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運動以外的事:【是監控還是為了你好—球員生物辨識數據的倫理和未來】(下)
-
「由雇主規定員工的健康標準是一種難以解決的利益衝突。」專精生物倫理的律師Alan C. Milstein說:「我拒絕相信任何長期監控的目的,是為了員工的健康。那不是為了健康目的,而是為了經濟目的。」
-
舉例來說,儘管球隊需要清楚解釋穿戴裝置的使用方式和數據用途,但是球隊職員能將這些複雜的專業研究解釋到多清楚,球員能夠理解多少都值得思考,每個球員實際上說不同意的權力也不同,頂尖球星也許可以自由決定,但剛進入聯盟的菜鳥或是拼了命才掙得到機會攀上NBA的球員,能否有勇氣對球隊說不。在獨行俠隊的例子中,只有一位球員拒絕血液檢測,但球隊沒有透露是誰。
-
除此之外,儘管勞資談判協議規定生物辨識數據不能用在合約談判,但實際上很難限制取得這些數據的教練或球隊總管會如何運用,舉例來說,如果球員本身沒有感覺到異狀,但球隊的數據卻顯示他可能即將受傷,所以教練為了保護球員,決定不讓他上場,這樣「預防性」的保護措施出發點也許是好的,但無疑會損害球員對教練的信任,並且可能貶低球員的市場價值,畢竟處於資訊不對等的球隊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
對於球隊總管來說,也許他不能在合約談判的時候舉出數據當作佐證,但這些長期蒐集的數據絕對會影響對球員的報價高低,「如果是一個夠聰明的總管,絕對會用模糊的字眼來掩飾這些發現和知識。」ESPN記者Tom Haberstroh說。
-
比方說,如果數據顯示沒有明顯的疲累或肌肉損傷,但球員在練習時卻顯得力不從心,或者數據顯示球員的睡眠品質不佳,根據GPS定位顯示他可能在酒吧小酌,也許球隊不會在議約時明說,但如果說球員「不夠強悍」、「職業態度不佳」、「不夠努力」等等,球員大概只能百口莫辯。
-
這樣說來,某種程度上好像球隊將球員身體當作財產,而不是活生生的人,這也是生物辨識數據在倫理面的問題,畢竟每位NBA球員都簽有百萬美元合約,如果受傷無法出賽,還會影響票房及贊助商的收益,如果是有代言合約的頂級球星,更會影響他的授權商品銷售額,根據統計,NBA球隊平均一季因為球員受傷所付出的薪資代價高達1,000萬美元,所以球隊當然想要嚴格控管球員的一舉一動,但透過生物辨識數據,似乎就剝奪了球員的人性。
-
在這一塊,歐洲職籃似乎走在美國前面,某位曾在西班牙打球的籃球員曾向Haberstroh說,當他入住旅館時,球隊有宵禁,還有人駐守在飯店大廳,確保球員不會亂跑,如果比賽前一晚喝點小酒,也有可能受罰。「靠著這些裝置,你的身體就成為球隊的財產。他們可以決定你能夠吃什麼、你能夠睡多久、你什麼時候可以上床。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而我們才剛開始起步,我不知道誰會放上停止標誌。」律師Milstein說。
-
隨著球隊想要蒐集的生物辨識數據更多,許多抱持懷疑的人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可穿戴裝置出現,比如說直接嵌入球員身體或植入皮下的裝置。「如果他們要求我在身體裡放入晶片,我大概不會同意。我不想完全變成一隻實驗室白老鼠,現在我已經有這種感覺了。我不想要更進一步。」曾效力NBA數支球隊的Brandan Wright曾說。
-
那麼球隊可能檢測球員的大腦,試圖了解他在場上的決策反應能力,甚至透過DNA檢測來知道球員是不是有先天異常呢?這些科技聽來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但卻可能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遙遠。前任沙加緬度國王隊總管,現在是奧蘭多魔術隊助理總管的Pete D’Alessandro就曾諮詢科學家,希望在選秀會前建立一個龐大的球員DNA資料庫,藉此評估球員發展和受傷風險,他曾說:「『聖杯』就是瞭解DNA測序,還有那與運動員受傷和哪些人天生擅長哪些運動的關聯。你的身份不會被辨識出來,只是一組數字。我不覺得在我有生之年這件事會發生,但是按照現在科技的迅速發展?也許會也不一定。」
-
所以Cuban在達拉斯獨行俠隊採用的血液檢測只是起點,可以預期未來會有更多取得球員生物辨識數據的方式即將出現,問題是球員和聯盟準備好了嗎?
數年前已經退休的Shane Battier就曾說:「大數據很嚇人,因為你不知道它會去到哪裡,被誰看到。我不是說他們會把研究賣給任何人,但是我不相信我的血液樣本會跑到哪裡,被哪雙眼睛看到,還有NBA以外的人們會知道什麼。」「我很慶幸自己已經退休了。」Battier這樣感嘆,但未來的球員可沒那麼幸運了。
-
(全文詳見本期Hoop Taiwan 美國職籃戰國策)
.
#SportsAndTechnology
c級籃球教練好考嗎 在 KaL-EL Sport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運動,與運動以外的事:【是監控還是為了你好—球員生物辨識數據的倫理和未來】(下)
-
「由雇主規定員工的健康標準是一種難以解決的利益衝突。」專精生物倫理的律師Alan C. Milstein說:「我拒絕相信任何長期監控的目的,是為了員工的健康。那不是為了健康目的,而是為了經濟目的。」
-
舉例來說,儘管球隊需要清楚解釋穿戴裝置的使用方式和數據用途,但是球隊職員能將這些複雜的專業研究解釋到多清楚,球員能夠理解多少都值得思考,每個球員實際上說不同意的權力也不同,頂尖球星也許可以自由決定,但剛進入聯盟的菜鳥或是拼了命才掙得到機會攀上NBA的球員,能否有勇氣對球隊說不。在獨行俠隊的例子中,只有一位球員拒絕血液檢測,但球隊沒有透露是誰。
-
除此之外,儘管勞資談判協議規定生物辨識數據不能用在合約談判,但實際上很難限制取得這些數據的教練或球隊總管會如何運用,舉例來說,如果球員本身沒有感覺到異狀,但球隊的數據卻顯示他可能即將受傷,所以教練為了保護球員,決定不讓他上場,這樣「預防性」的保護措施出發點也許是好的,但無疑會損害球員對教練的信任,並且可能貶低球員的市場價值,畢竟處於資訊不對等的球隊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
對於球隊總管來說,也許他不能在合約談判的時候舉出數據當作佐證,但這些長期蒐集的數據絕對會影響對球員的報價高低,「如果是一個夠聰明的總管,絕對會用模糊的字眼來掩飾這些發現和知識。」ESPN記者Tom Haberstroh說。
-
比方說,如果數據顯示沒有明顯的疲累或肌肉損傷,但球員在練習時卻顯得力不從心,或者數據顯示球員的睡眠品質不佳,根據GPS定位顯示他可能在酒吧小酌,也許球隊不會在議約時明說,但如果說球員「不夠強悍」、「職業態度不佳」、「不夠努力」等等,球員大概只能百口莫辯。
-
這樣說來,某種程度上好像球隊將球員身體當作財產,而不是活生生的人,這也是生物辨識數據在倫理面的問題,畢竟每位NBA球員都簽有百萬美元合約,如果受傷無法出賽,還會影響票房及贊助商的收益,如果是有代言合約的頂級球星,更會影響他的授權商品銷售額,根據統計,NBA球隊平均一季因為球員受傷所付出的薪資代價高達1,000萬美元,所以球隊當然想要嚴格控管球員的一舉一動,但透過生物辨識數據,似乎就剝奪了球員的人性。
-
在這一塊,歐洲職籃似乎走在美國前面,某位曾在西班牙打球的籃球員曾向Haberstroh說,當他入住旅館時,球隊有宵禁,還有人駐守在飯店大廳,確保球員不會亂跑,如果比賽前一晚喝點小酒,也有可能受罰。「靠著這些裝置,你的身體就成為球隊的財產。他們可以決定你能夠吃什麼、你能夠睡多久、你什麼時候可以上床。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而我們才剛開始起步,我不知道誰會放上停止標誌。」律師Milstein說。
-
隨著球隊想要蒐集的生物辨識數據更多,許多抱持懷疑的人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可穿戴裝置出現,比如說直接嵌入球員身體或植入皮下的裝置。「如果他們要求我在身體裡放入晶片,我大概不會同意。我不想完全變成一隻實驗室白老鼠,現在我已經有這種感覺了。我不想要更進一步。」曾效力NBA數支球隊的Brandan Wright曾說。
-
那麼球隊可能檢測球員的大腦,試圖了解他在場上的決策反應能力,甚至透過DNA檢測來知道球員是不是有先天異常呢?這些科技聽來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但卻可能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遙遠。前任沙加緬度國王隊總管,現在是奧蘭多魔術隊助理總管的Pete D’Alessandro就曾諮詢科學家,希望在選秀會前建立一個龐大的球員DNA資料庫,藉此評估球員發展和受傷風險,他曾說:「『聖杯』就是瞭解DNA測序,還有那與運動員受傷和哪些人天生擅長哪些運動的關聯。你的身份不會被辨識出來,只是一組數字。我不覺得在我有生之年這件事會發生,但是按照現在科技的迅速發展?也許會也不一定。」
-
所以Cuban在達拉斯獨行俠隊採用的血液檢測只是起點,可以預期未來會有更多取得球員生物辨識數據的方式即將出現,問題是球員和聯盟準備好了嗎?
數年前已經退休的Shane Battier就曾說:「大數據很嚇人,因為你不知道它會去到哪裡,被誰看到。我不是說他們會把研究賣給任何人,但是我不相信我的血液樣本會跑到哪裡,被哪雙眼睛看到,還有NBA以外的人們會知道什麼。」「我很慶幸自己已經退休了。」Battier這樣感嘆,但未來的球員可沒那麼幸運了。
-
(全文詳見本期Hoop Taiwan 美國職籃戰國策)
.
#SportsAndTechnology
c級籃球教練好考嗎 在 安教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高中生可以做重量訓練嗎?
在國內,不管家長還是學校老師,幾乎不太希望孩子太早接觸重量訓練。
(但大部分家長也沒有所謂"健身"的習慣)
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多人在意的,是怕影響身高。
尤其他們本身也沒有接觸過重量訓練時,會直接聯想到舉重比賽,深怕自己的小孩受傷。
但這觀念有沒有問題呢?
但其實小朋友越早重量訓練越好!
重量訓練會影響身高是一個誤區,只要可以讓小朋友多活動都是好的!
甚至在這個越來越多小朋友因為垃圾食物而肥胖的時代,絕對是更好的。
你會發現,根本就沒有期刊明確指出重量訓練會影響身高
導致小朋友受傷機率提高或阻礙發育等。
那麼讓我們先整理一下對於重量訓練的觀念
什麼是重量訓練,什麼是舉重訓練?
如前面所說的,家長對重量訓練第一個想到的是舉重比賽
像抓舉挺舉或是健美比賽的肌肉男,但針對小朋友,我們不需要那樣!
原則很簡單,重量訓練,就把它想成阻力訓練,伏地挺身,深蹲,任何有加重量的動作,其實都算阻力訓練,只是對小朋友來說,我們要更強調動作技巧的正確性,而非盲目地增加重量。
有的家長會擔心重量訓練影響生長板,但事實是:比起球類運動,像籃球,足球等
重量訓練受傷人數的比例還比較少,甚至讓你更不容易受傷。
而我認為重量訓練不僅不會造成傷害,反而是一種保護。
更好的肌力和肌肉素質會是其他運動的表現和基礎!
通常而言,如果你的孩子準備參加團隊體育運動,如棒球、籃球、或體操
基本上,首先為孩子進行重量訓練將能提高安全指數。
青少年進行重量訓練好處有很多:
像是增加肌肉骨骼的健康,心肺適能,更好的身體組成,甚至可以有地方可以發泄,紓解壓力。
教練這邊整理幾個針對12~16歲青少年的重量訓練原則:
1.永遠記得要優先思考為什麼要重訓,避免一直加重量或練太難的動作。
2.若有舊傷在身,優先找物理治療師或醫生評估身體的情況,在決定能不能開始重量訓練。
3.要以較輕的重量,加重的速度必須慢慢地增加,要給大腦神經及肌肉韌帶更多的時間去適應。
4.因為練的很輕,所以目標是動作的控制,把姿勢技巧都練好在求肌肉成長的速度。
☑️教練資歷:
IPTA PFT私人教練
AFAA PFT私人教練
M.E.T轉式哲學國際教練
RTS美國阻力訓練專家
Happy Fit健身app線上教練
健樂士基因檢測 私人教練
THUMP Boxing拳擊體適能
中華民國舉重協會C級教練證照
BootCamp美國軍事化訓練團體課程證照
☑️通告節目:
東森財經台「就是愛健康」
台視新聞「新聞大追擊」
年代MUCH「最強大老師」
年代MUCH「別讓身體不開心」
☑️廣播電台:
亞洲廣播家族團體課程教練
台北流行音樂網廣播教練
☑️運動品牌:
Under Armour武裝宣言教練
BLADEZ SPORTS飛輪車、臂熱器
☑️專欄合作:
健身筆記、運動筆記、真愛橋、HappyFit別讓身體不開心
☑️自媒體:
私人健身教練Anderson(臉書)
HappyFit別讓身體不開心(App)
☑️自創品牌:
肌肉沙灘水煮單品專賣(全台首間健身餐)
☑️點擊加入「教練課程諮詢、課程安排專屬Line」
👉https://line.me/R/ti/p/%40fvx4021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