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不在場證明的二三事】當屍體會說話之一起來燒腦解謎團
其實,關於不在場證明的文章,我總共寫了四篇,(1)人際蛛網篇、(2) 影分身術、(3)連續犯案的魚目混珠與(4)CD-Pro2。
不過其實在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五隻小豬之歌》(Five Little Pigs)裡,就有討論過最方便的不在場證明-
那就是以毒犯罪的謎團,只不過從提早想方設法先行給藥,接續再瞞天過海欺騙被害,再至後來發展的親近周遭換藥。
人不是他/她殺的還真天殺的證據確鑿,畢竟藥物的確是被害自行服用的,且又是遵照醫矚使然,他人又能說些什麼呢?
除了《五隻小豬之歌》 醫師與醫矚的存在是好是壞,還有印度電影相愛相殺的《天作兇殺案》(Coincidence)也很精彩。
但如果讀者的磁場,並不是名偵探柯南或毛利小五郎,會被目暮警官調侃走到哪就招來禍患,一種偵探禍水的概念?!
那麼可以想想,萬中選一像被雷劈中的千萬分之一機會,你所眼見的犯罪,不過是場自然循環的機率,到底是有多少?
這其實說難猜也難猜,說簡單也簡單,因為事實上,在推理出現屍體,多半不會是正常死亡,不然之後就沒戲唱了啊~
不過其實還是有主動被動的差別,由此來影響刑罰判斷;例如臺灣本土推理前輩,有臺灣連城三紀彥美稱的作家葉桑。
其《夜色滾滾而來》裡,就曾以婉轉蒼涼的筆觸、生活日常八卦與婦人養蛇殺夫的童年舊事,改編社會紀實的毒飲料。
但有一點非常有趣的是,往常我們讀法醫鑑識推理相關時,常會聽到標語題名是這樣下的-屍體會說話/屍體不會說謊。
那麼如果站在屍體的角度來看(?!),又要怎麼理解知道呢?(屍體表示)這其實可以翻翻深水黎一郎《推理競技場》。
《推理競技場》書如其標,是各式各樣推理詭計謎團混在一起做撒尿牛丸(X),所以其中自然藏有各式各樣的意外逆轉。
先別管如果本書不具有驚奇的逆轉,對我們這些推理老司機(?),而且是很熟門熟路的物種來講,要讓我們看出些什麼?
但如果想讓屍體來說話(遞麥克風),其實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以屍體溫度的計算,來粗估死亡時間的上下大約在哪:
死亡時數=(98.6(華氏)-屍體中心體溫〔℉〕)/1.5(華氏);華攝氏互換為F=9/5℃+32, 或℃=5/9(F-32)。
這公式的計算,可參考本身也是個職業醫師的道格拉斯‧萊爾(Douglas P. Lyle)《法醫˙屍體˙解剖室2謀殺診斷書》頁267。
但要注意的是,用屍體溫度來推算死者死亡時間的臨床應用上,有時仍然存在著因人為外力或外部環境影響的誤差值。
據說正常情況下,屍體以每小時華氏一點五度(約攝氏17度)的速度下降,但仍須將現實環境各種狀況納入參考~
如費德利可.阿薩特(Federico Axat)《自殺互助會》便曾以公寓地板下接洗衣廠散熱管所以降溫較慢來作不在場(18)。
不過看到這裡先別頭大,以為要屍體說話只能是理組的天下,其實真正使用上的計算公式就真的只有如上(結案)。
重點則是在要有顧左右而言他的混淆,通常都在一個盛大公開的場合發生事端,衍生究竟是致敬挑釁還是犯罪的疑難。
如丹.布朗(Dan Brown)《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一開場館長那裸身死亡卻有五芒星號與名畫的姿態。
或威爾.拉凡德(Will Lavender)死者的身上竟被神秘作家保羅.法奧斯的作品鋪蓋的《深夜的文學課》(Dominance)。
這些都是噱頭,但過程的推導,可能會結合暴風雨山莊密室加上命中註定死亡筆記來揭露過往基於(情財仇)的犯案。
可如果是問人心還是怪物可怕,解答往往都會讓怪物的「邪臨」形象,來喻指蔓生在人心深處,不可告人的醜惡難堪。
這樣人心怪物的雙關,由此最後可能會另轉為怪物真實存在的人心惶惶與驚恐逃竄,或怎麼樣都不比人心可怕的啟發。
如臺灣推理作家舟動舟動,靈術師偵探系列《慧能的柴刀》《跛鶴的羽翼》-怪物叢生的暗影,多始自於人心的陰影。
當梗都用光以後,最後一個大絕招則會以人算不如天算之誰真的要犯案,卻天殺了-心臟病、驚嚇、高血壓猝死而亡。
這時候,才是真真正正的難辦啊!(真凶表示沒動手就結束惹)(安排好的樁腳os:沒我出場時候,還有錢可領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柯基犬Coffee Tim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爸拔很久沒唱歌了 #這次還有回音 #CDPRO2 #無間道...
cd pro2歌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推理小說中出現了CD-Pro2】
「是誰~在敲打我窗…」當美聲歌手蔡琴低沉的嗓音從劉德華與梁朝偉主演的《無間道》畫面流洩出來,電影內外的聽眾都感動了。
後來這段經典畫面被網友kuso,惡搞成多集的《無間道》CD-Pro2系列部曲,每有新作,往往惹得人發噱捧腹大笑,流量一時爆衝。
不過,當推理小說中出現了CD-Pro2,又代表了什麼呢?(A)有帥哥快看,(B)有黑道大哥要來,(C)偵探即將破解謎團,(D)以上皆非。
事實上呢,選(D)的還不算是個正解~因為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凶手正在試圖製造不在場證明,真的是恰如其份〈被遺忘的時光〉。
不知道正閱讀的讀者,還記得原版電影互動中的對話,梁朝偉是如何稱讚設備器材的-「那些人聲真的浮在你的面前」(陶醉臉)。
但是,非常有趣的是,推理裡,之所以要這麼如栩如生,如在眼前的高音質,真人呈現,不管是人聲還是音樂,都是為了製造錯覺。
重點不在藝術欣賞親歷現場的饗宴,這樣真人原音異地的重現,多數時候,是為了要證明,案發時間,在現場的誰並不在那兒出現。
如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羅傑.艾克洛命案》(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與《民國奇探》〈午夜鋼琴曲〉都是。
世界謀殺天后的作品,不多說,又一樁家族遺產誰來繼承的糾結,特別是養子不肖、秘而不宣的愛戀,還有誰心懷不軌的時候了。
《民國奇探》則以中國民初為背景,結合推理探案的輕喜劇,與《無間道》有劉德華與梁朝偉同樣,都是雙帥男主為重的戲碼。
《羅傑.艾克洛命案》故事很玄,山莊主人艾克洛應該已經再見了,可一樁懸案各自表述觀察的證言,卻硬生生把死亡時間遲延。
如果來個後設技巧的法醫穿越,光從屍體死亡時間的檢驗,就可以拆穿眾人的謊言,不過年代流行事物詭計之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在各個年代的歷史背景,各有各的作法甚至說差強人意的表現,這既可以作為標註年代與辨識情境的基準線,也會帶來不同的樂趣。
《民國奇探》〈午夜鋼琴曲〉則是謎團系列之一,講說女中的鋼琴老師是狼師,引狼入室的一男繞多女,誘發了房思琪自殺的悲劇。
可在學校講堂槍聲響起不久前,周遭還若隱若現若有似無的傳來奧地利音樂家鋼琴名曲《給愛麗絲》,為誰做了完美的不在場證明。
到底這是被害轉加害的厲鬼回歸抓交替,還是人鬼殊途之其實是人為的心機佈局?答案就藏在輕音裊裊,在人心繞樑不去的音樂裡。
或許相較於這些事件當中,用以製造不在場證明的原音異地重現,其畫質音素等,遠遠不及專業的CD-Pro2音響喇叭傳輸線的呈現。
甚至略顯粗糙陽春,不過正如雞尾酒會效應說:人的聽力有選擇性,有時會集中注意於特定,但省略背景其他無關的噪音或主題。
不過,特別有趣的是,由略具體積的錄音機機體,轉為輕薄易攜的CD片,人手一台的手機或ipad等,更見證了年代流行事物的變遷。
所以這類詭計對凶手而言,想營造出來的弔詭都在於-犯罪實際上早已完成了,但卻故意想方設法,讓「案發或死亡」的時間遲延。
這樣一來,真凶不僅僅是擺脫嫌疑而已,而且有很高的機率,真凶可以洗白成為證人然後嫁禍他人,那完美的不在場證明就完成啦!
類似像這樣不管是音樂還是人聲的原音重現,使真正的「案發或死亡時間」有所變遷,大概可以一貫衍生至眼耳口鼻心的各種錯覺。
如推理作家胡杰《尋找結衣同學》就是利用手機翻拍原證,事後卻將原證銷毀的作法,加上監視死角與非手機持有人的簡訊來誤導。
特別的是,〈午夜鋼琴曲〉與《尋找結衣同學》都是寫校園權力不對等,女子兒童身體自主權被侵犯的故事,只是視角的敘述不同。
就像人美心也美的藝人隋棠與許多社會人士投身的身體自主權運動宗旨-犯罪跟傷害孩子的人,從來都不會考慮過孩子年紀還太小。
這時候,推理作為經常書寫犯罪甚至由此被詬病的理由,換個角度想,在孩子逐漸長大過後,是否有機制循序漸進作為理解的窗口?
就像《無間道》警察不是警察,罪犯不是罪犯,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都是好貓,可人生最難,就是往往是非黑白好壞難以區分知道。
警語:本文僅適用推理劇情與人物設定,不可作為現實任何犯罪的途徑與目的。
cd pro2歌 在 柯基犬のCoffee Tim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週末小劇場之CD-PRO2
下雨天吹風已經很痛苦了,還要聽老爸的歌聲
#爸拔很久沒唱歌了
#這次還有回音
#CDPRO2 #無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