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到產房,所有孕婦都會駁住一大堆嘢,有止痛嘅 TENS、有心跳血壓計、亦有簡稱 CTG 嘅電子胎兒監測(Cardiotocography)。CTG 個樣同心電圖 (Electrocardiography, ECG) 差不多,條條線飛上飛落,除左會死人嘅情況我地有機會睇得出,其他時候都只係扮識扮明,講句「嗯,睇落都正常」。
⠀⠀⠀⠀⠀⠀⠀⠀⠀
每到一個專科,我地學生們最首先要學嘅就係「會死人嘅病」。內科可能會係中風、心臟病;骨科會係壞死性筋膜炎;而去到婦產科,就一定係妊娠毒血症 (Pre-Eclampsia)。好彩嘅係,搵出妊娠毒血症唔需要睇 CTG,只要孕婦係懷孕超過廿週之後,出現高血壓同蛋白尿嘅情況,就可以作出診斷。婦產科咁驚妊娠毒血症,因為佢有機會發展成子癇 (Eclampsia),而機率就要睇下妊娠毒血症有幾嚴重。大概每一百個患上子癇嘅人,就會有一個死亡。全球有 10 至 15% 嘅孕婦死亡個案都係因為妊娠毒血症或者子癇。
⠀⠀⠀⠀⠀⠀⠀⠀⠀
尋日新聞報導出現左一單醫療新聞,妊娠毒血症於是開始係大眾談論間出現。有好多人話,「晨早就開刀生啦!」。其實係網上資料黎睇,個位不幸嘅媽媽只係有蛋白尿同少羊水嘅問題,理論上係未符合妊娠毒血症嘅診斷。孕婦出現抽筋嘅情況,最驚嘅的而且確係子癇,但我地係無病人嘅病史情況下,都好難作出猜測。
⠀⠀⠀⠀⠀⠀⠀⠀⠀
的而且確,患上妊娠毒血症,最好嘅治療就係將 BB 生左出黎,其他治療方法都只不過係買時間同防止佢惡法。根據 Dr Who 八卦返黎,呢位媽媽入黎嘅時候根本係一個低風險嘅個案,無人預左佢會咁。需唔需要催生,除左睇妊娠毒血症,仲要睇下胎兒發育夠唔夠成熟、媽媽情況如何,「晨早開刀或者生左佢出黎啦啦」只不過係事後孔明嘅講法,始終而家連媽媽係咪真係有妊娠毒血症都未知。
⠀⠀⠀⠀⠀⠀⠀⠀⠀
上得新聞,陰謀論就會四起,話係咪某某斷漏症、係咪某某睇漏嘢。有人問我,係咪又醫療事故。
⠀⠀⠀⠀⠀⠀⠀⠀⠀
我唔知詳情無得講,但如果大家有係香港分娩嘅經歷,就會知道每個孕婦都有一本小冊子,每次覆診乜都未寫之前,最緊要就係寫上血壓同驗尿結果。姑娘度完,醫生打入電腦,如果有學生在場,呢幾個數字都係必需要匯報。上到產房,唔好話醫生姑娘,我地醫學生乜都唔識睇,血壓心跳數字都仲會識望,如果有高血壓情況,我估、亦都希望無理由逃得出咁多對法眼。
⠀⠀⠀⠀⠀⠀⠀⠀⠀
[精選留言系列]
⠀⠀⠀⠀⠀⠀⠀⠀⠀
Dr Who 係各大新聞網睇大眾留言,有一則留言我睇完之後真係笑左十分鐘。笑完再睇,發覺原來又唔少人都有同樣觀念。
⠀⠀⠀⠀⠀⠀⠀⠀⠀
「BB 係靠羊水呼吸。少羊水,BB 係會窒息死」
⠀⠀⠀⠀⠀⠀⠀⠀⠀
BB 嘅所有氧氣同養份都係經胎盤、用臍帶血從媽媽身體運送過去。當 BB 一出世,喊出第一聲,身體入面會分泌一種物質,將肺部血液循環啟動,再等 BB 嘔返哂羊水出黎之後,先至會出現大眾心目中嘅呼吸。
⠀⠀⠀⠀⠀⠀⠀⠀⠀
#DrWhoHK
🔻🔺🔻🔺🔻🔺🔻
Dr Who 開左個新 IG account
有興趣就快啲 follow 啦!
IG: DrWho.HK (instagram.com/DrWho.HK)
🔻🔺🔻🔺🔻🔺🔻
FB 逼到我地呢啲無比錢嘅 Page 消失
Reach 數越黎越低
所以大家 like 完 post
記得 like 同 follow 埋個 page
有興趣仲可以較埋 “See First” 就唔會 miss 嘢啦
ctg胎兒 在 偽文女生英國札記 Hong Kong Girl in U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針線下的一場探戈》
一盞盞手術燈朝檯上照射出明亮光線,悠揚樂曲隨著麻醉藥的發揮緩緩響起,我跟舞伴各轉一圈,繫好腰際的絲帶,雙手凌空置於胸前,擺出了預備姿勢。
孕婦清醒地平躺在手術檯上,主刀醫生澆下一小杯消毒用的碘酒,塗滿她那隆起的圓鼓鼓肚皮,然後我們同時拉開帷幕,開始翩翩起舞。剖腹產過程就如一場熱情的探戈,主刀跟助手的步伐必須相互協調,彼此要有合跳雙人舞的一份默契。
醫生執起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在那呈深黃色的腹部上輕輕一劃,繃緊的皮膚隨即被橫切分割成兩邊,露出內裡的皮下脂肪。血液斷斷續續的滲出,我用長條紗布把它拭去,雨點不停聚積,我的雙手儼如擋風玻璃上的一對水撥,只能令前方視野有片刻的清晰。
他手持剪刀霍霍的向前開合,牽開器就緊隨它的步伐移向某一邊;我將鉗子牢牢夾緊向上提高,在適當的時候悄然鬆脫離場;當電刀靠近鑷子觸碰傳導,真空吸管便主動趨前驅散煙霧。一層一層的往下解剖與剝離,筋膜、肌肉、腹膜與子宮都相繼呈現眼前,我們再配合地各扯著左右兩邊往外拉,合力將切口盡量擴闊增大。
瞥一瞥牆上的時鐘,剖開子宮的一刻要來臨了,大量羊水在刀鋒下突然決堤似地傾盆而注,流瀉到檯面的各個角落。
醫生伸手在水中撈起胎兒的頭部,命我在上方朝著子宮底部按壓,我使盡全身的力氣往媽媽的肚皮推擠,希望寶寶能夠快點兒順利出生。先是頭部,接著是肩膀,再來是軀幹、手臂、臀部與下肢逐一滑出,螺旋狀的臍帶懸吊在母嬰之間,不消一會就被我們穩穩夾妥並剪斷了。
醫生一邊搓揉著子宮使其持續收縮,一邊小心翼翼地拉扯著另一端的臍帶,血淋淋的一坨胎盤在牽引下徐徐褪出,終於功成身退地脫離母體。
我們趕緊將子宮裂口縫合起來,他來來回回地把針尖刺入、穿出,我則負責一收一放的跟線,每針都要捏緊縫線不讓它鬆掉,待打結完畢就爽快地把線尾剪掉。針線在兩層之間交替穿梭,子宮縫合處呈現出一個像包餃子摺痕的形狀。
護士反覆進行點數,喊出Littlewood、Green Armytage、Czerny等器材名稱,確保所有手術工具、紗布與針線的數目正確,避免有任何遺漏。醫生則一邊手執電刀或針線止血,一邊將腹腔內的佈置回復原狀,逐層逐層地往上縫合,最後把兩邊肚皮拼在一起,打成一排整齊的深藍色套結。
手術室的背景音樂靜止了,我把身上的舞衣扯脫,除下沾滿了污血的手套與長靴,把塑膠圍裙、眼罩、口罩與頭套通通扔掉,重新披上那件塞滿了雜物的單薄白袍。我匆匆在病人牌板抄寫好手術後的安排,又要趕忙前往各個病房,處理因緊急手術而被暫時擱下的工作。
離開產房不久,一陣比嬰兒初啼還要響亮的呼叫聲突然從我的右方口袋傳出,我掏出那部整晚都在震動作響的Call機,發現竟然又是產房的號碼來電。
「Houseman,啱啱book左個Emergency Caesar for Unsat CTG,妳又要嚟拉扒啦!」
ctg胎兒 在 Asa 在 德國玩具城慕尼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準媽媽大不易 — 慕尼黑產檢經驗分享】
德國的醫療制度跟台灣大相逕庭,分工非常明確且每個機構都有名額限制,加上不知道為什麼這一年多來玩具城出現嬰兒潮,每個在慕尼黑的準媽媽都必須早早準備以免出現開天窗的窘境。
從懷孕到產後護理分成幾部分:一般產檢、(產前護理、)生產、產後護理。今天先來分享一般產檢的經驗!
在德國大醫院是不做產檢的,因此一旦確認或懷疑有身,就要找個婦科診所檢查。一般人通常都會有固定檢查的婦科診所,所以會直接在本來的診所做產檢。如果沒有固定的婦科診所,懷孕了才開始找的話可能會要花點時間,因為很多診所本來的病人就很多了,會拒絕接收新客戶,因此我也聽過有些外國人懷孕了卻找不到診所。尤其慕尼黑外來人口很多,講英文的診所更是熱門!
德國是強制全民健保,公立保險的保費是薪水的15%,公司和個人各負擔一半 (私人保險和年紀及給付範圍有關所以就略過不多談)。因為保費高昂,到接受公保的診所醫院看診是不需要另外付費的。
產檢40週公立保險只有給付三次超音波,一開始7-10週左右照胎兒心跳子宮內孕、20週的詳細超音波檢查器官、和28-32週的追蹤檢查。不過想要多看幾次的話也可以要求照自費超音波,我的診所每一次自費超音波要花40歐。噢對了,台灣好像大多以腹部超音波為主,不過這裡幾乎每次都會做內診和陰道超音波,要確認有沒有感染以及子宮頸的狀況。
唐氏症篩檢也是要自費的,我們做的是12週包含頸部透明帶的初期唐氏症篩檢,價格是150歐。如果檢查出來唐氏症比例高的話才會建議做進階的母體血液NIPT檢查要500歐。因為侵入性和流產風險,這裡羊膜穿刺並不是很多人做。
高層次超音波要到另外專門的診所檢查,也要提前3-4週先預約。我的產檢醫師有開給我轉診單(表示有醫療上的需求),因此22週的高層次超音波也是由保險公司給付。不過可能因為免費的關係,照高層次的醫生很迅速的檢查各項器官後就在20分鐘左右結束了,不像台灣還會數手指腳趾啊看寶寶3D、4D的超音波照片之類的。
32週前每四週產檢一次,之後每兩週產檢一次,並且每次都會量CTG看胎兒心跳和宮縮頻率。一般婦科只負責產檢到預產期前,過了預產期之後就要去生產醫院產檢,但是產後6週的復原檢查好像又要回到婦科去。
大致來說我的產檢經驗都滿好的,雖然每次有預約也都要等一陣子,但是醫生會在單獨的診間問診,絕對沒有一次五個人進診間的情形。醫生也比較有時間可以關心孕婦的狀況,不會趕鴨子上架一樣匆匆忙忙。
不過像我夏天生小孩真的很麻煩,因為我的產檢醫生七月中後就放假去了!我34、36週的產檢還有代班醫生,之後整個診所休息兩週,所以我還得打電話去合作的婦產科預約38週的產檢...
#快從一般產檢畢業了真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