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野人文化寄給我這本《#諾蘭變奏曲》,花了一週時間閱讀,同時搭配著諾蘭的電影相互對照,在影評人Tom Shone的訪談梳理中,他談及導演的成長經歷、創作啟蒙、豐富的文本參考,包含文學、繪畫與電影,以及種種與觀眾、與團隊、與自己的相互溝通。
時間,是諾蘭電影一直讓我相當著迷的重要存在,也是諾蘭總能巧妙運用的概念,在時間的玄虛中玩弄華麗戲法,但本質上背後支撐的從來都是再簡單不過的人性。「用極簡主義模式創作的極限主義」,書中這樣形容《#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給予我們一個清晰的理解。事實上,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極簡和極限的交融。
當我們想起諾蘭,浮現的可能都是近幾年的大作,於是便輕易和「大規模」、「大製作」劃上等號,但若我們回看最早期格局較小的《#跟蹤》(Following, 1998)或《#記憶拼圖》(Memento, 2000),一直到《#針鋒相對》(Insomnia, 2002)才第一次和艾爾・帕西諾(Al Pacino)、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等一眾好萊塢大明星合作,縱使早期創作規模比不上成名後的大成本製作,作品裡清晰可見的生猛和純粹,絲毫不會輸給後面所謂的「鉅作」。
諾蘭說,《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是「第一部展現電影可以成為任何樣貌的片子」,相同地,他的電影其實同樣遊走於藝術和商業類型的模糊邊界,其中格局大小的轉換也每每拓寬戲院體驗。
例如《#黑暗騎士》三部曲(The Dark Knight Trilogy, 2005-2012)仍是我至今認為最棒的超級英雄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2017)的簡約則跳脫我們一如既往對戰爭片的期望,《星際效應》是前衛科幻與極致古典的集大成,而《#全面啟動》(Inception, 2010)和《#天能》(Tenet, 2020)劇本線的複雜精細,一再又一再挑戰觀眾對電影的理解。
對我來說,此書令人想反覆咀嚼的特點在於,它讓我們看見作品從何而來,創作者又怎麼樣與之抗衡,與之對話,與之共存。
作者多次談到諾蘭的雙重國籍,衍生出他對「家」的複合認同——在英國傳統公學校如軍旅般的嚴格生活,給予他重重限制,卻也轉變成養分;在倫敦大學學院(UCL)與背景紛雜的同儕互動中豐富生活體驗,在社團裡學習硬知識,或是在這座本身就是大型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的倫敦城裡,與歷史、繪畫和文學相互碰撞,進而在作品中展現許多維多利亞時代的蹤跡。
相對地,在海洋另一端的美國,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巨大,大到當他再度回到狹仄的英倫時,都感覺自己又長大了。穿梭於英美異文化之間的成長歷程,那些不適與衝撞,都變成日後電影中的靈感,有的是一幕致敬場景,有的是對白,有的則是核心命題。
身為優秀的編劇,劇本寫作的「複雜性」可能更常被觀眾注意到,如《全面啟動》多度空間的時間軸該怎麼理清頭緒,如《天能》裡的「熵」應當具備足夠的物理知識基礎。然而,這本書告訴我們,從不只是那些表面上的費解令人苦惱,而是又回到最純粹的人性面——要如何在《敦克爾克大行動》讓觀眾感受到窒息感?如何在《全面啟動》中讓觀眾在乎夢境?如何讓《星際效應》裡的時間牽動家庭羈絆,成為一種「距離」?
這或許也解釋了我每每在看完諾蘭電影後,讓我久思的不是那些非線性劇情線,而是故事裡的元素,例如《敦克爾克大行動》最後出現的報紙、《星際效應》中關鍵性的手錶、《#頂尖對決》(The Prestige, 2006)裡觀眾看見魔術「被變回來」的表情,或《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2008)宛如預言般的哥譚市社會,往往都使得諾蘭電影不只是冰冷和理性。
儘管如此,許多人仍嘗試在他的電影中解謎,人們對於「真相」的癡狂已經到了歎為觀止的程度,對於「曖昧」的容忍程度愈發降低,所以我們看見無限版本的《全面啟動》和《天能》解析,人們卻仍不滿足於此而一再辯論,或是台灣發行商將《記憶拼圖》剪成「按照時間排列的正常版」的荒唐故事云云。
電影中幻想和真實之間的交錯,往往才是最迷人的,正如《頂尖對決》早就告訴我們——「現在你正在尋找戲法的秘密,但你是找不到的,因為你其實並不想知道,你想要被騙。」魔術和電影是一樣的,我們信仰眼見為憑,不願被騙,但也享受被騙的過程,其實容忍劇情的未解,有時反而會帶來更深層的理解。
記得諾蘭多年前的一次訪談讓我記憶至今,他談及自己對大銀幕的著迷,他說自己小時候會跟著家人去倫敦萊斯特廣場劇院(Leicester Square Theatre)看經典電影,也談到他對「真實」的偏好,例如《星際效應》從沒有使用任何綠幕特效,一切都是實景搭設,也呼應了本書中對「看電影」的精準形容——「不用頭盔的虛擬實境」。儘管諾蘭早已從獨立電影界躋身好萊塢名導,他所保有的古典依舊存在,並深深影響著他的作品。
▍後記
雖然我此刻不在台灣,沒辦法親自感受這本書的重量和紙張質地,但我走訪書中提到諾蘭在倫敦生活過的蹤跡,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站我到了倫敦西區的布盧姆斯伯里劇院(Bloomsbury Theatre),這座劇院的地下室就是當年倫敦大學學院電影社的辦公室,而諾蘭則是彼時電影社的社長。數十年後的平日下午,街上幾乎無人,我推開大門,裡頭坐著兩位工作人員,可惜疫情關係,戲院的門仍舊緊鎖著。
他問了我「你想去戲院嗎?」
我點頭回應。
他先是皺起眉頭說「現在還沒開放。」……接著臉上露出一抹微笑「不過很快就會重開,我也很想念電影院,到時見!」同時雙手做出祈求好運(fingers crossed)的動作。
諾蘭電影中的「變奏」(variation),在於類型,在於劇本,在於時間,但變化萬千背後所本的樂章,仍然是對電影的熱愛,對戲院觀影的信仰,而《諾蘭變奏曲》這本書細緻托出這層面容——在走上得獎臺之前,在成為導演和編劇之前,在被大家認識之前,那位和無數人一同坐在戲院裡視野被打開的觀眾——他的電影世界。
▍全文:
諾蘭電影的前衛與古典——讀《諾蘭變奏曲》
https://reurl.cc/XeKEpD
#TheNolanVariations #ChristopherNolan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This is 塞尚」介紹 訪問編輯:莊琬華 內容簡介: 「我想要畫到死為止。」——保羅.塞尚 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說:「大師離世之後,我到處追隨他的蹤跡。」 塞尚是世界公認的偉...
bloomsbury倫敦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關「重返查令十字路84號」的封底
為了這本書,我不只畫了封面,還畫了封底,是不輸封面的精彩,甚至更耐人尋味。原因是海蓮在倫敦入住的那條 Bloomsbury 街,原汁原味保留了狄更斯筆下的維多利亞時代風味,就在這張圖上呈現出來,而這條街也是英文書名 「The Duchess of Bloomsbury Street 」的由來,至於海蓮為什麼要封自己這麼一個頭銜,那就要各位自己去買書回來細細地閱讀一番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7255?loc=M_0007_016
bloomsbury倫敦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This is 塞尚」介紹
訪問編輯:莊琬華
內容簡介:
「我想要畫到死為止。」——保羅.塞尚
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說:「大師離世之後,我到處追隨他的蹤跡。」
塞尚是世界公認的偉大畫家,他的藝術成就在於挑戰繪畫傳統,並開創了繪畫藝術的新世界。他筆下的日常景觀,跳脫常人所感,獨具洞見。我們可以在塞尚成熟期的作品中看見他以驚人的手法結合色彩與線條,畫出具有動態張力又寧靜祥和的世界。
塞尚的作品驅使人去創作,去追尋「自己最渴望的目標」。塞尚的人生——決意以自己的方式創作,不論自身或外在環境如何困難——必然也激勵了許多人。
塞尚不只影響了藝術圈,也影響了當時的詩人、思想家,他的藝術帶來宏觀視野,且開拓特定的視覺、技巧的可能性,不同取向的畫家皆能從中汲取養分。其中特別重要的是,看了塞尚的作品,並不會讓人渴望模仿他,而是會點燃心中的火。
作者簡介:喬蕊拉.安德魯斯(Jorella Andrews)
喬蕊拉.安德魯斯是倫敦金匠大學視覺文化系資深講師。她曾修習純藝術,並攻讀藝術理論。她喜歡研究哲學、觀點與藝術實踐的關係。著有《就是愛炫耀!圖像之道》(Showing Off! A Philosophy of Image,Bloomsbury出版, 2014),《This is 林布蘭》;擔任叢書編輯《視覺文化》(Visual Culture As),此系列前三冊由Sternberg Press出版(2013)。
繪者簡介:派翠克.沃爾(Patrick Vale)
派翠克.沃爾為國際知名插畫家,擅長繪畫城市與建築。他的最新作品為縮時影片《筆下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of Pen)。現居倫敦。
出版社: 天培文化
粉絲頁: 九歌文學國度
bloomsbury倫敦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This is 塞尚」介紹
訪問編輯:莊琬華
內容簡介:
「我想要畫到死為止。」——保羅.塞尚
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說:「大師離世之後,我到處追隨他的蹤跡。」
塞尚是世界公認的偉大畫家,他的藝術成就在於挑戰繪畫傳統,並開創了繪畫藝術的新世界。他筆下的日常景觀,跳脫常人所感,獨具洞見。我們可以在塞尚成熟期的作品中看見他以驚人的手法結合色彩與線條,畫出具有動態張力又寧靜祥和的世界。
塞尚的作品驅使人去創作,去追尋「自己最渴望的目標」。塞尚的人生——決意以自己的方式創作,不論自身或外在環境如何困難——必然也激勵了許多人。
塞尚不只影響了藝術圈,也影響了當時的詩人、思想家,他的藝術帶來宏觀視野,且開拓特定的視覺、技巧的可能性,不同取向的畫家皆能從中汲取養分。其中特別重要的是,看了塞尚的作品,並不會讓人渴望模仿他,而是會點燃心中的火。
作者簡介:喬蕊拉.安德魯斯(Jorella Andrews)
喬蕊拉.安德魯斯是倫敦金匠大學視覺文化系資深講師。她曾修習純藝術,並攻讀藝術理論。她喜歡研究哲學、觀點與藝術實踐的關係。著有《就是愛炫耀!圖像之道》(Showing Off! A Philosophy of Image,Bloomsbury出版, 2014),《This is 林布蘭》;擔任叢書編輯《視覺文化》(Visual Culture As),此系列前三冊由Sternberg Press出版(2013)。
繪者簡介:派翠克.沃爾(Patrick Vale)
派翠克.沃爾為國際知名插畫家,擅長繪畫城市與建築。他的最新作品為縮時影片《筆下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of Pen)。現居倫敦。
出版社: 天培文化
粉絲頁: 九歌文學國度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bloomsbury倫敦 在 Sharon & Annie為食旅記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Day 5 我哋去咗倫敦最出名嘅市集Portobello Market(波特貝羅市集),呢度唔單止好多嘢買,仲有好多彩色打卡牆畀你影相!之後我哋去咗大英博物館睇木乃伊,又食咗英國版Shake Shack,想知道詳情?即刻Click入去睇啦!
店名:Shake Shack
地址:80 New Oxford St, Bloomsbury, London WC1A 1HB, UK
電話:+44 1923 555171
__________________
Follow our IG:
Sharon.C
https://www.instagram.com/sharon.ckm/
Annie.Y
https://www.instagram.com/annieyeungly/
E-Mail:sharonchu331@yahoo.com.hk
拍攝工具:SONY HDR-AS300 Action Cam
剪片工具:PowerDirector 16
bloomsbury倫敦 在 Saphire Wa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大家好 我是Saphire
是個在倫敦讀服裝設計的台灣留學生
會定期發佈日常生活、餐廳介紹、旅遊心得
歡迎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或是Instagram: kiiesx
https://www.instagram.com/kiiesx/
【餐廳資訊】
店名:Seoul Bakery
地址:14 Great Russell St, Bloomsbury, London WC1B 3NH
營業時間:11:00–15:30, 17:00–19:30(週二公休)
人均消費:£10–15
交通方式:地鐵Tottenham Court Road 步行2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