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讀推薦】
《觀看的世界》、《溫德斯談藝術》&《藝術史學的世界觀》
所謂美學,涵蓋多重領域,跨越不同範疇,因此培養美學涵養的方式有許多種,除了欣賞藝術品以琢磨感官敏銳度,從藝術史論述入門也是另一種滋潤。
身為非專業領域老百姓,無法時時刻刻鑽研於詰屈聱牙的學術論文,不過幸好有相關人士的諄諄導引兼之閒逸散文,足以引領思考,開拓視界。
----------
英國藝評家兼作家John Berger(1926-2017)在1970年代因《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現身英國BBC電視劇與書籍,簡練精闢批判犀利,從此影響視覺藝術與文化研究的方向,魅力至今不減。《觀看的世界》初版則發行於1985年,無論就地域、時間點或藝術風格,理性論說或感性陳述,涉及範圍廣大,皆見證不同時代的各式經典。
《觀看的世界》娓娓字句間,自然而然凝聚溫暖深刻的力量,直指人心;重點是,內容也挺有趣。
廣泛多元跨越時空,自文藝復興到現當代,杜勒、梵谷到莫迪里亞尼,史特拉斯堡到紐約曼哈頓,旅行與愛情、夢境與死亡,藝術作品、論述和價值…等諸多面向,輕鬆讀《觀看的世界》卻能誘導思緒拓展心智,這就厲害了。
----------
德國當代電影大師Wim Wenders,(1945-)多才又多產,興趣相當多元,《溫德斯談藝術》從電影導演的角度出發,透過書寫撰述個人與各類領域藝術家,包含電影、繪畫、攝影、舞蹈、設計之間的不同形式交流過程。
例如看過Wim Wenders如何聊霍普(Edward Hopper,1882- 1967),更能深刻體認這位美國寂寥大師筆下的清冷孤寂其來有自。
霍普他老人家雖然為求溫飽就連雜誌封面委託案都得承接,但卻從來不改精煉畫風,更無畏攝影術挑戰。因而凝視霍普所創造的畫面,走入他所鋪陳的故事,感受到都市喧囂背後難免的沉寂,竟突然領悟孤單卻不寂寞,伶仃卻毋須自艾的心有戚戚焉。
《溫德斯談藝術》文字蘊藉,涵括領域廣泛,值得細細品味,同時見證出色導演所需具備的藝文涵養與電影藝術的深度。
----------
若是再好學一些,《藝術史學的世界觀》匯集1952-1957年重量級藝術評論家專論,其中當然包括史上最暢銷藝術專書《藝術的故事》作者宮布里希(Sir 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1909- 2001)之作《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1960)。
《藝術史學的世界觀》主題多采多姿豐富精彩,從法國13世紀宗教藝術圖像、早期尼德蘭繪畫、17世紀荷蘭藝術、15世紀義大利繪畫、巴洛克義大利藝術,直到馬諦斯、塞尚和後現代主義,憑藉這些學有專精藝評家的深厚學養與闡述,為我們推開專業藝術史領域厚重門扉。
相形之下,現代有些內涵素養不及嘴上功夫,屈服於市場利益共同體甚至淪為掮客的所謂〝藝評家〞,還真得加加油。
由於偏向學術取向,建議閱讀《藝術史學的世界觀》,先從有興趣的主題開始,免得最後只能淪為催眠工具睡前小幫手。
----------
***品酒小記***
讀書的時候有好酒陪伴最是開心,尤其炎炎盛夏當然要有可愛的泡泡佐書啊!這款水晶香檳Louis Roederer Cristal的誕生說來故事性十足。
1876年,嗜飲香檳的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 II of Russia,1818-1881)要求素日鍾愛的Louis Roederer香檳酒莊為他特製獨一無二專屬酒款。依據沙皇本倫指示,除了酒質必須無懈可擊,達到完美,就連瓶身都得透明無暇,瓶底也要一片平坦,才能好好欣賞金黃澄澈的香檳酒液。因此這款〝沙皇香檳〞透明瓶身外得包裝一層玻璃紙阻擋紫外線,避免過度受光受熱提早老化的問題。
直到如今,沙皇御用Cristal仍是許多酒鬼心目中的夢幻逸品。
Cristal是典型的年份香檳(Vintage),只在好年份生產。Cristal 2006採用55% Pinot Noir和45% Chardonnay製成,在酒渣裡浸泡長達7年,透過酵母渣緩慢分解和時光溫柔積累,才能醞釀出純淨卻複雜,既集中又奔放的精彩風味。
那柑橘系水果的成熟多汁清新可人,添以奶油糕點的馥郁絲滑氣息,光是香氣都超級可愛!用來佐上海鮮或伊比利豬仔,兼具華麗豐美和細膩優雅,簡直是夏日最明麗的風景啊~
----------
然而水晶香檳的透明玻璃瓶身還有另一種用途。
一眼望去清晰分明,當年就是用來避免刺客暗中在酒瓶裡塞進毒藥或炸藥。然而為何有如此考量?這又牽涉到俄羅斯歷史。
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不顧阻力重重,堅持廢除俄羅斯行之多年的農奴制度,影響之深,被視為是繼法國大革命之後最強大的社會運動。這位力行革新的沙皇同時推行君主立憲制和政治、軍事、司法、國民教育、財政等多方面改革,可說是俄羅斯現代化重要先驅。
只是改革不僅會招來既得利益者的不滿,過程中多少也會有副作用,尤其制度尚未成熟時,加上亞歷山大二世又大力鎮壓革命團體,致使革命團體數量增多,手段更形激烈。下訂單客製化水晶香檳的時候,距離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度已有15年之久,地下革命活動愈演愈盛幾乎難以收拾。
難怪他老人家就連喝香檳都得擔心遭到暗算。
----------
就在1881年3月1日,亞歷山大二世準備簽署法令啟動君主立憲的這一天,不幸又在路上遇見刺客。
這一回,沙皇大人沒逃掉,雙腿被硬生生給炸斷,由於失血過多傷勢過重,當天便離開人世。壯志未酬身先死,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自此後繼無力,繼位君主們又不爭氣,37年後,俄羅斯帝國解體,羅曼諾夫王朝永遠走入了歷史。
躲得過香檳裡的暗殺,卻逃不了天外飛來的炸彈,幸好,亞歷山大二世生前肯定喝了很多水晶香檳。
然後,我們現在也能窩在家裡啜飲剔透泡泡讀好書。
#行動支持實體書
#閱讀之美終生追隨
#觀看的世界 #溫德斯談藝術 #藝術史學的世界觀
#水晶香檳 #Cristal2006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複合媒材創作展 #卜馨賢專訪 潛藏在記憶縮影下的風景 從小到大繪畫就像家常便飯一樣存於卜馨賢的生活當中,但因教育體制的規範,不知不覺畫圖似乎已成為一種形式,一年又一年,基本功早已被訓練得紮實,但對於繪畫的熱情卻逐漸磨盡,除了傳統的繪畫外,在創作表現方面似乎開始停滯不前。這種疲憊...
「edward hopper書」的推薦目錄:
- 關於edward hopper書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edward hopper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edward hopper書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edward hopper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edward hopper書 在 Edward Hopper - New York Office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edward hopper書 在 鬲离咖啡館- 一種看一眼就會上癮的孤獨-Edward Hopper... 的評價
- 關於edward hopper書 在 Edward Hopper - 我們都是愛德華·霍普畫中的那個人 - YouTube 的評價
edward hopper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困在畫裡的男人與女人:《博物館MVSEVM》結合超現實與懸疑,近期最精彩繪本 ]
#文末抽繪本
2020 年,是非常超現實的一年,肺炎肆虐,世界停擺,而在這詭異一年的最後一天,一本同樣非常超現實的繪本《博物館》(MVSEVM)在台灣出版。
《博物館》是西班牙著名藝術家 Javier Sáez Castán 與 Manuel Marsol 的共同創作,故事描述一名中年男子的博物館奇遇,全書沒有一句對話,但圖像敘事節奏緊湊,創造了電影般的精彩懸疑,讓人翻開第一頁,就欲罷不能。
/
山丘上的藍色博物館,一段超現實奇遇
翻開《博物館》第一頁,萬里無雲,道路空曠,一名男子開著一台紅色小卡車,在鄉間路上悠遊慢行。
沒想到車子半路拋錨,想找救兵,路上卻空蕩蕩的一個人也沒有,男子左右張望,發現山丘上有一棟小木屋。
微風徐徐,四周一片安靜,男子從黑黑的窗戶望進去,沒看到任何人,倒是看到了一幅畫像,畫裡的女子十分美豔,手裡有一個白色籠子,裡面棲息著一隻綠色鸚鵡。男子小心翼翼推開大門,這才驚訝地發現,這棟獨自存在於荒郊野外的小屋,竟然是一間博物館。
藍色的牆面上掛了一排畫作,男子一個一個看過去,發現其中一張命名為「自畫像」的畫看起來非常眼熟,畫面裡是藍天白雲、一幢山丘上的小木屋,還有山丘下拋錨冒煙的小紅車。
突然,一隻鸚鵡飛來,拍落了男人的帽子,他急急轉頭追去,結果驚異地發現剛剛那幅美豔女人的畫竟然變了,女人的視線投到畫框之外,籠中鸚鵡被放了出來,不見蹤影。
男子驚覺這棟「博物館」非常不對勁,但當他急著奔向大門逃命時,才發現原本的出口竟然也變成了一幅畫,再也逃不出去......
/
《博物館》:當代都市人的孤獨靈魂,鮮豔的大千世界
Manuel Marsol 對我們提出問題:博物館是什麼?是典藏圖像的地方嗎?是觀察世界的窗?是更新過的柏拉圖洞穴?是召喚現實的地方?或者僅是畫作的簡單投影?
書裡的「博物館」到底是什麼地方?它是男人的夢魘、是一段鬼打牆的回憶,還是存在意義窮盡極限也找不到答案的本質?
第一次翻《博物館》,直覺是個恐怖故事,一個男人誤入奇境,再也逃不出來的故事。後來我去 Spotify 上聽了本書繪者 Manuel Marsol 為這本書量身打造的歌單,一曲一曲聽下來,尤其對《The Woman in the Window》這首歌印象深刻,海島般溫暖明亮的曲風,歌詞 “Take a look at the woman in the window, she might even go your way” 不斷重複,視線回到繪本上,突然又覺得這根本是個愛情故事。畫裡的女子是憧憬,是光亮,是救贖,男子在困境中邂逅了「她」,「她」或許真實存在,或許只是一個愛的幻想,「她」或許是男人記憶裡的一縷幽魂,也或許是遺憾過後的咀嚼改寫。
/
正因我們都是一座孤島
《博物館》這本書,充斥著大量當代繪畫、電影、音樂與文學的影響,它融合了浸透在 Edward Hopper 畫中,城市人孤獨而疏離的存在感、René Magritte 超現實畫作裡,荒誕中探討存在哲學的風格、Henri Rousseau 鮮豔濃烈的畫風中,那一抹戲謔與神秘、文學大師波赫士充滿了象徵符號如迷宮般的反覆辯證,還有希區考克電影裡獨有的懸疑與老派經典感......
Manural Marsol 將這些藝術大師的影響,提煉濃縮轉化,轉換成自己的視覺語言,巧妙地散置在《博物館》全書的細節裡,讓讀者細細讀來餘韻無窮,身歷其境。
正因我們都是孤島,所以每個人讀《博物館》,都會對劇情產生不一樣的解釋。
但正因我們都是人,面對著同樣的存在意義問題,所以每個人讀《博物館》,所產生的恐怖、驚嘆、好奇等情緒都是似曾相識的,而那正是生命本身給我們的感覺。
/
#抽獎活動
感謝大塊文化提供「少女A」讀者一本《博物館》抽獎名額,想要感受這繪本魅力和衝擊的人,請在本週日(1/24)前,請:
1/ 在本篇文章按下任一心情
2/ 留言推薦一本好看的書 or 繪本
得獎者將隨機抽出,於 1/25 公佈,大塊文化將寄送一本《博物館 MVSEVM》給你~
歡迎追蹤我的 IG: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Manuel Marsol 為《博物館MVSEVM》精選的歌單很不錯,鬧歌荒的人不妨聽聽: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7386eamhjUicwNXCWu5vLa
原文刊載:A Day Magazine
#繪本 #博物館 #mvsevm #manuelmarsol #art
Photo via: image3, Manuel Marsol, 大塊文
edward hopper書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末贈書
⠀⠀⠀⠀⠀
一場穿梭在電影、藝術與文學之間的神祕冒險,2020 年義大利波隆那書展年度主題 —— 電影類首獎。看到書訊時,心想,這大概會是一本令影痴一見鍾情的繪本吧,從封面、一頁、兩頁、三頁翻下去,沒有任何文字,越看卻是越嘆為觀止。單單色調與構圖,就讓人連想到 Edward Hopper,像直接將顏料繪於木頭上,浮現細細的木紋質感;更遑論故事本身,超現實色彩交錯詭譎驚悚氛圍,希區考克重疊上波赫士,模糊幻想與現實的鮮明分野,這就是西班牙藝術家 Manuel Marsol 和 Javier Sáez Castán 共同創作的繪本《MVSEVM 博物館》。
⠀⠀⠀⠀⠀
▍博客來:https://pse.is/3b3rd4
⠀⠀⠀⠀⠀
「本書透過圖像講述卓越的故事,運用電影和藝術的語言,生活的冒險如夢似幻般的持續進行著。我們被迷住了,沉浸在歡慶電影、藝術和文學的神奇力量所帶來的全新維度之中。」
⠀⠀⠀⠀⠀
上述為波隆那書展評審給予此書的獲獎評語,而它名不虛傳。
⠀⠀⠀⠀⠀
一張畫?還是一本書?MVSEVM,博物館,一場圖像的冒險,現實與藝術在畫框之中交換了角色。博物館是什麼?是典藏圖像的地方嗎?是觀察世界的窗?還是現代化的柏拉圖洞穴?是召喚現實的地方或者僅僅是畫作的簡單投影?彷彿走出 Edward Hopper 知名作品〈自畫像〉的一名男子,獨自駕駛紅色卡車,因為車子拋錨不得不停靠路邊,放眼望去只有一幢白房子矗立於山坡上,走近才發現那是一座博物館,門牌上標示「營業中,歡迎入內參觀」。映入眼簾,一隻大眼瞪著自己,原來裡面展著比利時超現實畫家 René Magritte 的〈虛假的鏡子〉,以及其他風格獨特的畫家的作品,還掛著一幅同樣名為〈Self Portrait〉的風景畫,那幢房子、那輛卡車、那座山坡似乎似曾相識。
⠀⠀⠀⠀⠀
在觀看與被觀看之間,宛若畫中畫中畫,接下來發生於畫裡畫外的一切竟是同步上演,難以置信,活生生的鸚鵡、女人、老虎依序走出畫作,他有樣學樣從另一幅畫拿出蠟燭,燒了〈Self Portrait〉裡的房子,自己所在的博物館也熊熊燃燒起來,看到鸚鵡飛出房子,看到女人逃到紅色卡車裡,看到自畫像的名稱不斷變動,一開始的〈Self Portrait〉,接著變成〈Self Portrait With Cathy〉、〈Self Portrait on Fire〉到〈Untitled〉,最後男子載著女人、一鳥與一虎繼續上路,不知是好不容易從幻覺回到現實,或者只是從一座迷宮跳入另一座更為離奇的迷宮。
⠀⠀⠀⠀⠀
反覆遠觀與近看的過程中,兩位藝術家甚至為了《MVSEVM 博物館》量身打造一份 Spotify 播放歌單(https://pse.is/3a7rnd),帶領讀者不但從視覺閱讀,也能從聽覺感官徹底浸入這個幽默、詭譎、瘋狂、神祕而教人深深著迷的圖像世界。
⠀⠀⠀⠀⠀
⠀⠀⠀⠀⠀
⠀⠀⠀⠀⠀
——
⠀⠀⠀⠀⠀
非常感謝 大塊文化 大方提供三本《MVSEVM 博物館》合作舉辦贈書活動,這本繪本讓我愛不釋手,相信偏好詭譎懸疑的超現實風格的讀者也能樂在其中,這裡將選出三位幸運的獲獎者,參與方式按照慣例,只需按讚並於下方留言處回應即可,請自由參與,自由作答,自由分享,為期三天,僅限台澎金馬地區,預定在 1 月 21 日周四晚上十二點截止。
⠀⠀⠀⠀⠀
⠀⠀⠀⠀⠀
一、由於我對繪本涉獵不深,麻煩推薦我你們喜愛的畫家或作品。
⠀⠀⠀⠀⠀
(二、這次題目簡單一點,但是每一則留言我一定都會看,所以再次提醒,複製貼上沒有意義,喜歡也當然歡迎佛系轉發。)
edward hopper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複合媒材創作展 #卜馨賢專訪
潛藏在記憶縮影下的風景
從小到大繪畫就像家常便飯一樣存於卜馨賢的生活當中,但因教育體制的規範,不知不覺畫圖似乎已成為一種形式,一年又一年,基本功早已被訓練得紮實,但對於繪畫的熱情卻逐漸磨盡,除了傳統的繪畫外,在創作表現方面似乎開始停滯不前。這種疲憊與無力感使她在短短一個月內決定暫停台灣的學業,嘗試尋找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而這一時的衝動便帶領了馨賢踏上十年的異國旅程。
繪畫,原來不是這樣
她回憶著當初會選擇義大利,正因當地保有許多美學與文化的素質,加上選擇學習服裝的學校位於現代與古典兼容的米蘭市,更大大的刺激了觀看的視野。三年過後因學歷認可問題的緣故,經過深思熟慮後馨賢決定重新回到繪畫領域進修。在藝術學院中,她發現了與過往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在這裡教授不會因為你的技巧高超而讓你通過課程,而是看中你的創造力與思考。記得當時入學講座中,教授就告訴所有的學生:到這裡不要想來學習基本功力,我們要的是想法、創造新事物的勇氣與能力。
拋開過往從零開始
四年的藝術學院生活中,前兩年是不斷的自我探索,一方面重新找回作畫的手感,一方面也開始思考自己創作的方向。她提起當年帶來震撼的第一堂繪畫課,教授提供所有學生一張約一面牆大小的紙,並且給了一個主題"綠洲",在沒有額外提示的狀況下就請他們開始作畫。卜馨賢一直思考,這是真的要我們畫"綠洲"嗎?轉頭看見其他同學們開始在紙上塗抹,好像也沒有真的在描繪所謂的"綠洲"。課程尾聲時教授便解釋了綠洲並非只能是字面上的意思,它可以是人生中的"綠洲",是希望、期待,抑或僅是幻影的呈現。這種另類的思考轉化,不僅需要突破語言上的隔閡才能嘗試理解,更要將過去的思考模式放下,才能產生出不同面向的想法。
當時米蘭的生活不如台灣便利,網路資訊與交通相對不發達。很長一段時間住宿的地方與學校都沒有網路,與台灣家人和朋友都需要以信件聯繫,所有的資訊都必須自己去摸索,生活上大小事也都一手包辦,少有人可以尋求幫助。這些經歷都使卜馨賢變得更加獨立自主,也開始懂得更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東西方碰撞的火花
身為一個東方學生,卜馨賢的作品中總會加入些許中國元素。在東方文化下成長的她,將這股流於血液中的傳統帶入作品,又以西方的媒材去表現,兩種風格合併之後產生出別有趣味的新鮮感,畫面所傳達出的語彙也更為豐富。在義大利,不論是一開始的服裝學院或是後進入的藝術學院,他們都相當鼓勵學生自己去蒐集資訊與文獻,他們認為在爬梳歷史脈絡或分析產業狀況中,都能更激盪學生的自主思考,這部分對她的創作有很大的幫助,更是義大利在這些年中所帶給她的精華。
心,是繪畫的源頭
在藝術學院的學習中,卜馨賢的畫風開始有了新的樣貌,就是嘗試著將內心的想法藉由意象的方式傳達,畫面使用了許多肌理作為層次的展現,但卻發現光有肌理雖能豐富畫面但也常呈現呆版而沒有更深入的內容。經過反覆的摸索,漸漸有了明確的方向:她的每件作品細看下,都會發現畫中藏了一些可辨別的場景--湖面上的引導燈、一張椅子,或是一小片森林,各種元素不只是獨立的存在,而是在同一片空間中彼此形成連結。更使用長卷畫作的啟發,體現出具有時間性的特徵,讓觀賞者所依序見到的,並非單一時刻的整體風光,而是隨著視線流動體會不同時間的景象,使情緒得以像煙霧流動、瀰漫其中。她提到Edward Hopper 曾說過:「創作者就是作品本身,而作品不是平白無故誕生的。」而她正在用作品說故事,每一片視野,每一件元素都是代表著不同階段與經驗的歷程。卜馨賢所畫的風景不是純粹的風景,他們是記憶的編織,是內心感受的呈現與宣洩。
千變萬化的大自然景象吸引了她的目光,以不同心情看待風景時,似乎讓卜馨賢有更多不同的感觸,透過時間的累積,景色不斷的變化,沒有人工刻意的雕飾,就如同她的創作生活有不同的歷程,慢慢累積後塑造成形。每當創作遇到瓶頸,她都會遠離一切都市的喧囂,獨自走入大自然,藉由自然滌淨心靈,而後就能在藝術的國度裡安然的繼續向前行。
卜馨賢:透過大自然給的感觸創造內心最深層的世界。
卜馨賢簡歷:
1987年生於台北。台灣
學歷:
2015 義大利米蘭布雷拉藝術學院美術系 / 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
2009 義大利米蘭馬蘭歐尼時裝與設計學院 / Istituto marangoni
2005 臺北市立中正高級中學美術班
個展:
2016 "平行世界" 私藝術空間/台北。台灣
2014 "0613卜馨賢創作個展" 華夏科技大學圖書館附設藝廊/新北市。台灣

edward hopper書 在 鬲离咖啡館- 一種看一眼就會上癮的孤獨-Edward Hopper... 的推薦與評價
一種看一眼就會上癮的孤獨-Edward Hopper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6%84%9B%E5%BE%B7%E8%8F%AF%C2%B7%E9%9C%8D%E6%99%AE 坊間流行的網美「厭世」風格, ... ... <看更多>
edward hopper書 在 Edward Hopper - New York Office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Mar 31, 2013 - New York Office, 1962 by Edward Hopper (1931-1967, United States) | Oil Painting Replica Edward Hopper | WahooArt.com.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