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如吾友 尹思哲 所講,5G 真係可以等一陣先。
二,幾間電訊商咁趕住出 5G plan,真係有少少 #栗米石班冇石班 嘅感覺。其實個 5G 牌同頻譜都只不過係 4月1日 先生效,咁趕為乜?唔通真係可以推高 #ARPU?
三,小數怕長計;5G plan 平均貴百幾兩百,以兩年約計,成份約都過萬。再講,仲有電訊商未出 plan,等埋格下價都未遲。
四,價錢以外,更重要係暫時得一部 Samsung 。當然,有人會鍾意 Samsung,反正咸魚青菜各有所好。我自己早幾年都因為 Google Fi 轉去用 Pixel;Android 我只係用原生,其他嘅,唔係我杯茶。
五,Android 同 iOS 係咪差好多呢?又唔係。好不幸地,早幾個星期我部 Pixel 忽然傳出燶味,之後就差唔著,壽終正寢,我亦唯有重投 iPhone 嘅懷抱。我個人嘅體驗係,iOS 嘅 UX 係細緻好多(但戴口罩用 Face ID 又真係好很煩),有啲嘢少一個動作就係少一個,一般人唔會意識得到當中嘅分別,但用用下就會覺。當然,亦有唔少人係比較麻木嘅,正如之前講,咸魚青菜各有所好啦。
六,據聞,下一代 iPhone 會係 5G,而且會有返 Touch ID;咁,值得等下嘅(嗚~~ 點解我部 Pixel 死得咁唔合時?)
七,電訊業、手機同 Applications,係一個 ecosystem,好難講邊個 drive 一次 disruption。如果冇 iPhone,當年 3G、4G 係半生不死嘅。當年用部 HTC One 行 GPRS 收下 email,已經算係行得好前;但原來都只不過係 14 年前嘅事。
八,家陣嘅 5G,infrastructure 叫做開始鋪,但都未齊章;device 就更加係盤古初開咁,至少都要等 iPhone 啦。但我個人覺得,仲係差一個 Killer App。
九,我哋好易被現有嘅事物限制想像;5G 嘅 Killer Device 同 Killer App 係咪一定係 Handset 呢?未必㗎。有人話 IOT ,但唔郁嘅嘢,行返 WiFi + Fiber 暫時來講似乎更合乎經濟效益呢?
十,無人車加5G ,係最似樣嘅 Application,但法規有排都改唔到,至少香港要等大概一百年啦,我諗。
十一,最搞笑係睇啲人用幾秒 Download 一隻 Blueray 做賣點。喂阿哥,唔通你又真係幾秒睇晒一隻 Blueray 咩?呢個 Speedtest,只係方便大家明 5G 幾快 latency 幾低,唔係真係個 Killer App。不過,好多人就咁以為快係為睇片。5G 嘅出現如果只係為 download 睇片,真係含得很,
十二,近乎 real time 嘅 ultra low latency 理論上係打機,賭錢之類會有好大嘅 UX improvement;但似乎都唔係真正嘅 Killer App。
十二,重點係,5G 只係基建,由 device 去 applications 都有好大空間去發展,作為消費者,等見到好吸引嘅 value proposition 先決定都未遲,所以我都唔知幾間電訊商咁急為乜。
十三,【利申.非廣告】我依家用緊 自由鳥 Birdie,而且非常之咁滿意。其實,電訊服務嘅 differentiation,唔係淨係得快同平,好似我用 自由鳥 同 Google Fi,係因為佢有個好 seamless 嘅服務 interface,同埋好獨特嘅 value proposition (roaming)。響呢個 dumb pipe 行業裡面,有人嘗試用唔同嘅 service mix 去 differentiate,我個人認為呢啲嘗試好值得欣賞。
延伸閱讀:5G再快都唔好上住
https://hk.appledaily.com/…/202…/J7EJNUKFJ6KZABZUGBC4DPWEAA/
gprs手機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分析〉一文解析物聯網連線技術 藍芽5.1優勢在哪?
鉅亨網編輯江泰傑2019/12/12 21:000
無線通訊分為近距離 (近場) 和遠距離 (廣域) 傳輸,差別在傳輸距離和通信協議方面。近場無線通訊技術包括 NFC、IrDA、Wi-Fi、藍芽、ZigBee、Z-Wave、 UWB、RFID、LiFi 等,傳輸一般在 0 至 300 公尺;廣域部份則包含 GPRS、LoRa、NB-IoT 等,有效傳輸距離以公里計算。
物聯網的概念正快速推動近場無線通信技術發展。根據 Ericsson 移動市場報告預估,全球物聯網終端數量將由 86 億台增加至 2024 年的 223 億台,年複合增長率達 17%。
而短距離無線連接是物聯網的主要連接形式,連接設備數量將由 2018 年 75 億台上升到 2024 年 178 億台,年複合成長率達 15%。
藍芽是最主要近場無線通訊方式之一,適合覆蓋距離在百公尺以內、資料傳輸量較小的領域上。
在幾個主要的近場通訊技術中,NFC 主要應用範為在識別用,因此應用領域較為局限;Zig-Bee 最大的亮點是可實現 mesh 組網,在利用大規模的網路控制方 面具有優勢,但與智慧手機連接需額外閘道;Wi-Fi 則是傳送速率快,可達到無縫連接,但功耗較高、應用開發上無優勢。
至於藍芽在傳輸距離、功耗、成本、效率及安全性方面均具有較大的優勢,且結合其它通信技術的功能,如 mesh 等,應用優勢較為明顯。
此外,新版藍芽 5.0 克服原本傳送速率和傳輸距離的劣勢,且功耗進一步降低。藍芽 5.0 相較於 4.2 版本,傳送速率有兩倍的提升,有效傳輸距離則是提升 4 倍,廣播模式資訊容量提高到原來的 8 倍。
而藍芽 5.1 版則引進高精度定位測向功能,室內導航定位達到釐米級精準度,這些性能進一步鞏固藍芽在物聯網領域的地位。
穿戴裝置將會是低功耗藍芽率 (BLE) 先爆發的市場,目前也正處在高速成長期。根據 IDC 資料顯示,預計 2019 年全球穿戴裝置出貨量可望逾 2.23 億台,2023 年出貨量將增加至 3.02 億台,年複合成長率達 7.9%。
穿戴裝置成長主要來自智慧手腕裝置及耳戴式裝置,其中前者出貨比重逾 60%,主要產品為智慧手錶和智慧手環。而作為手機等行動終端的週邊設備,數據傳輸是其主要功能,且對功耗也有很高要求,因此適合藍芽技術的應用。
而根據藍芽技術聯盟 SIG 估算,2018 年低功耗藍芽市場規模約 45 億美元,預計到 2023 年,全球 90% 以上的藍芽設備將使用低功耗藍芽晶片,約有三分之一的設備將使用單模低功耗藍芽,產值達 22 億美元,至於雙模藍芽晶片產值則可達 45 億美元。
低功耗藍芽產業、歐美廠把持
全球低功耗藍芽產業目前以歐美企業主導,全球主要供應商有 Nordic、Dialog、TI、ST、Cypress、Silicon lab、Microchip、Toshiba、泰凌微等。除泰凌微為陸廠外,其他廠商多來自歐、美、日,而這些國際大廠盤據高階低功耗藍芽晶片市場,其中,挪威的 Nordic 以市占率 40%,成為該領域的龍頭。
即使泰凌微在陸廠中技術相對較高,但大多應用在技術層次相對低階的照明市場,其他陸廠則更多分布在更低階的照明產品。不過面對物聯網的龐大商機,已有不少陸廠開始慢慢朝向高階市場發展。
低功耗藍芽連線的穩定性直接影響使用者體驗,也是決定產品市場拓展廣度和深度的重要因素。由於外在環境無線干擾眾多,為低功耗藍芽連線帶來問題,如設備無法連線、連線異常中斷、反復中斷重新連線等情況。
藍芽晶片要能對抗外在干擾,廠商的晶片設計是保證穩定性的重要環節,而這也是歐美大廠領先陸廠的核心關鍵。
目前大多數藍芽晶片都以 SoC 的形式存在,而實際應用中,要形成系統級方案,可能還需要跟其他零組件或是通訊技術整合。所以,客戶選擇何種晶片,是需要考量晶片整合程度、應用方案整體成本,及方案實現的難易程度等。這方面的整合配套同樣是歐美大廠強項。
附圖:一文解析物聯網連線技術 藍芽5.1優勢在哪?(圖片:AFP)
(資料來源: 鉅亨網彙整製表) 具 BLE 技術陸廠一覽表
資料來源:https://news.cnyes.com/news/id/4422400
gprs手機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分析〉一文解析物聯網連線技術 藍芽5.1優勢在哪?
鉅亨網編輯江泰傑2019/12/12 21:000
無線通訊分為近距離 (近場) 和遠距離 (廣域) 傳輸,差別在傳輸距離和通信協議方面。近場無線通訊技術包括 NFC、IrDA、Wi-Fi、藍芽、ZigBee、Z-Wave、 UWB、RFID、LiFi 等,傳輸一般在 0 至 300 公尺;廣域部份則包含 GPRS、LoRa、NB-IoT 等,有效傳輸距離以公里計算。
物聯網的概念正快速推動近場無線通信技術發展。根據 Ericsson 移動市場報告預估,全球物聯網終端數量將由 86 億台增加至 2024 年的 223 億台,年複合增長率達 17%。
而短距離無線連接是物聯網的主要連接形式,連接設備數量將由 2018 年 75 億台上升到 2024 年 178 億台,年複合成長率達 15%。
藍芽是最主要近場無線通訊方式之一,適合覆蓋距離在百公尺以內、資料傳輸量較小的領域上。
在幾個主要的近場通訊技術中,NFC 主要應用範為在識別用,因此應用領域較為局限;Zig-Bee 最大的亮點是可實現 mesh 組網,在利用大規模的網路控制方 面具有優勢,但與智慧手機連接需額外閘道;Wi-Fi 則是傳送速率快,可達到無縫連接,但功耗較高、應用開發上無優勢。
至於藍芽在傳輸距離、功耗、成本、效率及安全性方面均具有較大的優勢,且結合其它通信技術的功能,如 mesh 等,應用優勢較為明顯。
此外,新版藍芽 5.0 克服原本傳送速率和傳輸距離的劣勢,且功耗進一步降低。藍芽 5.0 相較於 4.2 版本,傳送速率有兩倍的提升,有效傳輸距離則是提升 4 倍,廣播模式資訊容量提高到原來的 8 倍。
而藍芽 5.1 版則引進高精度定位測向功能,室內導航定位達到釐米級精準度,這些性能進一步鞏固藍芽在物聯網領域的地位。
穿戴裝置將會是低功耗藍芽率 (BLE) 先爆發的市場,目前也正處在高速成長期。根據 IDC 資料顯示,預計 2019 年全球穿戴裝置出貨量可望逾 2.23 億台,2023 年出貨量將增加至 3.02 億台,年複合成長率達 7.9%。
穿戴裝置成長主要來自智慧手腕裝置及耳戴式裝置,其中前者出貨比重逾 60%,主要產品為智慧手錶和智慧手環。而作為手機等行動終端的週邊設備,數據傳輸是其主要功能,且對功耗也有很高要求,因此適合藍芽技術的應用。
而根據藍芽技術聯盟 SIG 估算,2018 年低功耗藍芽市場規模約 45 億美元,預計到 2023 年,全球 90% 以上的藍芽設備將使用低功耗藍芽晶片,約有三分之一的設備將使用單模低功耗藍芽,產值達 22 億美元,至於雙模藍芽晶片產值則可達 45 億美元。
低功耗藍芽產業、歐美廠把持
全球低功耗藍芽產業目前以歐美企業主導,全球主要供應商有 Nordic、Dialog、TI、ST、Cypress、Silicon lab、Microchip、Toshiba、泰凌微等。除泰凌微為陸廠外,其他廠商多來自歐、美、日,而這些國際大廠盤據高階低功耗藍芽晶片市場,其中,挪威的 Nordic 以市占率 40%,成為該領域的龍頭。
即使泰凌微在陸廠中技術相對較高,但大多應用在技術層次相對低階的照明市場,其他陸廠則更多分布在更低階的照明產品。不過面對物聯網的龐大商機,已有不少陸廠開始慢慢朝向高階市場發展。
低功耗藍芽連線的穩定性直接影響使用者體驗,也是決定產品市場拓展廣度和深度的重要因素。由於外在環境無線干擾眾多,為低功耗藍芽連線帶來問題,如設備無法連線、連線異常中斷、反復中斷重新連線等情況。
藍芽晶片要能對抗外在干擾,廠商的晶片設計是保證穩定性的重要環節,而這也是歐美大廠領先陸廠的核心關鍵。
目前大多數藍芽晶片都以 SoC 的形式存在,而實際應用中,要形成系統級方案,可能還需要跟其他零組件或是通訊技術整合。所以,客戶選擇何種晶片,是需要考量晶片整合程度、應用方案整體成本,及方案實現的難易程度等。這方面的整合配套同樣是歐美大廠強項。
附圖:一文解析物聯網連線技術 藍芽5.1優勢在哪?(圖片:AFP)
(資料來源: 鉅亨網彙整製表) 具 BLE 技術陸廠一覽表
資料來源:https://news.cnyes.com/news/id/442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