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讓你奮力掙扎的「生存」時刻,正是你幫助孩子獲得發展能力的好機會。有時你可能會覺得,充滿愛意的重要時刻(比如關於同情心和品格的談話)與教養裡的挑戰(比如強迫孩子寫家庭作業或替他收拾爛攤子)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但事實並非如此。孩子對你不禮貌或跟你頂嘴、被請到學校跟校長面談、發現牆上滿是蠟筆塗鴉⋯⋯毫無疑問,這些都是所謂的「生存時刻」,但同時也是機會,甚至是禮物︱只要採取恰當的教育方式,「生存時刻」也會變成「成長時刻」。
想想某個經常讓你很難熬的場景,比如三分鐘之內孩子們第三次打起來(不難想像吧)。你能做的,不只是把他們拉開、關進不同的房間,你還可以讓這場混戰變成一次機會教育:教孩子學會反映性傾聽(reflective listening,譯注:聽者必須試著了解對方的感覺和想法,用自己的話把對方的意圖表達出來並向對方求證),用心了解他人的觀點;教會他們清晰並禮貌地表達自己的願望;教導他們談判、妥協和犧牲,學習寬恕。我們知道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特別是在那個怒火攻心的時刻,但是如果你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和精神狀態有多一點了解,你就能獲得正向的成果,完全用不著請聯合國維和部隊幫忙!
孩子打架時,把他們分開並沒有錯,這是很好的「生存式教育」技巧,在某些情況下也許還是最好的辦法。然而我們能做的不只是制止衝突和爭吵,還應該把它轉化成發展孩子的大腦、個性和人際交往技巧的經驗。多加練習之後,孩子們都能得到成長,還會學著自己處理衝突,而這只是你幫助孩子獲得無限發展能力的其中一種方法。
將「生存式教育」與「發展式教育」相結合的可貴之處在於,你不需要專門花時間來幫助孩子獲得發展能力。你可以運用所有的親子互動時刻(不論是緊張、憤怒,還是不可思議、溫馨的時刻),讓孩子變成你期望中有責任感、關心他人、有能力的人,也就是說:利用與孩子相處的日常時刻,協助他們發揮自己的潛能。
取自《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
*********************************
保持覺知,是可以練習的。
「你可以喝口水、休息一下、伸伸懶腰,或者花幾分鐘冷靜一下。」
作者給的建議並沒有很難,只是要我們慢下來,重新引導我們的注意力。下文雖是寫給父母,但我們也是用類似的方式教導孩子。
我特別在意的是父母自己的建設,以作者的講法來說,是希望父母的大腦能更為整合。藉此,我們的觀點能更廣闊,我們有更多的自由進行選擇,也能跟孩子連結得更深。
作者也很大方,在他的網站上有一些免費的資源,可以讓人參考練習。按照作者的說法是,我們在進行每天的生活的同時,就能進行相關練習。祝福您,整合大腦,重回喜悅!
*********************************
善用覺知之輪來教養
【丹尼爾.席格, 蒂娜.布萊森】
父母也能從了解心智省察力和自己的覺知之輪中,在許多面向上獲益。透過以下的討論,你也能發現和體會到。
從你的意識中心出發,檢視你自己的思想。你的注意力現在在哪些面向上?有以下這些嗎?
•我好累。真希望能多睡一小時。
•兒子把棒球帽扔在地板上,氣死我了。等他回家我得好好說說他,還有他的作業!
•跟庫柏一家吃晚餐應該會很開心,可是我不太想去。
•我累了。
•要是能做點自己的事就好了。好吧,至少最近讀的這本書讓我很愉快。
•我說過我很累了吧?
所有這些大腦畫面、感官知覺、情緒感受和念頭,都是你的覺知之輪周邊的面向,它們共同決定了你的心理狀態。
現在我們來看看,如果你主動將注意力引向其他面向,會發生什麼。放慢節奏,讓心情平靜下來,問自己這些問題:
•最近我的孩子說了什麼好玩的話,做了什麼可愛的事呢?
• 雖然有時候麻煩得要命,但我其實是真的願意成為父母並以為人父母為傲?如果我現在沒有小孩,會是什麼樣子呢?
•我的孩子現在最喜歡的T恤是哪一件?我還記得她的第一雙鞋嗎?
• 我是否能夠想像出我的孩子年滿十八、打包好行李離家去上大學的樣子呢?
是不是感覺不一樣了?你的狀態有變化嗎?
這就是心智省察力的作用。從意識中心出發,留意你覺知之輪的各個面向,你就能覺察到自己正在經歷的一切。然後,你可以轉移焦點,主動將注意力轉向其他面向,由此,你的整個精神狀態都會發生改變。這是你的大腦產生的力量,這股力量是如此確實而根本地改變了你對孩子的感受,以及與他們互動的方式。在缺乏心智省察力的情況下,你將執著於覺知之輪的外圍面向,深陷在沮喪、生氣或怨恨之中。此時,為人父母的喜悅不復存在。但是透過回歸意識中心、調整焦點,你將開始體驗到,為人父母是多麼令人欣喜和值得感恩的事–僅僅只需要關注,並把注意力調整至新的面向。
心智省察力有很強的實用性。例如,回想一下你最近一次對孩子生氣的場景。你氣得七竅生煙,簡直要失去控制了。記住他做了什麼以及你所感受到的暴怒情緒。在這種時候,你的憤怒簡直要燃燒起來,怒火蔓延至覺知之輪的整個周邊。
事實上,怒火已經遮蔽了其他面向,你對孩子的感受和認識在那一瞬間都不存在:你忘了你的孩子只是個普通的四歲小孩;你忘了五分鐘前你們一起玩牌時還笑到抽筋;你忘了你曾向他承諾,生氣時再也不捏他的手臂;你忘了你本來想以身作則,當個合理表達憤怒情緒的好榜樣……
這就是我們沒有通過意識中心整合時,整個人被擊潰的狀態。下層大腦接管了上層大腦的功能,其他的面向完全被你強烈怒火所散發出的刺眼光芒所掩蓋–也就是傳說中的「抓狂」狀態。
這種時候能做什麼呢?沒錯,你猜對了,整合。運用你的心智省察力,藉由關注呼吸,你將走出回歸意識中心的第一步。這是從完全消耗在某一種(或幾種)面向的困境中跳出來的必要步驟。一旦回到意識中心,你就有可能採取更廣闊的角度,發現你的腦中有著更多的面向。你可以喝口水、休息一下、伸伸懶腰,或者花幾分鐘冷靜一下。然後,一旦你將注意力帶回意識中心,你就能自由選擇如何回應孩子的行為,並修復親子關係中的裂痕。
這並不意味著你要對孩子壞行為視而不見,絕對不是!事實上,你需要整合的其中一個面向,就是設定清晰而堅固的界線的信念。你可以採取的角度有很多種,可以渴望孩子改善行為,也可以擔心你自己的回應造成了何種影響。
當你把所有這些不同的面向融為一體,也就是從意識中心出發整合你的頭腦時,你將成為善解人意、敏銳、從容不迫的父母。在全腦整合運作的狀態下,你便能與自己的內在緊密相連,也就能跟孩子建立起緊密的連結。具備心智省察力和完整的自我,你將更容易按照自己的真實意願來做出回應,而非在某一個瞬間、某個點上劇烈情緒的驅使下做出反應。http://xn--www-st5f342b1iq29gv5fzu6atqm1za.drdansiegel.com/,做一些覺知之輪練習。
.
以上文字取自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0~12歲的全腦情緒教養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1961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50的網紅Benjamin Man — iBenTV,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3/3] This piece took around 10-11 months to compose, thANKFULLY I GOT FULL MARKS SO HARD WORK PAID OFF!!! I was lucky enough to be able to work with ...
「reflective listening」的推薦目錄:
- 關於reflective listening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reflective listening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reflective listening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reflective listening 在 Benjamin Man — iBenTV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reflective listening 在 21 Best Reflective listening ideas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reflective listening 在 Google Digital Skills For Africa - Facebook - 登录或注册 的評價
reflective listening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那些讓你奮力掙扎的「生存」時刻,正是你幫助孩子獲得發展能力的好機會。有時你可能會覺得,充滿愛意的重要時刻(比如關於同情心和品格的談話)與教養裡的挑戰(比如強迫孩子寫家庭作業或替他收拾爛攤子)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但事實並非如此。孩子對你不禮貌或跟你頂嘴、被請到學校跟校長面談、發現牆上滿是蠟筆塗鴉⋯⋯毫無疑問,這些都是所謂的「生存時刻」,但同時也是機會,甚至是禮物︱只要採取恰當的教育方式,「生存時刻」也會變成「成長時刻」。
想想某個經常讓你很難熬的場景,比如三分鐘之內孩子們第三次打起來(不難想像吧)。你能做的,不只是把他們拉開、關進不同的房間,你還可以讓這場混戰變成一次機會教育:教孩子學會反映性傾聽(reflective listening,譯注:聽者必須試著了解對方的感覺和想法,用自己的話把對方的意圖表達出來並向對方求證),用心了解他人的觀點;教會他們清晰並禮貌地表達自己的願望;教導他們談判、妥協和犧牲,學習寬恕。我們知道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特別是在那個怒火攻心的時刻,但是如果你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和精神狀態有多一點了解,你就能獲得正向的成果,完全用不著請聯合國維和部隊幫忙!
孩子打架時,把他們分開並沒有錯,這是很好的「生存式教育」技巧,在某些情況下也許還是最好的辦法。然而我們能做的不只是制止衝突和爭吵,還應該把它轉化成發展孩子的大腦、個性和人際交往技巧的經驗。多加練習之後,孩子們都能得到成長,還會學著自己處理衝突,而這只是你幫助孩子獲得無限發展能力的其中一種方法。
將「生存式教育」與「發展式教育」相結合的可貴之處在於,你不需要專門花時間來幫助孩子獲得發展能力。你可以運用所有的親子互動時刻(不論是緊張、憤怒,還是不可思議、溫馨的時刻),讓孩子變成你期望中有責任感、關心他人、有能力的人,也就是說:利用與孩子相處的日常時刻,協助他們發揮自己的潛能。
取自《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
*********************************
保持覺知,是可以練習的。
「你可以喝口水、休息一下、伸伸懶腰,或者花幾分鐘冷靜一下。」
作者給的建議並沒有很難,只是要我們慢下來,重新引導我們的注意力。下文雖是寫給父母,但我們也是用類似的方式教導孩子。
我特別在意的是父母自己的建設,以作者的講法來說,是希望父母的大腦能更為整合。藉此,我們的觀點能更廣闊,我們有更多的自由進行選擇,也能跟孩子連結得更深。
作者也很大方,在他的網站上有一些免費的資源,可以讓人參考練習。按照作者的說法是,我們在進行每天的生活的同時,就能進行相關練習。祝福您,整合大腦,重回喜悅!
*********************************
善用覺知之輪來教養
【丹尼爾.席格, 蒂娜.布萊森】
父母也能從了解心智省察力和自己的覺知之輪中,在許多面向上獲益。透過以下的討論,你也能發現和體會到。
從你的意識中心出發,檢視你自己的思想。你的注意力現在在哪些面向上?有以下這些嗎?
•我好累。真希望能多睡一小時。
•兒子把棒球帽扔在地板上,氣死我了。等他回家我得好好說說他,還有他的作業!
•跟庫柏一家吃晚餐應該會很開心,可是我不太想去。
•我累了。
•要是能做點自己的事就好了。好吧,至少最近讀的這本書讓我很愉快。
•我說過我很累了吧?
所有這些大腦畫面、感官知覺、情緒感受和念頭,都是你的覺知之輪周邊的面向,它們共同決定了你的心理狀態。
現在我們來看看,如果你主動將注意力引向其他面向,會發生什麼。放慢節奏,讓心情平靜下來,問自己這些問題:
•最近我的孩子說了什麼好玩的話,做了什麼可愛的事呢?
• 雖然有時候麻煩得要命,但我其實是真的願意成為父母並以為人父母為傲?如果我現在沒有小孩,會是什麼樣子呢?
•我的孩子現在最喜歡的T恤是哪一件?我還記得她的第一雙鞋嗎?
• 我是否能夠想像出我的孩子年滿十八、打包好行李離家去上大學的樣子呢?
是不是感覺不一樣了?你的狀態有變化嗎?
這就是心智省察力的作用。從意識中心出發,留意你覺知之輪的各個面向,你就能覺察到自己正在經歷的一切。然後,你可以轉移焦點,主動將注意力轉向其他面向,由此,你的整個精神狀態都會發生改變。這是你的大腦產生的力量,這股力量是如此確實而根本地改變了你對孩子的感受,以及與他們互動的方式。在缺乏心智省察力的情況下,你將執著於覺知之輪的外圍面向,深陷在沮喪、生氣或怨恨之中。此時,為人父母的喜悅不復存在。但是透過回歸意識中心、調整焦點,你將開始體驗到,為人父母是多麼令人欣喜和值得感恩的事–僅僅只需要關注,並把注意力調整至新的面向。
心智省察力有很強的實用性。例如,回想一下你最近一次對孩子生氣的場景。你氣得七竅生煙,簡直要失去控制了。記住他做了什麼以及你所感受到的暴怒情緒。在這種時候,你的憤怒簡直要燃燒起來,怒火蔓延至覺知之輪的整個周邊。
事實上,怒火已經遮蔽了其他面向,你對孩子的感受和認識在那一瞬間都不存在:你忘了你的孩子只是個普通的四歲小孩;你忘了五分鐘前你們一起玩牌時還笑到抽筋;你忘了你曾向他承諾,生氣時再也不捏他的手臂;你忘了你本來想以身作則,當個合理表達憤怒情緒的好榜樣……
這就是我們沒有通過意識中心整合時,整個人被擊潰的狀態。下層大腦接管了上層大腦的功能,其他的面向完全被你強烈怒火所散發出的刺眼光芒所掩蓋–也就是傳說中的「抓狂」狀態。
這種時候能做什麼呢?沒錯,你猜對了,整合。運用你的心智省察力,藉由關注呼吸,你將走出回歸意識中心的第一步。這是從完全消耗在某一種(或幾種)面向的困境中跳出來的必要步驟。一旦回到意識中心,你就有可能採取更廣闊的角度,發現你的腦中有著更多的面向。你可以喝口水、休息一下、伸伸懶腰,或者花幾分鐘冷靜一下。然後,一旦你將注意力帶回意識中心,你就能自由選擇如何回應孩子的行為,並修復親子關係中的裂痕。
這並不意味著你要對孩子壞行為視而不見,絕對不是!事實上,你需要整合的其中一個面向,就是設定清晰而堅固的界線的信念。你可以採取的角度有很多種,可以渴望孩子改善行為,也可以擔心你自己的回應造成了何種影響。
當你把所有這些不同的面向融為一體,也就是從意識中心出發整合你的頭腦時,你將成為善解人意、敏銳、從容不迫的父母。在全腦整合運作的狀態下,你便能與自己的內在緊密相連,也就能跟孩子建立起緊密的連結。具備心智省察力和完整的自我,你將更容易按照自己的真實意願來做出回應,而非在某一個瞬間、某個點上劇烈情緒的驅使下做出反應。http://xn-\-\www-st5f342b1iq29gv5fzu6atqm1za.drdansiegel.com/,做一些覺知之輪練習。
.
以上文字取自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0~12歲的全腦情緒教養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1961
reflective listening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6個技巧幫你快速聽出“畫外音”|一問一答
Q:我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會感到與人交往中的無力,因為不知道別人在想些什麼,不知該如何與別人進行有效的交流,如何讓自己瞭解別人的想法。我感覺自己有時候反應很慢,聽不出別人的“畫外音”。該怎麼辦?
開復:“聽不出別人的話裡有話”不算是反應慢,而是和你的閱歷不夠有關。很多人都曾就有過這種經歷,解決辦法就是按其表面意思領會,別管話中有什麼話。你說自己在與人交往時想要瞭解對方、有效溝通,我可以給你幾個建議:
1.三個訓練自己與人有效交流的好方法就是:“練習”、“練習”、“練習”。
2.要確定自己真正瞭解了別人的想法,只有靠雙方的核對和澄清。英文中常說:“Let me make sure I heard you right. What you mean is……(讓我確認一下自己聽得是不是正確,你的意思是……)”,“Let me put it another way(讓我用另外一種方式表達)”,“Did I make myself clear?(我這麼說清楚嗎?)”。是否有“話外音”也只有靠核對和澄清才能搞清楚。
3.試試看“reflective listening”,也就是當對方說完一件事,你做一個總結,給對方一個機會將“話裡的話”說明。例如:
“公司允許你坐飛機或火車出差。”
“我的理解是公司希望我們選擇最便宜的方式?”
4.自己說話不要“話中帶話”。如果你想知道公司的出差政策,就直接問,不要拐彎抹角地問。如果你“話中帶話”,對方可能也會以同樣方式進行回答。
5.培養觀察力和人際敏感度。人是需要交往和互相瞭解的,交朋友不能速成,也沒有辦法快速瞭解對方,要順其自然。
6.語言之外,還有一些肢體和表情細節,也能表露人的真實感受和情緒。比如交流的時候,如果對方眼睛向左看,很有可能是在編造謊話。如果眼睛亂轉,或者躲避眼神交流也說明心虛。人類肢體語言的微表情很有趣,相比語言,身體更誠實,你可以找相關的書籍來閱讀。
圖片段子來自暴走漫畫。
reflective listening 在 Benjamin Man — iBenTV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3/3] This piece took around 10-11 months to compose, thANKFULLY I GOT FULL MARKS SO HARD WORK PAID OFF!!! I was lucky enough to be able to work with an actual orchestra on this piece, and even got feedback from composer Dani Howard as well as conductor Pablo Urbina!
Themes:
A: "Awakening in The Unknown" - 0:01
B: "Survival" - 0:58
C: "Defeat" - 1:21
D: "Mischief" - 1:54
E: "Confliction" - 2:17
F: "Reconciliation" - 3:37
G: "Finalé" - 4:14
(btw, my second composition was 'Ascending Heaven' so I'm not going to upload that lmao)
Reflective Statement:
My intention for this piece was to compose a programmatic orchestral work inspired by the anime “灰と幻想のグリムガル”. Each section corresponds to a key theme presented in the anime. A performers note was included in the score so that performers will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xt of each theme.
Composing this piece took 10 months from start to finish. I started this composition as a piano quartet with the cello carrying the main melody. Each section was composed individually to match a particular theme, and was then pieced together by composing a transition section between them. With my teachers guidance, I was advised to expand the piece into a full orchestral composition, which was an immense difficulty for me as I’ve never composed one before. I overcame this difficulty by studying each instrument; how it’s played (or can be played), what techniques can be performed, and listening to other orchestral pieces to identify its role in the orchestra. I further developed the piece by experimenting with contrasting dynamics to add excitement in certain sections of the piece. Lastly, I leant and applied engraving rules to my score to appear professional.
This piece allowed me to grow as a composer in different ways. For example, because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work with an actual orchestra, I became aware of how certain notes and phrases are played (e.g. bowing for strings at fortissimo), and how each instrument compliments another. I also learnt to avoid composing melodic “fluff”, to make sure that every note has its own purpose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aim of the piece.
Overall, I am extremely proud of this piece and am very excited to hear it performed at my school’s spring concert in March!
(298 Words)
(IF ANYONE WANTS TO PERFORM THIS (IDK WHY BUT IF LMAO) AND WANT THE SCORE, MESSAGE ME!)
reflective listening 在 Google Digital Skills For Africa - Facebook - 登录或注册 的推薦與評價
Ever heard of reflective listening? Reflective listening is a type of communication that requires you to reflect on words and feelings someone shares. It... ... <看更多>
reflective listening 在 21 Best Reflective listening ideas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Nov 10, 2019 - Explore Vijay Krishna's board "Reflective listening" on Pinterest. See more ideas about reflective listening, listening skills,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