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浩爾去口譯 - 聲音藝術的無限可能】
上週非常榮幸以現場口譯的角色
參與由 「超音樂.異聲驅動」
策展人賴依欣主辦的講座
與談的對象是李書旆老師
當天參與的藝術家有江忠倫老師
咖容琳娜‧布瑞秋拉 (Karolina Breguła)
奈鳩·布朗 (Nigel Brown)
三位都是非常有深度與創意的藝術家
當天對談的話題「聲音和話語」
是我也非常有感的一個主題
甚至可以說,是口譯工作的一個基礎
「口語對話」是日常的一切基礎
也是社會與個體之間溝通傳達
和理解彼此的重要媒介和產物
此次講座以各自與會者關注的焦點
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與對話
從策展理念、藝術創作到學術研究
討論關於聲音和音樂創作等等面向
說真的,每次接到翻譯藝術展覽的案件
還是會有不少專業上的緊張感
除了要熟讀導覽手冊這種基本功
也需要查找藝術家的網站和影片
了解本次參展作品和過去創作的脈絡
到如何與本次展覽或其他藝術家交集
這個準備的過程就像考前猜題一樣
到考試當天,就知道自己的猜題功力如何
每次的口譯場合,其實都是一場冒險
難免常常遇到沒聽過的詞彙
像這次 cochlea(耳蝸)這個詞
當藝術家提到 non-cochlear sound art
(非耳蝸聲音藝術)
我並不知道「耳蝸」該怎麼翻
但當下從前後文推敲之後
立刻採取最安全的翻法
「並非透過物理傳導的方式,
而是透過環境與社會脈絡達成的聲音藝術」
另外,在這次口譯過程中最特別的是
有兩位來自波蘭和澳洲的藝術家
他們因為長期在中文的環境創作
會在英文發表中提到一些中文名稱
四聲有時候不那麼準確
更需要透過前後文脈絡來判斷進而確認詞彙
有趣的是,在整場講座中
讓我意外最印象深刻的是李書旆老師
他爬梳了台灣聲音藝術的簡史
原來對比於視覺藝術
大家其實對聲音藝術非常不熟悉
事實上,台灣的聲音藝術從街頭抗議
到來自國際的影響與被影響
台灣產生更多實驗性的音樂祭
甚至是有聲音藝術節的出現
而有社會參與的聲音藝術呈現
更讓台灣藝術越來越多元與多樣性
大家有機會的話
也一起來關注更多聲音藝術吧!
照片提供 |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跟著浩爾去口譯
#你知道什麼是耳蝸嗎
#創譯語言顧問
cochlea中文 在 浩爾譯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跟著浩爾去口譯 - 聲音藝術的無限可能】
上週非常榮幸以現場口譯的角色
參與由 「超音樂.異聲驅動」
策展人賴依欣主辦的講座
與談的對象是李書旆老師
當天參與的藝術家有江忠倫老師
咖容琳娜‧布瑞秋拉 (Karolina Breguła)
奈鳩·布朗 (Nigel Brown)
三位都是非常有深度與創意的藝術家
當天對談的話題「聲音和話語」
是我也非常有感的一個主題
甚至可以說,是口譯工作的一個基礎
「口語對話」是日常的一切基礎
也是社會與個體之間溝通傳達
和理解彼此的重要媒介和產物
此次講座以各自與會者關注的焦點
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與對話
從策展理念、藝術創作到學術研究
討論關於聲音和音樂創作等等面向
說真的,每次接到翻譯藝術展覽的案件
還是會有不少專業上的緊張感
除了要熟讀導覽手冊這種基本功
也需要查找藝術家的網站和影片
了解本次參展作品和過去創作的脈絡
到如何與本次展覽或其他藝術家交集
這個準備的過程就像考前猜題一樣
到考試當天,就知道自己的猜題功力如何
每次的口譯場合,其實都是一場冒險
難免常常遇到沒聽過的詞彙
像這次 cochlea(耳蝸)這個詞
當藝術家提到 non-cochlear sound art
(非耳蝸聲音藝術)
我並不知道「耳蝸」該怎麼翻
但當下從前後文推敲之後
立刻採取最安全的翻法
「並非透過物理傳導的方式,
而是透過環境與社會脈絡達成的聲音藝術」
另外,在這次口譯過程中最特別的是
有兩位來自波蘭和澳洲的藝術家
他們因為長期在中文的環境創作
會在英文發表中提到一些中文名稱
四聲有時候不那麼準確
更需要透過前後文脈絡來判斷進而確認詞彙
有趣的是,在整場講座中
讓我意外最印象深刻的是李書旆老師
他爬梳了台灣聲音藝術的簡史
原來對比於視覺藝術
大家其實對聲音藝術非常不熟悉
事實上,台灣的聲音藝術從街頭抗議
到來自國際的影響與被影響
台灣產生更多實驗性的音樂祭
甚至是有聲音藝術節的出現
而有社會參與的聲音藝術呈現
更讓台灣藝術越來越多元與多樣性
大家有機會的話
也一起來關注更多聲音藝術吧!
照片提供 |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跟著浩爾去口譯
#你知道什麼是耳蝸嗎
#創譯語言顧問
cochlea中文 在 Cochlear Hydrops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