力與混亂
方方在微博上寫道,這種網路叫罵是如此嚴重,令她回想起兒時目睹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暴力和混亂的十年。唯一的寬慰是「這種文革只在網路空間進行著」,她寫道。
★★★★★★★★★★★★
May everyone in the world have the freedom to criticize their governments without fear. May we, no matter what our opinions are, speak out to safeguard human rights.
願世人都能享有言論自由,批評政府時無須擔驚受怕。即便意見相左,都能為捍衛人權而奮鬥。
★★★★★★★★★★★★
《紐約時報》完整報導:https://nyti.ms/35aI90l
圖片出處:https://bit.ly/2y6iN7X
★★★★★★★★★★★★
時事英文講義:https://bit.ly/2XmRYXc
時事英文大全:http://bit.ly/2WtAqop
如何使用「時事英文」:https://bit.ly/3a9rr38
#疫情英文
partial out 中文 在 Second Order Partial Derivatives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