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連載了《靜人活物》的其中一篇作品〈分裂的人〉以及後記,小編選來部分文字重溫一下,有興趣可按以下連結,或找回實體書來看更好。
後記
靜人活物.虛無湖鏡
在外國街頭,間見將自己塗滿一身銀漆(身上或插著一束國旗),表現凝止不動的流浪藝人,他們有一個名字叫tableau vivant,中譯「活人靜物」。這名字我覺得很好,人本是活的,他/她把自己凝固下來,以「不動」(immobile)作本領,同時也是自我物化的一則譬喻。寫作的人某程度上也是一具「活人靜物」,在他/她沉浸於寫作狀態之時,他/她將自己從世界中「括」出來,盤坐沉思一如羅丹的雕塑Le Penseur,只是托著下巴的手可能換成握著筆或敲著鍵盤,而沉思的樣子又多幾分對世界的疑惑,沉默不語同時不斷在玩著無人聽見的腹語術,直至文字抖落紙上,或蒸發於空中。
人們自古思動,早期哲學思索上帝的存在,稱其為「原動者」(prime mover)。我們欣賞各式動態─如不同形態的舞蹈、形體劇場、移動的影像,以致韻律泳、步操等等,有節奏的,有輕重的,有克制的,有狂悖的,有個人的,有集體的,有高度設計的,有即興爆發的。舞台上每一個動作背後,都經過無數次的重複、排練,才至穩定、準繩,再而求突破、超越。迪加(Degas)將舞者後台的舞姿瞬間凝定成永恆畫格,相對來說,寫作背後的過程無甚「展演性」,有著更多的遲緩、停頓,又常近於隱蔽。然而靜即是動,把腿放下來,不提、不踢、不跺,將念力凝固於筆尖,靜默地感受身體幽微深處如何從一個最少的傷口裂開,也是必不可少的過程。到起立「行動」時又可能切換了身分(如浪遊者、說話者、能動者、妥協者),我始終記著杜拉斯所言:「身處一個洞穴之中,身處一個洞穴之底,身處幾乎完全的孤獨之中,這時,你會發現寫作會拯救你。」必要的孤獨,為了寫作,有時連孤獨都是自製,比伏特加或咖啡因還更需要。
於此說來,本小說集內作品,或可將「活人靜物」倒過來說,稱它們為一輯「靜人活物」。人物大多是靜默的,「內向」的、「封閉」的、與人隔絕的,如果有話,他/她將話語寄託給物喻、寓言,如石頭、皺紋、套娃、人偶、玻璃、櫥窗等,通過類物世界(thing-like world)做媒介,外部世界方有可能接通(或始終阻隔)。內心的隧道挖至極限,可能又通回一個共生的表象世界;至最後「物/我」的邊界消融,人自身與世界無可復圜地走向物化的命運。我一向偏好存在哲思性的小說,裡頭自然也融入了一點「社會性」的城市現象。這輯小說有不少物的意象,其中〈石頭的隱喻〉是第一篇開筆的;石頭是世上奇妙的東西,單調而又千變萬化,是封閉體同時是生命體;形形色色的石頭,在小說中成了身世寄寓、感情連結以致權力拔河的隱喻,到最後一小片石子長到母親的腎上來,這令我想到Robert Smithson的詩句:「時間將隱喻變成了東西。」(Time turns metaphors into things.)到最後,身體也化作一張寫作的羊皮紙,是為寫作終極的邊界塗抹。這「後記」旨在點出作者在創作這些小說的幾年間的一些思考和心緒,作者自我解說作品多少難以啟齒,也只能是一點想法,其他物的意象和作用,願讀者自行領會詮釋。
http://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590567&page=1
robert smithson 在 Holt/Smithson Foundation: The Foundation 的相關結果
For over fifty years, Robert Smithson's work and ideas have influenced artists and thinkers, building the ground from which contemporary art has grown. Born in ... ... <看更多>
robert smithson 在 Robert Smithson - 13 件藝術品- 畫作 的相關結果
Robert Smithson. Smithson at the site of Spiral Jetty (1970), Great Salt Lake, Utah, April 1970. Photographed by Gianfranco Gorgoni ... ... <看更多>
robert smithson 在 Robert Smithson - Wikipedia 的相關結果
Robert Smithson (January 2, 1938 – July 20, 1973) was an American artist known for sculpture and land art who often used drawing and photography in relation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