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明白自己的興趣不在研究,但所處醫院還是不免要求。私心覺得寫 impact 不大的 paper 沒有意思,但評估自己的能力及時間,大概也只能朝這方向努力。做研究的心態總是交差性質,請問如何讓自己的研究不流於為寫 paper 而寫 paper?」
答:(蔡依橙)好問題!
我也想過,以下分享我的思考、決定、努力與結果。
🤔 沒有愛的研究,該不該繼續?
你一定聽人說過,做基礎研究,分數比較高,可以考慮找個老師合作,全力提供計畫經費、檢體、偶爾進實驗室,然後負責寫作就行。
但我真的去實驗室做過,發現我對 pipet 沒有愛,跑出來的膠,一看就知道這些器材試劑們也不愛我。醜到什麼程度?不要說投稿不能用,連翻拍放上 PowerPoint 秀給人看,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就算有了高分文章,如果自己不能感到驕傲,在人家問的時候,沒有熱情,那這樣有意思嗎?當然沒有。
🎯 住院醫師時代,給自己立下標竿!
我只專心做放射科相關的研究,而且所有的研究都跟我的臨床工作有關,可能是心臟電腦斷層、血管電腦斷層、CT-guided lung biopsy。因為我在住院醫師的時代,就給自己立下一個標準:
「我希望當別人拿著我的發表清單,隨便指出一篇我 PubMed 上的 publication 時,我可以很驕傲的、很熱情的,跟人家介紹:這篇文章是因為我遇到什麼問題?我看到什麼有趣的事情?我跟誰合作?我用什麼方法解決?我為什麼投在這本期刊?」
💪 堅持 impact,而非講求 impact factor。
台灣升等,講求 impact factor,在這樣的環境,堅持 impact,是「大家都會講,但大多數人都沒在做」的,新思惟的講師們,都是我的朋友,也跟我是同一類人,我們堅持 impact。長久下來,世界也會看見。
用國際上評估研究者最廣泛使用的 h-index 評估,我們的成績都不錯,表示在世界上,我們寫的東西有人看、有人引用,發揮了真實的 impact。
如果你用 Google Scholar 搜尋,會發現我早年一篇做先天性心臟病的論文,雖然很有開創性,但個案數少,研究方法因我當年的知識能力和環境而受限,以今日眼光看實在不是很嚴謹,所以登在 Pediatric Radiology 這本現在也只有 1.465 分的期刊,當年還曾一度跌破 1.0。
不過,Pediatric Radiology 卻是「全世界」做兒童影像診斷領域,大家都看,且內容最好的期刊。只是因為這個領域人數不是太多,加上也很少做基礎研究,所以 impact factor 不高,跟其他的主流期刊一起排,ranking 也低。
但是,這篇文章卻已經被引用 113 次了!為什麼?因為這篇文章創新,這篇文章證明技術可行,這篇文章的方法細節都寫得清楚,你在自己的醫院就能做。全世界有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可能開始試著做,提供臨床服務,甚至撰寫論文。而這些人寫出來的論文,就一定會 cite 這篇文章。
這就是 impact。
學弟您剛好跟我同科,希望這個例子能夠給您一些鼓勵。讓您在堅持 impact 的路上,當被人笑 impact factor 低、期刊 ranking 差、不懂得做主流議題搭順風車時,能多點勇氣,繼續下去。
因為,人生是我們自己的。
💗 作為研究新手,新思惟課程協助您......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每月都有校友登上 PubMed 的工作坊,將提供你「#最好的寫法」完成文章架構、「#最直覺的軟體」跑出統計圖表、「#最高效的策略」投稿學術期刊,全方位優化論文產出到發表的流程,讓你徹底擺脫卡關的惡性循環,一出手就離 accept 不遠了!
🔹快速拚出你人生的 SCI,順利學術起步!
🔹11 / 8(日)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cite google scholar」的推薦目錄:
- 關於cite google scholar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cite google scholar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ite google scholar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cite google scholar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ite google scholar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cite google scholar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ite google scholar 在 How to use Google Scholar Citations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cite google scholar 在 pull the citations for a paper from google scholar using R 的評價
- 關於cite google scholar 在 what does [citation] mean in google scholar search results? 的評價
- 關於cite google scholar 在 Crawl all your citations from Google Scholar - GitHub 的評價
cite google scholar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問:明白自己的興趣不在研究,但所處醫院還是不免要求。私心覺得寫 impact 不大的 paper 沒有意思,但評估自己的能力及時間,大概也只能朝這方向努力。做研究的心態總是交差性質,請問如何讓自己的研究不流於為寫 paper 而寫 paper?
答:(蔡依橙 / 原刊載於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課前問答)
好問題!我也想過,以下分享我的思考、決定、努力與結果。
你一定聽人說過,做基礎研究,分數比較高,可以考慮找個老師合作,全力提供計畫經費、檢體、偶爾進實驗室,然後負責寫作就行。但我真的去實驗室做過,發現我對 pipet 沒有愛,跑出來的膠,一看就知道這些器材試劑們也不愛我。醜到什麼程度?不要說投稿不能用,連翻拍放上 PowerPoint 秀給人看,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就算有了高分文章,如果自己不能感到驕傲,在人家問的時候,沒有熱情,那這樣有意思嗎?當然沒有。
所以,如果您上 PubMed 搜尋 I-Chen Tsai,出來的文章中,大概有 2 篇左右的 wet lab 都不是我的(是英文名字跟我一樣的人)。我只專心做放射科相關的研究,而且所有的研究都跟我的臨床工作有關,可能是心臟電腦斷層、血管電腦斷層、CT-guided lung biopsy。因為我在住院醫師的時代,就給自己立下一個標準:
「我希望,當別人拿著我的發表清單,隨便指出一篇我 PubMed 上的 publication 時,我可以很驕傲的、很熱情的,跟人家介紹:這篇文章是因為我遇到什麼問題?我看到什麼有趣的事情?我跟誰合作?我用什麼方法解決?我為什麼投在這本期刊?」
因為堅持這樣的自我要求,所以我不會為了「現在流行什麼可以登在高分期刊」就去做,像是幹細胞、癌症 cell line 等,都有人勸我:「人家已經建立這個 pathway 了,你就進實驗室,跟老師領個主題作,又是一篇 5 分的,可以啦!」我很感謝許多善意給我建議的師長朋友,但人生是自己的,我還是頑固的在「我的臨床工作」上做突破。
因為我認為,只有專注,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只有自己在意的事情,才能喚起最強的熱情。
這樣堅持,當然有代價。代價就是我的論文,往往 impact factor 不高,多數都在 1 到 4 分之間,ranking 也普通,多數 Q2 / Q3 而已。
這是因為在 JCR 的分類中,很多小科都是跟人家合的,像是放射科跟腫瘤和核醫一起排,列表出來看,頂尖期刊幾乎都要做點 wet lab 或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才比較容易衝高引用率,既然不是我想要的,就承受可能的批評,堅持自己的路就好。
像是吳昭慶醫師,在神經外科的頂級期刊 JNS: spine 都做到進 editorial board,這是專業上非常高的榮耀,專業、技術、外語能力、學術成績都要頂尖,才有可能被邀請。
JNS 系列雜誌是神外領域的聖殿,結果分數也不過 2.696,被分到的 clinical neurology 或 surgery 分類中,都只能算到 Q2 期刊。這表示,impact factor 與 ranking 真的只是參考,有太多專業領域,在這樣的分類與排行中,沒辦法被正確的呈現。
台灣升等,講求 impact factor,在這樣的環境,堅持 impact,是「大家都會講,但大多數人都沒在做」的,新思惟的講師們,都是我的朋友,也跟我是同一類人,我們堅持 impact。長久下來,世界也會看見。
用國際上評估研究者最廣泛使用的 h-index 評估,我們的成績都不錯,表示在世界上,我們寫的東西有人看、有人引用,發揮了真實的 impact。
如果你用 Google Scholar 搜尋,會發現我早年一篇做先天性心臟病的論文,雖然很有開創性,但個案數少,研究方法因我當年的知識能力和環境而受限,以今日眼光看實在不是很嚴謹,所以登在 Pediatric Radiology 這本現在也只有 1.465 分的期刊,當年還曾一度跌破 1.0。
不過,Pediatric Radiology 卻是「全世界」做兒童影像診斷領域,大家都看,且內容最好的期刊。只是因為這個領域人數不是太多,加上也很少做基礎研究,所以 impact factor 不高,跟其他的主流期刊一起排,ranking 也低。
但是,這篇文章卻已經被引用 113 次了!為什麼?因為這篇文章創新,這篇文章證明技術可行,這篇文章的方法細節都寫得清楚,你在自己的醫院就能做。全世界有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可能開始試著做,提供臨床服務,甚至撰寫論文。而這些人寫出來的論文,就一定會 cite 這篇文章。
這就是 impact。
學弟您剛好跟我同科,希望這個例子能夠給您一些鼓勵。讓您在堅持 impact 的路上,當被人笑 impact factor 低、期刊 ranking 差、不懂得做主流議題搭順風車時,能多點勇氣,繼續下去。
因為,人生是我們自己的。
🎯 作為研究新手,新思惟課程協助您......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眾多校友從 0 到 1 突破困境,校友們平均每月 40 篇論文發表,最高單月 55 篇!2020 許自己一個有論文的未來,年初投資自己,年底 PubMed 有你!
🎯 一天弄懂「寫論文」、「統計」及「投稿」。
➠ 2020 / 6 / 13(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cite google scholar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問:明白自己的興趣不在研究,但所處醫院還是不免要求。私心覺得寫 impact 不大的 paper 沒有意思,但評估自己的能力及時間,大概也只能朝這方向努力。做研究的心態總是交差性質,請問如何讓自己的研究不流於為寫 paper 而寫 paper?
答:(蔡依橙 / 原刊載於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課前問答)
好問題!我也想過,以下分享我的思考、決定、努力與結果。
你一定聽人說過,做基礎研究,分數比較高,可以考慮找個老師合作,全力提供計畫經費、檢體、偶爾進實驗室,然後負責寫作就行。但我真的去實驗室做過,發現我對 pipet 沒有愛,跑出來的膠,一看就知道這些器材試劑們也不愛我。醜到什麼程度?不要說投稿不能用,連翻拍放上 PowerPoint 秀給人看,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就算有了高分文章,如果自己不能感到驕傲,在人家問的時候,沒有熱情,那這樣有意思嗎?當然沒有。
所以,如果您上 PubMed 搜尋 I-Chen Tsai,出來的文章中,大概有 2 篇左右的 wet lab 都不是我的(是英文名字跟我一樣的人)。我只專心做放射科相關的研究,而且所有的研究都跟我的臨床工作有關,可能是心臟電腦斷層、血管電腦斷層、CT-guided lung biopsy。因為我在住院醫師的時代,就給自己立下一個標準:
「我希望,當別人拿著我的發表清單,隨便指出一篇我 PubMed 上的 publication 時,我可以很驕傲的、很熱情的,跟人家介紹:這篇文章是因為我遇到什麼問題?我看到什麼有趣的事情?我跟誰合作?我用什麼方法解決?我為什麼投在這本期刊?」
因為堅持這樣的自我要求,所以我不會為了「現在流行什麼可以登在高分期刊」就去做,像是幹細胞、癌症 cell line 等,都有人勸我:「人家已經建立這個 pathway 了,你就進實驗室,跟老師領個主題作,又是一篇 5 分的,可以啦!」我很感謝許多善意給我建議的師長朋友,但人生是自己的,我還是頑固的在「我的臨床工作」上做突破。
因為我認為,只有專注,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只有自己在意的事情,才能喚起最強的熱情。
這樣堅持,當然有代價。代價就是我的論文,往往 impact factor 不高,多數都在 1 到 4 分之間,ranking 也普通,多數 Q2 / Q3 而已。
這是因為在 JCR 的分類中,很多小科都是跟人家合的,像是放射科跟腫瘤和核醫一起排,列表出來看,頂尖期刊幾乎都要做點 wet lab 或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才比較容易衝高引用率,既然不是我想要的,就承受可能的批評,堅持自己的路就好。
像是吳昭慶醫師,在神經外科的頂級期刊 JNS: spine 都做到進 editorial board,這是專業上非常高的榮耀,專業、技術、外語能力、學術成績都要頂尖,才有可能被邀請。
JNS 系列雜誌是神外領域的聖殿,結果分數也不過 2.696,被分到的 clinical neurology 或 surgery 分類中,都只能算到 Q2 期刊。這表示,impact factor 與 ranking 真的只是參考,有太多專業領域,在這樣的分類與排行中,沒辦法被正確的呈現。
台灣升等,講求 impact factor,在這樣的環境,堅持 impact,是「大家都會講,但大多數人都沒在做」的,新思惟的講師們,都是我的朋友,也跟我是同一類人,我們堅持 impact。長久下來,世界也會看見。
用國際上評估研究者最廣泛使用的 h-index 評估,我們的成績都不錯,表示在世界上,我們寫的東西有人看、有人引用,發揮了真實的 impact。
如果你用 Google Scholar 搜尋,會發現我早年一篇做先天性心臟病的論文,雖然很有開創性,但個案數少,研究方法因我當年的知識能力和環境而受限,以今日眼光看實在不是很嚴謹,所以登在 Pediatric Radiology 這本現在也只有 1.465 分的期刊,當年還曾一度跌破 1.0。
不過,Pediatric Radiology 卻是「全世界」做兒童影像診斷領域,大家都看,且內容最好的期刊。只是因為這個領域人數不是太多,加上也很少做基礎研究,所以 impact factor 不高,跟其他的主流期刊一起排,ranking 也低。
但是,這篇文章卻已經被引用 113 次了!為什麼?因為這篇文章創新,這篇文章證明技術可行,這篇文章的方法細節都寫得清楚,你在自己的醫院就能做。全世界有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可能開始試著做,提供臨床服務,甚至撰寫論文。而這些人寫出來的論文,就一定會 cite 這篇文章。
這就是 impact。
學弟您剛好跟我同科,希望這個例子能夠給您一些鼓勵。讓您在堅持 impact 的路上,當被人笑 impact factor 低、期刊 ranking 差、不懂得做主流議題搭順風車時,能多點勇氣,繼續下去。
因為,人生是我們自己的。
🎯 作為研究新手,新思惟課程協助您......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眾多校友從 0 到 1 突破困境,校友們平均每月 40 篇論文發表,最高單月 55 篇!2020 許自己一個有論文的未來,年初投資自己,年底 PubMed 有你!
🎯 一天弄懂「寫論文」、「統計」及「投稿」。
➠ 2020 / 6 / 13(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cite google scholar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cite google scholar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cite google scholar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cite google scholar 在 pull the citations for a paper from google scholar using R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
相關內容
cite google scholar 在 what does [citation] mean in google scholar search results? 的推薦與評價
[Citation] means that Google Scholar has not been able to find a source for the publication, but that it has inferred that it exists because other ... ... <看更多>
cite google scholar 在 How to use Google Scholar Citations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How to use Google Scholar Citations. 53,646 views53K views. Mar 10, 2015 ... How to Cite in MLA Format in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