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產不是你的錯》
與自己所愛的人生兒育女是不少人的願望;不過,能夠順利懷胎十月、誕下健康的寶寶原來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事實上,大約8-20%的懷孕都會以小產(Miscarriage / Early Pregnancy Loss)告終,當中又有超過90%由細胞結合與分裂時出錯而引起,例如多重染色體或染色體缺陷,導致胎兒於母胎內未能正常發育,最後不幸死亡、小產。
【以下是幾個最常見的多重染色體問題】
1. Trisomy 13 (巴陶氏綜合症)
2. Trisomy 18 (愛德華氏綜合症)
3. Trisomy 21 (唐氏綜合症)
在這些多重染色體中,巴陶氏綜合症跟愛德華氏綜合症大多無法長大至嬰孩出生階段,多在第一階段懷孕期便死亡引發小產。然而,唐氏綜合症雖可發育至嬰孩出生,但也伴隨較高的小產風險,只有25%的唐氏綜合症寶寶能成功誕下。
我們必須理解的一點是,絕大部分的小產都不是爸爸或媽媽的過錯,而是在細胞結合與分裂的過程挾帶無可避免的風險,並非人為可控制。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聽到社會充斥著不少責怪小產媽媽的評論,指責她們犯了禁忌或不夠小心養胎,害死腹中胎兒。這些責備其實毫無醫學和科學根據。
1. 就叫了你不要這麼早跟人家講懷孕!你看?胎兒現在小氣了!
2. 叫了你不要隨便吃東西、叫了你不要喝冰冷的飲料、吃了你不要常常外出、別了你不要經常看電視和玩電話!
3. 叫了你不要身體有事才去看醫生,為什麼不早點去看醫生,等到胎兒沒了才去?
4. 為什麼不聽老人言?為什麼堅持裝修家裡!懷孕時不能動土,你就不肯聽,你看!
5. 為什麼這麼不小心?你懷孕就要小心一點,你看這樣就沒了。
6. 叫了你要多吃補品不要減肥,你看你肉都不長,胎兒怎會長大?
小產媽媽們剛經歷完失去腹中骨肉的錐心之痛,往往還沒來得及好好消化這些資訊和情緒,卻得馬上面對周遭人們的指責與意見。是的,發生不幸的事情時,我們總會下意識地想找出原因,尋求一個代罪羔羊負責。然而,媽媽們無奈最常成為這隻羔羊。
所謂「老人言」、「禁忌傳說」、「隨便吃東西」、「不小心」等想法,在社會一直存在,但事實上,醫學與科學研究發現這些「傳統觀念」並不正確。小產絕非媽媽或爸爸的錯,而是一些不可避免的細胞結合與分裂的錯失所致。
小產媽媽很多時候容易情緒不穩、自責,是不是因為自己的過失害得胎兒死亡。這段時期,醫護人員和身旁人們的支持尤其重要,以下整合一些經歷過小產的媽媽的心聲,釐清我們可以如何協助她們渡過難關:
【醫護人員】
1. 把小產胎兒視作人對待,雖然有時胎兒的周歲太小,從醫學角度不足以視為「人類」,但我們跟媽媽對話時還是可以用「胎兒」稱呼。
2. 讓媽媽知道小產並不是她們的錯,胎兒染色體或發育出現問題時,也無法勉強生下來。
3. 安撫媽媽單次小產並不會增加往後小產的風險,讓她們知道下次懷孕成功的機會仍非常高。
4. 媽媽們用藥將胎兒排出體外時,務必用詞謹慎,應避免以「你痾出來了沒」形容其過程,必須謹記時刻尊重媽媽和死去的胎兒。
【身旁親朋好友】
1. 切勿說出類似以下的對話
「胎兒還小,還未成人,別太傷心。」
每位媽媽對腹中胎兒的看法都不同,絕大部分的媽媽都會視腹中胎兒為生命,「還未成人」可能對媽媽造成嚴重心理創傷。
「好小事,妳還年輕,往後再試就好。」
每一次的懷孕對媽媽們都是獨一無二的經歷,每一次小產對媽媽們來說亦都是失去一條寶貴生命,切勿將其小事化。
「緣份的問題,無法勉強。」
小產與緣份無關,把小產歸咎於無緣,無助撫平媽媽們的傷痛,反而可能令她們對再次懷孕失去信心。
「所有有關下次如何穩定胎兒的建議」
剛小產的媽媽需要時間調適情緒,這時應給予空間和支持。絕大部分坊間對懷孕和穩定胎兒的建議皆沒有醫學根據,應該鼓勵準備再次懷孕的婦女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
【小產的醫學知識】
初次小產後並不會影響下一次懷孕的機會,絕大部分的小產均與媽媽或爸爸的體質無關,大部分媽媽並不存在小產體質這類情況。
然而,如果連續經歷多次小產,則可能患上一些會影響懷孕過程的疾病,例如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甲狀腺病變、內分泌失調、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綜合症(PCOS)、先天性子宮結構異常、父母基因或染色體異常、遺傳性凝血缺陷等等。
由於連續性小產成因非常複雜,如面對此問題的婦女須由專科醫生評估照顧,以提高日後懷孕的機會。
社會對女性健康的認識仍處起步階段,坊間流傳著不少錯誤的傳統概念,容易將女性的健康狀況歸咎為女性的責任並加以譴責,令不少女性過著卑微且委屈的生活。希望從2020年開始,我們能夠逐漸透過健康教育,讓大家認識這些疾病,打破錯誤思想的輪迴,共創更適合大眾的社會氣氛和生活環境。
Photo: From online sources
#小產不是你的錯
#正視懷孕和小產的正確觀念
#Youarenotalone
trisomy 13 18 21 在 許峻睿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唐氏症篩檢
產檢的項目琳瑯滿目
一定有很多準新手爸媽來到婦產科
卻不知道該做什麼檢查才好?
口袋深不見底或是對孩子的愛深不見底的爸媽可能就:
”阿吼依去了啦”有什麼項目老娘做什麼項目!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上!(是說這樣會不會太早了😅😅😅)
而比較多愁善感或是希望錢可以花在刀口上的爸媽
則可能反而陷入沉思
到底我應該點老饕牛排3分熟好還是波士頓龍蝦湯不加洋蔥?
喂~不是啦😓😓😓
回正題😠
其實整個產檢過程中
最重要的檢查項目
我認為是「唐氏症篩檢」
但這邊要澄清一下
其實我們平常講的「唐氏症篩檢」
並不只有檢查唐氏症喔
(因為唐氏症是獨指第21對染色體出現三倍體(Trisomy 21,簡稱T21),而這個檢查不只檢查T21,也會順便檢查T18及T13喔)
而這個檢查為什麼最重要?
理由很簡單
因為他👉👉發生率最高👈👈
以台灣來說
唐氏兒的平均發生率約為1/800
而超過34歲的高齡產婦
發生率更高至1/250以上
年齡越大風險越高
(T18風險類似但T13則相對較低)
相較於其他疾病
平均發生率基本都是1/3000以下來說
唐氏症的篩檢是不是就很有他的意義呢?
可是這個時候問題又來了
唐氏症的篩檢好像也超多種的!!
初期唐氏症、中期唐氏症、非侵入性母血檢查、羊膜穿刺、絨毛膜穿刺balabala光聽到名詞就"灰薩薩了"到底要怎麼選擇呢?
太過學理、詳細的說明就讓各位自己去念書了
這邊我直接點出幾個重點就好喔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目前一般最常見的唐氏症篩檢項目:
1. 第一孕期頸後透明帶篩檢:
優點:非侵入性(超音波及抽血檢查)、可以最早做(最早11週就可以進行)、偵測率不錯(90%~95%,但必須進行完整軟指標超音波檢查才能達到)
缺點:只能針對T21、T18、T13做檢查,其他染色體沒辦法
2. 羊膜穿刺:
優點:偵測率最高(接近100%)、可檢查項目最多(除了所有染色體都可檢查,加晶片可檢查超過200種以上微片段缺失疾病)
缺點: 屬於侵入性檢查,有3‰ 流產率,要到懷孕中期(16-18週)才能做
3. 非侵入性母血檢查(NIPS):
優點:非侵入性(抽血檢查)、偵測率高(99.5%),也可以很早做(10周就可以進行檢查)、也可以檢查所有染色體及5-20種染色體微片段缺失疾病
缺點:費用昂貴
4. 中期唐氏症母血檢查:
優點:非侵入性
缺點: 偵測率低(約80-83%)、懷孕中期(15週)以後才能做,因為新的檢查越來越普及及進步,基本上以後將會慢慢的會被淘汰。
相信看完介紹之後大家可能還是不太知道要怎麼選擇
所以我就直接幫大家做建議喔
基本上
如果你是屬於高風險族群(高齡產婦>34歲、前胎有胎兒異常或家族有病史)
都建議直接選擇羊膜穿刺或是做NIPS比較放心(偵測率較高)
至於費用和流產風險的抉擇
就看每個人的條件和想法喔
沒有一定對的做法
然後如果你是屬於低風險族群(也就是沒有上述情況)
其實第一孕期篩檢90%的偵測率已經不錯了
除非真的非常擔心,希望能夠提高偵測率
或是希望檢查除了21、18、13對以外的其他染色體和微片段缺失疾病
那當然還是可以選擇做NIPS
不過羊膜穿刺我就比較不建議啦
畢竟要冒那3‰ 流產率的風險有點不值得
呼~~講完了~~~累了
老規矩~~有問題大家再私訊吧
#關於倫理的議題今天不討論喔
#每個人的條件都不同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最重要
#看到圖片我肚子都餓了😆
trisomy 13 18 21 在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Trisomy 21,18 & 13 – Embryology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