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曝殲-20曾巡航釣魚島,日本沒有任何消息,真發現不了嗎?】
近日,央視軍事官方賬號發布了一篇“當空中王牌遇上殲-20”的報道,又一次對“王海大隊”這支英雄部隊進行了深度的介紹。其中,央視對“王海大隊”裝備換代有了簡單的介紹:1992年列裝首批蘇-27戰機,2000年列裝蘇-30戰機,2019年列裝我國自主研制的殲-20超音速隱身戰鬥機,稱這支部隊一直走在解放軍戰機換代的最前沿。
值得註意的是,央視還透露出一個重大的信息:近年來,“王海大隊”出色的完成了釣魚島空中維權以及東海防空識別區常態化管控等重大任務。從表述上來看,這兩項重大任務是近幾年完成的,而殲-20戰機早在2019年就列裝到了“王海大隊”,說明了殲-20戰機很有可能多次參與了釣魚島巡航任務。
這是官媒首次公開殲-20戰機執行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安全的任務,意義重大,說明了殲-20戰機已經形成了完備的戰鬥能力,有能力應對任何的空中威脅。不過,這只是我國單方面宣布了殲-20戰機執行釣魚島空中維權任務,日本官方有沒有相關的報道呢?
日本自衛隊向來有解放軍“禦用攝影師”之稱,我國戰機、戰艦穿越宮古海峽以及釣魚島海域都會引來日本飛機的瘋狂抓拍,可以說我國在東海水面以上所有的軍事動作都在日本空中自衛隊的監視範圍之內。對於中國艦機的動向,日本防衛省會第一時間通過官方網站予以公示,詳細地說明我國有什麽型號、多少數量的武器裝備進入日本附近海域,並配上現場拍攝到的圖片予以佐證。不過,日本防衛省自始至終都沒有任何關於殲-20戰機巡航釣魚島以及東海防空識別區的消息,說明了日本可能從來都沒有發現過殲-20戰機的蹤跡。
唯一能在網上查證的消息是俄羅斯媒體在2020年5月初發布的一條日本航空自衛隊F-15J緊急飛往釣魚島附近空域,但是卻一無所獲的報道。報道稱,在2020年的5月初,日本地面雷達發現釣魚島附近空域有異常情況,隨機命令駐守在沖繩基地的F-15J戰機飛往事發空域進行查證,但是F-15J戰機上的機載雷達始終沒有發現飛機的蹤跡,只能無奈返航,而在事發後的幾天,同樣的事情發生了多次,日本戰機始終是一無所獲。當時俄羅斯媒體就猜測我國可能派出了殲-20戰機前往釣魚島巡航,由於具備優異的隱身性能,日本戰機沒有發現殲-20戰機的蹤跡。
我們先來看一下殲-20戰機的隱身設計:
首先,殲-20戰機采用棱形機頭且機體橫截面基本保持棱形,機頭段上下部分之間具有明顯的折線,發動機進氣道側壁具有明顯的傾斜,能夠向各個方向散射雷達波,減少雷達波的直線回返。
其次,殲-20戰機采用翼身融合和垂直尾翼外傾設計,機身和機翼平滑過渡, 看不出明顯的分界線,機體部件上相互平行。這樣的設計能將雷達反射波集中到幾個窄波束以內,使飛機在其他方向上的散射截面積盡可能最小。
再次,殲-20戰機采用了DSI進氣道,取消了傳統超音速進氣道上的復雜結構、降低了結構重量,還有助於降低正前方的雷達散射截面。
最後,殲-20戰機采用S型進氣道,屏蔽了迎頭發動機葉片雷達波反射。腹鰭完美遮擋發動機,減少側向紅外特征,並且采用了新型的吸波塗層,減少了雷達波的反射。
以上優異的設計使得殲-20戰機擁有了出色的隱身性能,這是殲-20戰機能夠壓制傳統非隱身戰機的前提。由於具備後發優勢,殲-20戰機的隱身性能並不比F-22差,迎頭的RCS值僅為僅為三代機的百分之一。日本F-15J戰機上的AN/APG-63(V)1雷達對殲-20戰機的發現距離僅為20公裏左右,而殲-20戰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能在200公裏以上就能鎖定F-15J戰機。如果單純依靠F-15J戰機自帶的機載雷達進行搜索,肯定發現不了殲-20戰機的蹤跡。相反,殲-20戰機僅利用光電跟蹤瞄準系統(EOTS),在火控雷達靜默的情況下就能發現百公裏外的F-15J戰機,可以說戰場態勢對殲-20戰機單方面透明。
對於日本而言,要想發現殲-20戰機的蹤跡,必須依靠地面大型反隱身雷達以及先進空中預警機的協助,單靠戰機的雷達根本行不通。不過,日本目前的預警機以及地面雷達都缺乏探測隱身目標的能力,短時間之內對殲-20戰機束手無策。
目前,殲-20戰機首要作戰對象就是出現在亞太地區的F-22、F-35戰機,這兩款戰機在殲-20戰機出現之前都是神一樣的存在,但是在殲-20戰機出現之後,我們發現它們也就那樣,並非無法超越。在隱身性能相當的情況下,殲-20戰機擁有比F-22、F-35戰機更加出色戰場信息感知能力,攜帶的霹靂-15、霹靂-10E空空導彈性能更加優秀,在地面反隱身雷達以及空警-500預警機的協助下,殲-20戰機可以做到先敵發現,先敵開火。
dsi進氣道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榮譽不只屬於“梟龍”:這兩款中國產空空導彈也一戰成名!】
2019年2月27日,巴基斯坦空軍打出了一場漂亮的空戰,取得了2比0的勝利,並俘虜了一名印度飛行員。印度空軍被擊落的兩架飛機中,其中一架確認是米格-21BISON單發單座戰鬥機;另一架的型號則到目前為止仍未被確認,很可能是一架米-17直升機,也有說法是蘇-30MKI雙發雙座重型戰鬥機。
無論如何,取得2架擊墜成果,已經成為不容置疑的事實。根據巴基斯坦官方發布的消息,在此次作戰行動中沒有出動美制F-16戰鬥機;另一方面,巴空軍飛行員在社交網絡上發布了一條短視頻,在機庫中歡呼慶祝勝利,而他們身後的戰鬥機有著側面DSI進氣道——諸多消息已經基本可以確認,在戰鬥中擊落2架敵機的,正是由中巴共同研制的FC-1/JF-17“梟龍”第三代單發輕型多用途戰鬥機。
一夜之間,“梟龍”戰鬥機名聲大噪,成為了全世界熱議的“明星”。這也是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戰鬥機,第一次取得對敵方戰鬥機的擊落戰果。不少評論認為,這次“梟龍”取得戰果,無疑為中國航空工業打了一次最好的廣告,將促進中國中高端戰機進一步拓展市場。
巴空軍“梟龍”戰鬥機通常攜帶兩種空空導彈,一種是SD-10A(“閃電-10A”,即國產“霹靂-12A”的外貿版)主動雷達制導中程空空導彈,另一種是PL-5E II(“霹靂-5E II”)紅外制導近程格鬥導彈。這兩種導彈的自用版本也廣泛裝備了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
典型空戰狀態下,“梟龍”在機腹和機翼內側共掛載3個副油箱,翼下掛載2枚SD-10A中距彈,翼尖掛載2枚PL-5E II格鬥彈,即“2中2近”的標準配置。在必要時,“梟龍”也可以通過復合掛架的方式,增加2枚SD-10A,構成“4中2近”的掛載;當然這種情況下飛行阻力更大,機動性和作戰半徑都會受到影響。
那麽這次擊落目標的究竟是哪種導彈呢?目前尚無公開確認消息,但反正可以肯定,不是SD-10A,就是PL-5E II。從印度被擊落米格機的殘骸可以看到,這架米格-21BISON機身中部被切斷,整機被炸成了兩截。由此推測,該機很可能是被連續桿戰鬥部直接命中機身,同時造成機翼、尾翼等部件脫落解體。
另外也可以根據巴空軍作戰戰術進行分析。據推測,巴方是先派出數架戰機從中空轟炸印度控制區邊境哨所,誘使印度空軍前線戰鬥機起飛迎戰,米格21BISON從中空快速進入戰場展開截擊。然後,數架“梟龍”戰機低空埋伏在邊境山區附近,待印度戰機進入射程後突然躍起,迅速截獲目標,擊殺後迅速脫離。
從戰術上看,“梟龍”戰機很可能是從印度米格機前下半球方向突然發起超視距攻擊。敵機前半球紅外特征相對較弱,不利於紅外導彈鎖定;處於相對更高位置的敵機不會受地面雜波影響,更容易被雷達截獲。因此,這種情況下使用中程雷達制導導彈,是比紅外格鬥彈更好的選擇。當然,也不排除在十分接近的情況下,“梟龍”改用紅外彈發起攻擊、補射的可能。
米格機被擊中時應該處於數千米高的中空,一方面因為邊境截擊作戰時飛行高度通常都不低,另一方面飛行員得以順利跳傘逃生也間接證明了這一點。如果在低空被擊中,這架老舊的米格機很可能不會給飛行員充足的跳傘時間。
綜合分析,這很可能是一次典型的“低打高”超視距空戰,擊落敵機的很可能是中國自主研制的SD-10A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如果情況屬實,那麽這也會是中國研制的中距空空導彈第一次取得實戰戰果。中國高端武器技術的先進性、可靠性得到實戰的考驗,這比什麽廣告都來的管用。
最後要說的是,雖然我們都希望和平,不希望看到沖突升級擴大;但若萬一有必要,巴基斯坦空軍完全可以向中國尋求更先進的導彈,比如霹靂-10E第四代格鬥導彈、甚至是霹靂-15中遠程空空導彈。唯有長劍在手,才能讓對手試圖鋌而走險之前冷靜下來,回到和平的談判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