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大補帖」最中肯的5個建議] #理工chill著
🔶 別贈送和主題無關的資源
如果贈送和自己主題無關的免費資源,概念就類似於抽獎,很容易吸引到本身對你帳號沒興趣的人
有可能在領完免費資源後就選擇退追蹤,剩下沒退追蹤的人因為對你的內容不感興趣,反而會影響到你帳號之後的互動率,這未必是一件好事
🔶 瞄準大眾需求 又兼顧稀缺性
你可以觀察到像是「字型大補帖」、「簡報私藏學習包」都是符合大眾需求,因此更容易造成病毒式擴散
所以如果你未來也想製作類似的大補帖,如果可以兼顧大眾的需求,目前市場上也還不多人分享,這樣更能增加大家想要領取的動力
🔶 利用貼文勾起粉絲的渴望
字型大補帖還有一件很成功的地方,他的貼文可以讓原本對於字型興趣不大的人也想取得
右邊貼文是我在去年做的類似事情,擴散程度可以說是天差地遠
🔶 建議使用Chatbot
Chatbot 是一個模擬真人對話的 AI 程式,2021 Facebook 年度發表會 F8 宣布正式開放 Messenger API for Instagram ,目前只要IG的追蹤者數介於 1K – 100K 間就能使用
使用Chatbot可以將傳送檔案的步驟自動化,試想如果你和字型大補帖一樣有20多萬人領取,手動傳可能會傳到明年...
🔶 鎖定年輕族群
鎖定年輕族群感興趣的東西有2個優點:
年輕族群對於免費資源的抵抗力較低(易領取
年輕族群更容易跟風(易分享
所以可以觀察到「字型大補帖」及「簡報私藏學習包」都剛好是學生做報告時需要的工具,相反的,對於已在工作的族群來說,就得依照工作需求了
如果我的內容有幫助到你
歡迎按下 愛心、留言、分享、珍藏
我是Jeremy 斜槓我和你 我們下次見!
#ig經營 #ig行銷 #ig增粉 #行銷 #個人品牌 #品牌經營 #網路行銷 #網路創業 #社群行銷 #社群經營 #內容行銷 #自媒體 #社群媒體 #ig賺錢 #ig獲利 #內容行銷 #reels #youtube #IGTV #微解封 #解封 #影片 #creators #字型大補帖之亂 #字型大補帖
facebook社群病毒式的擴散行銷 在 玩遊戲不難,做營運好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原神》「黑紅路」影片來看負面口碑操作這檔事】
上週分享了《原神》所謂的「黑紅路」的套路與現況分析,沒follow到的可以點下方連結到部落格內,影片連結放在裡面。
「黑紅路」的意思就是用負面(黑)的話題引發討論,讓產品爆「紅」,因為這操作逐漸變為顯學,形成自成一套的路數,因此就叫做「黑紅路」,這是中國用語,在台灣就是負面口碑操作,今天想分享一下我對負面口碑操作的感想。
影片提到,要執行負面口碑操作會有個副作用,就是「敗路人緣」,所以大產品、大品牌通常不會拿自己商譽來賭這一把,畢竟玩得不好,等於引火上身,總結來說還是個以小搏大的操作,那為何還是有人要走這一著險棋呢?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受限在目前的媒體生態。
媒體管道廣義可分為三類:
✅付費媒體(Paid Media):品牌付費買來的媒體管道,例如 Google 廣告、Facebook 廣告、YouTube廣告、巴哈姆特等
✅自有媒體(Owned Media):品牌自己擁有、可控制的媒體管道,例如部落格、企業網站、Facebook粉絲團、Line@官方帳號等
✅獲得媒體(Earned Media):客戶、新聞、大眾等第三方主動分享、談論你的品牌內容,例如網路評論、Facebook等媒體轉發分享等
以付費媒體(Paid Media)來說,還記得早期打開電視,熱門頻道像是電影台、新聞台、娛樂台,或是尖峰時段晚上6-10點,只要一到廣告時間,遊戲廣告就占了7-8成,根本就是被各遊戲輪番進行視覺轟炸。
後來大家越來越不看電視,整天就泡在電腦和手機螢幕前滑臉書、看YouTube影片,因此數位廣告開始興盛,最終數位廣告投放預算超越電視廣告。
而台灣主要的數位廣告商就兩個,第一是Facebook,第二是Google聯播網,廣告下在這兩個地方,基本上數位媒體上的曝光就差不多了,因此這兩個媒體渠道絕對是各企業買流量的兵家必爭之地。
在每月數十款新品都爭相投遞廣告下,CPC和CPM也受到競價調整不斷攀升,最後引發了「馬太效應」,「馬太效應」這詞源自於聖經寓言,簡單說就是「大者恆大,贏者全拿」的意思。
明星產品肯花大預算來搶Paid Media這塊,大部分的流量都被大公司用銀彈撈完,產品普通或是預算不高的公司,這塊再怎麼鎖定TA、控制預算,能買到的用戶也有限,自然得想方設法走其他路線,因此腦筋就動到了Owned Media與Earned Media這兩塊。
Owned Media與Earned Media這兩塊最大好處在哪?
👉就是花費低(甚至不用錢)、又具擴散效果。
但要怎麼讓人願意討論你的產品、轉發你的訊息,不外乎要製造話題來引發討論,而什麼樣的話題最能夠擴散?第一直覺就會想到負面話題。於是乎,黑紅套路就此醞釀形成。
以我自己以前經驗來說,我們公司就曾經討論過,要不要在新品開機當天延後開機,讓玩家在巴哈討論版狂罵,罵到衝上討論版第一名之類,像這招就實屬短線操作的黑紅套路:
✅不致命且可爭論的黑點
✅產品優於行業標準(當時新品我們都認為不錯)
但後來還是沒執行啦,主要是大家都怕產生的風險遠超乎我們想像,何必拿公司與產品的聲譽去換一個不曉得有沒有成效的操作,所以終究是不敢跨出這條線,但如果是小公司沒太多預算的話,我相信願意走負面口碑操作的遊戲公司仍不在少數。
再者,行銷預算跟營收息息相關,新品如果大家初期都不看好,自然公司也不願意給太多行銷預算,如果此時高層依然把KPI訂的老高的話,那根本就是把行銷與營運人員逼到絕路上,正所謂狗急跳牆,給你10塊卻要你做1000塊的事情,走正常路數肯定打不贏別人,自然各種邪魔歪道就出來了,因此很多時候都是三個字-「不得已」。
最後,撇開負面口碑行銷不講,Owned Media與Earned Media的確越來越受到重視,由其是Owned Media這塊,現在遊戲公司招募社群企劃(大多就是小編工作)的比重已經越來越高,除了Paid Media越來越貴這個事實外,另一個原因就是多數代理公司或分公司對遊戲沒有話語權與掌控度。
今天招募一個遊戲企劃或PM,想要跟原廠提個活動提案被打槍、提個商城的改善計畫被否決、想一個開發建議被無視,所有的活動提案、商城品項、開發內容都是開發商掌控下,企劃等於無用武之地,因此轉往社群操作就是可預期的結果。
如果你的公司還沒發生這件事情,那恭喜你,但我上面提到的卻是很多遊戲公司現在正在上演的事實。
所以現在會看到越來越多粉絲團會有內部員工出來開直播、拍影片,我認為很大的程度都是遊戲營運方向無法控在手中,因此只能將希望壓在Owned Media期待有所突破,想透過既有的流量做出病毒式擴散來增加玩家數,而這其中工作的甘苦,又可以寫成另一篇故事了。
以上就是我自己對負面口碑行銷(黑紅套路)的一點心得感想,希望有給你帶來一些不同啟發與收獲。
#文章同步部落格
facebook社群病毒式的擴散行銷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陣子,英國一家名為「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數據分析公司被揭露了一樁醜聞:他們以違法的方式,取得了大量Facebook的用戶資料。
更糟糕的是,在2016年的美國總統選舉當中,這家由美國共和黨出資成立的公司,有可能透過數據分析鎖定了一群選民,並且在Facebook上針對他們投放訊息,試圖驅使這些人將選票投給共和黨推出的候選人──也就是現任美國總統川普。
與此同時,另一國際強權俄羅斯也遭到指控,說他們曾在美國大選期間,刻意在社群網路上散佈假新聞,企圖影響選情。
「劍橋分析」以及俄國人的幕後操縱,是否真的決定了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迄今仍未有定論。可以肯定的是,在社群媒體時代,逐漸氾濫的假新聞,對於選舉的影響力,確實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不過,這些如病毒一般在手機螢幕裡流行擴散的假新聞,鐵定都是出自某種政治盤算嗎?在2018年出版的《民主會怎麼結束》這本書裡,劍橋大學教授大衛‧朗西曼(David Runciman)雖也警覺到網路社群平臺之於民主政治運作的負面效果,但在他看來,「劍橋分析」與俄羅斯,似乎都還沒有構成太大問題:
「這些情形毫無疑問為民主帶來一些嚴重的風險。但就目前而言,它們也許受到了過分渲染。對選民的微型操縱(micromanipulation)幾乎肯定比看上去困難──『劍橋分析』販賣的很多都只是熱空氣。我們有一種誇大壞人做複雜壞事本領的傾向。要擺佈一場選舉總是困難的工作。書呆子傾向於擔心○○七電影的壞蛋會控制世界,但極少○○七電影的壞蛋是書呆子。」
「很多假新聞的例子都和暗算民主的陰謀無多大關係。它們不過是投機主義──一種網路上供應豐富的東西。好些在二0一六年美國總統選舉時在臉書流傳最廣的假新聞,被査到是馬其頓一些少年駭客的傑作(最熱門的一條新聞是『教宗為川普背書』)。他們沒有拿克里姆林宮的錢。他們只是發現了一種賺快錢的方法:引導網上車流經過他們製造的政治車禍。」
「用假新聞賺錢的機會產生自網路的生意模式,即行銷。監視遊戲被轉化成為一場爭取我們注意力的競爭。只要廣告主追得上我們,我們的注意力是被什麼吸住並不重要。假裝是新聞可做到這一點。真的新聞(只要夠有趣)一樣是如此。川普對於《紐約時報》、CNN和馬其頓的駭客來說是寶,因為他讓人們保持閱讀和觀看。如果這只是有關操弄,它將會更容易被察覺。但因為它是有關注意力的爭取,主動投入和被動接收的界線遂變得模糊。」
「普丁也許是個邪惡天才,但看起來他更有可能只是另一個投機主義者。川普也是如此。臉書(由祖克柏開始)曾經對於它的科技竟然能夠被用來傳播假新聞表示驚訝。該系統的設計者和我們其餘人一起偶然發現了他偶然發現到它的缺陷。當祖克柏表示他想要讓操弄停止的時候,有各種理由令人相信他是言出由衷。他沒有想過這樣的事會發生。但這就是問題所在:沒有人想過這樣的事會發生。那只是行銷生意的副作用。」
有趣的是,朗西曼教授似乎更傾向把「劍橋分析」的行為,視作選舉行銷技術在21世紀的衍生版本。而行銷作為一種手段,本質上可能與過往的歷史沒有太大不同。只是在這個時代,我們變得不那麼容易就能把上門推銷的業務員趕出視線之外:
「代議民主制被化約為一種行銷的形式真有那麼大不了嗎?很多作家早已經懷疑它一直以來都是如此。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在一九四二年把民主定義為兩支銷售團隊爭取選民購買他們產品的競爭。這和購買洗衣粉無太大差別。當我們用膩了一種品牌,大可以換另一種品牌。」
「一九六九年,麥金尼斯(Joe McGinnis)出版了《一九六八年銷售總統》(The Selling of The President 1968)一書,講述麥迪遜大道是如何重新包裝尼克森,讓他變得很對美國選民的胃口。有些當時的讀者聲稱對於這種民主過程被操弄的情形感到震驚,但今日很少人會震驚。在二十世紀的下半葉,民主作為戲劇表演的觀念被民主作為行銷的觀念取代。首先是廣播,然後是電視改變了比喻的形式。基底的觀念並沒有改變太多。他們生產政治,我們消費它。」
「選舉是哪種產品能賣的最終測試,大量金錢被花在幫助政治人物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劍橋分析』之類的公司所做的事情有什麼不同嗎?某個意義下沒有不同:它只是為豬打扮的永無盡頭競賽的最新版本。不過在另一個意義下,有些事情已經根本地改變了。二十世紀的政治行銷追隨一種鮮明的節奏,目的是在選舉時敲定買賣。他們會來敲我們的門,而我們有時會讓他們進來。但更多時候我們會把他們攆走。我們更不會邀請他們在我們家裡開店。」
「二十一世紀的行銷是遵從另外一套準則。敲定買賣變得沒有讓門永遠半開著那麼重要。對我們注意力的競爭,意味著基本目的是讓我們掛在媒體上。網上行銷是義無反顧的。它追隨我們到處去,目的是讓我們處於恆久的警覺狀態。」
當然,朗西曼也可能完全低估了事情的嚴重性。在另一些學者看來,俄羅斯對於美國選舉的介入與操縱,遠比朗西曼所注意到的還要更為精細,甚至已可視為一種戰爭行為(可參見 https://ppt.cc/fHGi0x )。
無論真相究竟為何,在我們這個時代,社群網路確實已經成了 #拚選舉 的全新戰場。而種種幻術的破解,似乎仍舊只能仰賴選民自己的理性思辨──等等,你說「中壢李姓客倌」的選民群體,終究只是一個神話?
嗯,那或許才是民主制度真正的危機所在。同時也是我們將會談到的另一本書,以及另一個話題。
引文摘錄自
大衛朗西曼著,梁永安譯,《民主會怎麼結束:政變、大災難和科技接管》,臺北市:立緒,2019,頁175-178。
-
📖【本月關鍵字:#拚選舉】☞http://bit.ly/Piann-suan-ki
💻【現在就加入故事人暢讀內容】:☞http://bit.ly/stor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