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遊 美術館】
烏菲茲美術館位於意大利佛羅倫斯,是全世界最古老的知名美術館之一,而今天要介紹的這幅畫,畫的正是聚集最珍貴的藝術品的展示館──Tribuna room(講壇)。
美術館由佛羅倫斯公爵科西莫一世(Cosimo I de' Medici)創建,落成於16世紀末。之後館藏不停擴充,到了18世紀,已是僅次於梵蒂岡美景宮的古代藝術館。當時的貴族、文人學者、藝術家,無不憧憬到烏菲茲美術館見識一番,這其中也包括畫家Johann Zoffany。
1772年Zoffany帶着英國夏洛蒂王后的委託,如願來到佛羅倫斯。由於夏洛蒂王后從未到過海外,於是,她請Zoffany為她畫下藝術館講壇中展出的著名藝術品和畫作,帶回英國給她欣賞。
Zoffany每天花大量時間坐在講壇作畫,最終畫成了上面展示的《烏菲茲的講壇》,畫中有很多名畫和藝術品,琳琅滿目,例如《烏爾比諾的維納斯》(Venus of Urbino)、《四位哲學家》(The Four Philosophers)、《良十世像》(Portrait of Pope Leo X with two Cardinals)等等。不過,其實畫中所見的並不是全都是講壇展品,其中也有根據Zoffany的要求而移到講壇的藏品,包括來自帕拉提納美術館的7幅畫作。
1779年Zoffany帶着《烏菲茲的講壇》回到英國,畫作大受好評,不單成為他本人的代表作,同時使烏菲茲美術館的名聲更上一層樓,從此更受歡迎。
到訪藏品官網,便能放大畫作,細緻欣賞這張名畫內的多幅名畫和雕塑了。
https://www.rct.uk/collection/406983/the-tribuna-of-the-uffizi
作品資料:
1772–77年 德國 Johann Zoffany
《烏菲茲的講壇》(Tribuna of the Uffizi)
縱123.5cm,橫155cm
布面 油畫
英國皇家收藏信託溫莎城堡藏
#用筆記 #着墨彩 #放位置 #記共鳴 #畫 #藝術品 #藝術 #文化 #繪畫 #歷史 #佛羅倫斯 #美術館 #意大利 #history #apaintingaday #paint #artlover #painter #hkinsta #instagood #hkig #artist #museum #paintings #britain #uffizi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paintingaday」的推薦目錄:
- 關於apaintingaday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apaintingaday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apaintingaday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apaintingaday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apaintingaday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apaintingaday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apaintingaday 在 #apaintingaday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apaintingaday 在 14/100 of #apaintingaday 🌿🌿 #100daysofart #watercolor ... 的評價
- 關於apaintingaday 在 2022091401 - YouTube 的評價
apaintingaday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純真的外表,不人道的背後】
《純真年代》出自英國畫家約書亞·雷諾茲之手。他精於肖像畫,甚至因此獲英王喬治三世封為爵士。而這幅畫於1788年的作品,屬於18世紀的幻想畫,描繪一個穿白裙子的小女孩,深受大眾喜歡,根據英國國家美術館記錄,在1856至1893年期間至少出現323幅臨摹油畫作品。因為非常廣傳,被英國藝術史學家Martin Postle形容為「童年的商業面孔」(the commercial face of childhood)。
此畫所用顏料亦大有乾坤,有說雷諾茲當時從蘇格蘭藝術家史密斯(Charles Smith)手上獲得一份「印度黃」顏料,並用在《純真年代》上了。什麼是「印度黃」呢?其中一個說法是以從只吃芒果葉的牛所排出的尿液製成,經過明火煉漿,再過濾、乾燥、再壓實成顏料塊運到歐洲。最初由荷蘭畫家所用,後來再廣泛傳開。長期只被餵食芒果葉的牛體型消瘦,看起來非常不健康,而由這種不人道方法製作的顏料後來亦禁止在歐洲使用。當我們增加了對作品的認識,再看回作品,大家又會否別有一番感受呢?
另一方面,勇於嘗試新顏料的雷諾茲,他不少流傳至今的畫作都因此有頗嚴重的褪色問題。
作品資料:
1788年(或1785)年 英國 約書亞·雷諾茲(Joshua Reynolds)
《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縱76.5cm,橫63.8cm
布面 油畫
英國泰特不列顛美術館藏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有人物 #用筆記 #着墨彩 #記共鳴 #畫 #藝術品 #藝術 #文化 #繪畫 #歷史 #小孩 #顏料 #history #apaintingaday #child #paint #artlover #painter #hkinsta #instagood #hkig #artist #museum #paintings #britain #tateBritain
apaintingaday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原來鹿冬天也脫角】
上面兩幅圖卷所畫的鹿角,是關於乾隆皇帝探究鹿角脫落這個自然規律的故事,亦反映了西洋繪畫對中國的啟發和影響。
某一年,乾隆皇帝在審閱《時憲書》時,見有「孟冬,麋角解」之說而引發對記載的質疑,因為據他的觀察,麋鹿應該是在夏天才會脫角,於是他在1762年繪畫了《鹿角記圖》,並題寫下《鹿角記》,圖文並茂。
就這樣過了幾年,1767年冬天,乾隆皇帝想起在皇家御苑(南苑)中還養有另一種鹿,於是好奇心發作,命人前往探究,得知這種鹿的確在解角,還帶回了鹿角為證。皇帝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於是又畫了《南苑麈角圖》,並寫下《麋角解說》澄清,並說明鹿、麋、麈三種鹿科動物的差別。甚至乾隆皇帝還將《麋角解說》一文刻在從南苑撿回來的鹿角上。然而,從現代科學角度上看,乾隆皇帝的《麋角解說》仍存在錯誤,原因是缺乏現代物種分類的科學概念,將不同「屬」的鹿混為一談。儘管如此,乾隆皇帝對自然科學認真探究的態度,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至於兩幅畫的繪畫技法也頗耐人尋味,有別於中國描繪動物或靜物的畫法,專家認為當中畫題和繪畫手法很可能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例如十八世紀的法國宮廷便有以國王狩獵所得的鹿角為題繪畫的畫作,另一方面《南苑麈角圖》以不同角度繪畫同一件物品的方式,亦帶有西洋繪畫的痕跡(如達文西、杜勒的速寫),可能是清代皇帝觀看過西方傳教士送來的西洋畫而受了啟發。
作品資料:
清 乾隆皇帝
《鹿角雙幅》卷(《鹿角記圖》卷及《南苑麈角圖》卷)
分別為縱24.8cm,橫206.4cm及縱25.1cm,橫206.4cm
紙本 水墨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圖片來源: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在山水裏看花鳥 #用筆記 #畫 #藝術品 #藝術 #文化 #繪畫 #歷史 #夏天 #動物 #鹿 #靜物畫 # #history #apaintingaday #deer #themet #artlover #painter #hkinsta #instagood #hkig #artist #museum #paintings #china #summer
apaintingaday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apaintingaday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apaintingaday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apaintingaday 在 14/100 of #apaintingaday 🌿🌿 #100daysofart #watercolor ... 的推薦與評價
15-jan-2019 - 39 Likes, 0 Comments - Lieke Koster (@lisakeetie) on Instagram: “14/100 of #apaintingaday #100daysofart #watercolor #interior #art ... ... <看更多>
apaintingaday 在 2022091401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malvern #art #abstract #modernart #contemporary #artist #colour #paint #colourful #passion # apaintingaday #gifts #presents #uniquegift. ... <看更多>
apaintingaday 在 #apaintingaday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beraud #jeanberaud #marseillaise #lamarseillaise #frenchpainter #genrepainter #bastille #BastilleDay #apaintingaday #art #artist #artlover #arthistory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