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什麼樣的事情讓你感到無聊?小編懷萱曾在一篇人類學家的文章(TOWARD THE ANTHROPOLOGY OF BOREDOM)讀到,在田野調查過程中關注不同族群覺得「無聊」的時刻以及處理「無聊」的方式,會對於看見並反思人類生活日常經驗背後的文化脈絡與意涵深具啟發。讓我們藉由 @BBC中wenBBC 中文網(繁體) 的這篇報導,來了解「無聊感」反映的人類行為線索。
----
我們通常認為,無聊是對單調乏味活動的直接反應。畢竟,很少有人聲稱自己喜歡洗碗或納稅——如果你喜歡,那就很可疑了。除非無聊不是那麼明顯。幾十年的研究表明,無聊的感覺既神秘又痛苦,而且每個人對單調生活的處理能力非常不同。
...
關於無聊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羅馬時代,當時的哲學家塞內加(Seneca)可能已經開始了抱怨它的悠久傳統。在一次與朋友沉悶的交流中,他問「我們還要忍受同樣的事情多久?」,然後繼續說「我沒做什麼新事情。我沒看到什麼新東西。最終,連這個都讓人噁心。」
後來,中世紀出現了「怠惰」(acedia)這個詞——源自希臘語,意為「漠不關心」——被基督徒認為是一種罪惡的冷漠或懶惰。
雖然英語單詞「無聊」(boredom)在19世紀初就被發明了,但直到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一部小說中提到這個詞時,才為人所知。
到了今天,無聊感顯然無處不在,它有時被成為現代社會的瘟疫。早在2016年,一名法國工人以倦怠的表親「無聊」為由起訴了他的前僱主,並勝訴。與此同時,9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末出生的Z一代發明了一種新的無聊感——「手機無聊」,即漫無目的地瀏覽應用程序,卻找不到任何讓人感興趣的東西。現在人們甚至用它來診斷寵物。
...
心理學家現在知道,至少有五種類型的無聊,包括「校凖無聊」,會走神,不知道該做什麼;「反應性無聊」,對控制者感到咄咄逼人,比如老師或工作場所,並反覆思考自己更願意做的事情;「尋找無聊」,感到不安並尋找出路;「無聊感」,感到放鬆,與周圍的世界脫節;還有一種新發現的「冷漠無聊」,在這種情況下,感覺既不好也不壞,只是無助地逃避。
...
丹克特解釋說,無聊信號真正告訴你的是,你無法與世界互動——失去了對周圍環境的控制,效率低下。就像其他負面情緒,比如憤怒和悲傷,無聊有可能演變成激勵我們的信號。「我們真正想要的是認知投入。我們希望能夠將精神資源用於我們認為有意義的事。」
如果是這樣,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可以獨自度過數年,而有些人卻凖備在獨處15分鐘後就被電死。某些環境會讓人感到無聊,但只有一些人會讓自己變得無聊。其他人會意識到這種熟悉的不安感,並找到扭轉局面的方法——他們會注入一種使命感或意義。
(引用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4144573)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