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猛烈陽光下,地上的鯊魚骨和花膠片營造了街頭「遍地黃金」 的幻象。
在海味街,隨處可見店舖靈活運用大街小巷晾曬乾貨食品。今天看到乾瑤柱,明天卻換成魷魚乾和螺頭花。下午四點半,一盤花生擺放在「流動圖書館服務站」上面;兩小時後,整盤花生已無影無蹤。海味街貨品如來無蹤去無影,卻因應時間、街道環境、天氣、店舖需求以及店主的思路等因素而時刻「變陣」或「轉場」。而為了讓海味吸收最大程度的陽光,店舖更各顯奇招,以各適其適的方法和位置晾曬貨品──以欄杆作為鹹魚晾曬架,或用手推車把竹筲箕上的貨物抬高斜放;有些海味井然有序地排列在竹筲箕中,有些擺放在坑渠蓋,還有些「停泊」在馬路的單黃線旁邊,或是隨意散落在馬路旁和貨車間。而途徑的行人和車輛總是有共識地繞過這些臨時擺設,三者彷彿存在著一種不言而喻的禮讓。
貨物的流動性不但體現街道環境的急速變化,更營造了一條生氣蓬勃的街道。香港人的靈活、創意和極強的適應能力,亦跟海味街的格局融合得天衣無縫。這些與街道不期而遇的海味設置,就如一場民間公共藝術的實驗,以快閃形式點綴著社區。
#REcreate三角碼頭創意再造 全文收錄於今期就係香港2020秋季號
歡迎訂閱
https://shop.beinghongkong.com/
#社區探索 #海味街 #南北行 #民間智慧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