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健康,全民買單?(下)】
・
上篇提及英國為代表的「公醫」制度,大量病患湧入使用免費資源或有濫用、資源分配問題,導致醫療效率不彰、政府財政支出難以負荷等問題,甚至有民眾因此寧可選擇私人醫療機構,避免等候過久等不便。台灣健保為政府強制人民納保,以保費為主要經費來源的公共基金,給付人民基本醫療支出。民眾雖根據自己薪資所得等級,繳納不同比率、金額保費,至公、私醫療院所都能享有同等水準的基礎醫療服務、同項目相同額度級距的支出補助,並在健保協助下減少部分項目自費的負擔,似乎可謂「便宜又大碗」。
・
然而,「便宜又大碗」背後也有累積多年的問題與隱憂。由於健保對於各種相同或相似醫材、藥物類型或治療項目等給付皆有固定級距、額度限制,醫療機構在生存壓力、營運考量下,可能傾向引進取得成本低的藥物、材料,以透過價差提供有競爭力的服務價格或獲取更多盈利,可能會間接影響醫師能給予患者的最佳療程調配與選擇,或者在溝通不足、資訊不透明的情況下,患者不理解治療選項的限制與適配性、不同材料與服務對應的價格與品質關聯,引發對療效或支出的誤解、醫病關係糾紛等。目前政府持續推動「分級醫療」,期待改善對「便宜又大碗」的形象與迷思,引導民眾分流至合適層級與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診治,有效分配醫療資源,紓解人潮過度集中於醫學中心等級醫院、效率不彰等問題,也間接改善民眾追蹤健康狀況、求醫利用資源的觀念。然而分級醫療是否為改善健保問題的核心解方,以及近年少子化、邁向超高齡社會的社會變遷,不但直接衝擊未來健保保費收入的多寡與來源,也考驗在人口結構、社會與環境快速變動之際,面對新型態、新定義的疾病、醫療與健康需求,醫療資源分配、健保制度設計該如何重新想像與調整。
➤ 參考資料:
・分級醫療有什麼好處(行政院衛生福利部)
https://cutt.ly/gh44qYC
・《台灣人口提前進入負成長 2025年邁向超高齡社會》
https://cutt.ly/ih44yZU
・《令人霧煞煞的全民健保:是「福利」 還是「保險」? 財源應來自「稅收」 還是「保費」 ?》
https://cutt.ly/Zh44xYL
#socialclassonline #公民不下課 #健保 #社會保險 #醫療 #健康 #政策 #台灣 #HealthCare #medication #SocialInsurance #policy #Taiwan #學測 #指考 #讀書 #升學 #時事 #社會議題 #社會科 #考題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socialinsurance 在 公民不下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的健康,全民買單?(上)】
・
社會保險的概念為公部門成立公共保險基金,經費來源多為人民繳納的保費,以國家力量、公共支出設立一道社會安全網,讓國民不論背景、經濟條件,在遭遇生活困難或特定狀況時,得到最基本的保障與資源協助。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機制基本上為強制全民納保,由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管理施行,保費根據不同薪資層級設計對應的費率,也有企業雇主須協同負擔等措施,讓不同生活境況的人都能接受至少最基本的醫療照護。
・
英國則是醫療體系公營的制度代表之一,但公營基礎醫療服務免費也衍生出病患人數過多、資源利用效率產生疑慮、政府財政負擔,並影響到部分病人等待時間、醫師勞動環境等,目前也面臨改革瓶頸。而美國可謂是光譜另一端的代表國家,醫療健康保險制度偏向市場機制,長者、退休軍人等群體擁有一定程度保障和福利,但在一定規模企業工作的一般工作者,可能受限於雇主選擇提供的保險;其他群體、無業者可能受制於經濟等條件,難以負擔入保與選擇適合的保險。另外,選擇保險與需要看診時,注意服務範圍、保險給付金額與內容,從瞭解資訊、入保到實際醫療行為的過程,所費的時間心力、費用也往往相當巨大。
・
➤ 參考資料:
・社會保險(行政院網站)
https://bit.ly/2WI1ZNg
・Medicare of the U.S.
https://bit.ly/34HcUev
・《「在英國千萬別感冒」英國醫療和台灣健保哪裡不一樣》
https://dq.yam.com/post.php?id=5384
#socialclassonline #公民不下課 #健保 #社會保險 #醫療 #健康 #政策 #台灣 #公醫制度 #HealthCare #medication #SocialInsurance #policy #Taiwan #學測 #指考 #讀書 #升學 #時事 #社會議題 #社會科 #考題
socialinsurance 在 黃浩銘 Raphael W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是日好文章!
//陳紹銘:給長者一個保障:談審查及供養
退休保障諮詢展開,政府拋出「不論貧富」及「有經濟需要」的兩大方向,並開宗明義表示對全民方案有所保留, 選擇性的提供資訊,收窄社會對退休保障的想像,更刻意製造年輕人及長者的世代矛盾,令人憤怒;而社會同時一片討論, 「為何有錢人可以受惠?」、「為何要供養別人父母?」、「方案爆煲不能持續」等等。涉及範疇甚多,有必要逐一詳細討論,本文先就審查及供養作點回應。
貧窮標籤蒙羞擔心一無所有
關於經濟審查,政府常說將資源留給有需要的一群,看似理所當然,然而,不少審查制度,因為存在着標籤效應(labellingeffect),令有需要的無法得到援助。這種效應,有時不易理解,為何有需要的,不去申領福利,我想起幾個曾遇見的長者:幾年前,在通州街的天光墟,遇見一位婆婆在地攤擺賣賺錢,每天清晨4 時多出來,有時不發市,間中能賺取十元八塊已經算生意不錯;後來細談下,知道她與丈夫同住公屋,當時還未有長者生活津貼,他們靠的是「不論貧富」的生果金,共約2000元,交租後,兩夫妻每月只有約1000元生活,很難想像,在香港是如何過生活?每天的擺賣,能賺多一點就會吃多一點。他們沒甚資產,其實已是「有經濟需要」可領取綜援,不過他們沒有,說「我們不會拿這些,永遠被人看不起」,即使他們都年過70,也怕他人目光,也怕閒言閒語,寧緊縮開支,每天擺賣維生,這是政府期望的「自力更生」嗎?
也記起,在深水埗板間房,遇過一位70多歲的伯伯,也是靠「不論貧富」的生果金維生,蝸居在12平方呎,勉強能「放」進一個人的牀位,每天在家中煮兩餐白飯青菜,要住最平租的房,吃最少的食物,每月食物連租金的開支,約1000元。問他有否領取綜援,原來他有近10萬的積蓄,在退保諮詢「8萬元資產方案」中屬於「沒有經濟需要」,他一直不敢動用儲蓄,說: 「到時一無所有,怎麼辦?」擔心他捱壞身子,也提及過,開支鬆動一點,積蓄用到一個程度可有綜援保障,他說「不想拿窮人的福利」,繼續的捱。
或許,他們是能安貧樂道,不過,他們值得過更好的生活嗎?或許,這是他們自己「選擇」,不過, 「經濟審查」的標籤令他們只能白飯青菜過活;或許,在香港不會餓死人,不過,長者的尊嚴卻得不到保障。8萬元資產方案,其實只是綜援的改版,偏低的資產限額,雖然以申報制度處理,但標籤效應依然強烈。這種害人的標籤,會令合資格的「有需要」人士卻步。8萬元,被嘲諷棺材也不夠買,其實, 「棺材本」的意義不單是購買棺材或辦喪事的金錢,而是長者會擔心「一無所有」,人到中年,更會擔心病患、變遷,總想留多一點錢傍身安心。擔心一無所有,哪一個政府高官會明白?不要忘記,即使今天有綜援及長者生活津貼,福利轉移後的長者貧窮率仍為30%,10個長者3個貧。全民性政策,如生果金,被社會公認為回饋長者多年貢獻的敬老金,視作所有長者的權利,標籤性極低,可讓所有長者取得安心,不單是扶貧,也是一種尊重和保障。
退保同供同養風險共同分擔
另一個爭議的題目,是供款或交稅的問題,有人不滿要供養另一代人,或別人的父母,表示不公,要「自己父母自己養」;林鄭月娥亦問年輕人交多點稅是否公義,主動掀起世代矛盾。首先,社會上的互相「供養」的例子並不罕見,全民生果金、普及免費教育、廉價公共醫療等等,都要透過公民交稅,政府運用公帑,去達至一些社會目標,例如保障教育權利、生存權利等等。
以免費教育為例,中年人士,一般不會再享用免費教育,難道應反對交稅去「供養」另一代人的教育?要求「自己教育自己供」或「自己子女自己教」?長者們,曾以不同方式貢獻社會,養家、育兒、交稅、基建等,但有些從未享受過免費教育,今天連報紙也看不懂,又是否應反對以稅收「供養」下一代?這樣的社會關係是否我們樂於看見?林鄭司長有意地製造世代矛盾以轉移視線,將矛頭由政府及資本家轉至一眾長者,為何司長不去問,香港標準稅率近乎全球最低,是否公義?由市民「供養」低民望高薪金有長糧的官員,是否公義?僱員的強積金供款被基金公司蠶食,還會被僱主以對冲機制剋扣,又是否公義?
事實上,我們從未能完全獨立於社會,房屋不是自己建,病痛不是自己醫,馬路不是自己起,社會關係是互相協作。當然,稅收是否用得其所,包括應否或用多少作退休保障或發展基建,作為納稅人,或是所有香港人,實在有權表達意見、有權參與決策;但應該討論的,是我們期望以稅收或供款,達到什麼社會目標、建立什麼社會關係、要運用多少稅收實踐等等,而不是將退保簡化為供養另一代的不公平,也不能簡單將「自己政府自己揀」的自主民主理念,演繹為各家自掃門前雪。
此外,在多個全民退保方案中,工作人士在「供養」別人父母時,其實自己父母也同時被社會「供養」,即使要計是否「划算」,比較家庭中「供養」及「被供養」的金額,實在也未必無利。例如根據退保聯席或學者方案,個人放入「水塘」的錢,是強積金中僱主及僱員各供2.5%,以一名月入兩萬元的市民計算,供款1000元,若他的家中有年長父母,一個長者可得3000多元,即使家中是3個養1個年長人士,3 個供款者付出3000 元,但家中長者則有3000多元,以家庭為單位的話,得到的退保金比供款多;而實際上,2014年,就業收入中位數為13,400元,20至29歲的收入中位數約為11,000 至12,000 元,個人供款約為六七百元,但家中每名長者可得3000 多元,對於中下階層或會較「着數」,若有人因擔心增加經濟負擔而反對「供養別人父母」,或可先計算是否合理;當然,年長父母得到退休金,能否減輕家中成員的供養壓力,要視乎家庭關係,因人而異。另一方面,所謂的個人供款是從強積金中提取,在現有制度下不用額外付出(取消強積金制度另作討論),而一個可持續的退保制度,年輕或中年的一輩,在年老時也是可領取退保金,即供款者將來也同樣可每月領取3000 多元(2015年價格)。
當然,是否支持計劃,不應單單計算個人或家庭得失,還要考慮整體社會利益。全民退休保障,是一個社會保險(socialinsurance)方案,攤分每個社會成員的風險(risk),有點像購買個人醫療保險,自己無病,要「供養」有病的,到自己遇上病患,則會「被供養」,將這概念放在社會各成員當中,我們未能預知各人有多長壽、會否因意外或病患無法工作儲蓄等風險,全民性方案是確保每個人都能在老年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而社會保險制度,亦是推動更互相扣連的社會關係。
確保生活保障推動社會關係
制度的可持續性,民間已提出持續至2064年的學者方案,周永新教授亦提出了修訂的可持續方案,至於如何供款,例如多賺者多付、大企業支付更多、取消強積金或供款不封頂、政府提早大幅注資等等,實在有很多討論空間,退保諮詢,不應以集中攻擊單一方案了事,而應為朝着改善長者福祉及更好的社會關係前進。
作者是前線社工、社工復興運動成員、香港政策透視執委、影子安老會成員
明報 | 2016-01-02 | B10 | 觀點 | By 陳紹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