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門診有病人跟我說『醫生,我覺得 #打完新冠肺炎疫苗乾癬變嚴重了耶!我以前乾癬症狀很輕微,結果現在冒好多出來!』
🙋打新冠肺炎疫苗會讓乾癬變嚴重嗎?
目前的文獻並不多,主要針對的疫苗有三種:AZ、BNT跟Moderna。整體而言,乾癬病患打完疫苗病灶變嚴重的是少數,而且那些患者是原本乾癬就很輕微、沒治療、或是只有使用外用藥膏治療的病人。學者推測,有在使用系統性藥物(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治療乾癬的患者對打完疫苗後乾癬惡化的狀況有保護的效果。
🙋新冠肺炎疫苗讓乾癬惡化的原因是什麼?
其實不只新冠肺炎疫苗被報導可能讓乾癬惡化,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黃熱病疫苗也都有相關案例。目前機轉未明,可能疫苗會讓人體產生Th17相關免疫反應,這正好跟乾癬惡化的因素有關。
Ref :
JEADV 2021, 35, e619–e698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1 Aug 7;10.1111/jdv.17582.
圖片取自於網路。
#林政賢皮膚科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540的網紅長谷川ろみの腸活研究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数年前から人気の糖質制限ダイエット! ゆる糖質ぐらいなら気にしている方も多そうですよね。 今回は糖質制限すると腸内環境はどうなるのか、まとめてみました(*´▽`*) ------------------------------------------------------------------...
th17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有氧無氧話題,談解讀論文的常見錯誤結論]
延續昨天說的,網路時代的可怕,在於沒有經過實證的東西可以被大家大量轉發跟效仿,一般人也沒有思考是否來自專業醫療人士的建議,更不懂得查證(話說沒幾個人懂得查證)。
但是更可怕的是。
其實 #連專家對某些文獻的解讀也有很多的問題,但民眾更不可能把文獻調出來看內容,也沒有能力判斷真偽,只要是專家的解讀就照單全收,這真的是很令人無奈的事。
以下列出許多專家在分析文章會犯的錯誤(這也是我每週去實驗室會議大家常拿出來討論的項目):
1️⃣只會看結論(conclusion),不去一一看研究的設計跟結果,尤其是附加的supplement詳細的內容。
就像我在「有氧運動掉肌肉?飲食背景才是重點!」
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942088663260765/?d=n這篇提到的,或是之前我討論「168斷食」相關研究的態度。
其實很多減重研究的結論只寫「體重下降幾%」,請問有去看「組成」嗎?我從來都不會只看結論就告訴民眾「這個減肥法可以減掉體重幾趴所以是好的減肥方式」,我一定會確認組成當中「肌肉是不是流失太多」「是不是脫水的假象」,才會給予建議。
2️⃣看結論就算了,還斷章取義,一言以蔽之的毛病
例如我常提到的,「正常人」跟「衰弱或肥胖」族群的本身的胰島素抗性跟身體條件不同,很多在正常人身上的結果,不一定適用異常的身體組成。連「男」「女」性在研究中都會出現諸多不同的結果,就是因為先天基因、荷爾蒙跟後天腸道微菌的組成都不一樣(例如:男性普遍微菌基因數量比較多,肌肉較多,沒有女性荷爾蒙週期的干擾,所以在減重效果上比女生快)
例如:延長空腹時間讓生長激素上升的現象, #只出現在正常人而肥胖者沒有,所以肥胖者168會比正常人容易掉肌肉,但現實中幾乎168的都是肥胖者。
例如:有些研究發現「老年人」做有氧短時間可以提高肌肉量,但在「年輕人」身上沒有這個現象。但是想從專家這裡獲取「增肌」建議的都是年輕人,他照著做有氧可能沒有半點肌肉肥大的效果。
例如:有氧在正常飲食的人身上不會掉肌肉,但在「低熱量飲食」的人身上掉慘了,但很多刻意去做有氧的人,她的目的可能是減肥所以搭配了低熱量,結果聽你說有氧不會掉肌肉還會增肌,她就跟著做。
3️⃣研究的族群母數(sample size)太小、時間太短
也就是所謂一個研究「質」與「量」的問題。
誠如我之前寫的有氧跟無氧的文章,裡面對於有氧運動對增肌的幫助有「特定的條件跟環境」,而且我舉例的都是「227人」這樣的數字,或是追蹤長達「三年」這樣的研究。
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942593756543589/?d=n
但是有些專家提出來的研究,都是只有10-20幾個人(連腸道菌這種高成本研究都最少要30人才有統計意義了),而且時間只有1-3個月,這樣短的時間跟小的人數,相較於夠長的觀察時間跟夠多的人數,統計上的結果其實較不客觀,現在的期刊太多,研究也是一堆,但如果 #每個質量差的研究結果都納入考量, #那只會被偏誤拉著走。
4️⃣研究中的各項偏誤(bias in research)
我以前在「實證醫學的陷阱—-研究結果的停看聽」
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384507029018934/?d=n
評論過「喝酒比運動還長壽」的研究,存在著各種偏誤,除了我文中討論的選擇性偏差(Selection bias)外,還有幾種包括:
✔️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當人們 #本來就持有某種觀點時, #對這種觀點的感知和注意度會被放大,會 「選擇性」地回憶或收集關於它的事例。人們對於自己原本就相信的觀點會更容易接受,而把 #反面觀點擱置在一旁。
舉例來說,是附圖的研究是2015年的《Cell Metabolism》跟 2018年的 《Cell》,兩個研究者做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2015年的作者發現不健康的飲食會破壞腸道菌、讓腸道免疫相關的Th17細胞數量下降,導致腸道失去正常防禦能力,連帶造成系統性的肥胖跟發炎。
但2018年的作者發現吃「高脂肪生酮飲食」會讓雙歧桿菌的數量下降,讓Th17數量下降(以上都跟2015年的觀察一致),但他的結論卻是「這樣可以讓發炎下降,是好事」,整篇論文他引用了大量Th17下降有助於哪些疾病改善的文獻,卻在reference中完全沒有引用2015年這篇(太詭異!!根本刻意忽略),也沒有提到Th17對於腸道的保護重要性,可想而知,研究者一開始就認定「高脂肪生酮對身體有益」,選擇忽略好菌下降這些矛盾的發現。
即使是這麼大的期刊,也存在著這樣的確認偏誤,甚至是所謂的✔️ #觀察者期望效應(Observer-Expectancy Effect)——研究者有時可能會期望出現某種結果,他們無意識地操縱了試驗過程,或者 #錯誤地解釋實驗結果,導致 #研究結果嚴重歪曲。
這也就是為何,對於研究的結論照單全收直接告訴民眾, #是非常危險的事,你可能自己也犯了確認偏誤,或是 ✔️ #虛假一致性偏差(False consensus effect)——人們很容易認為其他人跟自己有相同的想法,從而高估這些觀點的普遍適用性。
以上,在知識越來越普及的時代,用功的人人都可能變成專家,但是身為受過 #實證醫學訓練 的專業人員,麻煩在解讀論文跟傳遞訊息時,要在更謹慎小心一點。
#實證醫學的陷阱
th17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由內而外的美~~腸-皮膚軸(gut-skin axis)]
有人問我:「王醫師,皮膚漂亮跟腸道菌有關嗎?」
當然有關!!而且「吃進去」的影響遠大於「擦的」
許多人類和動物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組的影響範圍超出了腸道,是導致許多遠處器官系統功能失調的原因。
皮膚是僅次於腸道第二個微生物居民最多的地方,腸道跟皮膚也是最大的兩個免疫系統跟神經內分泌器官,腸道菌(例如:雙歧桿菌)跟他們的代謝產物(例如:丁酸)調控身體的T淋巴球,走向不同移除抗原的路徑,包括對抗病毒跟細胞內感染的Th1, 跟過敏還有寄生蟲感染相關的Th2, 還有細胞外細菌跟組織間平衡跟自體免疫相關的Th17。
就像第一型糖尿病被發現跟「腸道菌失衡」(dysbiosis)有關,這些小朋友在病發前,腸道菌不知為何「意見衝突」「溝通失調」(disconnection)造成身體開始攻擊自己胰臟製造胰島素的細胞。
這也就是為何「飲食」跟皮膚有很大的關係,以痤瘡(青春痘,acne vulgaris)來說,研究發現高飽和脂肪跟高糖的西式飲食會使腸道的菌相異常發生、致病菌增加造成內毒素上升、好菌下降導致腸道屏障出現破洞,於是發炎訊號從腸道壁跑到全身引起發炎,在皮膚的表現就是透過「SREBP-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 1 )增加了皮脂腺內游離脂肪酸跟三酸甘油脂的形成,助長了痤瘡桿菌的生長跟發炎性痘痘的形成。
異位性皮膚炎也是,在皮膚表面屏障有缺陷的情況下,吃到致腸道菌紊亂的食物,就會讓發炎更嚴重。
近期許多乾癬(psoriasis)的標靶藥物,跟Th-17的路徑有關,其實很多好菌都會 #適當呈現抗原給我們的腸道,維持一定的免疫活性(inflammatory tone),所以即使腸道充滿了常在細菌,但都沒有感染的發生,但當 #致病菌有不正常增生的機會(例如不健康的飲食造成致病菌容易滋生的環境、破壞腸胃的無氧狀態跟酸鹼性),免疫系統就會從低度反應變成大量激活,造成器官組織的傷害。
這也就是為何乾癬治療上抑制介白素17(IL-17A)的藥物,有少數報告顯示會讓發炎性大腸炎克隆氏症 (Crohn’s Disease) 惡化或是增加其他感染風險,就是因為Th-17這個跟免疫相關的路徑其實有著保衛腸道屏障的功用,過度抑制也會弱化腸道正常免疫機制。
十八世紀法國政治家兼評論家薩瓦諾 (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說:「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能告訴你,你是個什麼樣的人。」
(Tell me what you eat and I will tell you what you are)
「吃什麼,相什麼」,病從口入影響的不只是內在健康跟外在身型,還有妳的皮膚健康,除了個人的先天基因,更多要考慮的,是飲食跟腸道菌互動的後天基因。
#吃甜就冒痘對我而言屢試不爽
World J Dermatol. Nov 2, 2017; 6(4): 52-58
Front Microbiol. 2018; 9: 1459.
Published online 2018 Jul 10.
th17 在 長谷川ろみの腸活研究所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数年前から人気の糖質制限ダイエット!
ゆる糖質ぐらいなら気にしている方も多そうですよね。
今回は糖質制限すると腸内環境はどうなるのか、まとめてみました(*´▽`*)
-----------------------------------------------------------------------
▼参考文献
-----------------------------------------------------------------------
Ketogenic Diets Alter the Gut Microbiome Resulting in Decreased Intestinal Th17 Cells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490-6
自己免疫疾患の発症につながる新たな分子メカニズムの発見
https://www.oist.jp/ja/news-center/press-releases/30507
ケトジェニックダイエットがヒトの健康に及ぼす影響について
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kagakutoseibutsu/54/9/54_650/_pdf
-----------------------------------------------------------------------
▼関連動画
-----------------------------------------------------------------------
バナナ一本で糖質 約20g!! ダイエットの時のバナナは食べても良い? 教えて平島先生 No9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I4ThHDEN9g
【糖質制限ダイエット】これを知らずにやるのはヤバ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1N4H0TIL-4
やり方知らないから痩せないだけ!一週間でいいから糖質制限ダイエットやって!効果のあった12のこと【体験談】2021年はこうして痩せ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jWbLocXAA
【ダイエット】痩せるために本当に効果がある糖質制限の方法を解説。これをやれば効果が出ます【減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B_wtQQtH2U
【激痩せ】一カ月糖質制限ダイエットで15キロ以上減量した方法【ケトジェニッ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uCXMp7EwjQ
-----------------------------------------------------------------------
▼免責事項
-----------------------------------------------------------------------
※各動画内で紹介している方法は、いかなる効果をも確実に保証するものではありません。従って、いかなる場合でも動画制作者は一切の責任を追うものではございません。実行の際は、各自の責任と判断のもとで行ってくださるようお願いいたします。
※この動画は、診断・治療または医療アドバイスを提供しているわけではありません。あくまで情報提供のみを目的としています。
※診断や治療に関する医療については、医師または医療専門家に相談してください。この動画は医療専門家からのアドバイスに代わるものでもありません。
※以上をご留意のうえ、ぜひご自身の健康や腸内環境、そして腸内細菌に向き合う時間をほんの数分でも増やしていただけますと幸いです。
-----------------------------------------------------------------------
▼著作権者(著者、訳者、出版社)のみなさま
-----------------------------------------------------------------------
当チャンネルの書籍紹介動画については、書籍で得た知識を元にを制作しております。あくまでも、書籍の内容紹介、解説をするにとどめ、原著作物の表現に対する複製・翻案とはならないよう構成し、まず何より著者の方々、出版・報道に携わる方々への感謝と敬意を込めたチャンネル運営を心懸けております。もし行き届かない点があり、動画の削除などご希望される著作権者の方は、迅速に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ので、お手数お掛けしまして恐れ入りますが、下記の方法にてご連絡いただけますと幸いです。引き続き、つくり手の方への感謝と敬意を込めてチャンネルを運営していきますので、今後とも宜しくお願いいたします。
-----------------------------------------------------------------------
▼連絡先等
-----------------------------------------------------------------------
腸活に関するご相談やお仕事依頼:hasegawaromi63@gmail.com
(個人用SNS)
Twitter: https://twitter.com/hasegawaromi/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hasegawaromi/
メディア: https://www.chounaikankyou.club/
活動概要:https://lit.link/hasegawaromi
#糖質制限
#糖質オフ
#ダイエット
th17 在 Bmon's Liv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公主IG:https://www.instagram.com/dorabmontw
▫FB觀眾場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monTeamFight
▫FB粉絲團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DorabmonVideo
▫投稿信箱:bmonsendingbr@gmail.com
0:00 開頭
0:33 靈花祭 阿璃
4:01 靈花祭 卡莎碧雅
7:10 靈花祭 鏡爪
10:00 靈花祭 雷玟
———Music used———
Brain_Trust
Electric Hertiage From TH17
Track: Nomra - Your Body [NCS Release]
Music provided by NoCopyrightSounds.
Watch: https://youtu.be/JR7iaMPnevU
Free Download / Stream: http://ncs.io/YourBody
th17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主張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生酮飲食法有效減肥,這大家都知道。近日美國科學期刊《Cell》刊登了一項研究,指出生酮飲食產生的酮體,會令腸道菌群出現生變化,造成Th17免疫細胞數量下降,從而減少身體發炎的情況。換言之,生酮飲食可有助降低因Th17免疫細胞出錯引致的類風濕關節炎和銀屑病?(編按:當Th17免疫細胞出錯,會製造過多發炎因子,導致類風濕關節炎和銀屑病等。)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th17 在 T Helper 17 Cells Overview |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 TW 的相關結果
Th17 cell activ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Like other subsets of T helper cells, Th17 cells differentiate from naive CD4 + cells in the periphery in response to T ... ... <看更多>
th17 在 漫談免疫學-24 (Th17) - 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 的相關結果
IL-22 刺激上皮細胞分泌抗菌蛋白(Anti-microbiial peptides)如Defensin。 Th17 cell的活性與慢性發炎的嚴重度及疾病的症狀呈正相關。適當的Th17 ... ... <看更多>
th17 在 結核病與第17 型T 淋巴細胞 的相關結果
Th17 細胞的功能除了協同Th1 細胞 ... Th17 細胞在分類被歸為CD4 陽性. 的T 細胞亞群,不同於Th1 和Th2 亞 ... 了解Th17 是由interleukin (IL)-1beta.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