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瑞德西韋在中國提前中止的臨床試驗
之前WHO不小心洩漏的瑞德西韋在中國進行的那個提前中止的臨床試驗,已經正式發表在Lancet。(連結在留言中)
收案237名重症患者,158人使用瑞德西韋,79人為對照組。
執行地點:中國湖北省的10家醫院
臨床試驗驗設計:隨機雙盲有安慰劑對照組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收案條件:發病12天內,胸部影像上有肺炎,血氧小於94%
Lung involvement confirmed with chest imaging
Hospitalized with a SaO2/SPO2≤94% on room air or Pa02/Fi02 ratio <300mgHg
≤12 days since illness onset
治療組:注射瑞德西韋10天。
對照組:注射安慰劑10天。
主要療效指標(primary endpoint):康復時間,定義:住院患者進步到下降2分的天數。
根據臨床狀態給予 1~6 的不同分數,包括死亡6分,住加護病房需要呼吸器或ECMO 5分,住院需要非侵襲式呼吸器 4分,住院需要氧氣 3分,住院不需氧氣2分,出院1分。
收案時間:2020年2月6日~3月12日
結果:
1.總計收案237名重症患者,以2:1的比例隨機分派組別,158人使用瑞德西韋,79人為對照組給予安慰劑。
2.治療組和對照組,有些基本的條件是不對等的。原本有慢性病包括高血壓的比例(46%,38%),糖尿病的比例(25%,21%),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比例(9%,3%),似乎都是治療組稍高。
3.治療組大於10天才治療的比例稍高(54和40%之比)。對於同時用藥沒有多加限制,病患可以用其餘有機會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包括抗愛滋病毒用藥 lopinavir–ritonavir,干擾素,也允許使用類固醇。兩組使用干擾素的比例(29%,38%),使用抗愛滋病毒用藥的比例(28%,29%),還有使用類固醇的比例(65%,68%)差不多。
4.用瑞德西韋患者康復時間為21天、死亡率14%,而對照組使用安慰劑平均康復時間為23天、死亡率13%。瑞德西韋沒有顯著縮短康復時間 (hazard ratio 1·23 [95% CI 0·87–1·75]),兩組28日死亡率也差不多。
5.在接受治療時症狀出現小於10天的患者群中,瑞德西韋組的康復時間快於安慰劑組,但沒達到統計學意義 (hazard ratio 1·52 [0·95–2·43])。此案宣稱因為後來收不到案,由於收案數不足就結束了,是否早期治療能有好處,這還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來確認。
6.副作用方面,瑞德西韋組有102人 (66%) 有報告副作用發生,對照組則有50人 (64%)。瑞德西韋組有18人 (12%) 因為副作用而提早停藥,對照組則有4人 (5%)。瑞德西韋組中有高達7人 (5%)是因為發生了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而停藥。
04b解讀:
1.這篇的治療組和對照組,有許多基本的條件是不對等的,有可能影響結果。治療組有幾個不利因素:大於10天才治療的比例稍高(54和40%之比),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的人較多。
2.有高達三分之二(65,68%)的人用了類固醇,平均使用9~10天
3.台灣和美國目前的新冠治療指引,都不建議常規使用類固醇。主因是因為病毒碰到類固醇學理上可能繁殖的更快,而根據之前病毒性肺炎的經驗,都不建議使用類固醇。以下是台灣治療上所描述之前的研究發現:
SARS:不會增加存活率,但可能產生併發症,延緩病毒清除。
流感:死亡和續發感染的風險更高。
MERS:不會增加存活率,但延緩下呼吸道病毒清除。
4.美國感染症醫學會的新冠治療指引在類固醇的使用一節,有提到中國會廣泛使用類固醇來預防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但目前的四篇研究中,有種種問題,無法下確切結論。此外根據SARS和MERS的15篇研究經驗,並無法證明使用類固醇的好處,反而可能會讓病毒清除被延緩。(在胸腔科領域,比較多的證據是在ARDS後,預防之後會發生的肺纖維化)
5.作者在文中討論部分,提及本研究的限制,也有承認他們的病人中頻繁的使用類固醇可能會促進病毒繁殖,就像在SARS和MERS中觀察到的。雖然那些研究只是報導到延長偵測到病毒的RNA,而不是活的有感染力的病毒。
6.我相信全世界其他國家,應該用類固醇的比例沒有這麼高。前面提的ACTT trial 還有SIMPLE trial,目前僅有新聞稿,等詳細資料出來,希望也會有用類固醇比例的資料。這兩個臨床試驗用瑞德西韋組28天死亡率都是8~11%左右,中國這篇則是14%。
7.瑞德西韋組有18人 (12%) 因為副作用而提早停藥,對照組則有4人 (5%)。但詳細審視,瑞德西韋組中有高達7人 (5%)是因為發生了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而停藥。對照組則僅有1人 (1%)。但這我不明白,在用藥中呼吸衰竭可能是表示此藥治療無效而停用,不應該視為這是藥物造成的副作用。且這是一個目前還沒有確認治療的疾病,正在測試藥物的效果,就算發生了呼吸衰竭,為何不繼續用藥下去?因為也沒有別的藥可以換呀。
我初步的感想是,這篇用了這麼多類固醇,高達三分之二,有可能嚴重的影響對實驗藥物效果和安全性的觀察。甚至可以解讀為,本篇研究可能間接證實類固醇在新冠治療是有害的。作者在第5點的辯護不夠,應該要把沒有類固醇和有用類固醇的案例也分析看看。不過當然這兩組很可能基本的疾病嚴重度就不同,也看不出所以然。
這個臨床試驗由於提早結束,又有以上的問題,所以難以解讀。不能說瑞德西韋有效,也無法說瑞德西韋沒效。
要強調的是,此試驗不是因為瑞德西韋看來沒效提早中止的。他是因為收不到新案才中止的。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hazard ratio大於1 在 秒懂家醫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醫學新知】熱騰騰的高血壓治療更新!
昨天美國心臟學會/協會發表了2017年新的高血壓指引!這邊為大家簡單介紹其中一些重要的改變~
1. 高血壓的標準變得更低了!
過去高血壓的定義是收縮壓140 mmHg或舒張壓90 mmHg以上,但是這次的更新改成收縮壓130 mmHg或舒張壓80 mmHg以上就算是高血壓了!
與過去的指引比較,收縮壓130~140這段過去大多被視為高血壓的風險增高,但還不是高血壓,比方說2013年歐洲的指引將130~140/85~90定義為正常偏高,我們台灣2015年的指引則認為120~140/80~90算是高血壓前期。
綜合分析顯示,血壓在130~139/85~89之間、出現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比(hazard ratio)就會是<120/80的1.5~2.0倍。
2. 高血壓的治療啟動得更早!
過去的指引大多建議在140/90以上的高血壓開始治療 (除非已經有相關疾病),以2013年歐洲的指引來看,如果是140~159/90~99間的中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者、或是160~179/100~109之間的低風險者,甚至不用急著藥物治療,可以先生活型態調整。收縮壓130~139大多沒有建議使用藥物。
新的指引則建議140/90以上的患者都應該接受藥物控制血壓。而130~139/80~89之間者,則應該估算10年中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大於等於10%,就建議直接開始藥物治療,否則可以先生活型態調整。
這份指引中推薦用以下網址提供的工具來估算10年心血管疾病風險 (http://tools.acc.org/ASCVD-Risk-Estimator-Plus/)。不過這個工具是針對45~79歲的美國成人設計的,網站中也有提到,它可能會高估東亞裔美國人的心血管風險,因此台灣人如何適用便還有疑慮。
用藥物治療者,建議1個月後就再度評估血壓控制的狀況,而採生活型態調整者,則建議3~6個月再度評估。
3. 高血壓的治療目標更積極!
過去大部分的指引建議沒有特定疾病的高血壓患者應該把血壓控制到「一般目標」140/90以下,而若有糖尿病、慢性腎病合併蛋白尿、冠狀動脈心臟病等情況應該要將血壓控制到「嚴格目標」130/80以下。
新的指引則建議已經有心血管疾病者、或是10年心血管疾病風險大於等於10%的人都應該要把血壓控制到「嚴格目標」130/80以下,就算是沒有這些情況,還是考慮去達成「嚴格目標」。
「嚴格目標」在一些研究中可以明顯的改善整體心血管風險 (SPRINT試驗),有一些沒有 (ACCORD試驗、SPS-3試驗),但是後兩項試驗中雖然沒有減少整體心血管風險,卻都明顯改善了中風、出血性中風的風險。
--
新的指引在實際上的應用可能需要進一步的討論,如果發生副作用的風險不高 (例如姿勢性低血壓、跌倒、急性腎衰竭、電解質異常),而且加強控制的意願很高,或許可以採用新的標準來治療。就算是年長者也一樣適用喔!
--
以下是參考的原文網址:
http://hyper.ahajournals.org/…/2…/11/10/HYP.0000000000000065