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情攝慾》:「看女人在自己的欲望中茁壯」(微雷)
-
改編自真人真事,電影描述愛玩私密攝影的花花公子皮耶呂伊斯與女作家瑪麗德雷尼埃在十 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一段禁忌之戀。
-
說實在的,我有想過其實這部的影評可以濃縮成「再美的服裝場景與對白都比不過女主角諾 米梅蘭特的一個回眸」,但覺得這樣對整部電影實在太不公平。
-
➡ 「女性的欲望」
我最喜歡《詩情攝慾》的一點是電影從不吝於讓觀眾看見瑪麗的欲望。在戀情上也好,在生 活上也好,瑪麗從不讓社會的成規阻饒她得到自己想要的人事物。對瑪麗來說,女人自己出 入咖啡館並不是什麼大事,迷戀自己的外表也不是什麼罪過,就連委託情人替自己拍攝大膽 的寫真也只不過是愛的一種表達方式。
-
《詩情攝慾》大可以把瑪麗塑造成被動的角色,把她簡化成攝影師鏡頭下美豔動人的繆思, 但電影卻選擇賦予她無比的自主權,讓觀眾有機會認識這位不怕滿足自己欲望與文學野心的女作家。
-
➡ 「收藏」
原文片名Curiosa指的是私藏的情色寫真,整部電影也因此與「收藏」脫離不了關係。片中 角色們不僅收藏情色寫真,也收藏性史、收藏情人的信,甚至將往事改寫到自己的小說中, 成為作家筆下的珍藏。
-
我喜歡片中短暫出現的昆蟲標本。瑪麗看著櫥窗中的小蒼蠅標本,讓觀眾不免將美麗的標本 與瑪麗做連結;但我倒是認為有別於那些昆蟲,瑪麗並非被人收藏了,而是她選擇將自己奉 上。
-
➡ 「看與知」
既然是一部關於攝影的電影,不難理解為什麼電影中處處充斥著「看」。在《詩情攝慾》中, 「看」與「知」脫不了關係。從片頭女主角爸爸書房中的那片單向鏡,到後來瑪麗的那面手 持鏡,鏡子在片中代表了「知」的管道,前者讓人窺視另一個房間裡發生的大小事,後者則 讓瑪麗對自己的生理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
除了鏡子外,我在片中最喜歡的一幕是皮耶第一次拍攝瑪麗後,迫不及待想要看到照片所以 提早打開盒子檢查相紙。皮耶除了想要知道照片有沒有成功之外,更大一部分應該是想要再 一次看見情人的胴體。我自己認為那一幕相當成功的表達出了「看」與「知」的交集,也為 「看」這個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增添了一股慾望,彷彿在這一刻裡,皮耶的慾望與「知道自己 能夠再看見」是一體的兩面。
-
最後結尾想要提一下,如果你喜歡《詩情攝慾》,那麼我很建議你也去找《花都教主柯蕾 特》。兩部電影除了時代背景、畫面美麗程度相同外,柯蕾特其實是皮耶呂伊斯的舊識,而 瑪麗德雷尼埃在當代文壇的名氣可是大大超越柯蕾特。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connicoleco 在 康妮可電影影評 connicol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寄生上流》:「近距離接觸的殘忍」
(有雷,但是說有人沒看過這部嗎?)
-
影評一開始要先恭喜《寄生上流》勇奪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外語電影與最佳影片。🦁️編我本來想說既然這部知名度這麼高、網路上滿滿都是各家影評,那我就不寫了;但找了一圈之後發現好像沒有人提到結局,決定還是補上自己粗淺的影評好了。
-
有鑒於《寄生上流》實在太紅,我就不介紹劇情了。
-
➡️「高攀不起,只好夾縫中求生」
《寄生上流》裡面處處都利用空間來呈現人與階層上的界限。大家最容易注意到的,也是我整部電影中最愛的一幕,就是金家一家人在大雨滂沱的夜晚,從朴家在高處的豪宅一路沿著蜿蜒的樓梯向下逃,最終回到了自己住的、被污水淹滿的半地下室。這也是影評人最常討論的一幕,因為導演完美的將「上流」與「底層」兩個懸殊的階級視覺化。
-
朴家一家人的房屋設計也相當有意思,從進門開始便不停往上爬。車庫/儲藏室、客廳、臥室,即便是在屋內,也是有明顯的階層差異。身為司機與管家的父母兩人,再怎麼勤奮也終究進不了朴家人位於樓上的臥室;而有著偽造的漂亮學歷的兄妹兩人,剛上班就能自由進出兩個孩子的房間。
-
➡️「寄生」
《寄生上流》中一直反覆出現的主題當然就是寄生蟲。混入朴家工作的金家一家人也好,躲在地下室的前任管家丈夫也好,不難理解這些人是朴家經濟與住宅上的寄生蟲。但金家一家人的寄生蟲形象可不僅如此。從他們居住的陰暗潮濕的半地下室、片頭一開始全家被消毒噴霧籠罩,再到金太太形容老公是見到光就嚇得跑走的蟑螂,以及一家人趁著朴夫婦熟睡時爬行逃跑,這些都在在顯示出金家一家人在社會上,其實就與晝伏夜出的蟲子沒有兩樣。而雯光夫婦與金家一家在電影後半段爭奪朴家“寄生權”的戲碼,其實也讓人看得於心不忍。同樣是寄生人家,卻要在暗地裡互相傷害,只為了要搶朴家這個好傻好天真的宿主。
-
但電影中也蘊藏了另外一種的寄生。若要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上,窮人被視為經濟與社會上的寄生蟲,那麼希望、貪婪與自卑應該被稱為內心的寄生蟲,不但會一點一點吞噬你,一不留意還可能讓宿主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
說到宿主與寄生蟲,🦁️編爸爸看完電影後說了一句🦁️編我覺得很有深度的話:「最笨的寄生蟲就是會殺死宿主的那種。」或許你可以說電影最後的殘殺是導演為了幫電影增添看頭,所以硬加上去的荒誕轉折,但換個角度看,這又何嘗不是兩個寄生者,在殺害了自己的宿主後,自己落得悲劇的下場?
-
➡️「關於結局」
🦁️編對於結局有一個比較不同的看法。多數人都能接受基宇最後的獨白說要買下朴家的房子、放爸爸自由都是他自己的幻想,但我自己是認為金爸爸其實根本就沒有躲進朴家的地下室,基宇只是自己一廂情願認定爸爸平安無事的寄生在安全的地下室。這麼解讀,是因為我不認為金爸爸有辦法剛好算準了自己的兒子什麼時候會出現,恰巧用摩斯密碼打了這麽長的一封信。此外,基宇在回信時,將自己要說的話也換成了摩斯密碼,這點也讓我起疑。畢竟閃爍的樓梯燈是由地下室控制的,基宇要怎麼把自己的摩斯密碼傳給爸爸?說到底,我認為基宇與其承認自己的爸爸在外頭逃亡、生死未卜,不如把這份希望寄託在那棟高不可攀的豪宅上;反正既然知道自己永遠也不可能買下那棟房子,那也就沒機會揭曉真相了。
-
最後我想順便提一下,石頭的主人基宇在體驗了一遭上流生活後,最終又淪落回一開始的半地下室,這個意象與希臘神話中天天推著巨石上山、卻只能徒勞地看著石頭再次滾回山下的西西佛斯十分相似。這種相似,或許是在表達,在這個階級僵化的大環境下,無論一個人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不可能翻身的。
-
📸:Google/IMDb
#康妮可影評 #寄生上流 #奧斯卡 #影評 #Parasite #Oscars2020 #Oscars #觀影心得 #電影
connicoleco 在 康妮可電影影評 connicol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燃燒女子的畫像》:「“失去”這門藝術,並不難精通」。(有雷)
-
標題借用的是美國詩人伊莉莎白畢夏普的詩《一種藝術》的開頭,後面緊接著的詩句是「有許多事物似乎本來就該被遺失,真的失去它們也算不上什麼災難」。🦁️編我坐在戲院裡,腦中一直想起這首假裝坦然面對「失去」,卻不停被字裡行間的悲傷背叛的詩。看似在說自己坦然接受了生命中失去的一切,卻怎麼也藏不住內心的想念。
-
《燃燒女子的畫像》講述的是畫家瑪麗安受僱要在富家千金艾洛伊茲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她完成一副要送給婚約對象的肖像畫。這也逼得瑪麗安白天必須陪伴、觀察艾洛伊茲,再利用晚上的時間作畫。隨著兩人關係越走越近,畫家與模特兒之間的界線也慢慢模糊。
-
➡️「看我/看妳」
關於「看」,有無數的文章與藝術理論書籍探討過「看」與「被看」之間的權力落差。西方藝術傳統中,與觀眾對視的畫中人物往往不單只是被動的被看而已,而是反過來也在「看」觀眾。相反的,如果畫中人物的眼神飄向別處,那這人物就容易淪為單純「被看」的意淫對象。「看」者,好比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或馬奈的《奧琳匹雅》;「被看」者,例如庫爾貝的《沈睡的裸體女人》抑或是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
-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想討論《燃燒女子的畫像》中關於「看」的幾件小事。首先是瑪麗安告訴艾洛伊茲自己其實是受聘來替她畫肖像的畫家後,艾洛伊茲悻悻然的那句「所以你才那樣看著我」。我個人對這句話的解讀一是艾洛伊茲對於「被看」非常敏感,二則是她以為瑪麗安每天盯著她看是因為對自己有好感。這也是劇本第一次從被畫者的角度看事情,提醒觀眾畫家與被畫者之間並不是單向的交流。劇本第二次點明這件事,是在艾洛伊茲那句「你看著我時,我又看著誰呢?」,用一句台詞打破了畫家凌駕於模特兒/繆思之上的假象。
-
至於肖像,《燃燒女子的畫像》刻意挑選了最有意思的婚禮肖像來探討「看」與「被看」。既然是肖像,畫中的人物就勢必得與觀眾對視。傳統的肖像多半是炫耀畫中人的財富、博學、戰績或者地位,因此肖像容易給人一種畫中人居高臨下與觀眾對視的感覺。觀眾,在肖像面前,並不是「看」,而應該說是「被引導著看」,此時的權力其實是掌控在畫中人物手上。(比方說大衛的《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或是霍爾班的《使節》。)但婚禮肖像卻反轉了肖像的作用,硬是將畫中人與觀眾的關係顛倒了過來,徹底物化了畫中的待嫁女子,這也就是為什麼艾洛伊茲認為第一幅傳統的婚禮肖像看起來毫無生命。
-
但我個人認為最揪心的是瑪麗安與艾洛伊茲合作的第二幅肖像。在第二幅肖像中,瑪麗安畫出了眼中充滿活力的艾洛伊茲,而艾洛伊茲也終於覺得自己「被看見」了。但我好奇的是,艾洛伊茲之後在畫中看見的會是誰?是當年那個坐在畫室裡的自己?還是站在畫架後頭的瑪麗安?
-
➡️「轉過來吧,奧菲斯」
畢竟《燃燒女子的畫像》就是一部與「看」切割不開的電影,不難理解為什麼導演要選希臘神話中與「看」關係最密切的愛情悲劇作為貫穿電影後半部的主題。電影中,瑪麗安說奧菲斯回頭是因為在那一瞬間,他決定當個詩人而非戀人,寧可讓愛情在最美的時候凋零。艾洛伊茲則接話說可能是歐麗蒂絲要奧菲斯回頭看她的。前者的解讀是同樣以藝術家的身份說出,而後者則是出自一顆迫切的想要被看見的心。
-
「轉過來」這個意象一再在《燃燒女子的畫像》出現。片中瑪麗安幾度在深夜回頭與艾洛伊茲的幻象對望,似乎預告著瑪麗安終究會在詩人與情人之間選擇詩人的角色。而瑪麗安最後奪門而出之前,身後艾洛伊茲那聲「轉過來」,我的解讀則是艾洛伊茲並沒有追上瑪麗安,身穿白紗的艾洛伊茲的那聲「轉過來」只不過是瑪麗安離開前最後安慰自己的幻想。片中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轉身」是艾洛伊茲狂奔到斷崖邊猛然回首的那幕;在那一幕中,觀眾與瑪麗安從原本看著她,變成了被她注視。
-
《燃燒女子的畫像》另一個向奧菲斯神話致敬的小意象是艾洛伊茲燃燒的裙擺。奧維德的版本(也就是片中的版本)中,奧菲斯之所以下冥府,正是因為歐麗蒂絲的腳踝在慶典上被毒蛇咬傷。我個人覺得這個小細節非常有趣,而且兩人一碰觸之後,鏡頭立刻換到兩人隔天互相幫助、從高處往下走到海邊洞穴的那幕,很難不聯想到奧菲斯。
-
➡️「愛情太短,而遺忘太長」
瑪麗安在離別後還見過艾洛伊茲兩次,一次在畫裡,一次在音樂廳裡。
-
先從沙龍畫展說起,那整段最引起我的注意的不是奧菲斯的畫像,也不是艾洛伊茲畫中拿的那本書的頁數,而是瑪麗安身上披著的那件藍色披肩。那件披肩的顏色與花紋跟艾洛伊茲一開始穿的深藍色洋裝上的幾乎相同。在一個什麼衣服都要費時量身定做的年代,瑪麗安身上出現與艾洛伊茲相似的花紋或色系絕對不是偶然。或許就像艾洛伊茲手中的書翻在「第28頁」一樣,瑪麗安也是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把艾洛伊茲留在身邊。
-
至於音樂廳那幕,導演是說想要拍出艾洛伊茲想起初戀後,破涕為笑的樣子。我倒是認為在那一幕裡,自己成了艾洛伊茲口中的歐麗蒂絲。我個人是把電影的最後一幕看作是奧菲斯領著亡妻走出冥界的過程,只是在最後一幕裡,我們不是奧菲斯,而是苦苦哀求對方轉身的歐麗蒂斯。或許有點牽強,但正如奧菲斯的路途一樣,電影也隨著韋瓦第《夏》的攀升,慢慢接近尾聲;而我們身為觀眾,或許就像是歐麗蒂斯一樣,很清楚眼前的光景無法永遠延續下去,只希望在終將道別之前,再被注視一次。
-
📸: IMDb
-
#影評 #燃燒女子的畫像 #康妮可 #觀影心得 #filmreview #PortraitOfALadyOnFire #poalof #conni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