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已經有很詳盡的測試與開箱照,這裡只簡單講幾個一周(a9)與一天(a7r3)的後記,後記擺在前面是因為這篇大部份我都在講古,所以重點放前面比較不會浪費想了解新機資訊朋友的時間,但說真的手上使用的時間還太短,這禮拜婚禮實戰以前都只是紙上談兵,等婚禮後的心得比較實在(但如果已經有買轉接環或準備要買轉接環的朋友,可以看一下第七點,我覺得蠻重要的)
1.說到對焦,在我曾經用過的所有相機,綜合各種環境我認為Nikon D5的對焦沒有對手,但連續用了兩台速度型的DSLR旗艦機以後,我覺得以我拍的習慣和類型來說,D5對焦性能在快準狠的強度之於我過剩了,A9/A7R3的對焦強在無反系統特性帶來的價值,例如a9對焦點達到93%畫面的涵蓋率(A7R3達到68%),尤其眼控對焦可以粘在拍攝對像上面(都是破渡張道慈害的><),這個已經進入實用性的功能,也是我從dslr轉換Sony無反系統的原因之一。
2:A9/A7R3單機的手感,我覺得還是A9比較就手(但跟d5比還是d5好拿太多),昨天剛拿到電池把手與a7r3,還沒有比兩台裝手把的分別,但我想如果裝手把後手感應該會很接近,因為送客合照的人數在四個人以內,我大多會用直拍的構圖,有手把對手腕的保護還是比較好,雖然增加一些重量但依然比傳統dslr輕許多。
特別要注意機身上的電池艙蓋,試a7r3時我不知怎麼的拿了起來,結果裝在把手後不會拆,研究了快半小時才看懂原來要先扳電池艙蓋上的黑色扣榫,兩邊的金屬卡榫就會收進去,是很厲害的設計,但沒看說明書還真不知道怎麼拆裝。
3:A9/A7R3的接環非常的緊,個人覺得鏡頭相對於nikon難裝很多,卡的位置和方向都不同,尤其搭配Metabones轉接環,轉接環的安裝點設計的很不明顯,拆裝時我都很拍把機身上的金屬卡口一起拆下來。(最後會詳細說明轉接環)
4:這次購入和a7r3同步發表的新鏡 sony fe 24-105mm f4 oss,之前原本是想入手24-70mm F4 ZA,但新鏡就規格看來頗為厲害,而且我想改變過去長久以來用24-70 f2.8的習慣,就改成入手這這顆,目前在a7r3和a9上交叉使用覺得這顆鏡頭在兩台機身上合焦速度都很接近,但其實我這樣講沒什麼意義,因為只有早上半天試一下而已,暗部使用af-s因為兩台都會先投射對焦輔助燈,所以即使很暗並且對比度極低的物件還是對得到(在陰暗處的黑色尼龍袋)。
這個還是想說一下nikon d5對焦厲害的地方,去年買d5時我自已在家測過同一個場景,d5完全不需要對焦輔助燈就瞬間嗶嗶兩聲對給你(從d4開始我已經五年沒看過這個東西了 xd),如果用-4ev的中央點大概再更快0.05秒吧,雖然a9/a7r3投射對焦輔助燈也幾乎是同步會對到,但這就是一個超強跟強的分水嶺,尤其af-c模式下a9/a7r3對焦輔助燈不作用,這樣跟d5的差距就會很明顯,所以拍攝習慣上要做調整,以前我拍婚禮習慣只用af-c,現在適時要切換到af-s,要記得你現在不再是只靠自已一個人了,你有對焦輔助燈了(好奇怪的比喻)
這顆鏡頭本身有光學防手震,初入sony系統我不太清楚跟機身防手震一起用有什麼差別,只覺得防手震真的很好用,重量也剛好,鏡身長度適中很好握,如果拿把魯斑尺量一下長度說不定是大吉這樣,我沒有24-70za沒辦法比較,但目前感覺我認為從速度到畫質都不會輸給我常用的24-70mm g鏡(是說兩顆也差了十幾年的設計),加上有多了70~105這段與防手震,在婚禮上我想用途會更豐富。
5:機身防手震也是我轉向無反系統的一個原因,雖然dslr很多鏡頭現在都有防手震沒錯,但我想用的定焦鏡大多沒有這項功能,例如我前陣子用的sigma 135mm f1.8,這是一顆非常厲害的鏡頭,但是它的重量超過一公斤,1130克的鏡頭在沒有防手震的情況下安全快門要求更高,以我的手抖程度大概要1/320才能避免微震的情況,但在a9/a7r3上轉接canon 135mm f2L重量只有750克,加上機身的防手震,同樣是135mm的安全快門1/160就沒有問題,而這個快門速度在凝結一般人物非移動的狀態也已經足夠,更不用說重量對手造成的負擔,我自從買入sigma 135mm f1.8以後我很喜歡,但因為鏡身短又重,每次換這顆鏡頭都是。
6:sony a7r3 / a9 機身主要明確的分別是在單轉盤和左右雙轉盤,在用了a9一個禮拜與a7r3一天之下,我覺得a9的雙轉盤的設計儘次於選單一樣天才,我很想叫設計師自已去轉幾次左肩轉盤看看,看他是覺得手好用還是手指會打結,防止誤觸的機制要有沒錯,但這麼難按結果只是更讓人抓狂,下翻螢幕兩個都差不多吧,a7r3有個把lcd當觸控板改變對焦點,這個功能我還沒時間去試。
7:在購入機身前先在網路上訂了sigma mc-11轉接環,選擇它的原因是sigma做NC兩廠af接環的經驗豐富,軟體會持續升級不怕變孤兒,更不用說恆佛總是訂一個有誠意的售價,sigma 35mm f1.4是我的主力鏡之一當然就選自家品牌,而且網路上看去年和高價的Metabones 4比較還互有領先。
昨天早上才從網購入手mc-11,下午打開包裝接上機身帶去和一同買a7r3的的婚攝友人會合,嗯…大家都覺得為什麼我的a9對焦速度比同行朋友的a7r3慢?我說轉接的鏡頭不同嘛,他是用標準變標鏡當然比大光圈合焦來得快,買完機身大家出來喝咖啡,買metabones 5的朋友借我轉接同一組機身鏡頭,但轉接環從mc-11換成Metabones 5,結果我不禁想罵髒話,在metabones上合焦速度明顯變快,而且AF-C模式下邊緣對焦點可以合焦了!!!
sigma 35mm f1.4使用MC-11轉接在a9/a7r3,af-c模式只有在中央區塊能合焦(全對焦範圍約1/3),邊緣就會開始反覆拉風箱,多對幾次也不會合焦,只是拉風箱可以拉出一條藍色多惱河,這點我之前做轉接環功課也有看到人提過,原以為轉接鏡都是如此不能太要求,至少af-s可以用就好,但想不到最近新的metabones即使用af-c在邊緣都能正常合焦的,於是立刻回原購買的網路店家,原本想換貨但他們沒有進metabones就只能改辦理退貨(後來我還是主動提出將物流費和手續費補回給店家,順道再跟他買了三張記憶卡,大家交易愉快離開)
btw,但我只有開箱測試一顆鏡頭,mc-11也沒有做過韌體升級,短時間測合焦速度比較主觀(但現場四個人都有相同感覺),所以也有可能現在更新的韌有改進了? 這點很歡迎手上有mc-11和sigma 35mm 鏡頭的朋友提供實際心得。
簡單幾個心得如上,昨天買A7R3點貨時我跟店家開玩笑,我說:
「換系統與換人工關節之間,我選擇了換系統。」
當然不是真的那麼嚴重,但是拿了幾天a9(幾乎等同a7r3的重量),上手把加閃燈與現在的24-105新鏡,整體重量與d5+24-70mm g+sb5000,相差大約400~500公克,大家可能覺得沒什麼,但一天下來舉起放數百到上千次之後,差不多到送客階段對身體的負荷絕對是有影響,不過當然這是以我一個過了四十還在賣命賣肝的角度來看。
但需不需要換a7r3/a9,我並不能給任何建議,畢竟每個人的 體力/拍攝習慣/後製方式/器材包袱…都不一樣,在婚禮現場已經實戰的工作者評價也不同,尤其這次a7r3是a7系列首次在對焦與效能達到婚禮攝影門檻的畫質機,a7r3的像素即使12bit都超過40mb以上,這對後製作業的時間與電腦都是很大的考驗,需要使用一段時間以後的感想才負責任,目前只能說這兩台的確實是SONY“畫素即正義,速度即王道“的代表作。
-------以下講古時間------------
從2004年拿第一台DSLR d70到現在拿了Nikon 13年,換另一個角度說是拿了DSLR13年,並不長但也不算太短的時間,斗膽托大的說一句,感覺DSLR的發展瓶頸一直在那裡,不要說底片時代,從數位的d70到d5,很多東西沒有太大的改變,這個瓶頸之於我自已也是相同的,我很熟悉現在的拍攝模式,尤其在婚禮中非常安全,看到蛙大(婚攝大青蛙)最新分享a7r3提到他對nikon的機身熟悉,這點我也有同感,因為我也是閉上眼晴,
昨天去拿Sony A7R3前先去買了Canon 135mm F2L,有一種送尼回佳的感覺,因為其實這是我攝影生涯裡第二顆Canon接環鏡頭,我的第一個單眼系統裝備其實並不是Nikon,而是Canon。
2004年Canon 350D剛出沒多久,當時很愛拍人像(對,我也參加過Dcview的model團拍,3次)“Canon適合拍人“這句話在當年比現在更有公信力,所以先在二手拍賣買了一支Tamron A09(我還記得是9000元),結果買完鏡頭後看到Nikon D70,聽說nikon d70對焦比canon 350d厲害,而且更吸引我的是全黑機身,這點想想很有趣,因為10多年前銀色機身看起來業餘是一般版,黑機看起來專業賣比較貴,但現在是銀機比較有文青感(笑)反而比較搶手,結果反而入了N家的門。
在決定做系統轉換時,因為職業工作一定要有第二台備機,所以考慮了幾種不同的組合方案,A9+A7R3 / A7R3+A7R2 / A7R3x2 / /A9+A7R2......跟幾位有使用sony系統的攝影師朋友訊息聊到,他們都有相同看法,就是A7R2畫質極好,但在婚禮攝影這種整體操作上對焦與存檔延遲可能會影響拍攝節奏,雖然第二機我是定位在備機,但若真的需要這樣也是不行,尤其最後我才知道原來A7R2還是單卡槽,那就更不能考慮了,最後心一橫就A9+A7R3吧
所以上禮拜五其實我已經先買了Sony A9,光是一開始選單設定的羅輯就讓我頭昏,不知道是哪個天才設計的選單(如同婚攝英聖說的,初入sony選單會讓你迷路),想到家裡的rx100 m4的選單我到現在也只看懂一半,原本以為消費級的小相機如此很正常,但設定為職業機的選單也是同一套思維只是變的更複雜,正所謂沒有最難懂只有更難懂,跟本就是rx1000 m4選單的動力旗艦版,所以新機剛到手雖然很興奮,但心裡其實也非常忐忑,想到《一代宗師》裡的老姜對著決意奉道的宮二說:
「姑娘,把那麼好的親事給退了,值得嗎?你可要想清楚啊,奉了道....那可是回不了頭的」。
是啊,如果離開了Nikon,換系統奉了Sony的道,看看每支FE原生鏡頭的價格……呃…雖然Nikon新鏡也很貴,但還有上一代鏡頭可以搭配選擇,比如Nikon平均二手價在七、八千的85mm f1.8d(市面應該沒有新鏡)和全新不到一萬五的85mm F1.8G,轉到sony沒有什麼二手與上一代舊鏡可以選,原生鏡頭對應的是18980的FE 85mm F1.8和39880的Carl Zeiss Batis 1.8/85。
但如果你想換系統,全世界都會聯合起來幫你換,甚至王家衛都會過來補一腳(王家衛:閃開,讓專業的來!!),於是又想到宮二說:
「寧可一思進,莫在一思停。」
(其實對白都是徐皓峰寫的,他自已當導演的另幾部片我也很喜歡,《師父》大家應該都看過就不用多說,如果家裡有mod199電影,推薦《倭寇的蹤跡》和《箭士柳白猿》這兩部,對白都很有意思,也可以看出導演的風格還真是從一而終。
於是系統轉換的這一個禮拜不到,就先噴掉三十幾萬(這已經是合乎我正常工作需求最節省的買法,如果是買齊GM大三元順便帶幾顆Batis大光圈定焦甚至Milvus鏡,請自行再加一倍以上),想到mod電影199最近上映我一直想看的《生存者》(THE BAD BATCH),雖說是部接近Cult Film的怪片(但太過精緻),但裡面的音樂和攝影都很不錯,片中基努李維對女主角說一句話:
「來到這裡要付出天大的代價,妳就付出一隻手和一條腿」
我是沒資格講“錢可以解決的事都是小事“,這種話是留給隨手拍生活會拿Phase One的人,不過婚攝就像被老鷹反覆啄肝的普羅米修斯,每天熬夜工作完都會再長出新鮮的肝繼續賣(科普小常識,有些婚攝甚至會邊喝酒邊工作,這就是「酒肝倘?某」這首歌的由來(亂講)),所以捏著肝東湊西湊就還是換了。
這裡要付出天大的代價,我覺得是長久以來對Nikon機身的經驗和使用習慣的累積,除了截然不同的手感之外,最直接的是從DSLR的五稜鏡與無反的二極發光體看見的感覺完全是兩回事,好像噴乾冰的野台布袋戲與AE粒子特效的東離劍遊記,當然這裡並不是說乾冰比較遜或AE特效很假,而是從眼晴到大腦轉換的那種現場感截然不同,EVF/LCD非常明亮清楚,那個看出去的感覺大概是賽璐璐片畫的卡通與最新CG動畫的分別,不能說哪種一定是好,那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在入手Sony A9隔幾天,莎莎幫小莎買了把美勞安全剪刀,吃飯時原本以為小莎低著頭在剪紙,哪知一叫她吃飯轉過頭,我和莎莎馬上大笑出來,她也回一個得意的燦笑,原來她居然一刀把前額的頭髮剪了一大把下來,頓時換了畫風變成斜瀏海的妹妹頭
大人剪頭髮都是小心的一點一點修剪,深怕一個不小心把頭剪壞了,只有小孩才會這樣一把就剪下來,但想想這也是為什麼小莎的畫特別有創作力和想像力(好吧,其實每個爸爸都覺得自已的小孩最有創造力),小莎看到我的A9說:「拔拔,我不記得我們家有這台小相機,我們家的相機應該是大的,你是用魔法把它變小的嗎?」
小孩不怕歸零這件事,那是他們學習的方式
大人才會怕歸零
我全職婚禮的第一場是2009年5月16日在中壢的南方莊園,用的是Nikon D300(一個月後的第二場買了D700),但如果回到我拍攝第一場完整的婚禮記錄(迎娶+宴客)是2007年10月14日,用的是Nikon D200。
10年了,也該是讓自已歸零。
「ae物件轉換」的推薦目錄:
- 關於ae物件轉換 在 黑麵之路‧不由分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ae物件轉換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ae物件轉換 在 [剪輯] AE 動作反向- 看板Digital_Ar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ae物件轉換 在 不知道為什麼破圖 ,但解決了所以分享一下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ae物件轉換 在 ae遮罩轉場的彩蛋和評價,FACEBOOK、PTT和線上看 的評價
- 關於ae物件轉換 在 ae遮罩轉場的彩蛋和評價,FACEBOOK、PTT和線上看 的評價
- 關於ae物件轉換 在 AE-tutorial_關鍵影格與轉換 的評價
- 關於ae物件轉換 在 #提問AI圖層匯入Ae的問題 - 設計板 | Dcard 的評價
ae物件轉換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這禮拜五的「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上就要舉辦「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的第一場論壇活動了!
從2012年年底創立這個粉絲團到今天,總算是走出網路,開始和各位朋友們做真實的接觸!
「博物館」絕對是人類學系學子們重要的生涯規劃之一,而在博物館領域服務的朋友們,相信也都認同「人類學」對專業工作上的重要性!
在星期五的這一場:「博物館與人類學家的相遇 」,我們邀請到了四位在「博物館」領域服務的「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請他們分享在十三行博物館、台中科博館與台東史前館的四位專業人士,請他們各自分享自己的經驗!
不管你正在考古學、人類學、還是民族學,都別錯過了這場論壇,一起一窺博物館裡的人類學家們的工作啊!
----------------------------------------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論壇第一場:博物館與人類學家的相遇
主持人:林怡潔
對談人:劉憶諄、陳俊男、葉長庚、彭佳鴻
時間:10/3日下午
自然史博物館中的民族學實踐
劉憶諄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組研究助理
博物館學是新興學科,本身並沒有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作為學科發展的後盾,大多是借用其他社會科學的學科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筆者大學的民族學訓練便是一個很好的基礎,得以藉此深入博物館研究。因此,碩士論文即是以民族學研究方法作為研究方法,實際進入一個自然史博物館調查訪談與蒐集資料,成為論文的一大特色。其次,畢業後的博物館實務工作中,民族學研究方法中培養的敏銳觀察力使策展角色扮演得更能恰如其分;並在處理相關文化議題與民族誌資料整合、各族群物件研究等方面,民族學背景提供相當大的助益。
在行政的夾縫中尋求研究
陳俊男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籌備處助理研究員
身為史前館的專業人員,除了要負擔日常的行政工作外,每年仍必須要進行研究工作,並發表論文,始能於年終的考績裡,達到續聘的門檻。博物館的研究、典藏、展示、教育等四大功能,缺一不可,且息息相關,所有的研究與典藏均是為了展示與教育,無研究與典藏,展示與教育亦將空洞而無法持久。
有關民族學、文化人類學、考古學等學科,為史前館重要的專業領域,如何將研究成果轉化成展示,並且讓一般社會大眾能夠一目了然,每每成為我們的挑戰,我們無法孤芳自賞,用研究成果來吸引人們進入博物館參觀是博物館永續經營下去的重要課題。
搭起史前與現代的橋樑: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與推廣
葉長庚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考古學作為人類學的一部份,主要欲藉由過去人群的遺留來研究其物質文化、行為模式與社會型態或變遷之情況。近來,由於博物館的設立,開始強調將過去呈現給公眾作為考古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
不同於浸淫於田野工作與材料分析的研究工作,在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往往要面對許多大眾對於史前生活的各式疑惑,更進一步扮演起保護相關文化資產的推手,包括考古遺址是否受到影響的評估、史前古物的保存維護作業、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的宣導等業務。所以,如何將史前文化轉換為資產進行推廣,似乎成了一項新的使命。
櫥窗內的考古學:博物館考古展示初論
彭佳鴻
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研究助理、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生
考古學者經歷漫長辛苦的發掘工作後,透過出土資料的整理、修復及研究,進而逐漸將過去人群的文化解析,呈現於世人的眼前。博物館作為一個社會教育及文物保存的場所,不僅需考量如何保存這些史前文物,更要思量如何將這些珍貴史前文化內涵傳達給社會大眾。由於博物館顧客群的複雜性,考古展示需要設計為任何人都能接受與學習的模式,在不影響文物安全及知識正確性的前提下,不僅需轉化專業學術內容,也需要透過不同的展示手法和推廣活動,甚至是科技的運用,持續吸引觀眾進入展廳;而近年來所提倡的通用設計,也為考古展示帶來衝擊與不一樣的視野。而未來欲加入考古學相關展覽策展者工作者,除了本科學能之外,也應多方學習活動企劃、展場設計、平面設計等技能,累積相關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7%99%BE%E5%B7%A5%E8%A3%A1%E7%9A%84%E4%BA%BA%E9%A1%9E%E5%AD%B8%E5%AE%B6/304523286333246?ref=bookmarks
ae物件轉換 在 不知道為什麼破圖 ,但解決了所以分享一下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不知道為什麼破圖 ,但解決了所以分享一下 ♀️】 狀況:全ai 物件,部分展開成shape layer 方便變形做轉側臉,AE 內播放正常且不卡,用Media Encoder 輸出H.264 ... ... <看更多>
ae物件轉換 在 AE-tutorial_關鍵影格與轉換 的推薦與評價
基礎快捷鍵: A:錨點Anchor Point,用以錨定物件,為物件變化的核心,預設為物件中心. Y:錨點工具Anchor Point Tool. - 依據錨點物件置中:雙擊icon ... <看更多>
ae物件轉換 在 [剪輯] AE 動作反向- 看板Digital_Ar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使用軟體:Adobe After Effect
版本:CC
附加使用軟體:
問題描述:
已經做好ㄧ個物件出現的動態,想要物件消失是同樣效果的反向,譬如原本是0%-100% 出
現,需要100%-0%消失。
因為圖層做的效果很多,一個一個調應該會崩潰又很傻,想請問有沒有功能是可以反轉的
呢?
已嘗試過方式:Google
爬文(Google):Y,只看到針對影片的倒帶效果,但好像沒看到針對AE layer層影格的反
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136.178.16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igital_Art/M.1528361658.A.54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