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寫的好文,大家來認識認識澳洲咖啡和台灣的差異吧
|澳洲咖啡文化|
隨著不少人前往澳洲工作,旅遊。
在台灣也越來越能聽到不少人討論著澳洲的咖啡文化,尤其是咖啡大城墨爾本,亦或其他大城,像是雪梨、布里斯班、伯斯等等。也不少台灣咖啡店打著從澳洲回來的口號,賣起所謂的「澳洲咖啡」。
前幾天與moonshine兩位店主聊過後,覺得在澳洲有些品項挺有意思的。雖說我們知道大部分用咖啡機萃取的義式咖啡名稱來自歐洲。但隨著咖啡四處遠播,在不同地區肯定有各自文化下所誕生的咖啡品項。而原有的義式咖啡名稱,在不同國家的配方與樣貌也相對的不同。
查了一個網站,把澳洲的咖啡品項解析得很清楚。
再次幫大家講解一下好了。
◎ espresso/ short black :
澳洲喝濃縮可以說short black。比例上來說粉水比通常是1:2。22g的粉,44g的雙份濃縮(咖啡師愛用雙份的把手去萃取),想淡一點的就萃到55g,濃一點就33g。 22g的粉不是絕對,但對比歐洲的14-18 ,美國的18-20,澳洲的店家用超過20的比較多。
◎ Long Black/Americano:
不喝較濃的short black可以喝加水的Long black。也可以看做是美式,但加多少水就看店家,可能1:1 可能1:2。還有作法上是說,先放水再放shot。水也不會全熱水,而是較為就口的溫度。
◎Milk Coffees
►latte/cappuccino/flat white
加奶的咖啡最常見的三種,都是比較大杯一點,但也沒有台灣那麼大杯,台灣很多都超過300c.c,但在國外比較常喝6-8oz(180-250c.c)。
這三種咖啡的分別主要是口感上的差異。 過往拿鐵就是咖啡上面是牛奶跟厚奶泡,卡布就是厚奶泡跟可可粉,但因為很多人想要咖啡上面是牛奶或是薄一點的奶泡,所以才有flat white的誕生。
但如今,很多店家技術精進,要讓奶泡滑順到不行很容易,所以這三種也越來越難區分,也不再是拿鐵用小口徑杯子,flat white用寬口的杯子,反正就是flat whie的奶泡大概就是比拿鐵再更薄,然後卡布的奶泡稍稍厚一點(但不是傳統的Q彈奶泡),並且在上面灑上可可粉(也可能沒撒,但有灑的多一點)。至於杯子,moonshine跟我說拿鐵還是用玻璃杯裝多一點,flat white還是用寬口杯多一點,但我跟你說反正外帶杯是最大宗,根本很難分了。
**重點整理:
1. 奶泡厚度 卡布(1.5cm)>拿鐵(1cm)>flat white(0.5)
2. 卡布上面可能會灑可可粉
3. 小白沒有一定是用什麼杯子裝,但是奶泡要薄
4. 單份雙份濃縮這看店家追求的濃郁度
5. 澳洲人說他們發明的,但紐西蘭人說是澳洲人偷去的
►Long/short Macchiato
台灣人喝的瑪琪雅朵大多是星巴克建立起來,但其實國外的Macchiato並不大杯,而在澳洲Macchiato也有變種。 傳統的Macchiato是濃縮上面挖上一匙『粗奶泡』
澳洲的 Long Macchiato 則是讓他變大杯,可能是雙份濃縮加點熱水再放奶泡(墨爾本),也可能是放上多匙厚奶泡(伯斯),甚至就多倒點牛奶再放上粗奶泡....所以我想重點反而是粗奶泡就是了....
►Piccolo Latte
其實就是小杯的拿鐵(<5oz )。但因為小杯,所以咖啡味道比起傳統的拿鐵還重很多,但就不用喝那麼大杯跟那麼多牛奶了,還能嚐到更多咖啡基底風味
► Magic/magik
說是墨爾本比較常出現的牛奶咖啡,特點是用萃比較濃的濃縮基底(ristritto )倒上有薄奶泡的牛奶,然後很奇妙的只會倒3/4滿,而且溫度也比較低,但這飲品似乎也沒個特定樣貌,反正就不會是全滿。
以上是常見的,但也不代表卡布就一定會灑粉,拿鐵一定玻璃杯。但先有個認知至少才前往不同國家時,才會見怪不怪。不同文化本來就會有不同的咖啡樣貌,至於追求正宗也不是不行,但飲食文化是很容易改變的一種文化,也是會與時俱進的。
資料來源:
https://ppt.cc/fKd9Ix
「flat white latte cappuccino分別」的推薦目錄:
flat white latte cappuccino分別 在 王獅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澳洲咖啡文化|
隨著不少人前往澳洲工作,旅遊。
在台灣也越來越能聽到不少人討論著澳洲的咖啡文化,尤其是咖啡大城墨爾本,亦或其他大城,像是雪梨、布里斯班、伯斯等等。也不少台灣咖啡店打著從澳洲回來的口號,賣起所謂的「澳洲咖啡」。
前幾天與moonshine兩位店主聊過後,覺得在澳洲有些品項挺有意思的。雖說我們知道大部分用咖啡機萃取的義式咖啡名稱來自歐洲。但隨著咖啡四處遠播,在不同地區肯定有各自文化下所誕生的咖啡品項。而原有的義式咖啡名稱,在不同國家的配方與樣貌也相對的不同。
查了一個網站,把澳洲的咖啡品項解析得很清楚。
再次幫大家講解一下好了。
◎ espresso/ short black :
澳洲喝濃縮可以說short black。比例上來說粉水比通常是1:2。22g的粉,44g的雙份濃縮(咖啡師愛用雙份的把手去萃取),想淡一點的就萃到55g,濃一點就33g。 22g的粉不是絕對,但對比歐洲的14-18 ,美國的18-20,澳洲的店家用超過20的比較多。
◎ Long Black/Americano:
不喝較濃的short black可以喝加水的Long black。也可以看做是美式,但加多少水就看店家,可能1:1 可能1:2。還有作法上是說,先放水再放shot。水也不會全熱水,而是較為就口的溫度。
◎Milk Coffees
►latte/cappuccino/flat white
加奶的咖啡最常見的三種,都是比較大杯一點,但也沒有台灣那麼大杯,台灣很多都超過300c.c,但在國外比較常喝6-8oz(180-250c.c)。
這三種咖啡的分別主要是口感上的差異。 過往拿鐵就是咖啡上面是牛奶跟厚奶泡,卡布就是厚奶泡跟可可粉,但因為很多人想要咖啡上面是牛奶或是薄一點的奶泡,所以才有flat white的誕生。
但如今,很多店家技術精進,要讓奶泡滑順到不行很容易,所以這三種也越來越難區分,也不再是拿鐵用小口徑杯子,flat white用寬口的杯子,反正就是flat whie的奶泡大概就是比拿鐵再更薄,然後卡布的奶泡稍稍厚一點(但不是傳統的Q彈奶泡),並且在上面灑上可可粉(也可能沒撒,但有灑的多一點)。至於杯子,moonshine跟我說拿鐵還是用玻璃杯裝多一點,flat white還是用寬口杯多一點,但我跟你說反正外帶杯是最大宗,根本很難分了。
**重點整理:
1. 奶泡厚度 卡布(1.5cm)>拿鐵(1cm)>flat white(0.5)
2. 卡布上面可能會灑可可粉
3. 小白沒有一定是用什麼杯子裝,但是奶泡要薄
4. 單份雙份濃縮這看店家追求的濃郁度
5. 澳洲人說他們發明的,但紐西蘭人說是澳洲人偷去的
►Long/short Macchiato
台灣人喝的瑪琪雅朵大多是星巴克建立起來,但其實國外的Macchiato並不大杯,而在澳洲Macchiato也有變種。 傳統的Macchiato是濃縮上面挖上一匙『粗奶泡』
澳洲的 Long Macchiato 則是讓他變大杯,可能是雙份濃縮加點熱水再放奶泡(墨爾本),也可能是放上多匙厚奶泡(伯斯),甚至就多倒點牛奶再放上粗奶泡....所以我想重點反而是粗奶泡就是了....
►Piccolo Latte
其實就是小杯的拿鐵(<5oz )。但因為小杯,所以咖啡味道比起傳統的拿鐵還重很多,但就不用喝那麼大杯跟那麼多牛奶了,還能嚐到更多咖啡基底風味
► Magic/magik
說是墨爾本比較常出現的牛奶咖啡,特點是用萃比較濃的濃縮基底(ristritto )倒上有薄奶泡的牛奶,然後很奇妙的只會倒3/4滿,而且溫度也比較低,但這飲品似乎也沒個特定樣貌,反正就不會是全滿。
以上是常見的,但也不代表卡布就一定會灑粉,拿鐵一定玻璃杯。但先有個認知至少才前往不同國家時,才會見怪不怪。不同文化本來就會有不同的咖啡樣貌,至於追求正宗也不是不行,但飲食文化是很容易改變的一種文化,也是會與時俱進的。
資料來源:
https://ppt.cc/fKd9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