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食花費,覺察內在習氣|
前陣子我推薦一本書叫《原子習慣》,裡面提到建立良好習慣要建立「獎勵機制」。
比方說,克制一次吃零食,就往帳戶存十塊錢,累積一段時間後就拿那筆前去做犒賞自己的事──做個按摩,買喜歡的東西等等。
***
之前我正在培養「在家自己煮」的習慣,想說比較省錢又健康。但人就是懶,沒煮幾天就鬆懈,或是跟自己說「算了,今天很累就吃外面吧!」一個禮拜下來,錢包又是幾張鈔票噴掉。
於是我給自己訂一個標準獎勵機制:「只要一餐在家裡吃,就往戶頭存一百元」。甚至還特地清空某個帳戶,只要某一餐有自己煮,就轉帳一百元進去。
訂一百元是有原因的,因為三餐都外食的話,一餐差不多也是這個價位,只是外食是進老闆口袋,現在鈔票是進自己戶頭。
就這樣實行了一個月,你知道上個月我結算的時候,戶頭有多少錢嗎?連我自己都大吃一驚。
6200元。
***
也就是上個月,我在家努力煮了六十二餐,如果我全部都外食的話,這6200元不會在我戶頭,甚至還會更少(畢竟外食要低於一百,已經有點困難了)。
當然要精算起來的話,6200元還要扣掉自己煮的成本,買菜、米、油、鹽、瓦斯之類的。但因為我不吃肉,當季的蔬食花不了多少錢,加上住家裡,米油鹽都是現成的,所以扣一扣,差不多還是省了五千多塊。
而且吃進的東西都是新鮮的,蔬果都是當季的,米是小農直送的米,油是冷壓出榨橄欖油,蛋是有機店買的初生卵,還有,因為願意花時間為自己好好做頓飯,身心也在熱氣香味蒸騰中,逐漸涵養了起來。
這些都是更珍貴的附加價值。
***
我在〈金錢覺察的五道練習題〉工作坊中,曾經提到一個觀念:「重點不是省多少,而是檢視自己花錢時的起心動念。」
在「煮一餐就存一百塊」的練習中,我意識到因為有存錢的內在動機,甚至會調整自己生活習慣:早上早起一點,可以去市場買鮮新的食材;出門運動以前,先把料備好飯放下去蒸,回來炒炒菜馬上就可以開伙,不用餓著肚子就先亂買東西吃。
在這過程中,我也開始覺察自己:為什麼我過去會花這麼多錢在外食上?才發現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習慣。
因為沒有照顧自己的習慣,總是任由冰箱空到見底,肚子餓了開冰箱沒東西吃,就會飢腸轆轆地去買外食。
因為沒有照顧自己的習慣,也就沒意識到自己運動完血糖都過低,每次都空著肚子看到什麼,就掏出錢包買來墊肚子再說。
原來外食費這麼多的原因是,我沒有從源頭負起照顧自己的責任,只想掏出錢包打發,才讓一張張鈔票飛到外食上──原本只是「培養習慣」的練習,意外又讓我找出自己的內在課題。
***
當然有人會疑惑,如果每個人都在家煮,店家不就沒生意了嗎?這邊還是小補充,我覺得外食本身沒有問題,好店家也需要新台幣支持。
但如果能在掏錢包時,問問自己是帶著照顧的意念,帶自己去吃好東西,兼捧場好店家;還是懶得善待自己,只想花錢了事?這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意念。
更進一步地問問自己:我們在「打發自己」的時候,真的是去「好店家」消費嗎?還是隨便轉進一間便利商店、蹭進一間速食店呢?
通常沒有「照顧」的意念,選擇食物就不會想挑健康、美味、新鮮的東西,而是貪圖方便、吃得過癮了事。
這是兩者最大的不同,也是很隱微的金錢課題。
***
我們往往都以為,錢賺夠了的人不用修「金錢課題」,但對我來說,就是因為「花得起」,才會讓很多課題被掩埋。
身為商學院出身的心靈工作者,前半生跟錢相處的時間比一般人多,也因此接觸身心靈之後,對金錢覺察非常有興趣,其中有些已挖掘的課題,就寫在《專注,是一種資產》裡。
〈金錢覺察的五道練習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衍伸出來的工作坊。
如果你也想看看,自己在金錢上有什麼樣的盲點,最近這一場在新竹,名額有限,把握最後機會報名哦!
***
時間:2020.6.27(六) PM2:00-4:00
地點:新竹 在樓上 共享空間
購票入場>>>https://pse.is/RAU64
※48小時內未完成繳費,名額將自動被系統釋出
※Accupass付費票種退票期限:在活動票券有效開始日8天前提出申請(包含第8日)。#超過退票期限不予退費。
※因應疫情考量,入場請配戴口罩,並請配合量額溫,以酒精消毒雙手。
***
Photo by Stochsnap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